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出血热病毒论文-王伟,张朔,李文娟,梅可佳,邵燕

兔出血热病毒论文-王伟,张朔,李文娟,梅可佳,邵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兔出血热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PS-6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兔出血热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张朔,李文娟,梅可佳,邵燕[1](2019)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PS-6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疫苗用PS-6毒株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背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认分型。方法 PCR法扩增PS-6毒株的L、M、S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对获得序列进行拼接及序列分析。结果 PS-6株全基因组L片段由6 53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 152个氨基酸;M片段由3 61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 136个氨基酸;S片段由1 70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430个氨基酸。PS-6毒株3个片段与Ⅰ型病毒的同源性为83%~99%,与Ⅱ型病毒的同源性为70%。结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证明疫苗用PS-6毒株为Ⅰ型出血热病毒,为进一步研究该疫苗株的基因组结构、生物学特性、免疫原性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寇美玲,杨振兴,李乐,朱建波,高林[2](2019)在《云南边境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清学监测及血清型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近几年云南边境地区牛、羊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本研究从2014年起连续3年在与老挝、越南接壤的江城县设置EHDV监测点,每年选择投放EHDV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山羊作为哨兵动物进行跟踪监测。每年5~10月份对哨兵动物采血,每周1次,11、12月每月采集一次,进行EHDV抗体、抗原监测和病毒分离。针对致细胞病变的样品,采用EHDV群特异性S7基因片段引物进行RT-PCR方法检测,同时利用EHDV-1、-5、-6、-7、-10标准阳性血清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中和试验鉴定。结果显示,2014-2016年江城县牛EHD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9%、58.6%和75.4%;3年期间共监测到15头EHDV抗体阳性黄牛,并从中分离到20个可致细胞病变样品,经RT-PCR确认为EHDV,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有11个毒株与1997和2003年日本分离的EHD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9个毒株与1977和1981年澳大利亚分离的EHD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5个毒株与2015年广西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3年期间在山羊体内未检测出抗体,未发现抗原阳性动物;经中和试验血清型鉴定,确定20株毒株包括EHDV-5、-6、-7、-10型4种血清型,感染时间均在5~9月之间。本研究发现,江城县长期存在多种血清型EHDV同时流行,2014-2016年EHDV抗体阳性率逐年增加,亟需加强对EHDV感染情况及活动规律的持续研究,提高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0期)

刘源,杨章女,黄鹏,汪春晖,姚苹苹[3](2019)在《2005-2017年邻近5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演变规律与病原分子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这5个地理相邻的省份中重要虫媒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的病毒演化关系,为HFRS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以往疫情资料和疫区类型在这5省中选择14个HFRS疫区,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全面、系统的研究该病的流行特征、时空演变规律和宿主与病原共进化关系等。结果 5个省份在地理上邻近,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区,为病毒宿主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条件。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分别为汉坦病毒在野外和室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分析发现,从疫区鼠中分离的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基因与现有病毒有高度的同源性;研究HV基因时空演变规律与病原分子进化发现,汉滩型病毒(hantaan virus, HTNV)和汉城型病毒(seoul virus, SEOV)的基因差异和亲缘性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结论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地区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汉滩型和汉城型的主要混合疫区,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丘陵地区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趋势预测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6期)

赵越,沈颖,朱可佳,陈淑红,盛欣[4](2019)在《黑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序列变化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序列特点,以期寻找近年来黑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特点变化的原因。方法收集鼠肺标本110例及2005—2015年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临床诊断为轻型和不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患者早期血标本121例,及部分典型出血热患者外周血标本100例,提取病毒核酸,进行序列扩增,电泳分析及基因测序,所得序列分型并与既往毒株基因序列进行比较,进行系统进化及同源性分析,结合核苷酸及氨基酸位点的变化,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特点变化原因。结果轻型及不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基因序列扩增成功26例,其中HTN型14例,SEO型12例。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标本扩增成功22例,其中HTN型19例,SEO型3例;黑龙江省人源与鼠源汉坦病毒与76-118株均存在变异,非典型病例标本、典型病例标本、鼠源汉坦病毒与标准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4.4%~89.2%、87.4%~90.3%、88.1%~88.5%;人源及鼠源汉坦病毒同源性为79.7~99.1%,其中人源的Hljh38、Hljh39与其他毒株差异较大,与既往Amur病毒株H5、H8205同源性高,可达94.9%~97.6%,为同一亚型。推导的氨基酸与标准毒株比较部分位点存在变异,但未见明显的变异规律。结论黑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特征较之前发生变化的原因与病毒型别的变化相关;同时也存在汉坦病毒变异,氨基酸位点变化,但具体变异规律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朱沛,肖雷,杨振兴,牛保生,姚萍芬[5](2019)在《云南省2株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监测云南省反刍动物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的感染情况,本试验在云南省师宗县设立了监控点,筛选出EHDV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羊作为哨兵动物,每年的5~10月份每周采血1次,11月到次年4月份每月采血1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监测其抗体转阳情况,用转阳牛的红细胞接种BHK以分离病毒,用病毒RT-PCR和中和试验鉴定病毒。结果显示,从2头转阳牛的抗凝血中分离到2株EHDV,其TCID_(50)分别为10~(-2.5)/0.1 mL和10~(-3.44)/0.1 mL,血清型均为EHDV-5型。本试验在云南省分离到EHDV,明确了云南省反刍动物存在EHDV感染,为我国监控EHDV流行情况及疫病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雷鸣,董兆昱,程林峰[6](2018)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是引起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病原体,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控制疫苗。本文综述了当前CCHFV疫苗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疫苗存在的问题及研制策略。(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刘欢,张怀东,陈晓晖,龚睿[7](2018)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型治疗性抗体研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认识的增加,烈性传染性病毒不断被发现和鉴定,高致病性、高传播性的病毒往往由于变异,导致反复流行。如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多次暴发1931年首次分离到的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1];1937年发现于非洲,并于1999年传入美国且在多个州暴发的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2-3];1944、1956、1965年分别发现(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Siddiq,Ur,Rahman[8](2018)在《寨卡病毒与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Zika病毒(ZIKV)基因组主要包含一条单股正链RNA,主要通过一种媒介——蚊子(Aedes aegypti)传播给人。感染者会表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从无明显症状到流感样综合征。尽管有关病毒基因组的研究飞速发展,但是Zika病毒与不同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不同宿主对Zika病毒基因组进化施加产生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不利于该疾病的防控治理。本研究针对11株来自不同地域的Zika病毒进行基于病毒密码子使用模式的进化研究。核酸组成与RSCU分析显示,Zika病毒基因组存在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现象,并且更倾向于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其有效密码子数在几乎所有株系中都很相似。在进化历程中,寨卡病毒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好很大程度上受其寄主基因组偏好性的影响。结合多种统计方法证明突变偏好性是导致病毒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主要因素。但自然选择和地理因素也不容忽视。病毒在载体(Aedes aegypti)中的翻译效率要高于人,因此更倾向于侵染作为载体的蚊子。这些结果将有利于理解病毒的进化历程以及在宿主中的适应性。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是单股负链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叁个不同的基因片段,隶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内罗病毒属(Nairovirus)。CCHFV利用蜱虫(Hyalomma)作为载体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被感染的人或动物会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包括最初的无症状到后来的Zika样综合征。本研究对179个病毒毒株进行全面分析,分别计算了与病毒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相关的指标,其中包括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有效密码子使用数(ENC)、以及密码子使用性指标(CAI)等。结果显示,CCHFV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程度较低,同时证明翻译选择是影响病毒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主要因素。对应性分析(CA)结果表明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核苷酸含量、蛋白亲疏水性以及芳香性等也是影响CCHFV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总要因素。另外,CCHFV和不同宿主的RSCU值进行对比发现,病毒朝着宿主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方向进化。与载体(Hyalomma)相比,不同宿主(Homo sapiens,Bos taurus,Ovis aries)对CCHFV RSCU模式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然选择作用更大一些。综上所述,自然选择和突变压力都是CCHFV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CCHFV进化及其在宿主中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刘东晓[9](2017)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蜱虫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生物,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目前已发现了 83种蜱传病毒,其中不乏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蜱传脑炎病毒、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等。尤其是2007年蜱媒非洲猪瘟暴发和国内2009年发现蜱媒“新型布尼亚病毒”致人死亡事件发生以来,蜱传病毒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国家疾病防控部门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是畜牧业集中地带,伴随而来该地区有大量的蜱虫寄生,以动物为中介,蜱很容易将病毒传播给人类和其它动物,使得该地区是蜱传病毒病的潜在高危地区。因此,为了充分保障该地区牧民生命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填补我国内蒙地区蜱虫携带病毒的本底数据的空白,调查是否具有重要人兽共患病相关的病毒并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采集内蒙古左旗和右旗地区的动物寄生蜱虫,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相关技术对蜱传病毒进行研究,通过实验,获得以下结果:(1)样品采集:本实验样品采集工作于2015-2016年间完成。2015年5月,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左旗和阿拉善盟左旗与右旗交界2个采样点采集骆驼、绵羊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共计643只;2016年4月,从内蒙左右旗交界的骆驼,嘉镇乌兰呼都格嘎查采集的绵羊及骆驼血清,共计112份。(2)样品核酸检测: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技术对从所采集的样品进行病毒组学研究,共获得了644692条Reads,拼接出2484条Contig。通过核酸序列注释发现,其8.2%(203/2484)的contig为病毒序列,并注释到4个病毒科和4个病毒属;其中一条720bp的contig注释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根据这条contig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对样品进行检测,共计从60个蜱虫样本中检测到有4个样本携带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四株病毒分别命名为N5株,H1株,NM-18株和NM-24株,其中H1株的宿主为绵羊,其余叁株的宿主为骆驼,阳性率为6.7% (4/60)。(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全基因组研究:本研究通过NCBI Blast比对选择参考株对其中一株病毒(NM-18株)的全序列进行了分段扩增,共设计了 18对简并引物,并扩增出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其中包括S片段1672bp, ORF为1449bp,编码482个氨基酸,Gc含量为45.25%;M片段5368bp,ORF为5070bp,编码1689个氨基酸,Gc含量为43.60%; L片段12155bp,ORF为11838bp,编码3945个氨基酸,Gc含量为41.37%。与已知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NM-18株与其他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相比,S片段的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与同样分离自我国蜱虫的HY-13株最高,可以达到95.2%; M片段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则与分离自南非的SPU415/85株最高,可以达到91.2%; L片段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与同样分离自我国蜱虫的YL04057株同源性最高,可以达到93.7%。(4)样品血清学检测:本实验利用本实验扩增出的NM-18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S片段,使用原核表达将病毒的N蛋白成功表达,大小为54kD,并成功纯化,又利用纯化成功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N蛋白对来自内蒙地区共计2个采样点,2种蜱虫宿主共112份血清进行了Western blot检测,在采集的全部112份血清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阳性血清共有49份,阳性率可以达到43.75%。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病毒宏基因学技术次对内蒙古地区的蜱虫病毒组的研究,发现了蜱传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存在,成功的扩增出一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宿主动物对该病毒的感染阳性率。为进一步建立西北地区蜱虫携带病毒的本底数据信息库奠定了基础,也为蜱媒人兽共患病毒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4-01)

曹雪锋[10](2017)在《5种出血热病毒RP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假病毒阳性参考品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s,VHFs)是一类由RNA病毒引起,并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的可危及人类和动物生命健康的急性传染病[1],该病主要由丝状病毒科、黄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和布尼亚病毒科等4种不同科的病毒引起。出血热病死率高,危害严重,并且大部分无可用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建立出血热病毒快速、简便,尤其是适用于现场的应急检测方法,对于及时筛查可疑患者及早控制病毒的传播流行具有重要意义。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ZEBOV)、苏丹型埃博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SEBOV)、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MARV)和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等均属于出血热相关病毒,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并且都曾在国外引起不同程度的暴发流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目前在我国未曾发现这些病毒的传播和流行,但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病毒的输入性风险不断增大[2],为防范于未然,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病毒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建立该类病毒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以便及早地发现和鉴别病原体,为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奠定基础。目前对于出血热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鉴定、核酸检测[3]、抗原抗体检测等。其中,病毒分离鉴定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通常需要较高的实验室条件和操作技能,而且耗时较长,存在着生物安全风险[4]。核酸检测技术主要通过对病毒靶基因的特异性扩增来进行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普通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普通PCR技术简单易行,耗时短,但敏感性不高。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高的特点[5-8],可以实时观察整个扩增过程,并对初始扩增模板进行定量分析。以PCR为基础的核酸检测方法虽然简单快速,但都需要较为昂贵的仪器设备并在实验室中完成检测。抗原抗体检测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是ELISA检测技术,虽然该检测方法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但与核酸检测技术相比,过程仍旧较为繁琐耗时。由此可见,以上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在突发传染病的现场快速检测中存在局限。本研究针对上述5种出血热病毒建立一种基于新型核酸等温扩增技术-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9,10]的检测方法。该技术通过模拟体内DNA复制的酶反应过程,可以在恒温37℃-42℃之间对模板DNA进行指数式扩增,无需变性,在20分钟之内即可完成整个扩增过程。RPA技术操作简单,对设备要求低,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本研究根据上述5种病毒的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多套相应的RPA引物和探针,进行筛选优化,得到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RPA引物探针。其次,根据基因保守片段制备含5种出血热病毒目的基因的假病毒作为RPA反应体系的阳性参考品。最后,对RPA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并和Real-time PCR检测方法进行灵敏度的比较,对RPA反应体系扩增性能进行了评价。将制备的假病毒作为模拟样本处理,然后提取核酸进行RPA扩增,同时取本室保存的黄热病毒减毒株17D(YF17D)提取病毒核酸,进行RPA扩增,以验证建立的RPA扩增技术的检测效果。扩增结果表明,本次建立的RPA检测技术在37℃-42℃之间对这5种出血热病毒的RNA可以进行有效的扩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而扩增的灵敏度,黄热病毒和马尔堡病毒RPA扩增与实时荧光PCR相同,达到1.5×102 copies/反应,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苏丹型埃博拉病毒和拉沙病毒RPA扩增灵敏度为1.5×103 copies/反应。在检测YF17D核酸时,其扩增灵敏度与Real-time PCR一致。由此显示,本实验建立的RPA检测技术扩增效果好,可适用于非实验室条件下的现场应急检测应用当中。(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兔出血热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近几年云南边境地区牛、羊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本研究从2014年起连续3年在与老挝、越南接壤的江城县设置EHDV监测点,每年选择投放EHDV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山羊作为哨兵动物进行跟踪监测。每年5~10月份对哨兵动物采血,每周1次,11、12月每月采集一次,进行EHDV抗体、抗原监测和病毒分离。针对致细胞病变的样品,采用EHDV群特异性S7基因片段引物进行RT-PCR方法检测,同时利用EHDV-1、-5、-6、-7、-10标准阳性血清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中和试验鉴定。结果显示,2014-2016年江城县牛EHD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9%、58.6%和75.4%;3年期间共监测到15头EHDV抗体阳性黄牛,并从中分离到20个可致细胞病变样品,经RT-PCR确认为EHDV,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有11个毒株与1997和2003年日本分离的EHD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9个毒株与1977和1981年澳大利亚分离的EHD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5个毒株与2015年广西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3年期间在山羊体内未检测出抗体,未发现抗原阳性动物;经中和试验血清型鉴定,确定20株毒株包括EHDV-5、-6、-7、-10型4种血清型,感染时间均在5~9月之间。本研究发现,江城县长期存在多种血清型EHDV同时流行,2014-2016年EHDV抗体阳性率逐年增加,亟需加强对EHDV感染情况及活动规律的持续研究,提高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兔出血热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伟,张朔,李文娟,梅可佳,邵燕.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PS-6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

[2].寇美玲,杨振兴,李乐,朱建波,高林.云南边境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清学监测及血清型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9

[3].刘源,杨章女,黄鹏,汪春晖,姚苹苹.2005-2017年邻近5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演变规律与病原分子进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9

[4].赵越,沈颖,朱可佳,陈淑红,盛欣.黑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序列变化特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

[5].朱沛,肖雷,杨振兴,牛保生,姚萍芬.云南省2株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19

[6].郭雷鸣,董兆昱,程林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8

[7].刘欢,张怀东,陈晓晖,龚睿.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型治疗性抗体研制展望[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

[8].Siddiq,Ur,Rahman.寨卡病毒与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适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9].刘东晓.内蒙古西部地区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宁夏大学.2017

[10].曹雪锋.5种出血热病毒RP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假病毒阳性参考品的制备[D].安徽医科大学.2017

标签:;  ;  ;  ;  

兔出血热病毒论文-王伟,张朔,李文娟,梅可佳,邵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