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主权论文-郑荣

学术主权论文-郑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术主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术话语,主权让渡

学术主权论文文献综述

郑荣[1](2013)在《中国学术话语的“主权让渡”现象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术的繁荣是不争的事实。但学术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危机,那就是学术话语的"主权让渡"现象,其集中表现为中国学术话语中的"西方主义"和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失语"现象。究其成因,除了流于表面的中国学术界的盲目崇洋心理,更有隐匿于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制度、科技和社会等原因,其反映的是中国学界学术自觉意识的缺失。(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程志波,徐飞[2](2011)在《试论学术主权的嬗变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主权的存在价值不仅在于获得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行动者的认同,还在于获得学术共同体外部学术行动者的认同,这种认同既有大小又有特定方向,我们将其称为"认同向量";认同向量的指向和大小随着特定情境下学术行动者共同参与的学术实践而变化,并在特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认同向量稳定与变化的辩证法决定着学术主权的确立与嬗变;理解学术主权的嬗变过程与机制对于认识学术研究演化规律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3](2011)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化和解决——城市金融研究所与法国外贸银行研究部门进行学术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12月20日下午,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学家Luca Silipo先生、亚太区国际金融业务组主管Bertrand Frigard先生、该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贾卫等一行拜访了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并围绕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化和解决做了专题讲座,同时介绍了法国外贸银行的金融业务线和相关产品。在分析欧债危机问题时,Luca Silipo先生介绍了欧洲为解决主权债务危机所采取的主要行动,其中包括成立欧洲金融稳定机构(EFSF)等。他还进一步指出:一是欧洲金融稳定机构(EFSF)对于救助流动性危机较为有效,但对于偿付性危机作用甚微,因此其(本文来源于《金融论坛》期刊2011年01期)

程志波,徐飞[4](2010)在《学术主权视野下的默顿规范与祖名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学术主权视角探析默顿规范和科学奖励系统的存在本质,是揭示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可行途径。一般认为,默顿规范是祛利性的道德规范,祖名制仅仅是记忆性和纪念性的符号;然而进一步研究显示,即使是默顿规范,也可以看作是基于特定学术主权的广域学术权力规训系统,祖名制则是特定学术主权存在的象征和符号资本。(本文来源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期刊2010年06期)

程志波[5](2009)在《科学发现中的学术主权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发现是科学活动的核心,对科学发现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关于科学发现的研究可分为心智主义、文化决定论和建构主义叁种解释模型。心智主义模型将科学发现看作是对自然事物和规律的反映,科学发现过程是奇异的顿悟或格式塔转变;文化决定论解释坚持标准科学观,把科学发现产生的原因归之于文化条件的成熟,当文化发展到特定临界状态时,相应的科学发现就会自然产生。但是,文化决定论解释是以文化的线性进化为基础的,这给文化决定论解释带来了诸多困境。建构主义解释主张科学发现是科学活动主体建构的社会事实,应从考察科学发现的社会建构过程来阐明科学发现的意义。但是,建构主义解释忽视了科学发现中蕴含的意志性和实践性要素的意义。为寻找一个合适的科学发现解释框架,本文从实践解释学角度,在借鉴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学术主权”这个概念。学术主权是某一研究领域中最高的学术权力,是科学争论的现实目的。学术主权的合法性在于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学术主权研究领域内与领域外行动者的双重认同。学术主权具有宏观权力与微观权力的双重结构,表现出压制与创造的双重功能。至高无上性、唯一性和实践性是学术主权的特质,实践情境、学术规范、学术权力和学术权威是学术主权的核心要素。学术主权是科学活动主体学术抱负的实现形式,学术主权的始创人、继承人或科学精英、普通研究者与社会公众共同组成了学术主权的主体性结构。学术主权占有者与学术主权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学术主权嬗变的内在动因。为说明学术主权与科学发现优先权争论的内在关系,本文以微积分发明优先权争论为例,对发明优先权争论进行了博弈分析。分析表明,微积分发明优先权争论的本质在于夺取微积分研究领域的学术主权,谁夺得了学术主权,谁就能合法地将自己的成果确立为“科学发现”,进而获得发现优先权。牛顿与莱布尼茨分享微积分发明人的荣誉,其主要原因不在于流数法与微分学的相似程度如何,而在于牛顿学术同盟与莱布尼茨学术同盟实力相当、势均力敌。博弈分析还表明,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夺取微积分学术主权的过程中,采取了各种论争策略,这些策略看似理性而公正,实则以决策者收益最大化为基本取向,这启示我们重新思考优先权争论的社会价值。对达尔文进化论学术主权创立过程的考察,展示了学术主权创立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尽管科学家有时并不追求直接的物质利益,但他们无时不在努力实现自己的学术抱负,在这个过程中,学术主权建构者会采取各种权力斗争策略,排除不同意见,争取更多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的支持,并借助某种仪式来确立自己的学术主权。为了巩固新创立的学术主权,他们会把特殊理论一般化和标准化,再通过培养和规训新的科学行动者,使他们自愿认同和遵守某种学术主权。以往主要是从认识论角度考察科学发现的意义,将科学发现视为被纳入到某个普遍认可的概念框架下的经验事实。事实上,科学发现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科学发现存在的基础在于其境遇性地契合隐藏在概念框架之后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和实践模式,科学发现的存在本质不仅在于认识论的合法性——经验证实和逻辑证明,还在于价值论和存在论的合法性——符合科学行动者的公意和公利,而且前者决定于后者。多重发现既非自然发生的客观事实,亦非文化进化的必然产物,而是社会建构的产品,是不同学术同盟相互较量和暂时妥协的结果。诺贝尔奖评选案例分析表明,学术主权深刻影响着科学奖励的评选。科学奖励评选机制不是客观高效的“择优机器”,而是争取和维护学术主权的角力场,科学奖励的评选结果及颁发仪式,与其说是在显示科学发展的必然逻辑,不如说是学术主权合法化和社会化的象征仪式。科学规范和祖名制是学术主权符号化、客观化的重要方式。默顿规范实质上是全景敞视的广域学术权力控制场,其目的在于假借精细的规训技术,控制和巩固学术主权。“祖名”不仅是记忆和纪念符号,还是学术主权的存在象征与合法化手段。最后,总结前文,通过对自然理性和商谈理性的辩证分析,提出科学本质上是民主的,是建立在科学行动者自愿认同和相互商谈基础之上的社会产物,科学是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科学中各种不民主现象是科学之民主本质的异化和扭曲,学术霸权是其极端表现形式。克服学术霸权,除了要加强科学内部的民主监督外,还要积极宣扬科学的民主本性,推动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但关键在于坚持理性的批判精神和自由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11-01)

徐飞,程志波[6](2009)在《科学争论中的学术主权刍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科学争论所面临的诸多困难要求人们重新审思科学争论的本质。本文从科学政治学的角度,提出学术主权的概念。在现实的科学活动中,多数情况下科学争论的实质是对学术主权的争夺。在科学争论中,学术主权具有明确的内涵与特征。研究学术主权对于深入认识科学的社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袁波[7](2005)在《全球化、国家主权与民族精神——“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历史学会专场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12月17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市历史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承办的“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历史学会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论坛主题是: 全球化、国家主权与民族精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本文来源于《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期刊2005-12-01)

王明夫[8](2003)在《用肃穆的学术逻辑为“企业家主权”唱响时代的圣歌——序《企业家雇佣资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的咨询工作一直都是在为企业家服务,大概因为此,多年来我总是在迫寻关于企业家问题的思想与智慧。有几个关于企业家的观点给我印象极深: 其一,西方经营大师艾柯卡说:只要有50个企业家,就可以从危难中拯救美国! 其二,东方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企业的兴衰,70%(本文来源于《中国企业家》期刊2003年09期)

余万里[9](1997)在《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的理论与现实——北京四高校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这两个概念是构筑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两块基石。现代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国家行为纷繁多样,但是都脱离不开主权和国家利益这两根主轴。同样,要透过当代国家关系复杂多变的现象,理解和把握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性质和规律,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也是不可或缺的两把钥匙。(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研究》期刊1997年02期)

王逸舟[10](1995)在《联合国研究中的若干重点和动向──《联合国:主权与全球治理之间》国际学术研讨会略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国研究中的若干重点和动向──《联合国:主权与全球治理之间》国际学术研讨会略识王逸舟1995年7月上旬,我与几位中国同行应邀参加了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举行的《联合国:主权与全球治理之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上宣读了近百篇论文、评论和专题报告,...(本文来源于《战略与管理》期刊1995年06期)

学术主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术主权的存在价值不仅在于获得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行动者的认同,还在于获得学术共同体外部学术行动者的认同,这种认同既有大小又有特定方向,我们将其称为"认同向量";认同向量的指向和大小随着特定情境下学术行动者共同参与的学术实践而变化,并在特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认同向量稳定与变化的辩证法决定着学术主权的确立与嬗变;理解学术主权的嬗变过程与机制对于认识学术研究演化规律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术主权论文参考文献

[1].郑荣.中国学术话语的“主权让渡”现象及其成因[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3

[2].程志波,徐飞.试论学术主权的嬗变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化和解决——城市金融研究所与法国外贸银行研究部门进行学术交流[J].金融论坛.2011

[4].程志波,徐飞.学术主权视野下的默顿规范与祖名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5].程志波.科学发现中的学术主权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6].徐飞,程志波.科学争论中的学术主权刍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

[7].袁波.全球化、国家主权与民族精神——“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历史学会专场综述[C].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2005

[8].王明夫.用肃穆的学术逻辑为“企业家主权”唱响时代的圣歌——序《企业家雇佣资本》[J].中国企业家.2003

[9].余万里.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的理论与现实——北京四高校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综述[J].国际政治研究.1997

[10].王逸舟.联合国研究中的若干重点和动向──《联合国:主权与全球治理之间》国际学术研讨会略识[J].战略与管理.1995

标签:;  ;  

学术主权论文-郑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