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系统论文-廖珂,贺琴,游金明,方华,杨晋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廖珂,贺琴,游金明,方华,杨晋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豆粕,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微生态系统,仔猪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廖珂,贺琴,游金明,方华,杨晋[1](2019)在《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影响。试验选用遗传背景、胎次和体重相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240头,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Ⅰ组仔猪饲喂发酵豆粕代替10%普通豆粕的试验饲粮,试验Ⅱ组仔猪饲喂用膨化大豆代替对照组饲粮中豆粕的饲粮,试验Ⅲ组饲粮是在对照组基础上用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代替3%原有原料,试验Ⅳ组饲粮是在对照组基础上用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代替5%原有原料。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可促进仔猪肠道厚壁菌门丰富度增加,变形菌门数量降低(P>0.05),广古菌门丰富度和乳杆菌属数量显着增加(P<0.05);发酵豆粕可使仔猪粪球菌属数量显着上升、弧形杆菌属显着降低(P<0.05);膨化大豆及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组仔猪肠道菌群丰富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膨化大豆组仔猪盲肠内乳酸杆菌数量显着升高,3%嗜酸乳杆菌组仔猪盲肠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着升高(P<0.05)。由此可知,饲粮添加发酵豆粕、膨化大豆及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增加仔猪肠道有益菌数量,促使肠道微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且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20期)

张珊,田向军,陈权亮,韩锐,张洪芹[2](2019)在《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GEOS-Chem模型模拟全球CO_2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中CO_2含量的增加速率已经超过了自然界所能吸收的速度,并逐步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利用模型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以深入对碳循环的理解。本文使用2008~2010年的生物模型SiB3(Simple Biosphere version 3)与优化后的CT2016(Carbon Tracker 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驱动GEOS-Chem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全球CO_2浓度。通过分析模拟CO_2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加深对全球碳源汇分布特点的理解,探究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而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反演精度提升的重要性。SiB3与优化后的CT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在欧洲地区碳源汇的表现相反,其全球总量与空间分布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模拟CO_2浓度结果表明:在人为活动较少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近地面CO_2浓度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南半球和欧洲地区模拟浓度有明显差异,且两种模拟结果的季节差异依赖于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将模拟结果与9个观测站点资料进行对比,以期选用合适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来提升GEOS-Chem模拟CO_2浓度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模拟结果均能较好的模拟CO_2浓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峰谷值,但CT2016模拟的CO_2浓度在多数站点处更接近观测资料,模拟准确性更高。(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蔡艳,吕光辉,何学敏,蒋腊梅,王恒方[3](2019)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与物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平均值法计算多功能性指数,对阿勒泰禁牧草地、春秋季节放牧草地、弃耕放牧草地、天然放牧草地进行了多功能性评价,并探讨了多功能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运用的方法和目前主流方法评价得出的多功能性指数在样方(R~2=0.950,P<0.05)和样地尺度(R~2=0.909,P<0.01)上都有极高的相关性。弃耕放牧草地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0.219),绝大多数土壤功能指标较差,总体表现出退化特征(-0.241),天然放牧草地土壤功能指标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0.406);春秋季节放牧草地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0.910)和较好的土壤功能指标(0.343);4种草地群落的多功能性指数为春秋季节放牧草地(0.343)>禁牧草地(0.222)>弃耕放牧草地(-0.241)>天然放牧草地(-0.406)。植物主要沿水肥梯度分布;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多功能性的影响最大,均为样地尺度(R~2=0.980,P<0.05;R~2=0.455,P>0.05)大于样方尺度(R~2=0.078,P>0.05;R~2=0.116,P>0.05),有尺度依赖性,但均匀度指数表现的并不明显。(4)物种丰富度对多功能性的影响最大(R~2=0.980,P=0.01),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物种均匀度与之呈不显着的单峰曲线关系(P>0.05)。综上,相对于禁牧草地、天然放牧草地和弃耕放牧草地,春秋季节放牧草地更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物种丰富度高且物种均匀度分布适中的生态系统可能有更高的多功能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黄天宇,王冠丽,李东方,段利民,刘廷玺[4](2019)在《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不同气象条件下气候学足迹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区内一条梯级生态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孔径闪烁仪(LAS)通量观测数据和通量源区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2017年研究区植被生长旺季梯级生态带的水热通量变化和气候学足迹变化。结果表明:①晴天时地表能量各分支大致呈单峰形,潜热通量曲线略有波动;多云时各能量日变化曲线呈不规则波动状。②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不同风向条件下和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梯级生态带上气候学足迹面积和位置不同。研究区7月东北、东南、西南、西北4个风向上源区面积分别为0. 265 km~2、0. 538 km~2、0. 239km~2、0. 524 km~2。③稳定条件下研究区源区面积为0. 599 km~2,是不稳定条件下源区面积的92%。④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晴天条件下,由于湍流交换的加强,源区面积由08:00的0. 665 km~2减小到11:00的0. 292 km~2;午后,湍流交换减弱,源区面积由14:00的0. 283 km~2增加到17:00的0. 479 km~2。气候学足迹变化趋势与大气稳定状况趋势一致。⑤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受风向、大气稳定度等因素的影响,7月上、中、下旬的气候学足迹不同,源区面积下旬>上旬>中旬。研究为科尔沁沙地复杂下垫面条件下水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地区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戴九兰,苗永君[5](2019)在《黄河叁角洲不同盐碱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功能菌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Illumina Miseq对黄河叁角洲盐碱农田5种典型农作物种植体系土壤中的氨氧化(amoA)和反硝化基因(nirS/nirK)进行测序,研究参与其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功能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土壤中的氨氧化和反硝化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其他4种农田土壤差异显着;土壤电导率、含水率及有效磷是造成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另外,对不同作物种植体系中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的优势菌研究表明,在大豆和小麦-玉米轮作中,AOB起主要的氨氧化作用,而在水稻土中是AOA; nirS和nirK型反硝化菌在水稻和大豆农田生态系统中起主要的反硝化作用,但是在不同农田生态系统中其优势菌明显不同。(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曳水瑛[6](2019)在《物候变化对北半球不同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国际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中北半球112个站点、797个站点年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提取了净碳吸收期起始日期(the beginning of the carbon uptake period,CUP BDOY)、净碳吸收期结束日期(the ending of the carbon uptake period,CUP EDOY)、净碳吸收期长度(net carbon uptake period,CU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全年日最大值发生时间(the day of the maximum daily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_(max)ax DOY)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全年日最大值(the maximum daily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_(max))五个物候因子,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了北半球范围内常绿针叶林(evergreen needleleaf forest,ENF)、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EBF)、落叶阔叶林(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DBF)、混交林(mixed forest,MF)、稀疏灌丛(open shrubland,OSH)和草地(grassland,GRA)的物候变化及其对全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影响的时间和空间格局。旨在了解北半球各植被类型物候因子和NEP的变化趋势,量化物候变化对不同植被类型全年NEP的影响,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由物候因子变化对不同植被类型固碳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半球6种植被类型中,除MF外,其余植被类型的CUP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逐年延长趋势。ENF和MF的NEP_(max)ax DOY呈现逐年推迟趋势,EBF、DBF和GRA的NEP_(max)ax DOY呈现逐年提前趋势。ENF、DBF、MF和GRA的NEP_(max)呈现逐年增大趋势,OSH的NEP_(max)呈现逐年减小趋势。除EBF外,其余植被类型的全年NEP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同一站点的不同年份中,CUP BDOY、CUP EDOY和CUP变化相同的天数,DBF的全年NEP比ENF变化更多,MF介于ENF和DBF之间。GRA和OSH的全年NEP对CUP BDOY、CUP EDOY和CUP的变化的敏感程度低于森林。森林的全年NEP变化对NEP_(max)变化的敏感程度大于GRA和OSH。各植被类型的CUP和NEP_(max)变化共同影响全年NEP变化。(3)在物候对NEP影响的空间格局的研究中,相比非森林,森林的CUP BDOY、CUP EDOY、CUP和NEP_(max)在不同站点之间的变化对全年NEP有更显着的影响。在森林中,同种类型森林(ENF、EBF和DBF)的CUP和NEP_(max)在不同站点之间的变化对全年NEP的影响大于MF,常绿林的NEP_(max)在不同站点之间的变化对全年NEP的影响大于落叶林。(4)不同站点间的物候变化对全年NEP的影响比同一站点中物候的年际变化对全年NEP影响的R~2更大、斜率更高。由此说明,由物候的空间变化导致物候变化对全年NEP的影响大于由时间变化导致的物候变化对全年NEP变化的影响。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大多数植被类型的全年固碳时间逐年延长,NEP_(max)逐年增大,全年固碳量逐年增加。(2)CUP和NEP_(max)的年际变化对北半球不同植被类型固碳的影响不同。(3)CUP和NEP_(max)的空间变化对北半球不同植被类型固碳的影响不同。(4)物候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对全年NEP变化的影响强度不同。(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姜博涵[7](2019)在《我国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去除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陆地植被生产力的关键部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部分营养元素例如碳、氮、磷等,都是通过自然状态下植物的凋落物和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所提供的。氮素的可利用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受限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森林土壤中氮素的矿化作用是了解养分循环过程和转化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地表凋落物分解和林下植被光合产物输入可能会通过对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而影响土壤矿化作用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目前,同时在不同气候带通过控制凋落物层和林下植被改变土壤养分的输入情况来研究土壤氮素循环的实验还不多见。本研究以位于亚热带的鼎湖山、暖温带的宝天曼和中温带的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样地同时设置四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ontrast Check,CK)、凋落物去除(Litter Removal,LR)、林下植被去除(Understory Removal,UR)以及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同时去除(Litter and Understory Removal,LUR),同期开展了树脂芯法野外原位氮矿化培养实验,主要探究以下科学问题:(1)了解凋落物去除、林下植被去除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以及氮矿化速率的影响;(2)分析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对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去除的响应机制,为不同气候带森林的经营、保护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依据。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鼎湖山、宝天曼和长白山叁个培养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氮、无机氮含量及氮矿化速率各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凋落物去除和林下植被去除会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等来影响土壤氮矿化速率。整体来看,凋落物去除显着增加了土壤的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可能是由于凋落物去除后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显着增加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有机碳,同时使得土壤透气性和含氧量增加,促进了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林下植被去除则显着降低土壤的净硝化速率,可能是因为林下植被去除使土壤pH降低,而酸性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因此净硝化速率降低。但是,不同气候带的叁种森林植被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对凋落物去除和林下植被去除的响应有所差异。(2)对于亚热带的鼎湖山样地,凋落物数量少但林下植被茂密,凋落物的去除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碳而引起土壤矿化速率的增加。林下植被的去除则阻断了经光合作用向土壤输送养分这一重要来源,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而降低了土壤净氨化和净矿化速率。(3)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带的宝天曼样地,LR处理下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呈现先显着升高后显着降低的趋势,且LUR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净硝化速率,说明土壤净矿化速率对凋落物去除的响应更加敏感,随着凋落物去除时间的推进,引起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显着下降,进而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4)位于中温带的长白山样地,土壤净氨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对凋落物去除的响应比较敏感,主要表现为LR处理显着升高了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UR处理的主效应并不显着,土壤矿化速率主要是由于凋落物去除后增加了土壤净硝化作用所导致。长白山样地的凋落物层最厚但林下植被数量最少,凋落物层对土壤起到较好的荫庇、遮阳、保温的作用,而凋落物去除后显着增加了土壤温度,进而也增强了土壤的矿化作用。LR和UR有显着交互作用,同时去除凋落物和林下植被会显着降低土壤矿化速率。(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乔晓欣[8](2019)在《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对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温升高加剧了水文的循环过程。模型预测未来降雨将在年内与年际间显现出更大的变化。就我国北部地区最近几十年降雨格局来看,已经出现夏季降雨减少的趋势。作为重要碳循环途径,土壤呼吸对降雨变化的响应会极大地影响到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为清晰地了解碳循环过程对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降水格局的响应,有必要在干旱和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开展控制实验研究改变不同时期降水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我国北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设置了一个控制降雨量与降雨时机的实验,实验处理分别为:对照、生长季前期减雨60%、前期增雨60%、生长季后期减雨60%、后期增雨60%、整个生长季减雨60%、增雨60%。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土壤呼吸对不同时期降水改变的响应;(2)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改变的响应;(3)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的降雨对土壤呼吸产生影响的生物与非生物机制。2015-2018年的实验结果显示,前期减雨与后期减雨都降低了土壤湿度,却增加了土壤温度。前期减雨减少微生物碳含量,后期减雨减少了微生物碳、氮含量,而前期减雨对微生物氮含量影响不显着。前期增雨均降低了微生物碳、氮含量,后期增雨则对微生物碳、氮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前期减雨与后期减雨都降低了土壤呼吸。前期增雨增加了土壤呼吸,而后期增雨对土壤呼吸影响不显着。土壤呼吸对增减水的响应具有不对称性,相较于增雨,土壤呼吸对减雨的响应更加敏感。在减雨处理中,前期减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小于后期增雨的影响。在增雨处理中,前期增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大于后期增雨的影响。土壤异养呼吸2018年数据显示:前期减雨对异养呼吸无显着影响,后期减雨降低异养呼吸。前期与后期增雨均对异养呼吸无显着影响。在减雨情景下,土壤呼吸与生长季前期土壤湿度和后期土壤湿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与后期土壤温度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前期土壤温度不存在相关关系。土壤呼吸与多年杂草盖度、灌木及半灌木盖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和群落总盖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与禾草以及一年生、二年生植物盖度相关不显着。土壤异养呼吸与后期土壤湿度、杂草植物盖度、微生物碳、氮含量和群落总盖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生长季前期土壤湿度、生长季前期土壤温度、后期土壤温度、禾草盖度、灌木及半灌木植物盖度、一年生、二年生植物盖度以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不存在相关关系。在增雨情景下,土壤呼吸与灌木及半灌木盖度和群落总盖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而生长季前期土壤湿度、后期土壤湿度、生长季前期土壤温度、后期土壤温度、多年杂草盖度、禾草盖度、一年生、二年生植物盖度、土壤微生物量氮以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与土壤呼吸相关不显着。综上所述、在我国北方典型草原,土壤呼吸对减雨的响应比对增加降雨的响应更加敏感。相对于前期减雨,后期减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更大。相反,前期增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大于后期增雨的影响。本实验强调了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为降雨格局改变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于婷[9](2019)在《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不同生境下植物的养分回收》一文中研究指出养分回收是植物养分利用的重要策略,对植物物种存活、种群发展、群落稳定性维持和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意义重大。目前关于养分回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中,而在寡营养的荒漠生态系统中研究较少,对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回收与长期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更是鲜有报道。探究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养分回收特征,不仅有助于理解植物适应养分贫瘠生境的策略,而且为该生态系统中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在群落及个体水平上分析了民勤县境内荒漠生态系统盐化草甸、砾质荒漠和沙漠叁种生境下植物叶片氮(N)、磷(P)、钾(K)叁种植物生长重要营养元素的回收特征、水分利用效率特征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对C_3植物个体水平养分回收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养分回收与荒漠植物生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个体水平植物叶片N、P、K平均回收效率分别为57.63%、56.89%和48.73%,均显着低于全球陆生植物的平均水平。C_3植物稳定碳同位素丰度值(δ~(13)C值)为-25.04‰,C_4植物δ~(13)C值为-14.13‰;C_3植物δ~(13)C值显着高于全球C_3植物平均水平。说明荒漠植物不会因贫瘠而回收更多养分,但因干旱而使C_3植物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2)不同生境群落水平植物叶片N、P、K回收效率、δ~(13)C值均存在一定差异。N、P回收效率均呈现出盐化草甸>砾质荒漠>沙漠的规律;而K回收效率表现为盐化草甸>沙漠>砾质荒漠。δ~(13)C值呈现出砾质荒漠>沙漠>盐化草甸的特征,并且叁种生境之间差异显着。对N、P、K回收效率、δ~(13)C值、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调查的30个位点明显分为两大类群:分布于盐化草甸的盐渍化生境群落和集中分布于砾质荒漠生境、沙漠生境下的非盐渍化生境群落,这表明环境对植物群落水平养分回收及δ~(13)C都具有“选择过滤作用”。(3)不同群落养分回收效率及δ~(13)C值主要由建群种决定。芦苇群落具有最高的N回收效率(64.57%)及K回收效率(53.49%);而盐爪爪群落具有最高的P回收效率(53.49%),猫头刺群落P、K回收效率均低于其他群落水平。对于δ~(13)C值而言,芦苇群落平均δ~(13)C值最低(-26.49‰),珍珠猪毛菜群落平均δ~(13)C值最高(-20.55‰)。(4)荒漠植物的养分回收效率及δ~(13)C值具有生活型及功能类群的特异性。N回收效率呈现的规律为禾草类>灌木>乔木,C_4植物>C_3植物;而P回收效率表现为灌木>禾本类>乔木,C_3植物>C_4植物;K回收效率:禾本类>乔木>灌木;C_4植物>C_3植物。δ~(13)C值呈现的规律为乔木>灌木>禾草类,C_3植物>C_4植物;非固氮植物N、P、K回收效率和δ~(13)C值均高于固氮植物。不同科的C_3植物δ~(13)C值不同,柽柳科>藜科>蒺藜科>禾本科>其他,而C_4植物则表现为蓼科植物高于藜科植物。(5)对于C_3植物而言,不同因子(土壤、δ~(13)C、叶片养分含量、叶片功能性状)与N、P、K回收效率之间的关系不同。N回收效率与成熟叶片N含量、比叶面积(SLA)无显着相关性,与δ~(13)C值、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土壤速效氮含量正相关,与衰老叶片N含量、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负相关。P回收效率与成熟叶片P含量,SLA无显着相关性,与δ~(13)C值显着正相关,与LDMC负相关。K回收效率与LDMC无显着相关性,与SLA正相关,与成熟叶片K含量、δ~(13)C值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是直接影响C_3植物养分回收效率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玲[10](2019)在《不同冠层阻力模型在半干旱区玉米生态系统蒸散发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蒸散发的研究中,存在许多估算模型,而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单源模型是Penman-Monteith(PM)模型,本文通过改进冠层阻力参数来优化PM模型,借此提高PM模型对稀疏植被蒸散的模拟效果,使得模拟简单却准确。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的冠层阻力模型(或表层阻力模型)的评价,选择出适合以玉米整个生长季为研究对象的阻力模型,来优化对作物蒸散的估算。本文选取了10个较为经典的冠层阻力模型,并将整个生长季分为生长季前期(叶面积指数小于2)和生长季后期(叶面积指数大于2),将冠层阻力模型与PM模型结合,在此基础上判别模型适用性。同时分析参数对模型影响的大小,对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生长季前期,通过计算结果的分析与模型的评价,得出在该阶段表现最优的模型有耦合的表层阻力(CO)模型、修正后的Leuning(RL修正)模型和Katerji-Perrier(KP)模型;(2)在生长季后期,结合估算结果的分析和模型的评价,得到在该阶段本研究区玉米的冠层阻力模拟结果最好的模型是Stannard(ST)模型、Leuning(RL)模型和Jarvis模型,且在该时期除RL修正模型外,其余模型模拟结果表现良好,且优于生长季前期;(3)在本研究区玉米的整个生长季内,最适合的阻力模型是耦合的表层阻力(CO)模型和KP模型,但KP模型在生长季前期表现稍差,因此在估算相似环境条件的蒸散发时,可以选取CO模型和KP模型作为冠层阻力的估算模型;(4)基于对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得出模拟效果良好的模型CO模型的影响参数分别是Jarvis模型估算出的冠层阻力和叶面积指数,而结合影响Jarvis模型敏感性分析,可以得出影响CO模型最大的参数是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水分胁迫函数(F(θ)),其次是饱和水汽压差和气温,最后是太阳辐射;另一模拟效果良好的模型KP模型,影响大的有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净辐射(Rn),其次是空气动力学阻力(r_a)和土壤热通量(G);(5)整合所有影响模型的参数可知,叶面积指数和饱和水汽压差对于包含它们的模型影响极大,叶面积指数与蒸散量呈现正相关,与辐射相关的参数如太阳辐射、净辐射和冠层顶部可见辐射,与蒸散量呈现正相关,饱和水汽压差与蒸散量呈现负相关,其中CO-PM模型与饱和水汽压差的关系正好相反,是因为该模型是耦合模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气中CO_2含量的增加速率已经超过了自然界所能吸收的速度,并逐步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利用模型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以深入对碳循环的理解。本文使用2008~2010年的生物模型SiB3(Simple Biosphere version 3)与优化后的CT2016(Carbon Tracker 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驱动GEOS-Chem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全球CO_2浓度。通过分析模拟CO_2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加深对全球碳源汇分布特点的理解,探究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而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反演精度提升的重要性。SiB3与优化后的CT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在欧洲地区碳源汇的表现相反,其全球总量与空间分布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模拟CO_2浓度结果表明:在人为活动较少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近地面CO_2浓度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南半球和欧洲地区模拟浓度有明显差异,且两种模拟结果的季节差异依赖于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将模拟结果与9个观测站点资料进行对比,以期选用合适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来提升GEOS-Chem模拟CO_2浓度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模拟结果均能较好的模拟CO_2浓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峰谷值,但CT2016模拟的CO_2浓度在多数站点处更接近观测资料,模拟准确性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廖珂,贺琴,游金明,方华,杨晋.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9

[2].张珊,田向军,陈权亮,韩锐,张洪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GEOS-Chem模型模拟全球CO_2浓度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3].蔡艳,吕光辉,何学敏,蒋腊梅,王恒方.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与物种多样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4].黄天宇,王冠丽,李东方,段利民,刘廷玺.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不同气象条件下气候学足迹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9

[5].戴九兰,苗永君.黄河叁角洲不同盐碱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功能菌群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6].曳水瑛.物候变化对北半球不同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9

[7].姜博涵.我国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去除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8].乔晓欣.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对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9].于婷.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不同生境下植物的养分回收[D].兰州大学.2019

[10].李玲.不同冠层阻力模型在半干旱区玉米生态系统蒸散发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9

标签:;  ;  ;  ;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廖珂,贺琴,游金明,方华,杨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