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过程论文-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

地球化学过程论文-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球化学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含矿斑岩,中甸弧,岩石地球化学,源区组成

地球化学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1](2019)在《叁江地区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对成矿物质源区差异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南部叁江地区在中-新生代时期的大洋俯冲增生和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为不同时期的成矿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与洋壳俯冲相关的晚叁迭世中甸弧斑岩成矿区和与陆内汇聚作用相关的新生代玉龙-马厂箐斑岩成矿带。虽然上述含矿斑岩均为具有高Sr/Y比值的埃达克质岩组成特征;但两者在其他地球化学组成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同玉龙-马厂箐成矿带相比,中甸弧成矿区含矿斑岩有着相对较高的TiO2含量、MgO含量、Mg#值以及高的CaO/Na2O比值、低的Al2O3/TiO2和La/Yb比值。上述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结合研究区晚叁迭世和新生代早期的构造演化,指示中甸弧成矿区含矿斑岩的母岩浆很可能为俯冲的大洋板片熔体与其上覆的地幔楔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含矿熔体在随后的上升过程中并没有经历广泛的MASH (即熔融作用、同化作用、存储和均一化)过程;而玉龙-马厂箐成矿带含矿斑岩母岩浆很可能是含石榴子石角闪岩相的加厚下地壳与少量的源于富集地幔的钾质熔体相互作用并在地壳深部经历了一定程度分异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牛浩斌,丁俊,李俊,宁括步,王鹏[2](2019)在《滇西北衙铁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来自菱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北衙铁金多金属矿床位于西南"叁江"新生代富碱斑岩成矿带内,发育接触交代蚀变及与热液有关的脉状(囊状)、条带状(似层状)矿化,构成一个巨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岩体蚀变围岩或破碎裂隙带内常见大量与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共(伴)生的脉(囊)状菱铁矿化,以菱铁矿为代表的Ⅱ阶段成矿明显晚于Ⅰ阶段磁铁矿成矿,是示踪成矿流体过程的理想矿物。矿相学观测表明,菱铁矿可分为穆磁铁矿型(Sd1型)、(含)黄铁黄铜矿-穆磁铁矿型(Sd2型)和方铅矿型(Sd3型) 3种类型。通过电子探针(EMPA)和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认为从Ⅰ阶段向Ⅱ阶段转换过程中,成矿流体由中性或弱碱性、高温、氧化性逐渐向弱酸性、较低温、还原性环境过渡,并以Sd1、Sd2型菱铁矿的生成为标志,分别伴生大量的穆磁铁矿及黄铁矿、黄铜矿等,金与以黄铁矿为主的载金矿物同步沉淀;伴随温度的降低,成矿流体完全转变为酸性、还原性,此时大量Sd3型菱铁矿与方铅矿沉淀析出。3类菱铁矿与Ⅰ阶段磁铁矿的成矿流体具有一致的来源,是在不同空间部位逐渐沉淀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黄习知,李一伟,刘笔峰,吴金水[3](2019)在《土-水微界面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动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循环理论认为化学成分和微环境条件都控制其稳定性。然而,受限于土壤微环境的不透明和异质性,土壤-水界面(SWI)上连续观察有机质的性质和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还存在巨大挑战。我们发展了一种新颖的SoilChip方法~([1])(用溶液培养均质土壤微阵列)模拟有机质在SWI的生物地球化学动态过程。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离子刻蚀技术,我们发现有机质逐渐固定在SWI洋葱多层结构中:多糖在表面上含量丰富并随着深度(从表面到~130nm)逐渐减少,而蛋白质和脂质呈相反趋势。这种多层结构形成主要机制是:1)通过吸附逐渐形成厚的矿物-有机质复合物;和2)活的和坏死多层结构的微生物细胞壁。此外,我们还发现溶液中溶解的营养素(尤其是N)的生物利用度在21天内逐渐降低。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微团聚体中有机质的进行物理保护,SWI的多层微生物-有机-矿物结构也可以保护大量的营养化合物免受酶的分解,进而促进特定有机质在微环境中保存。(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吴川,安文慧,薛生国,江星星,崔梦倩[4](2019)在《土壤-水稻系统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具有不同渗氧能力基因型水稻对土壤砷结合形态、水稻根表铁膜、砷吸收的影响以及不同根际氧化还原条件对土壤砷形态、水稻砷积累、砷转运载体表达的影响,分析了硅的不同施加量对水稻砷吸收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从土壤铁矿物氧化和还原两个方面总结了根际铁循环对砷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对砷污染土壤修复的潜在价值,以期为最终降低水稻砷吸收提供理论参考。微生物介导的铁氧化还原对砷的环境行为如砷的溶解释放、吸附沉淀、形态转化等有重要影响,而铁细菌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促进了铁的矿物相转化并耦合砷的钝化,在未来工作中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芳柏,李勇珠[5](2019)在《稻田体系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铁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是地球上丰度排第四的元素,其地球化学行为作为稻田体系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大意义。铁也是植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参与众多生物代谢过程。十几年来,铁同位素方法在表生地球化学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铁同位素方法已被广泛地用来追踪异化铁还原、亚铁的生物和非生物氧化以及吸附、沉淀等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文章综述了水稻土铁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水稻中铁吸收转运的分子生理机制和铁同位素分馏特征和机制。水稻土在发育过程中缺损轻铁,且不同的发育过程导致土壤中铁形态、价态的改变而会形成特有的分馏特征。植物铁同位素分馏效应的研究表明,植物吸收铁的机制不同,产生的铁同位素分馏程度呈现出显着的差异。当植物以机理I的方式,即通过将叁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再吸收铁时,植物优先吸收轻的铁同位素,且铁同位素在植物内部的分馏程度较大[-0.13‰-(-1.64‰)]。当植物通过机理II的方式,即通过螯合叁价铁,再吸收至植物体内的过程,植物优先吸收重的铁同位素,且铁同位素的分馏程度较小(-0.11‰-0.17‰)。水稻铁同位素组成不同于典型的机理II植物,水稻富集轻铁,且铁同位素在水稻植株中存在较大分馏。这可能是因为水稻在根吸收铁的过程中同时采用机理I和机理II途径,且铁在水稻内的转运过程、配体改变及价态改变等都会导致铁的同位素分馏。铁同位素方法在揭示水稻对铁元素的吸收机制方面表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文章还分别对如何将铁同位素方法结合土壤-水稻体系的土壤发育背景,以及通过制样方法的改进、结合质量平衡计算、动力学分馏、综合多个表征手段等方式来解释水稻铁同位素机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烨,赖健清,徐军伟,肖文舟[6](2019)在《湖南临湘虎形山矿区蚀变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省临湘市虎形山钨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钨铍矿床。矿区内围岩蚀变类型较多,主要有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为了探究矿区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对蚀变硅质板岩分别作了主微量元素分析,通过元素相关性分析探究了各元素的迁移特征,并探讨了主要蚀变过程中出现的矿化类型以及矿化过程中一些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利用标准化Isocon图解法,对围岩蚀变过程中组分的带入带出进行质量平衡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板岩中组分迁移受绢云母化影响强烈,其中云英岩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碳酸盐化与钨矿化也有一定联系。通过对湘东北地区、虎形山矿区冷家溪群和上地壳W、Cu、Pb、Zn、As、Sb丰度值的对比,反映了矿区地层富含成矿物质,但并未给成矿提供物质来源。(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王煜,谭先锋,蒋聪,唐远兰,周欢焕[7](2019)在《早期成岩过程中铁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之一,是早期成岩过程中地球化学循环变化的重要动力因素。早期成岩过程中,表层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赋存形态主要可分无定形(弱晶型)铁氧化物和晶型铁氧化物,且前者的含量主要决定着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还原活性;铁氧化物可以通过与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化物反应进行还原,还能在铁还原菌的参与下被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还原,沉积物中活性铁含量、有机质含量、沉积速率、植物根系导氧作用及底栖生物的扰动均能对铁还原率造成影响。早期成岩过程中可以形成黄铁矿,形成机理主要有:1)沉积物中先前形成的硫复铁矿(Fe_3S_4)等前体物质通过加硫反应形成;2)硫过饱和的球粒胶体通过脱水、成核、结晶以及聚合作用而成单个草莓状黄铁矿或初始自行黄铁矿微晶成核、生长、聚集、固化的小型黄铁矿微球团并入更大的胶体状黄铁矿结核、草莓状黄铁矿分组,从而形成黄铁矿集合体;黄铁矿化度(DOP)可作为区分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对铁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异化还原作用(DIR)过程中产生的铁同位素值偏低;页岩中黄铁矿的铁同位素在2.3Ga附近发生的突变反映了第一次大气氧气增高事件。磁学参数对铁相变化具有良好的反应,环境磁学在早期成岩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快速划分铁还原带、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循环行为。(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李婧娟,史云鹤,魏柳斌,张成弓,苏中堂[8](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马五段去白云石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高Ca/Mg值流体与白云石反应的去白云石化作用在较多地层中可见,但对其形成过程的探讨甚少。本文运用碳、氧、锶同位素及锶元素的示踪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马五段去白云石化作用的两类不同颜色的次生方解石形成过程进行示踪,结果显示:红色次生方解石具低Sr元素含量、高~(87)Sr/~(86)Sr值及负偏的δ~(13)C特征;白色次生方解石呈现出高Sr元素含量、低~(87)Sr/~(86)Sr值及明显负偏的δ~(18)O特征。结合去白云石化次生方解石岩石学特征,推测去白云石化作用可能有两个阶段:近地表时期,受大气淡水淋滤发生去白云石化作用,形成不彻底灰化的棕红色、红色次生方解石;中-深埋藏期,受温度、压力及海源性流体影响与迭加进一步发生去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色次生方解石。(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3期)

周欣[9](2019)在《利用同位素研究珠江口与南海北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氮(N)是构建生命有机体的必需元素,是海洋生物生长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其含量与分布影响着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水中的氮有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其中以性质稳定的硝酸盐为海洋氮循环中氮的主要形态。随着同位素手段的出现和应用,学者们利用其解决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硝酸盐氮、氧同位素技术的利用,打破了传统方法难以解释海洋中氮源汇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问题的局面。时至今日,大部分的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珠江口,而珠江口之外大部分地方,其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较少。这些地方属于寡营养盐海域,但其营养盐来源复杂,既有冲淡水输入,又有黑潮入侵以及大气沉降影响。为探究南海北部不同来源硝酸盐贡献及其转化过程,本研究从两个区域进行了不同水深的采样:从珠江口向外延伸至南海北部海域(雨季)和南海北部海域(夏季),并测定了物化参数、硝酸盐浓度及其氮氧同位素值,结果如下:(1)在雨季,随着淡水-海水混合,来自土壤有机氮再矿化的硝酸盐进入到水里。整体而言,硝酸盐来源包括还原态氮肥(45%),土壤有机氮(29%),粪便和污水(15%),以及大气沉降(11%)。在近岸地区,硝酸盐的不完全同化作用是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变重的原因,表层水中大气沉降的贡献为9%。由于沉降过程和底部有机物再矿化释放的铵盐,在中层水和底层水中可能还存在着硝化作用。在近海地区,可能由于同化作用,表层水中的硝酸盐几乎被消耗殆尽,然而,不重的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值表明大气沉降的贡献较大(20%)。在底层水,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值表明沉积物孔隙水可能发生硝化和反硝化过程。(2)在夏季,受粪便和污水(63%),大气沉降(19%),土壤有机氮(12%)和还原态氮肥(6%)的影响,在靠近珠江口的近岸上层水观察到较高水平的硝酸盐和较重的硝酸盐氮同位素值。对中层水和外部区上层水,受黑潮侵入(60%),大气沉降(32%)和固氮/硝化(8%)影响,观察到低浓度的硝酸盐、较轻的硝酸盐氮同位素值以及较重的硝酸盐氧同位素值。底层水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比较复杂,硝化作用和浮游植物同化作用可能是导致硝酸盐氮同位素较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栋[10](2019)在《大洋岩石圈俯冲过程中流体活动的岩石地球化学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带变质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没有俯冲带变质作用就没有俯冲带岩浆作用。大洋岩石圈俯冲变质作用直接影响俯冲带岩浆作用和地幔组成的不均一性。近年来岩石学和实验岩石学研究发现,大洋岩石圈俯冲变质作用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复杂,受众多因素控制,其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极大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因此,有必要对俯冲变质岩中的流体记录及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以采自西南天山富含丰富脉体的榴辉岩相变质岩样品为例来探讨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过程中流体对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根据岩石学特征,将该样品分为叁部分:榴辉岩部分、水化作用影响的蓝片岩部分和脉体。脉体以绿辉石为主、并普遍含有碳酸盐矿物和磷灰石,反映该样品经历过榴辉岩相变质条件下富CO2、P和卤族元素的流体改造。岩石学证据反映岩石样品主要经历了两阶段变质作用,即榴辉岩化过程和不同程度水化作用改造。样品的全岩Lu-Hf等时线年龄为332±24 Ma,这与前人用SHRIMP U-Pb锆石定年等方法得到的西天山峰期变质年龄一致。这叁部分样品的全岩Th-U-Nb-Ta-Zr-Hf稀土元素等不易迁移元素的配分模式均类似于洋岛玄武岩(OIB)的特征,表明其原岩与OIB类似。这叁部分样品的K、Rb、Cs、Ba等元素相对OIB型原岩亏损,且含量变化较大,蓝片岩部分的含量明显高于榴辉岩部分,表现了这些元素的活动性。另外,白云母中富集Rb、Cs、Ba元素,K是白云母的主量元素,以及K和Rb、Cs、Ba之间很好的相关性体现了白云母的存在对这些元素的控制作用。第一阶段榴辉岩化作用中,K、Rb、Cs、Ba等水溶性元素丢失,而在第二阶段由外来流体造成水化作用改造,水化程度高的蓝片岩部分中形成了大量白云母等含水矿物,从而使这些元素再富集并被保存。因此,如果白云母稳定存在,俯冲大洋岩石圈简单变质脱水则难以解释岛弧岩浆高K、Rb、Cs、Ba等水溶性元素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地球化学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衙铁金多金属矿床位于西南"叁江"新生代富碱斑岩成矿带内,发育接触交代蚀变及与热液有关的脉状(囊状)、条带状(似层状)矿化,构成一个巨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岩体蚀变围岩或破碎裂隙带内常见大量与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共(伴)生的脉(囊)状菱铁矿化,以菱铁矿为代表的Ⅱ阶段成矿明显晚于Ⅰ阶段磁铁矿成矿,是示踪成矿流体过程的理想矿物。矿相学观测表明,菱铁矿可分为穆磁铁矿型(Sd1型)、(含)黄铁黄铜矿-穆磁铁矿型(Sd2型)和方铅矿型(Sd3型) 3种类型。通过电子探针(EMPA)和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认为从Ⅰ阶段向Ⅱ阶段转换过程中,成矿流体由中性或弱碱性、高温、氧化性逐渐向弱酸性、较低温、还原性环境过渡,并以Sd1、Sd2型菱铁矿的生成为标志,分别伴生大量的穆磁铁矿及黄铁矿、黄铜矿等,金与以黄铁矿为主的载金矿物同步沉淀;伴随温度的降低,成矿流体完全转变为酸性、还原性,此时大量Sd3型菱铁矿与方铅矿沉淀析出。3类菱铁矿与Ⅰ阶段磁铁矿的成矿流体具有一致的来源,是在不同空间部位逐渐沉淀的产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球化学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叁江地区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对成矿物质源区差异的指示[J].地球化学.2019

[2].牛浩斌,丁俊,李俊,宁括步,王鹏.滇西北衙铁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来自菱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约束[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9

[3].黄习知,李一伟,刘笔峰,吴金水.土-水微界面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动态监测[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吴川,安文慧,薛生国,江星星,崔梦倩.土壤-水稻系统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5].李芳柏,李勇珠.稻田体系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铁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9

[6].刘烨,赖健清,徐军伟,肖文舟.湖南临湘虎形山矿区蚀变地球化学过程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19

[7].王煜,谭先锋,蒋聪,唐远兰,周欢焕.早期成岩过程中铁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J].地质找矿论丛.2019

[8].李婧娟,史云鹤,魏柳斌,张成弓,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马五段去白云石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示踪[J].中国岩溶.2019

[9].周欣.利用同位素研究珠江口与南海北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D].广东海洋大学.2019

[10].王栋.大洋岩石圈俯冲过程中流体活动的岩石地球化学记录[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标签:;  ;  ;  ;  

地球化学过程论文-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