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评议论文-高卓

史记评议论文-高卓

导读:本文包含了史记评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简帛,传世文献,对读

史记评议论文文献综述

高卓[1](2017)在《简书与《战国策》《史记》对读评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帛书与传世本进行对读研究是文献学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发现内容存在的问题。就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战国纵横家书》之"苏秦献书赵王章"内容,与《战国策》《史记》中的文段对读,发现一些可以做进一步讨论的地方。(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叶庆兵[2](2015)在《各家论司马迁撰《史记》宗旨评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对于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宗旨有诸多说法,其中较为着名的有完成父志说、实录说、谤书说、发愤着书说、成一家之言说等。这些说法有一些依据,但往往失之偏颇,不能概括《史记》全部内容。对于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宗旨应该有整体思维,将《史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同时不能持一成不变的观点,要实事求是,结合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去探讨其撰史宗旨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9期)

倪金梅[3](2011)在《李景星《史记评议》的文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景星的《史记评议》是一部系统研究《史记》的着作,李景星从解说篇章结构,介绍文章笔法来进行文学评议。他善于用文学评论的术语来进行《史记》的评议,如"作骨""眼目、关键""张本""针线"等,使评议生动,富有特色。(本文来源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期刊2011年10期)

韩锁明[4](2009)在《《史记评议》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史公着《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叁千年历史风云,见收眼底,数百余历史人物,重生笔端,在他的着作中,开创了历史的体例和历史的批判,流露出对人类社会的透视和关怀。研究史公文章者,代不乏人,唐以前之学者,主要就史公书编纂体例,名物地理注释入手,考证详赡,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着作,但不乏从文学角度看待《史记》;唐代古文运动,提倡平实简洁,反对绮靡浮艳的文风,将史公书列为文章的典范;宋代从文学角度研究《史记》已蔚然成风,倪思《班马异同》可算是最早最系统的传记文学比较研究;元明清叁代,对《史记》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评点上,评点与史文结合密切,实际上是从文本的角度出发,能够对《史记》的文学特质,做出颇有见地的分析;清代人的评点已经在明代人对具体篇章题旨文眼、筋节气脉、起结转接的直觉感受的基础上,逐渐向宏观研究转化,吴见思等人开始注意从文学演变的角度来阐释《史记》的意义,李景星在继承吴见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成《史记论文》一书,对《史记》逐篇地进行了分析考订,大至篇章的命题、作品的中心、作者的用意、历史人物的品评、历史材料的运用,及各书之间的异同、各篇自身的结构,小至一词一语、一时一地的考证,都作出了令人叹服的分析和论断。李景星的《史记评议》一书本是成系统的一部作品,笔者不揣浅陋,将对其条分缕析,试图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李氏评议作一番探讨。本文第一部分,对李景星做了简单的介绍,李景星,清末民初人,字紫垣,又字晓篁,祖籍山东费县。自幼聪颖,记性绝佳,人称有过目不忘之才。李景星知识渊博,不但谙熟经史,而且对诗辞、歌赋、戏曲、小说各有造诣,对天文、地理、掌故、轶闻也无不探究原委,新见独出。李景星《史记评议》属于评点文学,第一部分还介绍了《史记》相关评点文学的研究现状,以理清思路。本文第二部分,是介绍《史记评议》的批评方法,李景星在评论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本部分根据张伯伟先生的思路,将《史记评议》的批评方法分为叁种,即以意逆志法,推源溯流法以及意象批评法。第叁部分是本文的主要部分,李景星的史学评议重在考察史书的史意,表现了新史学影响下,更注重史书史意和垂询作用的考察倾向,而考据的成分则有所减少。同时,作为清末很出色的文学家,对史书的文学评议也是《四史评议》的重要内容。本部分对李景星《史记评议》从校勘、考证;解说篇章结构;介绍文章笔法;评价编纂体例;评价文章之美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论证,李景星作为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对《史记》材料组织,结构安排,情节设置,精巧构思有其独到的见解,并对史公在行文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材料组织中出现的讹误均予以指出,他对《史记》体例方面的评价也颇有新意。然而,《四史评议》出版后,在学术界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在一些学者的着作中被征引,或在一些综述性的文章内被简单提及,至于单篇论文尚付之阙如,更无论系统的专书研究,本文就《史记评议》批评方法及其批评内容做探讨,愿以拙作为玉引,唤起学者对李景星《史记评议》的重视。(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王敏[5](2009)在《李景星《史记评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景星的《史记评议》是一部对《史记》逐篇进行分析和评议的着作,内容包括篇章命意、内容考证、组织布局等方面,不仅有助于指导读者阅读《史记》,并对《史记》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本文从李景星对每篇的具体分析和评议出发,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分别探寻其评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发掘其价值,最终达到对《史记》内容加深理解的目的。同时,李景星分析和评议的方法,也可为其他作品的分析和评议提供借鉴。本文首先根据已有资料对李景星及其《史记评议》作一简单描述,据此了解到李景星此书是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才最终成书的,但此后因为战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知道的人甚少。后来经过陆永品、韩兆琦、俞樟华等重新点校整理出版,能够看到此书的人比以前多了,但对其关注的程度还很不够,对其中的内容、方法以及所具有的价值,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接下来,本文就从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其所评议的内容和方法,主要立足于微观的分析与探究。史学方面,李景星的评议很全面,前人提到的所有问题,他几乎都有所涉及,包括对《史记》的作品命意和作者意旨的揭示、对《史记》内容的考据分析、对《史记》中增补阙亡问题的评论、对《史记》中所写人物的品评以及对《史记》体例的分析等等。李景星对史意的重新发掘很具有新意,他能够领会各篇之要归,表彰太史公之性情,深得史公之本意。更主要的是他能够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给《史记》中的人物和事件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有些评议在人意料之中,也有许多出乎人的意料,但都很合情合理。另外,他的考据也很谨慎、细致、全面,小到字句、时间、地名、人名,大到具体某个史实,他都会根据各方面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而且“疑则传疑”,慎之又慎。总之,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李景星具有丰富的史学知识、独到的史识以及高超的史才。文学评议方面,李景星十分赞赏司马迁的灵思妙笔,以及篇章结构布局的神妙,而他的评议也是锦心绣口,文字简洁流畅。李景星主要是从传统文章学的角度,对《史记》逐篇进行分析和评议,内容涉及谋篇义例、安章心法、辞章缜丽及叙事艺术等方面。谋篇就是确立文章的基本结构,对内容层次进行恰当的安排,有助于思路的展开。李景星在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篇什架构、对比情境和脉络统一叁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议,条理清晰。安章,就是确立文章表达的主题,或是明确篇章的警策,这是把握整篇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李景星逐篇对《史记》各篇的主题和警策进行了分析和评议,重点突出。辞章缜丽是使文章整齐、圆融、有条理的重要法则。本文就此总结了李景星所使用的一些重要法则进行分析说明。总之,从文章学角度的分析,体现出李景星对文章章法布局的看重,同时,这种细致的分析也有助于他的指导阅读目的的实现。另外,从文章学角度的这些分析评议,既是他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自成体系,能够发明出新意,给人以启发。叙事特点的多样、用笔的灵巧多变、手法的丰富以及叙次的条理性,这些都是李景星对《史记》叙事方面的分析和评议。另外,其文学方面的分析,还有评《史记》中所包含的情感、评《史记》中的人物描写等等。最后,本文总结了李景星在史学评议和文学评议方面的主要价值,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以资借鉴。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他对前人评论的引用,大多没有注明姓氏,或许是因为想法暗合,或许只是节取大旨,但是其中却是有许多字句相同的评论,而没有标明出处,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二是他对《史记》的评价很高,因此,在具体的评议中几乎字字肯定、赞赏,对许多前人认为有问题的地方也都大加肯定,其中不免有许多主观情感的因素。(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姚军[6](2007)在《《史记》中的项伯形象评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以时空转换为序,以项伯行事为据,重新审视项伯形象。以为鸿门宴时的项伯表面是帮外人,实际是帮项羽,不是叛徒;替刘邦求封汉中时的项伯,看似“和事佬”,实际还在帮项羽;搭救太公时的项伯,不考虑项王的处境,只考虑自己的后路,已沦为可耻的叛徒。汉家一统后的项伯,成了征服者的战利品,他只能在繁华的背后咀嚼人生的况味。(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安东[7](2005)在《《史记》叁“书”评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篇目问题较多 ,而又以“八书”为甚。学界虽然对“八书”总体的看法没有什么分歧 ,但有叁点需要注意 :其一是《史记》缺少《礼书》、《乐书》和《兵书》 ,八篇中就有叁篇有问题 ;其二是对《太史公自序》的几句话该怎么理解 ,《律书》和《兵书》的关系应是怎样的 ;其叁是在司马迁创作“八书”的大前提下 ,上述叁篇中是否还有后人搀入的部分。(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李廷先[8](1996)在《《史记》《汉书》对读评议(续四)》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其外西至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徒。"(汉)无"皆"字。按:"皆"者,就同师以东、楪榆、、昆明而言之,故日"皆编发"也。此"皆"字不可省,当为脱文,非班氏所删。《史》:"(庄(足乔))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道,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汉》"还",作"乃",连(本文来源于《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4期)

李廷先[9](1996)在《《史记》《汉书》对读评议(续叁)》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婴引卮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汉书》卷五二《窦田灌韩传》删"擅"字。按:删"擅"字不足以见窦婴亢直之气。《史》:"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汉》删"数"字。按:"数争"者,屡争也,删之有何意义?《史》:"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本文来源于《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3期)

李廷先[10](1996)在《《史记》《汉书》对读评议(续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汉》删此两句。按:此二句不当删。张耳本大梁人,秦灭魏(都大梁)乃移家外黄。外黄治所在河南民权县西北,西汉时陈留郡都尉治此,较大梁距刘邦家乡丰县近二百里,故下文言:"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相距不远,来往方便也。《史》:"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本文来源于《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1期)

史记评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上对于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宗旨有诸多说法,其中较为着名的有完成父志说、实录说、谤书说、发愤着书说、成一家之言说等。这些说法有一些依据,但往往失之偏颇,不能概括《史记》全部内容。对于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宗旨应该有整体思维,将《史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同时不能持一成不变的观点,要实事求是,结合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去探讨其撰史宗旨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史记评议论文参考文献

[1].高卓.简书与《战国策》《史记》对读评议[J].怀化学院学报.2017

[2].叶庆兵.各家论司马迁撰《史记》宗旨评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3].倪金梅.李景星《史记评议》的文学初探[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

[4].韩锁明.《史记评议》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

[5].王敏.李景星《史记评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6].姚军.《史记》中的项伯形象评议[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7].安东.《史记》叁“书”评议[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

[8].李廷先.《史记》《汉书》对读评议(续四)[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9].李廷先.《史记》《汉书》对读评议(续叁)[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10].李廷先.《史记》《汉书》对读评议(续二)[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标签:;  ;  ;  

史记评议论文-高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