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碳同位素组成论文-刘虎,柳中晖,赵成,刘卫国

植物碳同位素组成论文-刘虎,柳中晖,赵成,刘卫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碳同位素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构烷烃,脂肪酸,氢同位素,藻类

植物碳同位素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虎,柳中晖,赵成,刘卫国[1](2019)在《水生植物烷基脂类含量和分布特征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生植物是湖泊沉积物中内源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但目前研究者对水生植物正构烷烃和脂肪酸分布特征的研究有限,极大地限制了湖泊沉积物同位素地球化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文章总结了全球湖泊已报道水生植物脂类结果,结合在中国主要湖泊新获得的脂类数据,系统讨论了湖泊水生植物脂类分布特征.我们发现水生植物基本以中等链长脂类(C_(23)~C_(25)正构烷烃和C_(22)~C_(24)脂肪酸)为主峰碳,与陆生植物存在差别(以长链脂类为主峰碳),但一些水生植物样品的长链正构烷烃(如C_(27)和C_(29))和长链脂肪酸(如C_(26)和C_(28))也具有较高丰度.沉水植物具有较高含量的长链正构烷烃(平均47μg g~(-1))和长链脂肪酸(平均170μg g~(-1)),与陆生植物脂类含量接近,表明当湖泊中沉水植物大量生长时,其可能对沉积物的长链脂类存在较大贡献.但藻类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脂肪酸的含量较低(平均含量分别为2和9μg g~(-1)),表明其对沉积物长链脂类的影响可能较小.通过对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脂类分子指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ACL_(14-32)和ATR_(14-18)值能有效将藻类和其他植物来源的脂肪酸区分开,Paq′值能很好地将沉水植物和陆生植物来源的正构烷烃区分开.每个水生植物样品不同奇碳数正构烷烃(C_(21)~C_(31))和不同偶碳数脂肪酸(C_(20)~C_(30))分子间δD值无明显差别,表明湖泊沉积物脂类分子间δD值的差异可能具有区分其输入来源,以及反映湖泊水文条件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罗绪强,张桂玲,王世杰,阮英慧,刘兴[2](2019)在《喀斯特高原石灰土区退化植物群落常见灌木叶片的氮同位素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喀斯特高原石灰土区植物稳定氮同位素组成的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为例,选取流域内石灰土区退化植物群落3种植被类型中的4种灌木植物,分别对其叶片的氮同位素和C、N、P、K、Ca、Mg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常见灌木叶片的δ~(15)N值为-5.86‰~-0.54‰,均值为-2.31‰;植物叶片的δ~(15)N值在不同群落间的差异显着(P<0.05),但种间差异仅在灌丛群落中显着(P<0.05);物种因素和群落类型的交互作用对研究区灌木叶片δ~(15)N值有显着影响(P=0.021,R~2=0.860);植物叶片δ~(15)N值与叶片K含量之间具有显着负相关(P<0.05),而与叶片N含量之间并非正相关,这可能与喀斯特地区严酷的生境条件有关。(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甫昭,李冬兴,王斌,向悟生,郭屹立[3](2019)在《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生境代表性树种及同一树种不同生境下叶片δ~(13)C值及水分利用效率(WUE),丰富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物种生态位分化及物种共存理论,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叶片δ~(13)C值的范围为-34.13‰~-29.69‰,平均值为(-31.40±1.19)‰,WUE的范围为9.08~58.76μmol·mol~(-1),均值为41.79μmol·mol~(-1),低于更高纬度的亚热带和暖温带森林,但高于更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和同一纬度的非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从洼地到山顶,随着干旱指数的增加,不同生境代表性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增大;同一树种δ~(13)C值和WUE也是从洼地到山顶逐渐增高.树种水分利用效率除了与气候等因子相关外,还与植物所处生境的地质背景、水分可利用性相关.同一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区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非喀斯特区、干旱生境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湿润生境,说明不同的水分利用效率是喀斯特地区植物适应不同生境、实现多物种共存的策略之一.(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罗绪强,张桂玲,王世杰,阮英慧,刘兴[4](2019)在《喀斯特高原黄壤区退化植物群落常见植物叶片氮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由于氮循环诸过程中的化学转化、物理运输等都有可能使其发生同位素分馏,植物稳定氮同位素组成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综合作用的整体响应,能较好的反映流域内与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相联系的一系列环境信息,具有示踪、整合和指示等多项功能。为探讨喀斯特环境下黄壤区植物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变异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关系,以喀斯特高原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小流域为例,选取流域内黄壤区退化植物群落3种植被类型中的4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C、N、P、K、Ca、Mg元素含量和稳定氮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叶片δ~(15)N值的变化范围为-3. 25‰~0. 69‰,平均值为-1. 04‰,变异程度较高,离散程度较大,呈负偏态分布。(2)植物叶片δ~(15)N值在群落间和坡位间的差异均不显着(P>0. 05);(3)植物叶片δ~(15)N值的种间变化趋势为小果蔷薇(-0. 03‰)>火棘(-0. 24‰)>过路黄(-1. 58‰)>粉枝莓(-2. 29‰),差异显着(P<0. 05)。(4)研究区植物叶片δ~(15)N值受群落类型和物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显着(P=0. 016,R2=0. 870)。(5)研究区植物叶片δ~(15)N值受叶片K营养含量的影响较大,同时与C、N、P、K、Ca元素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密切,叶片K、Ca营养含量间的调控是影响黄壤区植物叶片δ~(15)N值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2期)

周咏春,张文博,程希雷,徐新阳[5](2019)在《植物及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和土壤的δ~(13)C(碳同位素组成)能可靠记录环境信息,综合反映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为人们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有用信息.因此,研究植物和土壤的δ~(13)C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格局及其控制因子,进而有效预测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植物和土壤的δ~(13)C以及二者的差值(Δδ~(13)C)与气候因子(如温度、降水量、大气压强等)、土壤因子(如C/N、土壤质地、土壤pH等)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现有研究表明:C3植物的δ~(13)C与降水量、大气压强均呈负相关,与温度的关系非常复杂,而针对C4植物和在群落水平上开展的研究还较少;土壤δ~(13)C与降水量、土壤C/N、土壤w(粉粒)及w(黏粒)均呈负相关,与温度、土壤pH、土壤w(砂粒)均呈正相关,然而环境因素间的耦合作用使得情况复杂化,多种环境因素的匹配关系究竟如何影响土壤δ~(13)C的机制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Δδ~(13)C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壤碳循环信息,但对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较少,并且影响Δδ~(13)C的驱动因子及机制也不明确.因此,在土壤-植物体系内,同时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进行植物和土壤δ~(13)C特别是Δδ~(13)C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揭示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这也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博,刘卫国[6](2018)在《浐河流域水-土-植物硝酸盐和氮同位素组成及氮源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关中浐河流域河水-土壤-植物的硝酸盐和氮同位素组成进行调查,并与前期对浐河河水氮同位素的结果对比。研究表明:从浐河上游至下游,土壤NO_3~--N含量表现出:农耕区(43.5 mg?kg~(-1))>森林区(3.25 mg?kg~(-1))>城市区(0.63 mg?kg~(-1));土壤δ~(15)N-NO_3~-值表现出:农耕区(18.1‰)>城市区(-1.5‰)>森林区(-5.8‰);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让其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浐河河水NO_3~--N含量(3.2—6.4 mg?kg~(-1))及δ~(15)N-NO_3~-值(-1.4‰—2.1‰)均表现出下游高于上游。相对于前期对浐河河水氮同位素的研究,发现上游和中游水体NO_3~--N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下游地区NO_3~--N含量有所下降。结合河流δ~(15)N-NO_3~-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源头日渐发达的旅游业和中游农业的发展对水体的污染加重,而下游工业污染的治理效果明显。植物氮同位素变化范围在-4.6‰—-2.1‰。对浐河周边水-土-植物的氮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变化研究可以为浐河流域的生态评价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伟霖,缪绅裕,陶文琴,龙连娣,戴文坛[7](2018)在《珠海淇澳与广州南沙湿地3种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珠海淇澳和广州南沙3种湿地植物互花米草、芦苇和短叶茳芏的碳、氮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的C4植物互花米草在植物体的C含量、C/N值、底泥的δ~(13)C值(-23.83‰)和δ~(15)N值(6.56‰)均显着与本地植物芦苇和短叶茳芏的不同,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依赖于其密集的根系,使其入侵的潮间带土壤微生物种类、酶活性显着升高,体现出互花米草对湿地系统中C、N循环的深刻影响,为此有必要控制该外来入侵植物的蔓延生长。所测定的芦苇和短叶茳芏的δ~(13)C值,表明采样地的芦苇属于C3植物,而短叶茳芏则为C4植物。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这3种湿地植物-土壤系统中的C、N循环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孙燕[8](2017)在《不同吸硅类型植物硅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硅是地球表面含量仅次于氧的第二大元素。硅不仅是硅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并且从单细胞的藻类到维管植物,几乎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可以发现含硅组织的存在。目前硅的有益作用不断被发现,不仅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缓冲土壤pH值、调节大气CO_2浓度。因此,硅素营养机理和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陆生高等植物对全球硅循环和硅同位素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关于陆生高等植物的硅同位素组成还缺乏系统的报道,并且全部以喜硅的单子叶植物为研究对象,对于不喜硅的双子叶植物体内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硅同位素分馏情况还存在着诸多疑惑。本课题以水稻、玉米、黄瓜、冬瓜和番茄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吸硅类型植物各器官硅同位素组成的分布规律和分馏机理,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浙江省内不同地区采集的玉米、冬瓜、黄瓜和番茄植株各器官之间的硅同位素组成存在着显着差异。喜硅单子叶植物玉米和不喜硅双子叶植物黄瓜、冬瓜不同器官δ30Si值的变化范围分别是-2.7‰~3.3‰、-1.7‰~1.5‰和-1.0‰~1.9‰,且各器官的δ30Si值均满足"末端分布规律",变化顺序为茎<根<叶<籽粒(果实),即除根外,从底部器官到顶部器官δ30Si值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喜硅植物体内的硅同位素分馏程度要大于不喜硅植物。拒硅型植物番茄不同器官δ30Si值的变化范围是-4.3‰~-3.0‰,各器官之间的δ30δi值差异不明显。不同吸硅类型植物同一器官不同部位之间的硅同位素组成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喜硅植物体内单一器官中的硅同位素分馏程度也达到了整株植株不同器官之间δ30Si值差异的范围。玉米、黄瓜和冬瓜植株茎部和叶片各部位δ30Si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即茎基部<茎中部<茎顶部,叶片基部(基部叶片)<叶片中部(中部叶片)<叶片顶部(顶部叶片)。2、在对喜硅单子叶植物水稻和不喜硅双子叶植物黄瓜的营养液培养试验中发现,水稻在0.17mM、1.70mM和8.50mM硅浓度营养液中不同器官δ30Si值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89‰~1.69‰、-1.81‰~1.96‰和-2.08‰~2.02‰;黄瓜在0.085 mM、0.17mM和1.70mM硅浓度营养液中不同器官δ30Si值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38‰~1.21‰、-1.33‰~1.26‰和-1.62‰~1.40‰。各器官的 δ30Si值同样满足"末端分布规律",即除根外,从底部器官到顶部器官δ30Si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不同吸硅类型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生物作用的硅同位素分馏现象。采自不同地区的玉米、冬瓜、黄瓜和番茄生物硅与外界溶解硅之间的硅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玉米αPl-Sol=0.9989,冬瓜αP1-Sol=0.9987,黄瓜αPl-Sol=0.9986,番茄αPl-Sol=0.9980。在不同供硅浓度的营养液培养试验中观察到水稻和黄瓜生物硅与外界溶解硅之间的硅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水稻αPl-sol=0.9998和黄瓜αPl-Sol=0.9999。4、将植物硅同位素信号与硅吸收机制相结合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对硅的吸收很可能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吸收方式;当植物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较多的硅元素时,植物体内沉淀硅和溶解硅之间的硅同位素分馏效应会增强(正常水稻丨 △30Siroot-aboveground|=0.22‰;低温或代谢抑制剂处理水稻 |△30Siroot-abovegroud| =0.04‰);当植物对硅的吸收仅存在一种吸收机制时,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硅同位素分馏效应也会相应增强(正常水稻丨30ε=0.08‰;低温或代谢抑制剂处理水稻 |30ε|=0.21‰)。(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6-01)

徐宇,肖化云[9](2017)在《维管束植物叶组织游离氨基酸浓度及氨基酸氮同位素组成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含氮化合物,从而极大的改变了氮素的自然循环,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大气氮沉降的仪器监测十分复杂且昂贵,因此发展简单易行的生物监测法去识别大气氮沉降源、评估大气氮沉降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氨基酸作为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植物体中重要的氮代谢物,从而植物能通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邓志民,刘金珍,潘国艳[10](2016)在《鄱阳湖湿地土壤-植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收集2013年9月鄱阳湖湿地两个断面表层0~100cm的土壤样品,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土壤中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于2014年收集断面表层0~30cm深的土壤和优势种植被样品,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质中d~(13)C值与植被及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的d~(13)C值与d~(15)N值呈弱负相关关系,该地区土壤有机质来源多样化,表层土壤d~(13)C值明显低于深层的;南荻的d~(13)C值最高,苔草的d~(13)C值最低,表明南荻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苔草最低,故在水分受限的情况下,南荻的竞争能力最强,而苔草的竞争能力最弱;水分越多,d~(13)C值越大。(本文来源于《面向未来的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8-25)

植物碳同位素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喀斯特高原石灰土区植物稳定氮同位素组成的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为例,选取流域内石灰土区退化植物群落3种植被类型中的4种灌木植物,分别对其叶片的氮同位素和C、N、P、K、Ca、Mg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常见灌木叶片的δ~(15)N值为-5.86‰~-0.54‰,均值为-2.31‰;植物叶片的δ~(15)N值在不同群落间的差异显着(P<0.05),但种间差异仅在灌丛群落中显着(P<0.05);物种因素和群落类型的交互作用对研究区灌木叶片δ~(15)N值有显着影响(P=0.021,R~2=0.860);植物叶片δ~(15)N值与叶片K含量之间具有显着负相关(P<0.05),而与叶片N含量之间并非正相关,这可能与喀斯特地区严酷的生境条件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碳同位素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刘虎,柳中晖,赵成,刘卫国.水生植物烷基脂类含量和分布特征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2].罗绪强,张桂玲,王世杰,阮英慧,刘兴.喀斯特高原石灰土区退化植物群落常见灌木叶片的氮同位素组成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3].黄甫昭,李冬兴,王斌,向悟生,郭屹立.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罗绪强,张桂玲,王世杰,阮英慧,刘兴.喀斯特高原黄壤区退化植物群落常见植物叶片氮同位素组成[J].地球与环境.2019

[5].周咏春,张文博,程希雷,徐新阳.植物及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19

[6].王博,刘卫国.浐河流域水-土-植物硝酸盐和氮同位素组成及氮源示踪[J].地球环境学报.2018

[7].陈伟霖,缪绅裕,陶文琴,龙连娣,戴文坛.珠海淇澳与广州南沙湿地3种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比较[J].海洋环境科学.2018

[8].孙燕.不同吸硅类型植物硅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D].浙江大学.2017

[9].徐宇,肖化云.维管束植物叶组织游离氨基酸浓度及氨基酸氮同位素组成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10].邓志民,刘金珍,潘国艳.鄱阳湖湿地土壤-植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C].面向未来的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2016

标签:;  ;  ;  ;  

植物碳同位素组成论文-刘虎,柳中晖,赵成,刘卫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