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重要沥青组织和机构介绍

国外重要沥青组织和机构介绍

一、重要的国外沥青组织和机构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桑彬[1](2021)在《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百卉吐艳。特别是国家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大中小型的公路更是纵横交错、遍布各地。在建设过程中,为了改善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设质量就更为重要,为了达到相关规范要求,避免给未来带来隐患,建设相关单位就要配套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高速公路作为连接城市的纽带,具有重要的价值传动,其建设过程的质量控制,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这一环节也就成为工程管理成败的关键。在研究铁本高速公路建设的质量管理时,进行了实地考察项目场地,参阅项目批准手续及项目相关建设标准,大量阅读高速公路建设的一些质量管理手段,分析得出了现代工程建设所面对的质量管理问题,得出了结论,此项目采用了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这三大模块进行研究,三大模块负责保证工程质量,缺一不可。通过人、料、环、法、机五大质量影响因素,制定质量的工程设计计划、组织制度计划和实施计划,完善的质量计划对施工的控制和保障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控制图法、PDCA循环法、灰色评价法手段应用到项目的实例,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症下药,并将这几大质量控制手段着落于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分别进行质量控制,使项目质量始终处在可控范围内,做到实际解决项目的质量控制问题。根据项目的计划和控制,找出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最后通过项目多方相关者对项目本身的质量影响,进行监理团队、信息技术、全过程跟踪质量审计、组织制度进行工程质量保障。通过这三大质量模块,使工程项目亦可达到质量目标。

王宁[2](2021)在《基于LTPP检测数据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我国有着十分优越的发展前景,抗滑性能是表征水泥混凝土路面工作性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研究,大多数是采用室内试验模拟的方法,从路面的宏微观构造去研究抗滑性能的衰减规律。我国没有抗滑性能的长期变化追踪体系、缺乏长年的有关路面抗滑能力、事故发生率等检测与统计数据,因此很难全面深入地研究在真实的路面服役环境中,在路面本身材料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交通荷载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路面的抗滑性能的变化趋势。本文借助美国LTPP数据库中有关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检测数据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从轮胎-路面相互作用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路面抗滑性能预测模型:Penn State模型、Rado模型和PIARC模型,将轮胎和路面间的相互作用力总结为四种力,明确了路面抗滑性能的产生机理。(2)通过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机理的理论分析,并考虑到现实中路面服役环境的复杂性,提出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诸多因素,从美国LTPP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因素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及相关性分析,依据相关性系数的高低筛选出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参数,并建立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数据库。(3)基于MATLAB软件,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多元非线性拟合的能力及构建好的数据库,将路面的抗滑性能值作为唯一的输出层,将各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层建立了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路面抗滑性能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4)对比分析了中国和美国路面抗滑性能测量方法,建立了中美路面抗滑性能指标与的转化关系式;通过对已有关于路面抗滑性能与事故率的成果及国外的路面抗滑性能管理标准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了美国路面抗滑性能指标的评价标准,利用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数据,得出了与的转化关系式,然后结合与的转化关系式,最终得出了我国路面抗滑性能指标评价标准,并利用成果对我国有关路面抗滑性能的设计规范与评定标准进行了评价。

王锐[3](2021)在《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洛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导致强降雨多发,是陕西省内典型的强降雨多发地区。为在发生强降雨时保证商洛地区公路、设施运行安全,在发生灾情、突发情况时积极响应,对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的应急响应进行研究。本论文根据我国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和路面养护管理的现状,以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养护管理应急响应时的决策优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在路面性能预测和评价基础上,分析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养护需求,制定优选对策方案,建立路面养护管理应急响应优先模型和年度路面养护资金分配优化模型,并结合历年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性能实测数据,选取适合的方法建立模型进行路面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性能预测与评价。在路面结构性能评价时,针对商洛地区强降雨的特殊环境,从路面的功能需求和商洛市路网系统整体出发,提出一种适用于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的路面结构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在路面结构性能预测时,提出了一种马尔可夫概率预测模型与衰变模型相结合的组合预测方法,并给出了一种计算单指标属性测度的简化方法。(2)路面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是本研究的重点,目标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商洛地区强降雨时的路面受损做到应急响应,制定的路面受损养护应急管理计划和年度路面养护资金分配方案。针对商洛地区构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研究的主要框架。对各公路进行了养护需求分析并制定相适应的养护对策,利用灰色物元法对各路段进行养护优先排序决策。(3)资金限制下效果最优的养护决策优化。路面养护资金分配优化问题,将线性规划思想、多目标规划思想结合起来,建立了路面养护资金分配优化的项目多目标线性决策模型。进行全局优化,实现养护的优先排序和资金优化分配的目标。通过以上研究为商洛地区建立科学、高效的路面养护应急管理系统,为商洛地区公路主管部门和具体养护部门在强降雨环境下的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管理决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梦梅[4](2021)在《沥青路面多参数优化IFI模型及其在长期抗滑性能评价中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路面的抗滑性能对快速、安全、经济、舒适的交通出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抗滑能力不足,常会发生雨天滑溜、弯道侧翻、长下坡追尾等交通事故。经典IFI(International Friction Index)抗滑模型通过速度数(SP)和标准摩擦系数(F60)对速度域内路面抗滑性能进行预测,其中,SP参数由路面单一宏观纹理计算而得,未考虑路面微观纹理在轮胎/路面耦合作用中的贡献;F60及我国抗滑规范仅考虑60km/h高速状态下的摩擦系数,而低速摩擦系数在路面抗滑病害诊断和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常用低速抗滑测试设备摆式摩擦仪BPT(British Pendulum Tester)测试原理与轮胎在路面上实际运动模式不同,故测试结果是间接的。因此,本文从路面纹理和低速抗滑评价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对IFI模型进行优化,并基于此优化模型,揭示复杂工况下沥青路面长期抗滑性能演变规律。首先,本文采用激光纹理扫描仪LTS(Laser Texture Scanning)测量沥青混合料路面板表面轮廓,通过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对轮胎/混合料路面板有效接触轮廓进行截取与重构,并设计稳健高斯滤波器,提取路面接触轮廓中宏观纹理波和微观纹理波,在此基础上计算路面宏、微观纹理几何统计指标;利用分段变维分形函数,计算路面宏、微观纹理分形维数;通过路面纹理波频谱分析,计算路面宏、微观构造的倍频程指数。然后,将有效接触宏、微观纹理评价指标和路面摩擦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论证表明,与原始轮廓纹理指标相比,经过有效接触轮廓截取和宏、微观纹理滤波处理的路面纹理指标在抗滑性能评价中更可靠。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优选出有效接触宏、微观尺度上与路面抗滑性能相关性高的水平、竖直、形状纹理评价指标,分别为宏观水平纹理指标(Hma)、宏观竖直纹理指标(Vma)、宏观形状纹理指标(Fma)、微观水平纹理指标(Hmi)、微观竖直纹理指标(Vmi)、微观形状纹理指标(Fmi),最终提出了准确、多视角的路面接触轮廓宏、微观纹理评价方法。针对路面低速抗滑评价方法局限性,基于轮胎/路面作用机制,从测试系统、洒水系统、标定方法等方面对手推式摩擦系数仪HFT(Handy Friction Tester)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可变滑移率、轮胎在路面纵向连续滚滑接触的新型路面低速摩擦系数测试仪—步行式路面摩擦系数仪WFT(Walking Friction Tester)及其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摩擦系数WFC(Walking Friction Coefficient)。通过大量试验对WFT测试关键参数进行研究,标准化WFT的测试方法为,水膜厚度为0.5mm,室内测速为20±2m/min,室外测速为45±2m/min,滑移率设置为10%。通过对比WFT和BPT在不同纹理特征试件的测试结果,分析WFT可靠性、适用性以及测试效率,进而论证了WFT(WFC)用于路面低速抗滑测试(评价)的合理性。利用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石料表面几何特性评价指标,并在已提出的路面有效接触宏、微观纹理评价指标和WFC基础上,探究材料设计参数对路面抗滑的影响,包括沥青类型及用量、石料表面几何特性、沥青混合料类型及级配、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等参数。通过量化各参数对混合料表面宏、微观纹理及WFC影响程度,进一步揭示了沥青混合料材料设计对路面抗滑的影响规律,为优化沥青混合料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IFI模型中SP和F60参数局限性及应用范围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20km/h~80km/h路面抗滑衰减率与路面宏、微观纹理多元线性回归关系,论证微观纹理在路面抗滑模型中的重要性,量化了各纹理指标对AC、SMA、OGFC混合料表面抗滑衰减率的影响程度,进而优化了抗滑模型中路表纹理参数。根据混合料类型或MPD划分,引入多尺度路面纹理参数TP和摩擦系数WFC,分别建立多参数优化的沥青路面国际抗滑模型IIFI(Improved International Friction Index)。并通过典型路段验证,证明了IIFI抗滑模型有效提高了速度域内路面抗滑预测准确性,尤其针对OGFC路面。为满足复杂工况下路面长期抗滑性能研究试验要求,从磨耗轮性质、加压装置、智能操作模式、磨耗介质及终止次数、环境因素模拟配套设备等方面对MAAM(Multivariable Accelerated Abrasion Machine)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室内加速磨耗试验,发现材料设计参数和复杂环境因素(高温、高盐、高湿、紫外线)均会对路面IIFI、接触轮廓宏、微观纹理以及WFC的磨耗特性产生影响,由此揭示了多变工况条件下沥青混合料表面抗滑性能衰变规律。

刘亚东[5](2020)在《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以GK担保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经济改革导致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增长点出现乏力情况,资本流动性逐渐降低,基于此,我国小微企业以及“三农”产业融资时的难度也相应增加。融资性担保公司则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有利于融资难度的降低,这在我国小微企业以及“三农”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基础保障提供给我国经济对于现有资源的盘活。然而,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起步时间相对较晚,研究文献较少,并未配置相应的配套制度,同时还存在监管盲区,再加上我国并未制定出健全的信用评估体系,担保机构所掌握的风险管理技术并不先进,具体流程不具有规范性等,这就导致融资性担保机构中存在严重的经营风险。本文主要针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采用案例法,选取发展快速的GK融资性担保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阅读并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融资性担保的相关文献,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并且明确了风险管理研究对于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及存活具有现实意义。然后结合GK公司的背景资料,就融资性担保前、中、后三个阶段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剖析,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当前GK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现状为:确定担保前对担保公司采取尽职调查、对担保项目的相关材料进行核查审批、担保后对担保公司进行监管并实行风险预警制度,可以看出GK公司在融资性担保的三个阶段分别采取了相应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分散不成体系,导致融资性担保伴随着诸多问题,例如:前期的项目审批条件不够科学具体,对担保公司的尽职调查过程中,没有做到多方面审查,且部分调查未落到实处,此外没有相应的措施保障调查资料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上;项目审批流程不规范、干扰因素过多导致审批结果有失偏颇,合同文本得不到准确的落实;风控部门没有参与项目后期的风险管理,风险预警制度缺少具体的识别、判断、执行准则。此外,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从业人员道德素养不高、项目操作不规范、流动资金短缺等问题贯穿了融资性担保的全过程。再然后,针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原因,选取了一系列风险评估指标并构建了适用于担保公司的项目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GK公司的具体案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最后,在业务调查、审批、承保阶段,以及全过程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并在人才、文化、合作、渠道等四方面为GK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了保障措施。

高明灿[6](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总承包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以巴基斯坦BS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众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世界。许多公司已经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非洲、以及其它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并且大部分是总承包的工程模式。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不仅是与当地公司还是同本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力、材料、机械方面的价格竞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具体项目的整体实施。为了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通过学习国内外学者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借鉴“走出去”先进企业在总承包成本控制方面的管理经验,用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指导模型来实施项目成本控制,增强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竞争力和提高企业效益。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概述,概括了项目成本控制和理论方法的发展历程,并对项目相关理论方法进行了阐述,为接下来建立成本控制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对一带一路的总承包项目特征和项目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巴基斯坦BS项目的成本结构相对复杂,影响成本因素众多。本文构建以层次分析法和挣值法的控制模型对BS项目的施工成本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设计变更,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施工分包商的选择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项目成本偏差分析,提出了纠偏措施和成本控制策略。基于挣值法+层次分析法的数据分析不仅可以识别影响因素,而且可以随着进度判断成本偏差。单一的挣值法可以扩展到另一个层次,构建的理论控制模型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对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而言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袁平平[7](2020)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行车流量和行车荷载与日俱增,水泥混凝土路面凭借其在公路建设中的诸多优势,在我国的使用比例很大。但与日俱增的使用年限,在极端天气、湿度和地质条件等作用下,使得诸如开裂、破碎、板角断裂和脱空等不同方面的病害愈加频繁,从而严重影响了道路车辆的行驶安全,制约了其作为城市主干路的交通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项目必然逐渐成为城市道路改造的趋势,对实现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投资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的技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评价方法,即引入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到“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为后期选择最优技术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单件产品研制和生产的成本不足以用来判断产品总费用的多少,决策人员应该将生产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这两方面进行结合,考虑总体成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1)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引入到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体系中,实现项目以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包括其概念、特点以及进行经济评价的标准,并论述了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的必要性,为项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和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本文研究案例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及公路现状概况、对国内三种常用的“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各方案的特点、施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各方案实施方法及流程的异同,比较了三者的优缺点,界定了适用范围。(3)以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项目为实例,选择了目前成熟的直接罩面技术方案、冲击碾压技术方案和碎石化技术方案三大类技术方案,对比分析了各技术方案的优势与适用性。通过全寿命周期理论得出各技术方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然后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对上述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合理性分析以及社会影响性分析,最后综合比选得出最优方案。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在“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为“白改黑”技术方案选择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实现道路工程建设“降本增效”的目的。

孟祥晨[8](2020)在《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量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九成以上的高速公路均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而在沥青路面建设期间原材料的生产如石料的开采、沥青的炼制过程中以及施工期间高温沥青拌和、摊铺碾压时大型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大量的能源被消耗的同时排放出的温室气体也在给全球环境增加严重污染负担。目前国内外已有成果主要依据经验值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研究,且当前缺少对沥青路面建设期间的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标准,难以对建设期整个过程中能耗及碳排放进行科学准确的描述。亟待探究相关量化方法对该领域内容进行良好补充从而有效解决公路行业节能减排问题。本文将沥青路面建设期划分为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施工建设三个阶段,重点探究相关软件模型理论方法对沥青路面面层建设期三个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化模型进行合理建立。首先参照国内综合能耗计算通则标准以及国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EFDB排放因子数据库确定量化基础参数,从而保证量化结果的可靠性。其次将原材料生产阶段划分为原材料生产上游阶段及原材料生产加工阶段,基于GREET模型软件对原材料上游阶段进行建模计算得出相关能耗及碳排放数值;采用文献综述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得到原材料加工阶段的量化清单。将原材料施工阶段划分为加工厂—拌合站运输阶段及拌合站—施工点运输阶段,采用施工定额法对加工厂—拌合站运输阶段进行量化分析;基于MOVES模型数据库获取实际工程中运输沥青混合料车辆bin区间下的基本排放率,根据实际记录自卸汽车的瞬时速度得到VSP bin分布,根据MOVES模型理论方法计算得到自卸汽车基本排放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值进行拌合站—施工点运输阶段的量化模型的创建。将施工建设阶段划分拌和阶段、摊铺阶段及碾压阶段。拌和及摊铺阶段均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实际工程调研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能源消耗与影响因素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结合量化基础参数数据进行前两阶段的量化模型建立;碾压阶段基于实际工程调研数据确定各机械单位时间油耗结合施工定额台班数进行量化分析。最终通过各阶段建立的量化模型对依托工程国道深山线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进行量化测算,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沥青路面建设期节能减排措施相应对策。本文图52幅,表40个,参考文献86篇。

崔靖华[9](2020)在《面向产品创新的专利知识库框架构建研究 ——以橡胶沥青产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产品创新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维持竞争优势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专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型和实用性知识载体,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方案和新工艺以及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常见的是挖掘并分析专利的显性知识,而专利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隐性知识却未得到真正地利用。然而由于这些隐性知识量巨大,同时又具有非标准化、非结构化的特点,难以从中挖掘知识,因此急需结合显性知识构建组织专利知识库,全面获取关于产品的专利知识,充分挖掘专利隐性知识。本文研究专利知识库框架的构建,有利于企业研发人员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专利知识,对节省创新时间、提高创新效率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重大的帮助。本文在对专利知识库等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本文构建了专利隐性知识结构层。首先介绍了专利的显隐性知识,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其次介绍了专利空间结构层以及专利空间结构层的原始模型FBS模型。进而,在专利空间结构层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专利隐性知识结构层,包含了产品专利需求知识层、产品专利功能知识层、产品专利作用原理知识层、产品专利结构知识层、产品专利实例知识层。(2)本文利用七步法构建了专利隐性知识本体。首先进行知识抽取工作,本文对橡胶沥青产品的专利文本进行了分词处理,并根据已构建的专利隐性知识结构层,将该产品的分词结果进行了分类。其次定义了类及其等级体系,进而形成了橡胶沥青产品的概念语义模型和语义关系集。最终利用Protégé软件构建了橡胶沥青产品专利隐性知识本体,并添加了实例。(3)本文设计了产品专利知识库主界面中的功能模块。主界面上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专利数据管理、语义检索、产品专利隐性知识管理、产品专利显性知识分析、产品专利隐性知识分析等五大方面。并分别介绍了产品专利显性知识分析、产品专利隐性知识分析两大功能模块的具体分析方法。(4)本文构建了面向产品创新的专利知识库框架,并根据该框架设计了面向产品创新的产品创新路径。其中专利知识库框架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是:数据层、本体层和用户层。数据层是专门为本体层提供产品专利数据的,而本体层则系统地组织了产品专利的显隐性知识,用户层则将本体层的知识反馈并服务于用户。而产品创新路径则包含了宏观规划路径和微观设计路径。

周健[10](2019)在《现代夯土建筑构造关键技术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夯土建筑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国内现代夯土建筑实践活动逐渐由农村走向城市,其建筑形式也由规模较小的民居转变为公共建筑,角色的转变使得夯土建筑在材料、构造以及施工等多方面的创新性研究面临巨大的契机与挑战。而目前,国内关于现代夯土的研究多为点状研究,缺乏足够的联动性和系统性,难以对设计推进起到充分的指导作用。在此背景下,对现代夯土建筑构造关键技术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显得尤为关键。为此,本文从构造关键技术的角度出发,结合调研实践和国内外近三十年的相关实践成果,通过案例的切片分析,对材料性能、施工工艺、构造技术、建造难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探究,全文研究方法及内容包含以下三个层次:(1)借助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营造工艺进行深入剖析,从材料优化和施工工艺优化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现代夯土建造技术的改良举措,一方面与构造互为依托,另一方面作为构造设计与实践的依据。(2)通过对案例的切片式剖析,对不同类型建筑同一部位的构造做法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其内在的运行机制与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不同的构造操作手法。(3)利用设计与建造联动探究的方法,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将构造设计作为研究现代夯土建筑的切入点,纳入到设计的全过程中进行思考,以纵向时间轴将其进行串联,从适用条件、设计与施工难点和设计反馈等不同层面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构造技术在整个建筑实践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本文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大量当代已建成现代夯土建筑案例,并对其构造关键技术进行阐释和解读,希望以此为基础,一方面可以使后续相关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为建筑师在该领域的探索及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期为建筑实践创作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

二、重要的国外沥青组织和机构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要的国外沥青组织和机构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铁本高速公路项目概况及问题分析
    2.1 项目工程概况
        2.1.1 项目介绍
        2.1.2 项目主要工程量及建设依据
        2.1.3 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2.2 项目质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项目质量存在的问题
        2.2.2 影响项目的质量因素
        2.2.3 项目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3.1 项目质量管理的工程设计计划
        3.1.1 项目工程主体设计计划
        3.1.2 项目主线交通标志设计计划
        3.1.3 项目绿化工程设计计划
    3.2 项目质量管理的组织制度计划
        3.2.1 组织机构设置计划
        3.2.2 项目制度设计计划
        3.2.3 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
    3.3 项目质量管理的实施计划
        3.3.1 项目的施工质量流程计划
        3.3.2 项目的质量检验计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控制
    4.1 施工前设计阶段对项目的质量控制
        4.1.1 项目可行性分析的质量判断
        4.1.2 层次分析法对路线设计的质量控制
    4.2 施工阶段对项目的质量控制
        4.2.1 控制图法的项目质量控制
        4.2.2 PDCA循环法的项目质量控制
    4.3 验收阶段对项目的质量控制
        4.3.1 项目施工验收内容标准化
        4.3.2 灰色评价法对项目验收阶段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5.1 监理人员的保障措施
        5.1.1 施工监理人员的保障
        5.1.2 环境监理人员的保障
        5.1.3 试验中心人员的保障
    5.2 信息技术的保障措施
        5.2.1 BIM系统的保障
        5.2.2 信息系统的保障
        5.2.3 其他技术的保障措施
    5.3 全过程跟踪质量审计的保障措施
        5.3.1 审计的方法
        5.3.2 审计的流程
    5.4 组织制度的保障
        5.4.1 项目组各岗位职责培训
        5.4.2 党员先锋的模范树立
        5.4.3 项目组绩效考核管理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2)基于LTPP检测数据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场调查法
        1.2.2 室内模拟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路面抗滑机理分析
    2.1 轮胎与路面作用机理简介
        2.1.1 经典摩擦定律
        2.1.2 轮胎与路面间摩擦力的构成
        2.1.3 轮胎与路面作用模型简介
    2.2 湿润状态下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
        2.2.1 路面湿润状态下轮胎与路面的接触形式
        2.2.2 轮胎“水漂”的主要影响因素
    2.3 轮胎与路面间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3.1 道路本身方面
        2.3.2 车辆本身方面
        2.3.3 外界环境方面
    2.4 本章小结
3 路面抗滑性能数据库构建
    3.1 LTPP数据库简介
    3.2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数据库构建
        3.2.1 数据提取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路面抗滑性能预测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4.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史
    4.2 BP神经网络简介
    4.3 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3.1 花岗岩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3.2 石灰岩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4 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敏感性分析
        4.4.1 花岗岩混凝土神经网络模型敏感性分析
        4.4.2 石灰岩混凝土神经网络模型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美路面抗滑性能指标联系及我国路面抗滑标准评价研究
    5.1 中美路面抗滑性能指标联系
    5.2 我国路面抗滑性能标准评价
        5.2.1 国外的路面抗滑性能标准
        5.2.2 我国的路面抗滑性能标准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强降雨路面受损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2.2 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评价
    2.1 商洛市公路概况调查
    2.2 路面性能评价模型对比分析
    2.3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2.4 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路面性能综合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路面性能预测
    3.1 常用路面性能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3.2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预测模型建立
        3.2.1 衰变模型建立
        3.2.2 马尔可夫模型建立
        3.2.3 单指标属性测度分析计算
    3.3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预测计算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路面受损养护对策选择
    4.1 路面破损分类分级
    4.2 路面典型养护措施归纳
    4.3 路面养护需求分析与对策选择
    4.4 商洛地区基年养护对策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的应急决策优化
    5.1 应急决策的优化方法遴选
    5.2 基于灰色物元法的路面养护优先排序
        5.2.1 灰色物元模型的建立
        5.2.2 路面养护应急管理排序计算
    5.3 资金限制下效果最优的养护决策优化
        5.3.1 项目决策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建立
        5.3.2 商洛地区养护资金规划
    5.4 路面受损应急措施
        5.4.1 成立应急管理工作机构
        5.4.2 制定强降雨前的应急工作计划
        5.4.3 采取措施及检查落实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沥青路面多参数优化IFI模型及其在长期抗滑性能评价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及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纹理评价方法研究
        1.2.2 路面摩擦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1.2.3 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1.2.4 路面抗滑原理及模型研究
        1.2.5 多变工况条件下沥青路面长期抗滑性能研究
        1.2.6 现有研究现状总结及发展动态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宏、微观纹理评价方法研究
    2.1 沥青路面表面轮廓测量
        2.1.1 沥青路面纹理分类及研究对象确定
        2.1.2 沥青路面原始轮廓测量方法选择
        2.1.3 沥青路面原始轮廓预处理
    2.2 沥青路面表面有效接触轮廓获取
        2.2.1 轮胎/路面接触理论
        2.2.2 基于静态压力法轮胎/沥青路面有效接触率计算
        2.2.3 基于接触率的轮胎/沥青路面有效接触轮廓截取
        2.2.4 轮胎/沥青路面有效接触轮廓重组
    2.3 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宏、微观纹理评价指标研究
        2.3.1 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宏、微观纹理几何统计指标
        2.3.2 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宏、微观纹理分形指标
        2.3.3 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宏、微观纹理倍频程指数
        2.3.4 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宏、微观纹理评价指标汇总分析
    2.4 沥青路面有效接触轮廓宏、微观纹理评价指标优化及验证
        2.4.1 宏观纹理指标优选
        2.4.2 微观纹理指标优选
        2.4.3 优选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宏、微观纹理评价指标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低速抗滑评价方法研究
    3.1 路面低速抗滑评价的意义及HFT介绍
        3.1.1 路面低速抗滑评价的重要性
        3.1.2 一代手推式摩擦系数仪HFT介绍
    3.2 二代步行式路面摩擦系数仪WFT介绍
        3.2.1 WFT改进及组成
        3.2.2 WFT标定
    3.3 WFT测试关键参数确定及可行性研究试验方案
        3.3.1 试件制备
        3.3.2 WFT测试关键参数确定试验方案
        3.3.3 WFT可行性研究试验方案
    3.4 WFT测试过程中关键参数确定
        3.4.1 水膜厚度
        3.4.2 测试速度
        3.4.3 滑移率
    3.5 WFT用于路面低速抗滑测量可行性研究
        3.5.1 WFT试验结果稳定性
        3.5.2 WFT在不同纹理特征路面的适用性
        3.5.3 WFT测试效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材料设计参数对沥青路面纹理与摩擦系数WFC影响研究
    4.1 试验方案设计
        4.1.1 试验设计
        4.1.2 石料几何构造评价方法
        4.1.3 沥青混合料级配评价方法
    4.2 材料设计参数对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宏观纹理的影响研究
        4.2.1 沥青类型及用量的影响
        4.2.2 石料几何特性的影响
        4.2.3 沥青混合料类型及级配的影响
        4.2.4 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影响
        4.2.5 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宏观纹理的材料设计影响因素灰关联分析
    4.3 材料设计参数对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微观纹理的影响研究
        4.3.1 沥青类型及用量的影响
        4.3.2 石料几何特性的影响
        4.3.3 沥青混合料类型及级配的影响
        4.3.4 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影响
        4.3.5 沥青路面接触轮廓微观纹理的材料影响因素灰关联分析
    4.4 材料设计参数对沥青路面表面WFC的影响研究
        4.4.1 沥青类型及用量的影响
        4.4.2 石料几何特性的影响
        4.4.3 沥青混合料类型及级配的影响
        4.4.4 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影响
        4.4.5 沥青路面表面WFC的材料影响因素灰关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FI模型的沥青路面多参数抗滑模型优化研究
    5.1 经典抗滑评价模型对比分析
    5.2 IFI抗滑模型局限性
        5.2.1 IFI抗滑模型在不同类型沥青路面的应用分析
        5.2.2 IFI抗滑模型中S_p和F60参数的局限性
    5.3 沥青路面接触轮廓纹理指标与速度域内抗滑衰减速率相关关系分析
        5.3.1 宏观纹理指标与速度域内抗滑衰减速率相关关系
        5.3.2 微观纹理指标与速度域内抗滑衰减速率相关关系
        5.3.3 宏、微观纹理指标与速度域内抗滑衰减速率多元线性关系
    5.4 多参数优化IFI抗滑模型及验证
        5.4.1 多参数优化IFI抗滑模型
        5.4.2 IIFI抗滑模型的确定及验证
        5.4.3 IIFI抗滑模型应用扩展及优越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IIFI模型的沥青路面长期抗滑性能研究
    6.1 室内环境模拟多参数加速磨耗仪MAAM优化
        6.1.1 第一代多参数加速磨耗仪MAAM介绍
        6.1.2 考虑抗滑测试条件与环境因素的二代MAAM-2 研究
    6.2 试验方案设计
        6.2.1 材料设计参数影响研究试验方案
        6.2.2 环境因素影响研究试验方案
        6.2.3 沥青混合料试件板表面纹理及摩擦系数测量方案
    6.3 材料设计参数对沥青路面长期抗滑性能影响研究
        6.3.1 沥青类型的影响
        6.3.2 石料类型的影响
        6.3.3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的影响
    6.4 环境因素对沥青混合料表面长期抗滑性能影响研究
        6.4.1 沥青耐高温老化性质分析
        6.4.2 石料耐盐性质分析
        6.4.3 复杂环境下沥青混合料表面长期抗滑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以GK担保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行业发展现状
    2.1 融资性担保
        2.1.1 担保
        2.1.2 融资性担保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融资性担保公司业务风险识别
    2.4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国外经验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K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GK融资性担保公司简介
        3.1.1 公司简介
        3.1.2 组织架构
    3.2 GK融资性担保公司业务概况及操作流程
        3.2.1 业务概况
        3.2.2 操作流程
    3.3 GK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3.3.1 保前阶段的风险管理
        3.3.2 保中审批的风险管理
        3.3.3 保后阶段的风险管理
    3.4 GK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保前阶段主要问题
        3.4.2 保中阶段主要问题
        3.4.3 保后阶段主要问题
        3.4.4 全过程风险管理问题
    3.5 GK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3.5.1 监管机制不健全
        3.5.2 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3.5.3 风险评估技术手段落后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立GK融资性担保公司项目风险评估模型
    4.1 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构建方法
        4.1.2 风险评估要素的选取
        4.1.3 项目风险评估指标的初步选取
        4.1.4 项目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4.2 项目风险评估模型
        4.2.1 评估模型
        4.2.2 指标权重计算
        4.2.3 风险评分及风险等级确定
    4.3 模型应用——以A公司融资项目为例
        4.3.1 项目介绍
        4.3.2 指标分析
        4.3.3 风险等级
    4.4 项目风险评估模型适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GK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措施
    5.1 加强业务调查阶段的风险管理
    5.2 加强业务审批和承保阶段的风险管理
    5.3 加强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5.3.1 完善内控体系建设
        5.3.2 完善激励机制
        5.3.3 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
        5.3.4 强化资本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K融资性担保公司改进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6.1 重视人才动态管理
    6.2 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6.3 加强与银行的合作
    6.4 拓宽利润来源渠道
        6.4.1 避免业务高度集中
        6.4.2 改变盈利模式
        6.4.3 加强业务创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一带一路”背景下总承包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以巴基斯坦BS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一带一路”背景
        1.3.2 总承包项目的成本控制
        1.3.3 挣值管理的研究方法
        1.3.4 层次分析法研究综述
        1.3.5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2.1 项目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2.1.1 项目成本控制概述
        2.1.2 项目成本控制的流程
        2.1.3 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
    2.2 挣值法的相关理论
        2.2.1 挣值法的原理
        2.2.2 挣值法的优势与劣势
        2.2.3 挣值法计算的步骤
    2.3 层次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2.3.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2.3.2 层次分析法的优势与劣势
        2.3.3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带一路”总承包项目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总承包项目特征
    3.2 “一带一路”总承包项目的成本控制影响因素识别
        3.2.1 确定层次分析评价指标
        3.2.2 构造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3.2.3 成本控制影响因素总排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总承包项目成本控制模型的建立
    4.1 挣值法应用于总承包项目成本控制基本步骤
        4.1.1 总承包项目工作分解
        4.1.2 总承包项目成本偏差计算
        4.1.3 总承包项目成本偏差原因
        4.1.4 总承包项目成本控制措施和效果检验
    4.2 成本控制模型的流程
    4.3 “一带一路”总承包项目成本控制模型的构建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因素识别
        4.3.2 “一带一路”的总承包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4.3.3 基于挣值法的项目成本偏差分析
        4.3.4 成本控制管理对策研究和成效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以巴基斯坦BS公路项目为例
    5.1 巴基斯坦BS公路项目简介
        5.1.1 巴基斯坦国情介绍
        5.1.2 BS项目概况
        5.1.3 项目前期成本分析
    5.2 巴基斯坦BS公路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5.2.1 WBS工作分解结构
        5.2.2 巴基斯坦BS公路项目成本偏差分析
    5.3 巴基斯坦BS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5.4 巴基斯坦BS项目挣值管理效果检验
        5.4.1 收集项目数据并确定基本参数
        5.4.2 项目偏差计算和效果检验
    5.5 “一带一路”背景的项目成本控制对策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基础
    2.1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2.1.1 全寿命周期理论
        2.1.2 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标准
        2.1.3 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必要性
    2.2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学分析
        2.2.1 技术经济分析内容
        2.2.2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2.2.3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2.3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2.3.1 施工方案经济分析内容
        2.3.2 施工方案经济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分析
    3.1 双港大道建设环境分析
        3.1.1 沿线自然环境分析
        3.1.2 显现沿线公路现状
    3.2 “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
        3.2.1 直接罩面方案
        3.2.2 机械重铺法
        3.2.3 碎石化方案
    3.3 “白改黑”技术方案对比分析
        3.3.1 实施方法
        3.3.2 实施流程
        3.3.3 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经济分析
    4.1 工程施工技术经济分析
        4.1.1 路面现状分析
        4.1.2 路面改造方案
        4.1.3 工程造价概算及其影响
    4.2 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
        4.2.1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2.2 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2.3 运维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3 施工综合风险分析
        4.3.1 项目影响分析
        4.3.2 施工不利风险分析
        4.3.3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应用
    5.1 项目基本概况
        5.1.1 基本概述
        5.1.2 重难点分析
        5.1.3 实施必要性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组织实施方案
        5.2.1 资金来源及组织架构
        5.2.2 高弹橡胶沥青施工工艺
        5.2.3 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
        5.2.4 项目完工质量检测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经济效益分析
        5.3.1 投资估算分析
        5.3.2 经济评价分析
        5.3.3 社会效益分析
    5.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保障机制
        5.4.1 质量保障机制
        5.4.2 进度保障机制
        5.4.3 安全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沥青路面建设期框架内容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LCA理论方法
    2.2 基于LCA方法的量化边界条件界定
        2.2.1 原材料生产阶段
        2.2.2 原材料运输阶段
        2.2.3 施工建设阶段
    2.3 基于量化边界的量化单元划分
        2.3.1 能耗清单单元划分
        2.3.2 碳排放清单单元划分
    2.4 量化基础参数
        2.4.1 能源热值
        2.4.2 能源碳排放因子
        2.4.3 碳排放当量值
    2.5 能耗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2.5.1 理论研究分析
        2.5.2 工程调查研究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原材料生产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研究
    3.1 原材料生产(上游阶段)量化分析
        3.1.1 GREET模型
        3.1.2 基于GREET模型对原材料生产(上游阶段)模型分析
        3.1.3 原材料生产(上游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
    3.2 原材料生产(加工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分析
        3.2.1 原材料生产(加工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清单分析
        3.2.3 原材料生产(加工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
    3.3 原材料生产阶段量化模型汇总
    3.4 本章小结
4 原材料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研究
    4.1 加工厂—拌合站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分析
        4.1.1 加工厂—拌合站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清单分析
        4.1.2 加工厂—拌合站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
    4.2 拌合站—施工点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分析
        4.2.1 MOVES模型简介
        4.2.2 基于MOVES模型对拌合站—施工点运输阶段模型分析
        4.2.3 拌合站—施工点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
    4.3 原材料运输阶段量化模型汇总
    4.4 本章小结
5 施工建设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研究
    5.1 施工建设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5.1.1 回归分析法
        5.1.2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拌和阶段量化研究
        5.1.3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摊铺阶段量化研究
        5.1.4 基于实际工程数据的碾压阶段量化研究
    5.2 施工建设阶段量化模型建立
    5.3 本章小结
6 国道深山线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测算
    6.1 工程概况
    6.2 国道深山线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测算及分析
        6.2.1 原材料生产阶段量化测算及分析
        6.2.2 原材料运输阶段量化测算及分析
        6.2.3 施工建设阶段量化测算及分析
    6.3 基于测算分析结果的沥青路面建设期节能减排措施对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面向产品创新的专利知识库框架构建研究 ——以橡胶沥青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知识库的研究现状
        1.2.2 语义网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知识库相关理论
        2.1.1 知识库的相关概念
        2.1.2 知识库类型
        2.1.3 知识库的构建方法
        2.1.4 知识库的构建技术
        2.1.5 知识库的构建流程
    2.2 本体相关理论
        2.2.1 本体的相关概念
        2.2.2 本体的类型
        2.2.3 本体的描述语言
        2.2.4 本体的构建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专利知识
    3.1 专利显性知识
    3.2 专利隐性知识
        3.2.1 专利空间结构层
        3.2.2 专利隐性知识结构层
        3.2.3 橡胶沥青产品专利隐性知识结构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专利隐性知识本体的构建
    4.1 数据来源与方法
    4.2 专利知识抽取
    4.3 定义类及其等级体系
    4.4 语义关系
    4.5 橡胶沥青产品专利隐性知识本体的构建
        4.5.1 建立类及其等级,属性及其关系
        4.5.2 形成的本体
        4.5.3 添加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品专利知识库功能模块
    5.1 产品专利知识库功能模块的设计
    5.2 产品专利显性知识分析
    5.3 产品专利隐性知识分析
        5.3.1 结构化分析方法简介
        5.3.2 分解专利隐性知识
        5.3.3 外化已分解的专利隐性知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产品创新的专利知识库框架
    6.1 产品专利知识库框架的构建
    6.2 橡胶沥青产品创新设计的路径
        6.2.1 橡胶沥青产品创新的宏观规划路径
        6.2.2 橡胶沥青产品创新的微观设计路径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所做的工作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现代夯土建筑构造关键技术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技术背景
        1.1.3 学习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对象选择的包容性和研究的开放性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来源
        1.2.3 研究范围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总结与研究方向确立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现代夯土建筑建造工艺的基本特征与关键技术界定
    2.1 传统夯土营建工艺
        2.1.1 传统夯土材料的性能特征
        2.1.2 传统夯土施工工艺的基本特征
    2.2 现代夯土建造技术
        2.2.1 现代夯土材料性能优化
        2.2.2 现代夯土施工工艺优化
        2.2.3 现代夯土应用现状与案例遴选
    2.3 现代夯土建筑构造关键技术界定与系统构成
        2.3.1 现代夯土建筑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2.3.2 构造关键技术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2.3.3 现代夯土建筑构造关键技术系统构成
    2.4 本章小结
3 夯土墙墙基构造设计
    3.1 夯土墙墙基构造设计所面临的常见问题
    3.2 夯土墙墙基构造设计定位与策略
    3.3 砖石墙基构造设计
        3.3.1 做法概述
        3.3.2 适用条件
        3.3.3 情况分类
        3.3.4 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3.3.5 对形式及肌理的影响与反馈
        3.3.6 施工流程
    3.4 混凝土墙基构造设计
        3.4.1 做法简述
        3.4.2 适用条件
        3.4.3 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3.4.4 对形式及肌理的影响与反馈
        3.4.5 施工流程
    3.5 勒脚构造设计
        3.5.1 做法简述
        3.5.2 适用条件
        3.5.3 情况分类及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3.5.4 对形式及肌理的影响与反馈
        3.5.5 施工流程
    3.6 墙基构造设计应用的要点与效果归纳
    3.7 本章小结
4 夯土墙墙面构造设计
    4.1 夯土墙墙面构造设计所面临的常见问题
    4.2 夯土墙墙面构造设计定位与策略
    4.3 夯土墙墙面抗侵蚀构造设计
        4.3.1 做法简述
        4.3.2 适用条件
        4.3.3 情况分类
        4.3.4 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4.3.5 对墙面肌理的影响与反馈
        4.3.6 施工流程
    4.4 干缩缝构造设计
        4.4.1 做法简述
        4.4.2 适用条件
        4.4.3 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4.4.4 对墙面肌理的影响与反馈
        4.4.5 施工流程
    4.5 墙面构造设计应用的要点与效果归纳
    4.6 本章小结
5 楼板交接构造设计
    5.1 楼板交接构造设计所面临的常见问题与设计定位
    5.2 框架结构体系下墙体与楼板交接构造设计
        5.2.1 做法简述
        5.2.2 适用条件
        5.2.3 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5.2.4 夯土墙体与楼板结构拉结
        5.2.5 对形式与空间的影响及反馈
        5.2.6 施工流程
    5.3 砌体承重(夯土墙承重)结构体系下墙体与楼板交接构造设计
        5.3.1 做法简述
        5.3.2 适用条件
        5.3.3 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5.3.4 对形式与空间的影响及反馈
        5.3.5 施工流程
    5.4 楼板交接构造设计应用的要点与效果归纳
    5.5 本章小结
6 洞口构造设计
    6.1 夯土墙洞口构造设计所面临的常见问题
    6.2 夯土墙洞口构造设计定位与策略
    6.3 门窗洞口过梁构造设计
        6.3.1 圈梁式过梁
        6.3.2 悬浮式过梁
        6.3.3 传统式过梁
        6.3.4 整体配筋式过梁
        6.3.5 隐性过梁
        6.3.6 预制式过梁
        6.3.7 共性问题应对与设计效果反馈
    6.4 整体装配式洞口构造设计
        6.4.1 做法简述
        6.4.2 适用条件
        6.4.3 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6.4.4 对形式与空间的影响及反馈
        6.4.5 施工流程
    6.5 过梁构造设计应用的要点与效果归纳
    6.6 窗台及相关构造设计
        6.6.1 做法概述
        6.6.2 适用条件
        6.6.3 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6.6.4 对形式与肌理的影响及反馈
        6.6.5 施工流程
    6.7 窗台及其相关构造设计应用的要点与效果归纳
    6.8 本章小结
7 屋顶交接构造设计
    7.1 屋顶交接构造设计所面临的常见问题
    7.2 屋顶交接构造设计定位与策略
    7.3 框架结构体系下墙体与屋顶交接构造
        7.3.1 做法简述
        7.3.2 适用条件
        7.3.3 情况分类
        7.3.4 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7.3.5 夯土墙体与屋顶结构的拉结
        7.3.6 对形式与空间的影响及反馈
        7.3.7 施工流程
    7.4 砌体承重(夯土墙承重)结构体系下墙体与屋顶交接构造
        7.4.1 做法简述
        7.4.2 适用条件
        7.4.3 情况分类
        7.4.4 设计与施工难点解析
        7.4.5 对形式与空间的影响及反馈
        7.4.6 施工流程
    7.5 夯土墙体压顶构造设计
        7.5.1 金属板压顶构造设计
        7.5.2 砖瓦压顶构造设计
        7.5.3 钢筋混凝土压顶构造设计
    7.6 屋顶交接构造设计应用的要点与效果归纳
    7.7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反思
    8.1 研究内容及方法总结
    8.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四、重要的国外沥青组织和机构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桑彬.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LTPP检测数据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变化规律及其应用[D]. 王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研究[D]. 王锐.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4]沥青路面多参数优化IFI模型及其在长期抗滑性能评价中应用研究[D]. 刘梦梅. 长安大学, 2021(02)
  • [5]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以GK担保公司为例[D]. 刘亚东.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6)
  • [6]“一带一路”背景下总承包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以巴基斯坦BS项目为例[D]. 高明灿. 南昌大学, 2020(02)
  • [7]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D]. 袁平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量化研究[D]. 孟祥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面向产品创新的专利知识库框架构建研究 ——以橡胶沥青产品为例[D]. 崔靖华. 江苏大学, 2020(05)
  • [10]现代夯土建筑构造关键技术案例研究[D]. 周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国外重要沥青组织和机构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