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碳能力论文-刘海荣,冀媛媛,姚艳丽,王雪,李冰冰

固碳能力论文-刘海荣,冀媛媛,姚艳丽,王雪,李冰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碳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被植物,降温增湿,固碳释氧,径流污染

固碳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荣,冀媛媛,姚艳丽,王雪,李冰冰[1](2019)在《径流污染对2种地被植物固碳释氧降温增湿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生物滞留柱模拟生物滞留池的试验方法,研究径流污染对2种地被植物固碳释氧降温增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来水浇灌条件下,马蔺的固炭释氧能力强于鸢尾,降温增湿能力弱于鸢尾,但是二者的差异并不显着;相对于自来水浇灌条件,地表径流水均显着提高了2种植物的固炭释氧能力,这种提高作用对马蔺的影响比鸢尾更大;相对于自来水浇灌条件,地表径流均降低了2种植物的降温增湿能力,这种降低作用对马蔺的影响显着,对鸢尾却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唐薇,寇世聪[2](2019)在《压力对再生骨料固碳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重分析(TGA)研究了不同CO_2压力(0. 1、0. 5、1 bar)下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固碳能力。实验室制备的再生骨料水灰比为0. 55,养护龄期为28、90 d。再生骨料被放入通入CO_2的反应釜中吸收CO_2;同时在碳化前和碳化后分别测定了骨料的表观密度和吸水率,分析了碳化对再生骨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8、90 d龄期的再生骨料分别在0. 1、0. 5 bar CO_2压力下具有最佳固碳效果,碳化对于骨料的吸水率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8期)

王晶[3](2019)在《证实滨海湿地巨大固碳能力 形成修复技术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是海岸带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我国约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分布着河口、叁角洲、滩涂、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浅海水域等诸多类型的滨海湿地。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07-05)

戴银月[4](2019)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草地土壤固碳能力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固存能力及其影响机制,深入认知撂荒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生态功能,本研究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五里湾流域撂荒年限为10年(a)、18年(a)、28年(a)和43年(a)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并以坡耕地作为对照,通过物理分组、化学分组和矿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总有机碳及其组分的数量分布、固存形式和矿化特征,并结合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揭示了撂荒草地土壤固碳过程、能力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主要结果如下:(1)撂荒草地土壤有机碳固碳能力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难降解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含量均随撂荒年限增加而呈现增加趋势,且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变化范围为1.36~5.64 g·kg~(-1)。0-20 cm土层颗粒态有机碳含量随年限增加而显着增加,20-40 cm土层颗粒态有机碳含量随年限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平缓的趋势。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密度与含量的演变特征相近。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为5.58~12.93 Mg·hm~(-2),20~40 cm土层变化范围为3.52~6.70 Mg·hm~(-2)。(2)撂荒草地土壤固碳过程与形式总体而言,四种碳组分所占有机碳比例的次序为颗粒态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难降解有机碳<矿物结合有机碳。矿物结合有机碳的比例为62~84%,难降解有机碳的比例为53~70%,因此撂荒草地恢复过程中的主要碳组分为难降解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等惰性碳。草地43 a的难降解有机碳所占比例较坡耕地得到有效提高,有机碳稳定性显着增强。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不同恢复时期的增加来源不同,前期(0~10 a)为颗粒态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中期(10~18 a)为颗粒态有机碳,后期(18~43 a)为难降解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20~40 cm土层有机碳的增加来源为矿物结合有机碳和难降解有机碳等惰性碳。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增加而降低,25℃培养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率随撂荒年限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固碳能力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3)土壤环境因子对碳累积的影响机制随撂荒年限增加,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全磷含量呈显着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和生物量磷均呈显着增加的趋势。冗余分析显示,轴一解释率为78.16%,说明土壤物理、化学指标及生物学指标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碳组分含量变异的解释率较高。土壤容重、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碳组分含量之间负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碳组分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恢复过程有助于提高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恢复效应。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撂荒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过程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土壤碳固持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马雪研,项邦东,张文杰[5](2019)在《基质浓度对分体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固碳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体式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以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基质浓度探究其对工艺固碳潜力的影响,寻找最佳固碳量的运行工况;通过收集反应器运行各阶段的污泥样品,对其中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确定工艺的固碳微生物。试验结果表明:确定进水中NH~+_4-N浓度为180 mg/L时,工艺展现出最佳的固碳能力;短程硝化阶段,当进水中NLR为0.44 kg-N/(m~3·d~(-1))、HRT为10 h时,固碳量为0.285 mg/mg-N;厌氧氨氧化阶段,当进水中NH~+_4-N和NO~-_2-N浓度分别为75 mg/L、95 mg/L,HRT为24 h、NLR为0.13 kg-N/(m~3·d~(-1))时,固碳量为0.16 mg/mg-N。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表明:短程硝化反应器中的优势菌种为Acidobacteria Bacteria(酸杆菌)、Chlorobi(绿菌)、Proteobacteria Bacteria(变形杆菌);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的优势菌种为Planctomycete Bacteria(浮霉菌)、Actinobacteria Bacteria(放线菌)、Proteobacteria Bacteria(变形杆菌)。(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颜飞[6](2019)在《吃的是二氧化碳,生出来的是燃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对能源的利用点燃了璀璨的人类文明,也决定着人类未来走向。目前,人类所利用的能源大部分仍然来自化石燃料。2017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储存量分别为1.14万亿吨、1.71万亿桶和187万亿立方米,分别仅能维持1(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9-02-13)

郭珺,樊芳芳,王立革,武爱莲,郑军[7](2019)在《固碳微生物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固碳能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生物回收和固定CO2气体的生物固碳方法,成为解决"温室效应"这一重大环境问题的焦点,本研究目的是分离筛选固碳微生物菌株。利用无碳源无机培养基从活性污泥、沼液和设施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以CO2为碳源的菌株24株,选取其中生长较快的8株菌进行cbbL基因、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和16S rDNA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在BlAST数据库中比对,进行固碳菌株的分子鉴定,并对其菌体含量和RubisCO酶活性进行比较。选取RubisCO酶活性最高的菌株C2-8R,进行土壤施用试验,通过土壤RubisCO酶活性的测定,确定分离筛选的固碳菌的固碳能力。研究表明,可通过无碳源培养基进行固碳微生物菌株的筛选,筛选的固碳菌分别隶属于假单胞菌属和嗜甲基菌属,并可通过RubisCO酶活性来反映微生物的固碳能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赵威,李琳[8](2018)在《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暖性(灌)草丛类草地固碳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方式差异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不同,评价不同利用方式下各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有助于制定相应生态管理策略,对减缓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现实意义。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不同利用方式下(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季节性放牧和全年放牧)两种典型草地(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固碳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暖性草丛植被生物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暖性灌草丛植被生物量在零散放牧+割草条件下显着大于围封未利用和全年放牧方式(P<0.05)。在围封未利用条件下,暖性草丛植被生物量显着大于暖性灌草丛(P<0.05)。两种草地地上碳密度和根系碳密度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差异均不显着(P>0.05)。从植被碳密度来看,暖性草丛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全年放牧>季节性放牧,暖性灌草丛为零散放牧+割草>围封未利用>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季节性放牧条件下暖性草丛土壤碳密度(13369.07g C·m~(-2))显着大于围封未利用方式(2544.25g C·m~(-2))(P<0.05);暖性灌草丛土壤碳密度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零散放牧+割草>围封未利用>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但差异不显着(P>0.05)。不论在何种利用方式下,两种类型草地的植被碳密度均主要由根系所贡献,分别达到87.42%与81.52%;而生态系统碳密度均主要由土壤所贡献,分别达到91.72%与84.98%。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碳密度是决定河南两种类型草地固碳能力的根本因素,而与利用方式无关。本研究可为河南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精确评估河南草地固碳能力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丛文翠,孙小银[9](2018)在《基于GIS和InVEST模型的日照市固碳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山东省日照市碳储量的时空变化,探讨日照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固碳能力,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日照市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信息和碳密度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和InVEST-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模块,获取碳储量时空分布数据,从而对日照市固碳能力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结果](1)1995—2015年,研究区内耕地、草地的面积均有所下降,而林地、水域、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2)日照市总固碳量呈现增长趋势,1995—2015年依次为6.976×10~6,6.978×10~6,6.957×10~6,6.987×10~6,7.015×10~6 t。(3)耕地的碳储量最高,固碳能力最强。[结论]1995—2015年研究区内固碳总量净增3.90×10~4 t,固碳速率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固碳能力逐步稳定。日照市东部沿海地区固碳能力相对较弱,应充分开发其固碳潜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廖文冠,刘伟新,梁瑞友,吴裕建[10](2018)在《国营小坑林场恢复后的物种数量、先锋树种及固碳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东南部的国营小坑林场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可以充分体现该森林类型明显特征的地点为调查样地或样方,调查植物的种名、胸径、数量等,以此研究国营小坑林场的次生林的物种数量、先锋树种以及次生林的固碳能力。(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08期)

固碳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热重分析(TGA)研究了不同CO_2压力(0. 1、0. 5、1 bar)下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固碳能力。实验室制备的再生骨料水灰比为0. 55,养护龄期为28、90 d。再生骨料被放入通入CO_2的反应釜中吸收CO_2;同时在碳化前和碳化后分别测定了骨料的表观密度和吸水率,分析了碳化对再生骨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8、90 d龄期的再生骨料分别在0. 1、0. 5 bar CO_2压力下具有最佳固碳效果,碳化对于骨料的吸水率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碳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荣,冀媛媛,姚艳丽,王雪,李冰冰.径流污染对2种地被植物固碳释氧降温增湿能力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唐薇,寇世聪.压力对再生骨料固碳能力的影响研究[J].四川建材.2019

[3].王晶.证实滨海湿地巨大固碳能力形成修复技术方法[N].中国海洋报.2019

[4].戴银月.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草地土壤固碳能力与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马雪研,项邦东,张文杰.基质浓度对分体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固碳能力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6].颜飞.吃的是二氧化碳,生出来的是燃料[N].经济日报.2019

[7].郭珺,樊芳芳,王立革,武爱莲,郑军.固碳微生物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固碳能力测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9

[8].赵威,李琳.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暖性(灌)草丛类草地固碳能力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8

[9].丛文翠,孙小银.基于GIS和InVEST模型的日照市固碳能力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8

[10].廖文冠,刘伟新,梁瑞友,吴裕建.国营小坑林场恢复后的物种数量、先锋树种及固碳能力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

标签:;  ;  ;  ;  

固碳能力论文-刘海荣,冀媛媛,姚艳丽,王雪,李冰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