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论文-许锋华,陈俊源,张斌

杨叔子论文-许锋华,陈俊源,张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杨叔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杨叔子,研究生指导,学科交叉,立德树人

杨叔子论文文献综述

许锋华,陈俊源,张斌[1](2018)在《杨叔子是如何指导研究生的》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叔子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成绩斐然,这主要源于他对人才成长规律的体悟以及对我国传统教育精粹的弘扬。杨叔子强调,培养研究生,一要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不仅包括一般文化基础与专业文化基础,还包括科学文化基础与人文文化基础;二要树立学科交叉意识,养成跨学科问题求解能力;叁要"做学合一",既"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以学习、思考与实践的融合来寻求创新;四要以德立身,将爱国情怀与学术道德作为自我发展的重要向导;此外,导师应怀仁爱之心,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许锋华,陈俊源[2](2018)在《于采集中升华境界》一文中研究指出走进华中科技大学院士楼,推开一扇绿色的铁门,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艰难地扶着靠椅的把手,起身相迎。身前是一张堆满书的桌子,桌上一台老式收音机正在播报当日的新闻。采集小组成员见状连忙上前相扶,但都被院士一一婉拒了。院士边缓慢地起身,边摇手说:“我自己可以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08-20)

许锋华,徐洁[3](2018)在《杨叔子:机械制造与人文栖居》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叔子(1933.9.5— )机械工程专家,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倡导者。1933年9月5 日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成为湖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1991年荣膺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08-13)

庞蕾[4](2018)在《国魂凝处是诗魂》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每一个民族的诗歌,都是这个民族文字和文化的凝练,并蕴含了深刻的民族感情。诗词歌赋教育,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代诗教,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精神上都出现了式微,这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鉴如此,以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大力呼吁加强诗教。作为我国当代着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杨叔子院士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倡导人文教育改革,倡导诗教应先行。正因为如此,本文着力于探讨杨叔子院士的诗教思想。本研究首先从杨叔子的生平和教育实践讲起,梳理了杨叔子的成长经历和受革命先驱父亲影响而奠定的家学功底、爱国信念以及人文情怀,特别是分析了他在教育实践特别是当大学校长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理念以及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杨叔子的诗教思想与教育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对中国诗教传统进行了探析,认为诗词歌赋以及围绕它们而进行的诗教就是典型的人文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并从古至今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杨叔子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诸如:杨叔子创造性地用最先用“基因”来形容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是一个国家立足所不能丢失的东西,没有了民族人文精神,这个民族将会不打自跨,并在此基础上高度凝练地提出“国魂凝处是诗魂”;杨叔子倡导兴于诗,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诗教具有人文主义教育意义,能: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以及创新;诗教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最后,针对当现代教育中诗教式微现象进行了反思,并总结研究杨叔子诗教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追求诗教所赋予的“志于成人”的理想追求和诗教贯穿于教育实践的现代价值,重视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诗教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传承文化、升华理想。因而,提倡诗教不仅是当代教育形势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5](2018)在《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月19日,"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行。杨叔子院士为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这次研讨会由浙江省诗联学会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近50位代表出席,祝瑜英女士等近20人发言。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邵庆祥,浙江省诗联学会新、老会长王骏、祁茗田先生分别致辞,杨叔子院士因故不能到会,委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余东升代表与会并致辞。(本文来源于《中华诗词》期刊2018年03期)

甘勇[6](2017)在《主动联系服务专家 全力当好“后勤部长”》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日报讯 (甘勇)15日,按照省委统一安排,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来到华中科技大学,看望杨叔子、李培根、樊明武叁位院士,听取他们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84岁高龄的杨叔子院士,是着名的机械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正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17-09-18)

张从志,谢婷婷,雷宇[7](2017)在《作为工科高校“人文风暴”的掀起者,他疾呼教育要先“育人”后“制器”——杨叔子院士: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许多中国孩童一样,《静夜思》是杨叔子学会的第一首诗。1938年,日本侵略者逼近江西湖口,5岁的杨叔子跟着家人逃难途中,父亲杨赓笙将诗中游子思乡之情化作山河破碎的悲愤,嘱告年幼的杨叔子一句一句铭刻在心,奋发图强。大半个世纪过去,杨叔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开发出国内第一个信号处理系统,出版国内第一本"基于知识的诊断推理"的学术专着,发表国内第一篇智能制造的学术论文,47岁成为湖北省(本文来源于《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期刊2017年01期)

黄晓艳[8](2016)在《杨叔子:科学院士的人文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种本能,在那个年代,历史总是带有些激情的东西……父亲的爱国情怀,父亲对国学诗词的造诣,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杨叔子梦想是时代的缩影,是人类最原始的世界观和内心需求。要说童年时代的杨叔子与同龄的孩子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比别人读的古书多,接受的是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1933年9月,杨叔子出生在江西湖口的一个书香世家。杨家自先祖宏高公明代(本文来源于《中关村》期刊2016年09期)

刘晨雪,王怡倩,蓝欣[9](2016)在《杨叔子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当前社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带头人的杨叔子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广人文素质教育。在他出任校长期间,促进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的创办,推进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的实施,建立全国第一个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退休后,杨叔子先生将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转化为理论思想,全身心投入到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其中,他所提出的大学教育功能的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科学人文应该相互交融""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等核心思想,对我国推进并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职业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贺武华,高学峰[10](2015)在《杨叔子的“四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叔子先生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公开发表的四论"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很重要"常读常新,常有心得。"四论"揭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的真谛,其中的真知灼见对理解当前大学生竞赛活动,进而推进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高校教育管理》期刊2015年06期)

杨叔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走进华中科技大学院士楼,推开一扇绿色的铁门,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艰难地扶着靠椅的把手,起身相迎。身前是一张堆满书的桌子,桌上一台老式收音机正在播报当日的新闻。采集小组成员见状连忙上前相扶,但都被院士一一婉拒了。院士边缓慢地起身,边摇手说:“我自己可以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杨叔子论文参考文献

[1].许锋华,陈俊源,张斌.杨叔子是如何指导研究生的[J].高等教育研究.2018

[2].许锋华,陈俊源.于采集中升华境界[N].中国科学报.2018

[3].许锋华,徐洁.杨叔子:机械制造与人文栖居[N].中国科学报.2018

[4].庞蕾.国魂凝处是诗魂[D].深圳大学.2018

[5]..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J].中华诗词.2018

[6].甘勇.主动联系服务专家全力当好“后勤部长”[N].湖北日报.2017

[7].张从志,谢婷婷,雷宇.作为工科高校“人文风暴”的掀起者,他疾呼教育要先“育人”后“制器”——杨叔子院士: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7

[8].黄晓艳.杨叔子:科学院士的人文情怀[J].中关村.2016

[9].刘晨雪,王怡倩,蓝欣.杨叔子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

[10].贺武华,高学峰.杨叔子的“四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5

标签:;  ;  ;  ;  

杨叔子论文-许锋华,陈俊源,张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