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群论文-孙澄宇,胡伟林

虚拟人群论文-孙澄宇,胡伟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虚拟人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背景人群,模拟,虚拟现实,Unity

虚拟人群论文文献综述

孙澄宇,胡伟林[1](2019)在《虚拟环境中“背景人群”的生成方法与验证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虚拟现实技术广泛用于建筑空间效果的表达和研究。然而现有的大部分虚拟现实实验与建筑展示对空间中的人——或可称背景人群的模拟关注较少。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无法方便高效地开展虚拟现实实验,也无法使体验者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与最合理的反馈。建筑规划景观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开发了一套虚拟背景人群生成工具包。它可以在Unity环境中将建筑场景模型划分分区,并设置路径节点,并根据程序设定,自动生成虚拟人偶群。人偶群依据预设顺序自行走动,并在相关分区激发对应动作及与互动行为,以此复现真实情况下背景人群的移动和行为方式。这一平台已用于实验研究,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虚拟人群的存在与否对行为学实验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共享·协同——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1)

刘景昊[2](2019)在《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行人与人群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规模虚拟人群仿真是计算机仿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数字影音娱乐、公共环境规划、防灾模拟等多种人群仿真领域都有着较为强烈的实际需求。如何快速构建行人仿真模型,并在满足实时性乃至超实时性的计算效率的前提下,达到尽可能逼真的仿真效果是当前人群仿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智能体是一种能感知环境并模拟智能行为的计算实体,早期由于受到软硬件资源的限制难以应用到大规模人群仿真中。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突破与计算机硬件水平的大幅提升,使用智能体进行大规模人群仿真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中,分别考虑宏观视角下的智能体自主导航与微观视角下的智能体交互问题,实现大规模场景中的逼真人群仿真。其中自主导航重点研究如何让智能体感知环境信息并实现快速寻路,微观交互则主要研究智能体与其它智能体或障碍物之间的碰撞避免问题。在智能体自主导航的研究中,考虑到仿真逼真度与计算效率的要求,本文并使用符号回归的方法,从视频数据中的真实行人的运动轨迹提取行人宏观运动规则。在具体的符号回归问题求解过程中,本文在SL-GEP算法的基础上在实现上加以优化,获得更快的收敛速度。实验结果证明本文的方法可以指导虚拟行人快速产生类似真实行人的行走轨迹,同时也有着很好的性能表现。在智能体微观交互的研究中,为提升虚拟行人仿真局部动态避碰的真实性,本文基于经典的底层分布式动态避障算法ORCA,引入行人瞬间能耗的概念,设计实现了能耗最优的局部动态避障算法。此外,本文使用基于椭圆模型的伸缩碰撞盒方法,模拟行人的侧身避碰行为。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本文工作得到了比较好的人群仿真效果,在计算性能上也能够满足实时仿真任务的需求。同时,本文的方法还有着比较好的可扩展性,对多角色、个性化人群仿真等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29)

李媛媛[3](2019)在《基于虚拟现实的人群仿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人群仿真实验也逐渐受到了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关注。虚拟场景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这叁个特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虚拟环境需要高真实性,然而在虚拟场景中,复杂的地形、大量的植被和建筑使得所需渲染的数量大得惊人,故渲染加速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术。在逼真的虚拟环境中进行人群仿真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如大型场景的人群疏散模拟,军事演练,公共场所的人群流向预测与分析等,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改进疏散路径、对战策略以及公共场所的设计方案等,因此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人群仿真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无人机进行图像采集处理,根据图像在Maya中进行叁维建模,在Mari中进行纹理贴图及材质的制作。其次利用建好的模型在虚幻引擎中进行叁维重建,对海量的植被进行程序化生成,将游戏线程与渲染线程同步并行计算,对大规模的地形进行分块加载,对大量的模型进行双层裁剪,其中先利用淡入淡出层次细节算法进行第一层裁剪,将视野外的模型进行剔除,再利用缓慢剔除算法进行第二层裁剪,将视野范围内但是被遮挡的模型进行二次剔除。然后在优化好的虚拟环境中进行人群仿真,而人群仿真技术又被分为叁部分:碰撞检测、全局路径规划以及局部路径规划,其中碰撞检测使用的是Capsule包围盒技术;使用基于24邻域的A*算法进行全局路径规划,计算出最优路径;在虚拟人群运动过程中使用最优速度算法进行未检测到碰撞时的速度计算和RVO2算法进行检测到碰撞时的速度计算。最后通过实验来进行本文人群仿真算法与虚幻引擎原有人群仿真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各个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证明游戏线程与渲染线程同步并行计算与串行计算相比渲染速度提升了40%;使用双层裁剪算法解决了传统层次细节算法和剔除算法的“突越”现象,同时其渲染速度也有了大幅提升,帧率达到了55;在人群仿真中使用Capsule包围盒进行碰撞检测,检测准确率达到了91%,在全局路径规划中使用24邻域的A*算法,其路径相对平滑,在局部路径规划中使用最优速度算法和RVO2算法其仿真时间比引擎自身的仿真方法GPU计算一帧的时间提高了50%,且其帧率也有了提升。(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2-01)

刘婷婷,刘箴,钱平安,宣荣荣,王瑾[4](2018)在《虚拟现实在特殊人群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呈现加剧上升趋势,需要进行身体和心理康复的人群不断增多,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康复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特殊人群康复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该技术在脑卒中、心理问题和自闭症儿童叁类人群中的应用做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将虚拟智能体引入到康复治疗当中,结合体感和语音技术建立情景化虚拟康复环境的构想。设计了一种基于虚拟智能体的康复技术方案,并结合已完成的自闭症康复游戏原型系统和老年人上肢锻炼系统进行了讨论,为智慧康复研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孙博[5](2018)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正常值及对虚拟现实镇痛评价、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及MANF抑制MPZ突变细胞内质网应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中国人群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正常参考值。2.采用CHEPs客观评价虚拟现实(VR)的镇痛作用,评价反复应用VR其镇痛作用是否降低。3.研究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4.探讨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NF)在S63de1 MPZ突变RT4-6P2T施万细胞内质网应激(ERS)中的作用。方法1.于2014年12月3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招募健康志愿者151名,分别在右前臂掌侧、C7棘突右侧、T12棘突右侧以及右外踝上方进行CHEPs检查。探讨不同刺激次数、不同基线温度对CHEPs参数的影响;评价年龄、性别对CHEPs参数的影响,建立正常参考值;评价CHEPs短期、长期重复性。2.于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招募健康志愿者76名,分别于基线水平和VR体验下进行CHEPs检查,并连续叁周重复检查;客观评价VR的镇痛作用,探讨反复应用VR其镇痛作用是否减弱。3.收集2012年12月3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且临床诊断为CMT的患者151名,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实验室检查、神经传导检查(NCS)以及高通量靶向测序,研究其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4.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 pLVX-MPZ(MUT)-PGK-Puro 和 pLVX-PGK-Puro,稳定转染RT4-D6P2T细胞系。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MANF组、慢病毒组、慢病毒+MANF 组、S63de1MPZ 组、S63delMPZ+MANF 组;MANF干预时间为24h。采用CCK8进行细胞增值-毒性检测;采用Annexin-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凋亡检测;采用JC-1进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Ψm);检测各组 MANF、GRP78、CHOP mRNA;Western Bloting 检测各组MANF、GRP78、CHOP等蛋白表达;使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MANF、GRP78、CHOP等蛋白表达;ER-Tracker、mito-tracker观察内质网、线粒体形态;检测内质网钙离子浓度。结果1.(1)分别进行3次、5次、10次刺激后发现,N2-P2波幅(χ2 = 54.64,P<0.001)随刺激次数增加明显下降;(2)年龄和性别的交互因素对右前臂掌侧“N2波潜伏期/身高(msec/cm)”有显着影响(P=0.017)。随着年龄的增长,“N2波潜伏期/身高(msec/cm)”延长,;女性健康志愿者“N2波潜伏期/身高(msec/cm)”较男性健康志愿者缩短。年龄因素对T12处“P2波潜伏期/身高(msec/cm)”(P=0.015)以及右外踩上方N2-P2波幅有显着影响(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P2波潜伏期/身高(msec/cm)”延长;N2-P2波幅下降;(3)建立了中国人群CHEPs正常参考值;基线温度升高至35℃时,N2波潜伏期/身高明显缩短(t = 5.45,P<0.001),P2波潜伏期/身高明显缩短(χ2 =-4.06,P<0.001),N2-P2 波幅明显升高(T =-5.01,P<0.001);(4)CHEPs 具有良好的短期及长期重复性。2.在VR环境下,N2波潜伏期/身高较基线水平明显延长(F = 9.497,P = 0.002),N2-P2波幅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F = 65.752,P<0.001),VAS评分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F = 28.43,P<0.001)。反复应用VR其镇痛作用并不减弱。VAS评分与N2-P2波幅呈中度相关关系(r = 0.532,P<0.001)。3.120例临床诊断为CMT的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41例携带已报道致病基因,明确诊断为CMT;16例携带未报道突变,考虑可能致病;23例携带未报道突变,考虑为非致病突变;10例证实或可能为其他疾病;30例未查到基因突变。在明确诊断为CMT的41例患者中,14(34%)例为PMP22基因重复突变,诊断为CMT1A;9(22%)例为GJB1基因突变,诊断为CMTX1;其中24例为CMT1型,占所有明确诊断CMT患者的59%;PMP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的CMT1A占CMT1的58%。4.(1)S63delMPZ组与前四组相比,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01),凋亡增加(P<0.001);S63delMPZ+MANF 组与 S63delMPZ 组相比,细胞增殖增多(P=0.005),凋亡减少(P<0.001)。(2)S63del MPZ 组△Ψm下降(P<0.001)(3)S63del MPZ 组 MANF、GRP78、CHOP mRNA 较前表达增加(P<0.001);S63del MPZ+MANF 组与 S63del MPZ 组相比,GRP78、CHOP mRNA 表达下降(P<0.001)。(4)在免疫印迹分析中,S63delMPZ 组 MANF、GRP78、CHOP、ATF6、P-PERK/PERK、P-IRE1/IRE1、Bax、Caspase3 表达上调(P<0.001),Bc12 表达下调(P<0.001);S63delMPZ+MANF 组与 S63delMPZ 组相比,GRP78、CHOP、ATF6、Bax、Caspase3 表达下调(P<0.001),Bcl2 表达上调(P<0.001)。(5)在免疫荧光分析中,S63delMPZ 组 MANF、GRP78、CHOP、Bax、Caspase3 表达上调(P<0.001),Bc12 表达下调(P<0.001);S63del MPZ+MANF 组与 S63del MPZ 组相比,GRP78、CHOP、Bax、Caspase3表达下调(P<0.001),Bcl2 表达上调(P<0.001)。(6)在 S63delMPZ 组,ERtracker、mito-tracker可见内质网、线粒体形态改变。(7)在S63delMPZ组,内质网钙离子浓度下降,S63del MPZ+MANF组与S63del MPZ组相比,内质网钙离子浓度升高。结论1.(1)建立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中国人群CHEPs正常参考值范围;(2)CHEPs各项参数受年龄、性别影响;(4)提高基线温度后,CHEPs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5)CHEPs具有较好的短期和长期重复性。2.(1)CHEPs客观评价了 VR技术的镇痛作用;(2)反复应用VR其镇痛作用不会降低。3.(1)丰富了我国CMT临床和基因突变资料;(2)发现的未报道可能致病突变拓展了 CMT的基因谱。4.(1)S63del MPZ 突变 RT4-6P2T 施万细胞产生 ERS;(2)MANF 在 S63del MPZ突变RT4-D6P2T施万细胞ERS中具有保护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8-05-22)

周磊[6](2018)在《应急疏散情景下虚拟人群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群聚集区域发生的紧急安全事故一般都是突发性的和不可预估的,并受到人群数量、区域地理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对事故进行模拟演练。因此,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虚拟场景模型和虚拟人群,模拟发生紧急安全事故时人群行为是最好的选择。虚拟人群仿真技术是虚拟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仿人群行为,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基于虚拟人群运动仿真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应急疏散情景下的人群仿真系统,模拟发生紧急安全事故时人群疏散情况。围绕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文做了如下工作:1、对虚拟人群仿真技术的研究背景、课题来源以及研究价值和意义做了简要分析,对虚拟人群仿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对比分析,阐述了系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并对系统实现的创新之处作了说明。2、研究了虚拟人群仿真技术的关键技术。主要有虚拟场景建模技术、人物运动模型创建技术、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叁维虚拟仿真系统交互的技术。虚拟人群仿真系统的实现主要包括叁维虚拟场景建模、人群运动模型构建、路径规划和碰撞检测以及二维GIS与叁维交互。在叁维虚拟场景建模部分,本文采用专业建模软件3ds Max来构建虚拟场景模型;构建人群运动模型时采用基于多Agent的虚拟人群行为控制模型;在路径选择和碰撞检测时采用的是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用PSO算法来模拟在应急疏散情景下的人群疏散行为和路径选择行为。3、结合实际情况,详细的阐述了系统的需求。对整个虚拟人群仿真系统作了一个简要介绍,包括系统选取的实验场景和事故类型;对系统的实现目标作了明确说明;对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说明。4、根据仿真系统的实际需求,完成了基于Agent的人群运动仿真研究。主要包括基于Agent的人群运动模型的构建、虚拟人群运动路径选择以及人群碰撞检测与避让等研究。基于Agent的人群行为模型和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结合使用不仅保证了人群行为的最大真实性,同时还降低了计算的复杂性,减轻了计算机计算的负荷。5、本文实现的虚拟人群仿真系统是二维GIS和叁维交互的,叁维仿真系统中人群运动的相关数据是通过二维GIS系统计算得到。系统通过构建仿真人群并结合GIS与叁维场景的交互技术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当发生紧急安全事故时受灾人群的应急疏散情况,将模拟产生的结果录制成视频保存。通过对应急疏散结果的分析,为制定应急疏散方案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最终以光谷广场作为实验场景,选取虚拟人群放置在场景中的随机位置,选取的安全事故为火灾,模拟当光谷广场发生火灾的时候受灾人员的应急疏散情况,完成了实验并实现了仿真系统。6、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虚拟人群仿真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吕远阳[7](2016)在《基于群体智能的虚拟人群路径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优势与问题日益凸显。无论是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型文体活动的节目编排,或是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安全应急演练,均受到演练代价高、组织困难大等方面问题的约束。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出现能够充分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以快速、安全的方式对人群行为进行模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高科技工具手段。虚拟场景下的人群运动仿真主要包括场景建模、路径规划以及人群运动仿真这叁方面的内容。针对传统建模方法存在的信息存储量大、建模成本高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元胞空间的以及基于拓扑图的场景建模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场景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提取并存储路径规划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实现了高精度、高准确性的要求。此外,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路径规划方法存在收敛速度慢、不能够支持较大规模人群、忽略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群运动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群智能算法的全局路径规划算法和基于社会力量模型的局部路径规划算法,并将其应用于虚拟场景下的团体操节目编排和安全应急演练中。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概况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MOPSO算法(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MOPSO-CA)进行全局路径规划。MOPSO-CA算法将简单规则场景划分为精度一定的元胞空间,定义元胞空间状态属性标记个体及障碍物当前所处位置情况,能够大大降低场景信息的存储量,并能够避免个体之间及个体与障碍物之间发生碰撞。在路径规划过程中采用PSO算法,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提高了路径规划的性能。2.提出一种基于拓扑图的人工蜂群路径规划算法(Path Planning Method based on Topology and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TP-ABC)进行全局路径规划。TP-ABC算法将复杂不规则场景根据场景内部结构划分为相互关联的子区域,并构建子区域关联关系拓扑图,极大地简化了场景存储结构,实现复杂场景全局信息的获取与存储。在路径规划过程中采用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改进了引领选择机制及多因素适应度评价机制,同时兼顾路径代价及人群拥挤度等因素,提高了人群对场景实时状态的感知能力,使虚拟人群的模拟效果更加贴近现实。3.提出基于关系群组引领机制的社会力局部路径规划算法,对原社会力量模型的引领速度调整机制、个体运动趋向进行改进,添加关系亲密个体之间的吸引力,模拟了具有亲密社会关系的个体在运动过程中相互聚集、相互协调,共同向目标运动的效果,为解决大规模人群在运动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思路。结合相应的科研项目,将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群运动建模与仿真及真实感渲染系统的场景建模与人群运动过程中。该系统实现了场景建模、语义提取、路径规划和真实感渲染四个模块的功能。通过在该系统中,对团体操节目排演和突发事件下人群疏散运动进行仿真和分析研究,总结出人群规模、群内关系、出口数量等因素对人群运动时间的影响。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人群运动建模与仿真,提高了仿真的真实性和个体对周围环境及人群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5)

吴晓升[8](2016)在《虚拟地铁环境下的人群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群仿真是研究人群在特定场景环境下的群体行为特征和规律,利用计算机以叁维的方式使人群能在虚拟环境下感觉像在真实环境一样,使人能完全的投入在虚拟环境中,同时能与虚拟环境产生一些简单的交互行为。人群仿真技术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在公共安全领域可以进行疏散评估,在设计领域可以进行虚拟设计和虚拟装配,还可以将之应用于影视,游戏中。人群仿真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领域:人群行为真实性和人群可视化。人群真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运动人群的建模;人群可视化主要指有逼真的视觉效果,重点是渲染和动画。人群仿真算法复杂度高,资源消耗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GPU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使GPU有很强的浮点计算能力,非常适用于人群仿真——计算量大,又有可并行化的特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虚拟人群,在研究了的人群仿真算法,基于GPU计算的角色动画技术之后,设计并实现一个人群仿真系统。本论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一种基于GPU并行计算的骨骼动画渲染算法,利用OpenGL着色语言(GLSL)将骨骼动画里包含的网格模型的顶点更新运算放到GPU下,利用GPU的并行计算能力,能大幅度提高计算效率,有效提高帧速率。2、建立一种自定义规则下的人群行为控制模型,包括信息感知,行为决策,行为控制。其中信息感知是以虚拟人的中心为中心,设定预碰撞检测区域和感知区域。虚拟人的运动通过定义一个矢量信号来驱动。模型简化了人群之间的行为运算,可满足大规模的个体在虚拟场景中移动。3、利用上述算法和模型,采用OSG (Open Scene Graph)叁维图形渲染引擎,添加火灾场景应用,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和实时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吴辉煌[9](2015)在《基于GIS的叁维虚拟校园人群应急疏散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安全预演是每个学校都在积极实施的。本文正是寻求解决传统实战演练中无法实景检验人群应急疏散预案有效性的问题,利用GIS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叁维虚拟校园人群应急疏散动画。本文先介绍系统技术框架,再创建叁维虚拟校园并进行展示分析,最后利用最短路径分析方法和防穿透技术设置获取人群疏散动画效果。(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刘欢,陈翰林[10](2015)在《基于虚拟门的人群检测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门的算法由于出入口的算法简单易行,现实意义强,在加入了阴影去除、射影畸形矫正等多种预处理以后,有效的解决了阴影影响、个体重迭等多个问题。本文通过采用人群密度特征检测算法和人群流动特征检测算法,可以有效的实现人群检测。(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16期)

虚拟人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规模虚拟人群仿真是计算机仿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数字影音娱乐、公共环境规划、防灾模拟等多种人群仿真领域都有着较为强烈的实际需求。如何快速构建行人仿真模型,并在满足实时性乃至超实时性的计算效率的前提下,达到尽可能逼真的仿真效果是当前人群仿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智能体是一种能感知环境并模拟智能行为的计算实体,早期由于受到软硬件资源的限制难以应用到大规模人群仿真中。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突破与计算机硬件水平的大幅提升,使用智能体进行大规模人群仿真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中,分别考虑宏观视角下的智能体自主导航与微观视角下的智能体交互问题,实现大规模场景中的逼真人群仿真。其中自主导航重点研究如何让智能体感知环境信息并实现快速寻路,微观交互则主要研究智能体与其它智能体或障碍物之间的碰撞避免问题。在智能体自主导航的研究中,考虑到仿真逼真度与计算效率的要求,本文并使用符号回归的方法,从视频数据中的真实行人的运动轨迹提取行人宏观运动规则。在具体的符号回归问题求解过程中,本文在SL-GEP算法的基础上在实现上加以优化,获得更快的收敛速度。实验结果证明本文的方法可以指导虚拟行人快速产生类似真实行人的行走轨迹,同时也有着很好的性能表现。在智能体微观交互的研究中,为提升虚拟行人仿真局部动态避碰的真实性,本文基于经典的底层分布式动态避障算法ORCA,引入行人瞬间能耗的概念,设计实现了能耗最优的局部动态避障算法。此外,本文使用基于椭圆模型的伸缩碰撞盒方法,模拟行人的侧身避碰行为。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本文工作得到了比较好的人群仿真效果,在计算性能上也能够满足实时仿真任务的需求。同时,本文的方法还有着比较好的可扩展性,对多角色、个性化人群仿真等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拟人群论文参考文献

[1].孙澄宇,胡伟林.虚拟环境中“背景人群”的生成方法与验证实验[C].共享·协同——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刘景昊.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行人与人群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李媛媛.基于虚拟现实的人群仿真技术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4].刘婷婷,刘箴,钱平安,宣荣荣,王瑾.虚拟现实在特殊人群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8

[5].孙博.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正常值及对虚拟现实镇痛评价、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及MANF抑制MPZ突变细胞内质网应激[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

[6].周磊.应急疏散情景下虚拟人群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南民族大学.2018

[7].吕远阳.基于群体智能的虚拟人群路径规划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8].吴晓升.虚拟地铁环境下的人群仿真[D].西南交通大学.2016

[9].吴辉煌.基于GIS的叁维虚拟校园人群应急疏散系统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10].刘欢,陈翰林.基于虚拟门的人群检测算法[J].科技视界.2015

标签:;  ;  ;  ;  

虚拟人群论文-孙澄宇,胡伟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