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农村论文-陈泳,祝箫

成都新农村论文-陈泳,祝箫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都新农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蒲江县,农村建设,明月,全国文明村,农业产业,川西民居,陶艺,可持续发展,旅游人才,地势起伏

成都新农村论文文献综述

陈泳,祝箫[1](2019)在《蒲江县明月村:“文创+”模式下的成都新农村建设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蜀山窑内的烈焰还未燃尽,远远的阳光房前,靛青的染布在阳光下飘散着好闻的清香,连绵的茶山随浅丘的地势起伏,苍劲的马尾松点衬其间,为浓墨山水巨幅增添一抹丹青……多年前不起眼的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从贫困村一举逆袭成了新一代文艺青年的打卡地,成为如今新老村民安居(本文来源于《成都日报》期刊2019-09-27)

王轶伦[2](2018)在《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批判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平原农村住宅的建设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都较为缓慢,直到21世纪初期,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这近十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涌现出的农民新宅为成都平原新农村建设留下了不可抹灭的一笔,为我国今后的乡村复兴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当然,在新农村住宅飞速建设发展的良好时期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1、建设实践长期滞后于理论指导;2、快速建设显现导致对农民居住生活的适应性考虑有所欠缺;3、受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成都平原独特的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正在被冲淡。围绕这些矛盾,笔者就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将研究时间锁定在2006到2016年这一新农村住宅建设大发展时期,针对新农村住宅建设现象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总结以及设计反思。首先,从地域物理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方面进行影响分析,得出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建设特点,并结合政策发展方向和导则要求回溯近十年来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建设回应,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及经验。其次,在基于新农村相关概念和相关设计思想的前提下,从客观批判的角度对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适应性做出设计思考。以成都郫都区新农村住宅为研究重点,从规划布局、形态风貌、功能空间、生活实态方面总结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的现状特征。从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与融合、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两个方面,对新农村住宅的设计与生活生产以及传统延续方面的矛盾问题进行剖析,结合政策导则、生产生活状态、场所营造、现代居住需求的转变等因素进行设计反思。最后,对未来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发展态势和方向进行展望,总结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近十年来建设的传承与创造经验,探索符合新时代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法途径和浅显的建议,为今后研究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的设计类问题留下一份初步的研究成果和设计建议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严伟,李萌,陈泳[3](2018)在《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蓝图 成都新农村建设加速跑》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7年11月13日,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本文来源于《成都日报》期刊2018-01-03)

欧阳川月[4](2017)在《基于乡土文化传承的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选题是在乡村规划的体系中,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近郊区空心村整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14BAL01B04)》展开。在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决策者往往更加重视外在物质空间环境,缺乏对农村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历史文脉、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造成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适用度不高,未能真正体现居民的真实需求,守望相助的公共生活日渐稀疏,往日热情的邻里关系也日渐淡漠,传统乡土文化正逐渐消逝,变迁中的农村社区正日益失去它的“传统”与“记忆”。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传统农村聚落的历史文化脉络,是乡土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更是农村社会活力与凝聚力的所在。本文以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研究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让居民能够重拾乡土文化传统。论文共分成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梳理论文研究逻辑与研究思路,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析,分析论文研究的可行性。梳理乡土文化与公共空间的耦合关系,为论文的推理过程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证问题。以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物质环境和社会活动两个方面对成都农村聚落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整理大量数据与图片,掌握社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真实需求。对成都农村聚落公共空间现状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出农村社区居民的行为特征、公共活动、社会交往需求,得出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乡土文化缺失的问题。第叁部分解决问题。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以乡土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营造策略。在物质空间层面,从聚落形态、空间尺度、空间肌理、文化意向、空间场所、乡土建筑、景观风貌等方面,提出典型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在社会空间层面,根据村民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从乡土氛围提升、文化意境塑造、空间多元化、社会磁力营造四个方面提出公共空间活力和社会凝聚力提升的策略。最后,以邛崃市关帝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望为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25)

程焕文[5](2017)在《成都新农村建设迈入“4.0版”》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房坡还在,种地塘依然;寻声林盘里,烟飘话农闲。"天台山下、白沫江边,29幢极具川西民居风格的独栋小楼错落散布在一处林盘里。漫步于四川成都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聚居点,石板路在菜园与绿荫间蜿蜒,白沫江水静静地从身旁流过。村民们的二层小楼在楠竹掩映下显得格外清幽,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成都市运用统筹城乡改革的(本文来源于《晚霞》期刊2017年10期)

陈泳,李萌,张渝[6](2017)在《从供给侧寻变 成都新农村》一文中研究指出总书记的牵挂,在千里之外的成都延伸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本文来源于《成都日报》期刊2017-03-09)

王进[7](2016)在《全国村官代表缘何齐聚彭州宝山》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23日~25日,第十六届“全国村长论坛”在有着“西部山区第一村”之称的四川省成都彭州市宝山村举行。此次论坛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和主、承(协)办地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论坛规模盛况空前。农业部有关领导,四川省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省级部门及(本文来源于《中国改革报》期刊2016-09-28)

李妮斯[8](2016)在《成都环保扶贫扮靓新农村》一文中研究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成都市环保局的环保扶贫工作与中央精准扶贫精神相结合,通过下派驻贫困村干部和援建发展项目来扶贫,持续推进行业扶贫、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取得积极成效。绘制发展蓝图,着眼修路治污成都(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6-09-21)

马雨婷[9](2016)在《基于农村聚落本土性的成都平原新农村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根本,人们于劳作田野之上为更好的生存而聚居产生了农村聚落。成都平原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其拥有发达的农业文化,其上的农村聚落随农村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沉淀出自身独特的本土特征,这一本土特征是成都平原农村社会居住文化的结晶。成都自成为国家首批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后,新农村发展使农村社会与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居住观念与营造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之中,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正在逐渐被破坏瓦解,现代文化的冲击使新农村聚落中的本土地域表达呈现无序化、参差不齐化的现象。由此可知新时期下,对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建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描述了成都平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在此地域背景下将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的发展分为了古代时期中的远古至西晋、东晋至南宋、元代至近代叁个时代阶段,以及新时期下行列式、微型场镇式、小组生微式叁个模式阶段。对本土性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图示说明,构建其发展轨迹,并对古、新时期中本土性的演变现象与动因进行分析总结,这对聚落本土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论文通过大量的实地村落调研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从平原上人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形态、情态、意态四个居住观念来分别深入描写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情感和文化理念中的表达要素,具象出此本土性所包含的整体特质内容。再者,论文以宏观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当下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的建设与本土环境的新形态融合程度,探究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发展中的不同优劣现象,以及其影响要素的构成与变化趋势,为新时期本土性的建设探讨做出宏观方向上的指引。最后,在上述研究内容成果基础之上,论文归纳提出当下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新时期本土性的营建原则及其具体设计策略的建议,探讨聚落本土性由实体表层机制到精神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延续上的可能性营建手法,将论文的研究成果落实到现实意义上来。(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粟新林,洪继东,赵荣昌[10](2016)在《5年 成都建设“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一文中研究指出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郫县叁道堰镇青杠树村、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新都区新繁镇玲珑锦苑、都江堰市柳街镇五一社区、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和高何镇寇家湾安置点……通过近5年的探索,全市共建设形态优美、配套完善、产村相融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本文来源于《成都日报》期刊2016-04-18)

成都新农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都平原农村住宅的建设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都较为缓慢,直到21世纪初期,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这近十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涌现出的农民新宅为成都平原新农村建设留下了不可抹灭的一笔,为我国今后的乡村复兴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当然,在新农村住宅飞速建设发展的良好时期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1、建设实践长期滞后于理论指导;2、快速建设显现导致对农民居住生活的适应性考虑有所欠缺;3、受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成都平原独特的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正在被冲淡。围绕这些矛盾,笔者就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将研究时间锁定在2006到2016年这一新农村住宅建设大发展时期,针对新农村住宅建设现象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总结以及设计反思。首先,从地域物理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方面进行影响分析,得出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建设特点,并结合政策发展方向和导则要求回溯近十年来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建设回应,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及经验。其次,在基于新农村相关概念和相关设计思想的前提下,从客观批判的角度对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适应性做出设计思考。以成都郫都区新农村住宅为研究重点,从规划布局、形态风貌、功能空间、生活实态方面总结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的现状特征。从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与融合、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两个方面,对新农村住宅的设计与生活生产以及传统延续方面的矛盾问题进行剖析,结合政策导则、生产生活状态、场所营造、现代居住需求的转变等因素进行设计反思。最后,对未来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发展态势和方向进行展望,总结成都平原新农村住宅近十年来建设的传承与创造经验,探索符合新时代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法途径和浅显的建议,为今后研究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的设计类问题留下一份初步的研究成果和设计建议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都新农村论文参考文献

[1].陈泳,祝箫.蒲江县明月村:“文创+”模式下的成都新农村建设示范[N].成都日报.2019

[2].王轶伦.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批判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3].严伟,李萌,陈泳.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蓝图成都新农村建设加速跑[N].成都日报.2018

[4].欧阳川月.基于乡土文化传承的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5].程焕文.成都新农村建设迈入“4.0版”[J].晚霞.2017

[6].陈泳,李萌,张渝.从供给侧寻变成都新农村[N].成都日报.2017

[7].王进.全国村官代表缘何齐聚彭州宝山[N].中国改革报.2016

[8].李妮斯.成都环保扶贫扮靓新农村[N].中国环境报.2016

[9].马雨婷.基于农村聚落本土性的成都平原新农村设计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10].粟新林,洪继东,赵荣昌.5年成都建设“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N].成都日报.2016

标签:;  ;  ;  ;  ;  ;  ;  ;  ;  ;  

成都新农村论文-陈泳,祝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