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主体性论文-张军

价值主体性论文-张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价值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价值,整体性,主体性原则

价值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军[1](2017)在《论整体性视域中的价值主体性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那里,价值的主体性原则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纯粹的思维原则,而是建立在价值整体性基础之上的思维原则。这是因为,价值主体性原则的发挥是以人的整体性存在为基本前提和依据的;价值主体性原则内在地贯彻着整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价值主体性原则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整体性发展规律的规定和支配;价值主体性原则的终极旨归是人类作为"完整的人"实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对于现实的价值存在的真正把握,就必须在深刻认识和理解价值整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性原则。(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期刊2017年03期)

陶源[2](2014)在《价值主体性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践行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最新概括,从国家、社会、个人叁个层面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引导公民认同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然而,价值观属于价值研究领域,必然涉及到价值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所以,本文将从价值主体性这一哲学视域出发,结合价值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观点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本文正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价值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概念的研究综述,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以及不足。第二部分说明了研究的逻辑起点——价值主体性。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观点,阐述了价值及价值的本质,然后从概念界定、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叁个方面对价值主体性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第叁部分论述了价值主体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联,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之后在第二部分理论探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实践、“以人为本”以及“现实的人”是两者内在逻辑关联的具体表现。第四部分论述了价值主体性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指导。先从时代发展的要求、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当前社会存在的价值冲突说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然后结合价值主体性的主要内容,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实践,坚持以人文本,处理好国家、社会、个人叁个价值层面的关系。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价值主体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联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背景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且从价值主体性的视域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问题,旨在呼唤兄弟同胞们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4-11-01)

于战明[3](2014)在《高校学生党建价值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党建价值主体性指大学生党员主体经过培养、学习和锻炼,自觉提高党的理论修养,批判性地分析历史和现实,超越"纯粹经验世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积极奋斗。党员主体的需要、目的和能力是学生党建价值的制约因素。学生党员作为主体尺度的作用,使学生党建价值主体性凸显独特性、多维性和时代性。探索大学生党员管理、服务和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有效机制,发挥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党建价值主体性的生成。(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4年12期)

杨浩,王言群[4](2013)在《基于价值主体性视角的武术发展思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从价值主体性视角探讨和思索武术发展问题。认为,武术的发展变化随着具体的主体需要变化而变化,应该围绕具体条件下的价值主体的具体需要打造和发展武术,实行武术的分类发展,使武术发展更具体化和多元化。(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3年06期)

鲁鹏[5](2012)在《价值:主体性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关系角度思考价值即是从实践出发对其作主体性理解。价值的主体性包含两层含义:一事物是否有价值由主体判定;价值是由主体创造的。由价值主体性第一层含义可以理解价值客观论、价值主观论的缺陷,透视价值的多元性和相对性。由价值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切入,有助于理解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关系问题、价值超越性问题和"是"与"应该"问题: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的属性、效用或功能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客体价值的同时彰显并实现了自身价值;主体性活动具有超越性,故而价值具有超越性;"是"因为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人们才认为"应该"对其加以改变。价值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包含第一层含义,比第一层含义更具根本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武步成,李坤,李月玲[6](2012)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性再探——以科学实践观为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实践观视域下的主体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活动,体现了对象化活动的特征和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主体性决定着价值的属性,主体性的内涵有多丰富,价值主体性的维度就有多丰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性一方面彰显出深切的人学关怀特质,另一方面为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郭晶[7](2012)在《“主体性”观念的现代合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性”观念的现代合理性: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研究“主体的死亡”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共同呼声,无可置疑,现代哲学透视了近代“主体性”观念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对近代“主体性”观念的批判并非无所依据,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然而,对近代“主体性”观念的批判是否就能够让我们宣判“主体”的死刑?彻底抛弃“主体性”观念,是否就是最佳解决方案?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理论问题。对“主体”死亡的宣判,不单单是对近代“主体性”观念具体观点的否定,它关涉到一个根本的前提性问题,即“主体性”观念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这是先于“主体性”思想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如果我们将现代哲学家提出的批判性观点视为是对“主体性”观念本身的否定,恐怕会将问题简单化,也可能误导我们,使我们错过问题的关键。要对于“主体性”观念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作出严谨的回答,我们需要清楚界定“主体性”观念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楚现代“主体性”批判的真实意蕴。“主体”这一概念是指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使“主体”成为人的专属哲学概念的是笛卡尔,他将人从一般实体中提升出来,首次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然而,人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主体”?我们认为,“主体”自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承载人对于自由的价值追求,追求自由是“主体”的使命,人自称为“主体”,也就是在宣告,我要自由。与此相关,“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有属性,是使得“主体”得以成立的能力,“主体”既然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称载者,那么“主体性”便成为人实现价值追求的能力。基于对“主体”和“主体性”的理解,我们有理由认为,“主体性”思想是对于人的价值诉求实现路径的追问。换言之,研究“主体性”的目的,是找出一种方法,使人的自由价值追求切实地实现出来。考察哲学史,我们会发现,“主体性”思想的具体理论观点或许不同,但追求自由这一终极价值目标贯穿始终。在这一意义上,人的“主体”地位是不可,也不该消解的,“主体性”观念始终具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然而,为人类谋求自由和幸福的“主体性”观念何以成为现代哲学的众矢之的?深入考察现代哲学家的“主体性”批判,我们发现,他们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流露出难以割舍的“主体性”情怀,这与他们极为激烈的批判并不矛盾。现代哲学家的批判可谓有理有据,但他们批判针对的是近代主体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主体性”观念。换言之,被宣布死亡的,并不是“主体性”观念本身,或说全部,而是“主体性”的近代内涵,即“认知主体性”。“认知主体性”观念在近代由辉煌走向黄昏绝非偶然,是与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十分契合的。近代主体形而上学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它持有这样一条基本信念:“主体”自由的外在障碍是自然界,“主体”要获取自由就必须认识自然界进而掌控自然界。因此认识活动被视为“主体”获取自由的有效途径。由此,“主体”成为“认知主体”,“主体性”也相应地表现为“认知主体性”。按照主体形而上学的理论逻辑,要扩展“主体”的自由,就必须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也就是理性能力,“主体”控制自然的要求无休无止地提高,人的理性能力也被毫无止境地推崇,最终成为主宰一切、唯我独尊的力量,个体的人最终降格为与物相同的、理性实现自身的一个工具或环节。“主体性”观念的确立在否定宗教权威的意义上,扩展了人的自由,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背离了初衷,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主体的自由再一次失落了。按照这一思路,唯有与形而上学脱离关系,在一种全新的哲学根基之上,“主体性”观念才能获得合理的解读。一旦明了这一问题,我们再来审视现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消极的否定意义,反而是积极的建构意义。现代哲学所要消解的是主体性形而上学所理解的“认知主体性”,或说理性精神,而这一消解恰恰为“主体性”观念在现代的合理解读提供了契机。在主体形而上学批判的大潮中,走在最前列,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马克思。通过终结一切形而上学并开启现代实践哲学,马克思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重大变革。由马克思引发的西方哲学划时代变革对“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得益于现代实践哲学的创立,“主体性”观念获得了全新的根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主体性”观念在现代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视域,为濒临绝境的“主体性”观念带来了生机,也为我们从发展的视角探究“主体性”观念提供了可能。伴随着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以及现代实践哲学的开启,“主体性”观念获得了现代意蕴。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也就是人类解放的科学,而自由作为解放的最终目的和主题,自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核。因其对人的现实命运的深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鲜明的“主体性”思想。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确立了实践活动较之理论认识活动的优先地位,这使得它必然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来看待“主体”,从人的生存实践能力角度看待“主体性”。实践活动不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机械的活动,从人文价值向度来看,实践活动是一种价值性活动,它包含了主体的价值评判、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因而“实践主体”,也就是“价值主体”,人的“生存本性”也就是“价值主体性”。“主体”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人的自由的价值追求,因而“价值主体性”符合“主体性”观念的本意。本文着重探讨的是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探寻,贯穿马克思理论活动始终,这充分表明,“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与近代主体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马克思探究的“主体”不再是抽象的“认知主体”,而是现实的“价值主体”,人依靠理论认识活动来实现自由诉求的可能性已经被完全否定,生存实践活动才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切实可靠的途径,“生存本性”才是人的“价值主体性”。马克思将自由的实现奠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之上,体现出了巨大的现实感和历史感。因其凸显出的解放旨趣以及为人的自由开辟了现实的道路,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可以成为当代“主体性”观念的合理解读,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为“主体性”观念在当代的合理性提供了辩护。(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邸维蛟[8](2012)在《价值主体性维度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马克思价值论主体性维度出发,结合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主体地位,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12年05期)

陈新汉[9](2011)在《民众意愿的表达是核心价值主体性凸显的重要标志——关于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思考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意蕴上的言论自由从较为深沉的意义上发生作用,政治学意蕴上的言论自由从较为直接的意义上发生作用。言论自由是体现民主的基本方式,与国体和政体相联系。健全的民主机制包括很多内容,然而都必须以言论自由为基础。社会思潮的本质是民众评价活动,不能简单地把社会思潮理解为社会的否定因素。网络思潮是社会思潮在网络时代的体现。从社会自我意识自觉的高度来理解民意的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内容。倡导言论自由是凸显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性,克服其"边缘化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刘吉发[10](2009)在《从价值主体性维度看“普世价值”何以不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本质上是价值实践生成论。作为超越客体性的主体性范畴,价值表征着客体的主体化运动。实践是价值生成的源泉,主体是价值存在的尺度,主体性决定着价值属性。主体性的历史演进彰显了价值的历史性,主体性的现实存在彰显了价值多样性,主体性的实践生成彰显了价值的具体性。人类有其共同追求的"共有价值",它既是历史沉淀的现实,又是包含多样的统一,同时还是实践生成的具体。"普世价值"不是人类的"共有价值","普世价值"的价值主体是非现实性的"绝对人类"。"普世价值"因"绝对人类"的"主体虚设"而成为"价值虚构",其本质是资产阶级鼓吹的绝对抽象的"价值意志"。(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价值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最新概括,从国家、社会、个人叁个层面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引导公民认同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然而,价值观属于价值研究领域,必然涉及到价值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所以,本文将从价值主体性这一哲学视域出发,结合价值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观点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本文正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价值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概念的研究综述,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以及不足。第二部分说明了研究的逻辑起点——价值主体性。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观点,阐述了价值及价值的本质,然后从概念界定、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叁个方面对价值主体性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第叁部分论述了价值主体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联,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之后在第二部分理论探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实践、“以人为本”以及“现实的人”是两者内在逻辑关联的具体表现。第四部分论述了价值主体性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指导。先从时代发展的要求、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当前社会存在的价值冲突说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然后结合价值主体性的主要内容,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实践,坚持以人文本,处理好国家、社会、个人叁个价值层面的关系。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价值主体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联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背景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且从价值主体性的视域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问题,旨在呼唤兄弟同胞们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价值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军.论整体性视域中的价值主体性原则[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

[2].陶源.价值主体性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践行路径研究[D].东华大学.2014

[3].于战明.高校学生党建价值主体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

[4].杨浩,王言群.基于价值主体性视角的武术发展思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

[5].鲁鹏.价值:主体性的理解[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武步成,李坤,李月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性再探——以科学实践观为视域[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郭晶.“主体性”观念的现代合理性[D].吉林大学.2012

[8].邸维蛟.价值主体性维度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

[9].陈新汉.民众意愿的表达是核心价值主体性凸显的重要标志——关于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思考之叁[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0].刘吉发.从价值主体性维度看“普世价值”何以不能[J].政治学研究.2009

标签:;  ;  ;  

价值主体性论文-张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