矢状面平衡论文-杨文成,杨建义,梁明,宋江涛,马云山

矢状面平衡论文-杨文成,杨建义,梁明,宋江涛,马云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矢状面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手术疗效

矢状面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成,杨建义,梁明,宋江涛,马云山[1](2019)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行PVP治疗的OVCF患者197例,术后6个月,根据Berg评分将患者分成平衡组(n=122)与不平衡组(n=75),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以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结果平衡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高于不平衡组的80.00%(P <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TK、 PI均较术前降低,LL、 PT均较术前提高(P <0.05),且平衡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不平衡组(P <0.05)。结论 OVCF患者PVP术后的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有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张帅,吴海龙,田振峰,武建忠,张立兴[2](2019)在《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探讨矢状面失衡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与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而无腰椎侧凸的55例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比较。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射线及腰椎MRI检查,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总分量表。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PA)、L1骨盆角(LPA)]。采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测量MRI T2加权像矢状面椎间盘与相邻脑脊液的相对信号强度(RSI)。比较2组患者的各节段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及各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L_(1—5)各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_5—S_1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矢状面整体平衡参数(SVA、TK、PI、PT、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平衡参数(SS、LL、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ODI、VAS及SRS-22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总分与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SS、LL及LPA均有显着相关性(P均<0.05)。L_5—S_1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呈负相关(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及L_5—S_1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L_5—S_1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SS、LPA)有显着影响,是引起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25期)

郑风宏[3](2019)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退变性疾病主要是因椎间盘、关节软骨、关节周围韧带等发生退行性改变所致的疾病,常见表现为腰腿痛、腰部活动受限等。一般情况下正常脊柱曲线能使身体处于最佳平衡状态,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导致脊柱-盆骨形态曲线改变,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并可引起下腰痛、腰部活动障碍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临床中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通常(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3期)

李冬月,海涌,刘玉增,关立,孟祥龙[4](2019)在《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参数及平衡的变化。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型钛板法后路单开门组(A组),共29例;锚定法后路单开门组(B组),共3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2个月时,颈椎X线侧位片上C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2-7 SVA)、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C2-7 Cobb角)、T1椎体上缘连线与水平线的交角(T1 Slope)。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病程、颈痛VAS、JOA评分、NDI评分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颈痛VAS、NDI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加。术后12个月时,颈椎NDI评分A组优于B组(P <0. 05),其他指标均相似(P> 0. 05)。在影像学参数上,术后两组C2-7 SVA和T1 Slope均增加,C2-7 Cobb角均减小(P <0. 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的C2-7 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与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参数C2-7 SVA差值与临床指标NDI评分差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 <0. 05)。结论两种术式术后颈椎都有前倾,但微型钛板法术后患者的颈椎矢状面平衡优于锚定法,其颈椎功能状态亦优于锚定法。(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贾根,刘军[5](2019)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作为观察对象,病人均行腰椎融合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及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手术后1年,病人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明显大于手术前,腰椎矢状垂直轴、骨盆倾斜角明显小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6.47±1.22)分]相比,手术后1个月[(3.41±1.14)分]、3个月[(2.52±0.44)分]、6个月[(0.85±0.33)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显着降低,且呈进行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病人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日本科学会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融合术能够改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症状,促进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有效维持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伟,赵立勇,杨东[6](2019)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对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行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对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骨伤科确诊并行PKP治疗的128例单节段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KP术后是否继发椎体骨折将其分为继发组(n=60)和未继发组(n=68),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比较两组手术相关资料、VAS评分、ODI评分、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结果两组骨水泥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6,P=0.151);两组手术节段、手术入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7、0.008,P=0.911、0.929)。继发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高于未继发组(t=5.717、9.935,P=0.000、0.000)。两组胸腰椎后凸角(TLK)、骨盆倾斜角(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3、1.086,P=0.342、0.279)。继发组矢状面偏移(SVA)明显高于未继发组(Z=-9.142,P=0.000),胸椎后凸角(TK)明显高于未继发组(t=3.827,P=0.000),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明显低于未继发组(t=4.002、4.794、4.078,P=0.000、0.000、0.000)。结论较小SVA、TK及较大LL、SS、PI可减小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概率。(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贾斐[7](2019)在《胸腰段成人发育性后凸与陈旧性骨折后凸矢状面平衡代偿方式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比较成人发育性胸腰段后凸(developmental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kyphosis,DTLJK)和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old fractured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kyphosis,FTLJK)矢状面平衡代偿方式的不同。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省立医院自2013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脊柱外科就诊的42例成人发育性胸腰段后凸患者和38例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纳入4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影像学资料主要为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需测量下列参数:(1)脊柱矢状面参数:胸椎后凸角(thoracic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后凸角(kyphosis angle,KA)、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后凸顶椎(apex vertebrae,AV)、后凸顶椎位置(distance,D);(2)骨盆矢状面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饿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对3组间脊柱-骨盆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各脊柱-骨盆参数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 叁组间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脊柱-骨盆参数的比较①FTLJK组的LL明显大于DTLJK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7.6±9.5°、-37.3±11.5°和-41.9±8.3°,P<0.05),而DTLJK组与对照组的LL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DTLJK组的PI、SS(分别为44.5±6.7°、23.3±7.6°)均明显小于FTLJK组(分别为49.4土8.0°、31.2±8.6°)和对照组(分别为48.2±7.2°、31.1±5.0°)(P<0.05),而FTLJK组与对照组的PI、SS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DTLJK组的PT、SVA(分别为21.1±6.2°、40.4±47.8m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7.1±6.8°、18.6±36.2mm)(P<0.05),也大于FTLJK组(分别为18.3±7.1°、26.9土36.4mm)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TLJK组与对照组的PT、SVA无显着性差异(P>0.05);④DTLJK组与FTLJK组的KA(分别为29.6土8.6°、27.9±9.4°)无显着性差异(P>0.05);DTLJK组与FTLJK组的D(分别为3.5±1.1、3.8±1.1)无显着性差异(P>0.05);DTLJK组、FTLJK组、对照组叁组的TK(分别为25.4±10.2°、25.7±7.7° 和27.7±7.9。)无显着性差异(P>0.05)。3.脊柱-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①在DTLJK组,LL与PT、SS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399和-0.621,P<0.05),SS与PI、PT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638和-0.537,P<0.05),TK与SVA存在相关性(r为0.418,P<0.05);②在FTLJK组,LL与SS、TK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415和-0.469,P<0.05),SS与PI、PT和SVA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634、-0.503和0.453,P<0.05)。4.后凸参数与各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①在DTLJK组,KA与PT、SS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449和-0.497,P<0.05);在FTLJK组,KA与LL存在相关性(r为-0.559,P<0.05);②在DTLJK组,D与TK、LL、SS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547、0.566和-0.479,P<0.05);在FTLJK组,D与TK、LL、PI、PT、SS和SVA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1.成人发育性胸腰段后凸患者主要通过骨盆后旋转进行代偿,并最终出现躯干前倾的矢状面失平衡;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患者主要通过增大腰椎前凸进行代偿,而未发生脊柱整体矢状位平衡的改变。2.成人发育性胸腰段后凸患者的PI-LL、TK-LL相关性丢失,SVA主要与TK相关;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患者PI-LL相关性丢失,但TK-LL相关性仍保留,SVA主要与SS相关。3.成人发育性胸腰段后凸患者的后凸顶椎位置与TK、LL、SS相关,顶椎节段越低则TK、LL、SS越小;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患者的后凸顶椎位置与各脊柱-骨盆参数无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9)

蔡金生,吴华荣,吴占勇,张连锁,徐伟坤[8](2019)在《微创肌间隙入路经Quadrant通道下治疗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微创肌间隙入路经Quadrant通道下治疗对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予以微创肌间隙入路经Quadrant通道下治疗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血清相关生化指标、腰/腿疼痛感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18. 32±12. 37)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20. 98±21. 72) ml,平均切口长度(3. 62±0. 61) cm。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患者PI、PT、血清AGEs、RAGE水平、腰/腿VAS评分显着降低,而SS、LL、sRAGE水平、SF-36评分显着提高(P<0. 05)。术后未发生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肌间隙入路经Quadrant通道下治疗安全有效,能维持脊柱矢状面平衡,减轻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腿疼痛感,改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贾根[9](2019)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作为观察对象,病人均行腰椎融合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及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手术后1年,病人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明显大于手术前,脊柱矢状垂直轴、骨盆倾斜角明显小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6.47±1.22)相比,手术后1个月(3.41±1.14)、3个月(2.52±0.44)、6个月(0.85±0.33)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也降低显着,且数值呈进行性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病人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日本科学会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融合术能够改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症状,促进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有效维持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4-01)

胡勇,张凯伦[10](2019)在《重度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度腰椎滑脱是指Ⅲ度以上(Meyerding分级滑脱位移超过50%,即SD≥50%)的腰椎滑脱。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其脊柱力线重建过程的矢状面平衡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其发生、进展、转归均和脊柱矢状面参数密切相关。重度腰椎滑脱一般需行手术治疗,但在是否要进行完全复位这个问题上仍存有较大争议。此外,重度腰椎滑脱患者的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矢状面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探讨矢状面失衡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与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而无腰椎侧凸的55例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比较。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射线及腰椎MRI检查,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总分量表。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PA)、L1骨盆角(LPA)]。采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测量MRI T2加权像矢状面椎间盘与相邻脑脊液的相对信号强度(RSI)。比较2组患者的各节段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及各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L_(1—5)各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_5—S_1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矢状面整体平衡参数(SVA、TK、PI、PT、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平衡参数(SS、LL、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ODI、VAS及SRS-22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总分与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SS、LL及LPA均有显着相关性(P均<0.05)。L_5—S_1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呈负相关(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及L_5—S_1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L_5—S_1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SS、LPA)有显着影响,是引起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的重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矢状面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文成,杨建义,梁明,宋江涛,马云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

[2].张帅,吴海龙,田振峰,武建忠,张立兴.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3].郑风宏.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

[4].李冬月,海涌,刘玉增,关立,孟祥龙.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

[5].贾根,刘军.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9

[6].李伟,赵立勇,杨东.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对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行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影响[J].创伤外科杂志.2019

[7].贾斐.胸腰段成人发育性后凸与陈旧性骨折后凸矢状面平衡代偿方式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蔡金生,吴华荣,吴占勇,张连锁,徐伟坤.微创肌间隙入路经Quadrant通道下治疗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9].贾根.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9

[10].胡勇,张凯伦.重度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标签:;  ;  ;  ;  

矢状面平衡论文-杨文成,杨建义,梁明,宋江涛,马云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