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催眠论文-金竺林,赵约翰,张传波

个体催眠论文-金竺林,赵约翰,张传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催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家庭催眠疗法,催眠师执行的个体催眠疗法

个体催眠论文文献综述

金竺林,赵约翰,张传波[1](2018)在《家庭催眠练习疗法与专业催眠师进行的个体催眠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用CD进行家庭催眠练习疗法与由专业催眠师进行个体催眠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筛选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潍坊市人民医院心理科收治的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1]),HAMD评分>17分的IBS患者89例,随机分为家庭催眠练习疗法组(CD组)45例和催眠师进行的个体催眠疗法组(i HT组)44例。所有患者均根据其症状、体征予以对症药物治疗12周,在此基础上,CD组进行5次/周为期3个月的家庭催眠练习疗法。i HT组3个月进行12次由专业催眠师进行的个体催眠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结果治疗后,CD组总有效率(88.9%),i HT组总有效率(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症状问卷、POMS中焦虑、抑郁等多项因子分及总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催眠师进行个体催眠治疗疗效优于CD进行家庭催眠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56期)

刘姗姗[2](2012)在《暗示放松条件下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的Stroop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既往催眠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国外许多学者对于催眠内在机制的研究结果各有不同,而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更多的学者将焦点集中在催眠的应用研究上,对于催眠为何起作用、如何起作用等问题的讨论比较空白。因此,本研究试图借助Stroop任务探讨暗示放松条件下催眠感受性、放松以及任务暗示对个体执行Stroop任务有何影响,从而对催眠的影响因素作深入了解,提高放松在实践操作中的有效性。研究得出以下结果:(一)个体催眠感受性不同,放松的效果也不同,具体表现在:高催眠感受性被试在暗示放松状态下Stroop任务的完成情况比焦虑状态更好,低催眠感受性被试则正好相反。(二)暗示放松状态下,所有被试更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Stroop任务,任务成绩比清醒状态下的成绩更好。(叁)任务暗示语对低催眠感受性个体执行Stroop任务有积极的作用,对高催眠感受性个体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的验证。(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2-05-28)

卢燕伟[3](2009)在《个体、团体催眠疗法在治疗光泛性焦虑症患者中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GAD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情绪和伴随的躯体反应不仅使其遭受极大的身心痛苦,而且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生存质量,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GAD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有研究显示,GAD的自杀危险系数是5.6(与惊恐障碍类似),仅次于PTSD的自杀风险(危险系数为6)。因此如何有效治疗GAD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药物治疗有很多的负面影响,心理治疗(如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只能暂时缓解焦虑情绪,所以运用催眠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就成为必要的研究主题。目的。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个体干预和团体干预两种方式下催眠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以及进一步研究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何种人格类型倾向更适合于催眠疗法。方法及程序。为研究催眠疗法的疗效,本文首先选用催眠暗示量表(SHSS)选出受暗示性较高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选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个体干预和团体干预两种方式下的实验组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在接受催眠疗法前后进行测试;运用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测量出两种干预方式下的实验组患者人格类型倾向,运用相关分析、多重回归分析以及路径分析研究出哪些人格类型倾向性更适合于催眠疗法。对象。本研究主要运用个体和团体两种干预方式,其中,(1)个体干预组选取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广泛性焦虑患者,通过催眠暗示量表选择32位容易受暗示性的患者进入实验组,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8周岁—56周岁,(M=41.53,SD=13.64)。为了便于研究,剩下的被试稍作筛选,剔除6位被试,最后32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18周岁—56周岁,(M=42.00,SD=14.15)。(2)团体干预组选取郑州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同样通过催眠暗示量表选择出受暗示性高的30位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8周岁—57周岁,(M=41.48,SD=13.67)。同样为了便于研究统计,剩下的被试加以筛选,剔除8为被试,最后30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8周岁—57周岁,(M=41.89,SD=14.20)。结果。在本实验研究条件下,根据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对于个体干预组,(1)催眠疗法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焦虑水平都有显着的改善,在HAMA和SAS上的得分都达到了显着的水平(p<.01),并且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焦虑症状的改善水平也达到了显着的水平,其中在HAMA上的得分(t=—9.611,p<.001),在SAS上的得分(t=—9.764,p<.001)。(2)实验组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I(敏感性)和M(幻想性)很好的预测了催眠疗法的疗效:I因素与HAMA及SAS减值达到了显着水平的相关(r=.705,p<.01;r=.612,p<.01);M因素与HAMA及SAS减值也达到了显着水平的相关(r=.635,p<.01;r=.543,p<.01)。对于团体干预组,(3)催眠疗法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焦虑水平都有显着的改善,在HAMA和SAS上的得分都达到了显着的水平(p<.01),并且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焦虑症状的改善水平也达到了显着的水平,其中在HAMA上的得分(t=—9.92,p<.001),在SAS上的得分(t=—11.94,p<.001)。(4)实验组的焦虑症患者的I(敏感性)、M(幻想性)和Q_3因素(自律性)很好的预测了催眠疗法的疗效:I因素与HAMA及SAS减值达到了显着水平的相关(r=.621,p<.01;r=.447,p<.05);M因素与HAMA及SAS减值也达到了显着水平的相关(r=.445,p<.05;r=.436,p<.05);Q_3因素与HAMA及SAS减值也达到了显着水平的相关(r=.431,p<.05;r=.432,p<.05)。结论:在本实验研究的条件下,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基本上适合于催眠疗法的治疗,并且个体干预方式和团体干预方式的疗效没有显着水平的差异;(2)在个体催眠干预方式情况下,有敏感性倾向和幻想性倾向的广泛性焦虑性患者催眠疗效较为理想;(3)在团体催眠干预方式情况下,有敏感性倾向、幻想性倾向以及忧虑性倾向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催眠疗效较为理想。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干预方式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个体催眠疗法进行研究,而本研究尝试运用个体和团体两种干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2)人格方面的探索创新,以往的研究仅仅是为了验证催眠疗法的疗效,而本文的研究主要着重于进一步探索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哪些人格类型更适合于催眠疗法。(3)在研究结果上,本研究通过相关回归及路径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以后的研究以及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方莉,舒放,刘协和[4](2007)在《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脑电图半球优势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在清醒休息状态和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半球优势的差异。方法:2003-06/2004-01对成都市6所高校169名正常汉族大学生(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用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进行施测,其中总分0~3分为低催眠感受性组,总分4~6分为中催眠感受性组,总分7~11分为高催眠感受性组。进行脑电图测试时,判断受试者是否进入催眠状态标准为:①进入催眠状态:受试者在催眠诱导后的语言抑制、眼皮僵直、催眠后遗忘、左手上浮4个项目的总分为1~4分。②未进入催眠状态:受试者得分为0分。比较进入催眠状态高催眠感受性组和低催眠感受性组在清醒、催眠状态下左、右半球脑电节律的频率指数和振幅差异。结果:参加实验169名学生,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有高、低催眠感受性的学生56名参加脑电图测试,最后进入催眠状态的50名学生进入结果分析。高催眠感受性29名,低催眠感受性21名。高感受性个体在清醒状态下慢波活动和α-2活动呈现更明显的左侧优势,θ,α,β的振幅呈现更明显的右侧优势,而低感受性个体的慢波活动及振幅没有半球优势;催眠状态下高感受性个体的慢波活动的左侧优势仍更为明显,α波和β波振幅的右侧优势仍更加突出。结论:在清醒状态和催眠状态下,高感受性个体显示出更明显的半球特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7年05期)

方莉,刘协和,舒放[5](2005)在《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在清醒及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清醒及催眠状态下,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的脑电图特征和差异。方法:2003-06/2004-01对成都市6所高校169名正常汉族大学生(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用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SGHSS:C)进行施测,其中总分0~3分为低催眠感受性组,总分4~6分为中催眠感受性组,总分7~11分为高催眠感受性组。判断受试者是否进入催眠状态标准为:①进入催眠状态:脑电图测试时,受试者在催眠诱导后的语言抑制、眼皮僵直、催眠后遗忘、左手上浮4个项目的总分为1~4分。②未进入催眠状态:受试者得分为0分。比较进入催眠状态高催眠感受性个体和低感受性个体的脑电图。结果:参加实验169名学生,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有高、低催眠感受性的学生56名,最后进入催眠状态的50名学生进入结果分析。高催眠感受性29名,低催眠感受性21名。高、低催眠感受性个体在清醒和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差异涉及到两侧大脑半球的所有脑电节律。高感受性个体在清醒和催眠状态下左侧慢波更多(P=0.030~0.050),双侧β波更多(P=0.018~0.054);高、低感受性组在催眠后均出现慢波增加、快波减少、脑电活动的振幅下降(P<0.05),但高感受性组的频率指数改变所涉及的节律更多,分布更广。结论:高、低催眠感受性个体在清醒和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差异涉及到两侧大脑半球的所有脑电节律,并呈现一定的脑电节律的组合。(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5年48期)

方莉,刘协和,舒放[6](2005)在《高、低催眠感受性个体在清醒及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低催眠感受性个体的脑电图差异。方法:用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SGHSS:C)对 169名正常汉族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施测,根据量表得分挑选出高、低催眠感受性个体,对56人进行清醒休息状态和催眠状态的脑电图检查。比较进入催眠状态29名高催眠感受性个体和21名低感受性个体的脑电图。结果:高、低催眠感受性个体在清醒和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差异涉及到两侧大脑半球的所有脑电节律。高感受性个体(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1-01)

方莉,吴薇莉[7](2003)在《催眠感受性个体差异的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在生物学领域中有关催眠感受性个体差异的研究文献,介绍了运用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和脑影像学手段对催眠感受性个体差异进行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3年25期)

个体催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既往催眠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国外许多学者对于催眠内在机制的研究结果各有不同,而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更多的学者将焦点集中在催眠的应用研究上,对于催眠为何起作用、如何起作用等问题的讨论比较空白。因此,本研究试图借助Stroop任务探讨暗示放松条件下催眠感受性、放松以及任务暗示对个体执行Stroop任务有何影响,从而对催眠的影响因素作深入了解,提高放松在实践操作中的有效性。研究得出以下结果:(一)个体催眠感受性不同,放松的效果也不同,具体表现在:高催眠感受性被试在暗示放松状态下Stroop任务的完成情况比焦虑状态更好,低催眠感受性被试则正好相反。(二)暗示放松状态下,所有被试更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Stroop任务,任务成绩比清醒状态下的成绩更好。(叁)任务暗示语对低催眠感受性个体执行Stroop任务有积极的作用,对高催眠感受性个体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的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催眠论文参考文献

[1].金竺林,赵约翰,张传波.家庭催眠练习疗法与专业催眠师进行的个体催眠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2].刘姗姗.暗示放松条件下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的Stroop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卢燕伟.个体、团体催眠疗法在治疗光泛性焦虑症患者中的效果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

[4].方莉,舒放,刘协和.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脑电图半球优势的差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5].方莉,刘协和,舒放.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在清醒及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

[6].方莉,刘协和,舒放.高、低催眠感受性个体在清醒及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差异[C].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5

[7].方莉,吴薇莉.催眠感受性个体差异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3

标签:;  ;  ;  

个体催眠论文-金竺林,赵约翰,张传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