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迪默论文-黄立志

戈迪默论文-黄立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戈迪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迪默,种族隔离,黑人觉醒运动,布克奖,文学评论家,当代历史,人物身份,黑色幽默,托尔斯泰,阿特伍德

戈迪默论文文献综述

黄立志[1](2019)在《纳丁·戈迪默:她的作品曾影响曼德拉》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10月中旬,象征着卓着声名与未来成就的重要奖项英国布克文学奖公布了获奖名单,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英国女作家伯娜丁·埃瓦里斯托共同获得2019年的布克文学奖。两名女作家共同获奖,打破该奖顶每年仅一名获奖者的惯例,这是少有的景象。人们纷纷怀念(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11-13)

张妍丽[2](2019)在《女权主义视角下戈迪默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戈迪默在其创作的多部小说中深刻揭示与批判了殖民主义、种族隔离政策的不合乎人道,并表达出对黑人的深切同情,其中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成为戈迪默小说的一大亮点。通过分析其小说丰富的女性形象,能够对黑人解放运动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得以了解。因此,文章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研究戈迪默小说中相关作品入手,通过分析不同种族女性形象,从而可以对深层次的原因展开探索与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4期)

冉梦丽[3](2019)在《纳丁·戈迪默作品中的身体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熟知纳丁·戈迪默的人都将其冠以“政治勇士”的称号,是因为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都行走于探索国家政治变革的边缘。戈迪默的作品无疑布满了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她的目的并非为了以此图解政治,只是传达在充满压迫与杀机的社会环境中,扭曲的政治在人们身上刻下的烙印,而这烙印,最直接的呈现就是人的身体。自尼采将“身体”推向20世纪的哲学主角之位,“身体”一词便开启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成为了所有文学活动都不可缺失的在场。基于此,本文以“身体”为研究视角,立足于前辈学者的身体理论,更为深入地对《伯格的女儿》、《我儿子的故事》、《无人伴随我》、《新生》这四部文本展开解读。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更为真实透彻地探讨戈迪默的现实呈现和创作思想。本文的绪论部分在对戈迪默其人进行简单介绍之外,主要分析了关于戈迪默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文论题的研究意义。除此之外,绪论部分还简要阐明了有关身体的叁大问题:身体的概念、身体的理论史、身体与文学,以此作为本文选题的有力论据。文章正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分别从以下叁个层面展开分析:第一章立足于个体层面,分别阐释了戈迪默笔下的身体形象建构、个体欲望的书写以及个体孤独的叙事。在身体形象建构中,结合戈迪默的身体叙事,分析了她笔下基于性别和病态归类的身体形象,并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隐喻所在;对于身体欲望的书写,着重从释放自我的“性欲望”和畸形环境挤压下的“扭曲欲望”两方面展开;关于身体孤独的叙事,主要分析了戈迪默笔下作为“孤独的承受者”的男性的遭背叛、被遗弃的形象以及作为“孤独的阐释者”的女性对孤独超乎寻常意义的解读。第二章着眼于政治视角,综合运用各种身体理论,分别从权力、种族、性别这叁个维度更为全面地展开了对戈迪默的“身体书写”研究。在“权力政治”部分,主要从“身体规训”和“身份认同”两个角度展开,分别借助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和拉康的“镜像”理论,阐释了戈迪默作品中南非社会政治生产的“机器的肉体”以及对于这一“生产的肉体”的反抗,即在他者的镜像折射中寻得自我主体的身份认同;在“种族政治”部分,紧密结合文本,阐述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下的身体隔离与身体暴力,从而揭示了戈迪默对南非“种族政治”下的身体毁灭的有力鞭笞;在“性别政治”部分,结合女权主义理论,探讨了在父权意识形态笼罩下,男性对于女性附带权力压迫的“凝视”审美以及戈迪默在作品中所塑造的别具一格的女性身体觉醒者,这一觉醒,不仅表现于种族社会中的白人女性对男性的权力颠覆,还突出地表现为黑人女性对于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反抗。第叁章紧密结合前文的文本分析,分别从政治、个体以及民族未来叁个方面探讨戈迪默身体书写的意义。首先是基于“作家忠于存在立场”的写作信条,去书写被政治覆盖烙印的身体对南非社会的镜像呈现;其次是担负起作家书写“内在历史”的使命,将写作的焦点倾注于肉体通过对自由与自我的追求而表达的对权力的反抗;以上,无论是对存在的历史的书写,还是对个体的探索,背后隐藏的都是她对身体的未来和未来的身体的思考。结语部分首先分析了身体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戈迪默身体书写中的个体与政治的交叉。通过对戈迪默个体和政治身体书写的总结,表现了戈迪默对爱的渴求和南非未来的思考展望。最后指出,戈迪默身体书写过度政治化的不合理倾向,并以此思考身体书写的界限。(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红丽[4](2019)在《纳丁·戈迪默长篇小说中的他者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被誉为“南非的良心”的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2014),其作品有着深深的现实关怀和独特的民族色彩。纳丁·戈迪默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等,并于199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经过对作品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其后期创作多关注社会政治和个体,在这些作品中,她又较多地描述了他者形象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生活状况。国内外研究较少关注文本中创作的多维他者形象以及这种形象背后的文化关怀。所以本文在文学、哲学及人类学等学科互释中,从他者形象切入,以叁部长篇小说《贵客》《无人伴随我》《偶遇者》中的多维他者形象为对象,探寻多维他者形象蕴含的作者情怀,并试图通过文本深入文化研究,了解南非的文化发展状况。绪论部分首先在各学科的互释中明确了他者形象的范畴,在梳理了戈迪默作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研究多维他者形象的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戈迪默创作情况及创作多维他者形象的动因。作者本人的经历和创作环境促使她有意识地关注他者,并主动去思考他者形象存在的合法性及意义。第二章梳理、分析了多维他者形象的类型,指出多维他者形象主要为:性别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在这种从小到大的逻辑顺序中,概括了多维他者形象为摆脱他者地位时相似的行为模式。第叁章重点讨论了作品为全面展现多维他者形象使用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指出作者通过时间、空间和叙事结构的调整,在他者化、他者还原及互为他者的行文架构中,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第四章从作者、文本和社会角度分析了作者建构多维他者形象的意义。可以发现作者在为他者立言、创建文学场、建构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探讨了多维他者形象的解放途径,也隐喻地指向了南非国家形象的建设,对南非的国家形象进行了个体化的书写和想象性的建构。(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期刊2019-05-25)

张恺宁[5](2019)在《侵占或重组:戈迪默《我儿子的故事》中的微观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观政治是戈迪默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她眼中,南非的日常生活、文化等层面都被政治化,她从微观政治视角去看待南非的政治现实,试图发掘隐藏的权力关系、被压抑的个人体验。《我儿子的故事》是一部与戈迪默早期小说有较大叙事差别、更为成熟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作家的“自我反思”意识。在小说中,戈迪默创造了具有南非革命范式的理想个人与家庭,通过微观政治的实践,她寓示了对南非解放策略和南非未来历史意识、文化政治发展的思考。《我儿子的故事》中的南非生活充斥着福柯弥漫式的权力关系,本文试图以福柯的微观政治为理论坐标,来解读戈迪默的解放政治思想。第一章绪论部分包括作者简介、研究综述,并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将以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为基础,进行微观政治的理论背景研究,整体上把握戈迪默的微观政治思想。第叁章将以小说中的个人身体为切入点,探究微观个体的重要反抗作用和主体性重组的可能性。第四章将聚焦小说中的家庭,探析戈迪默对南非解放运动后期的住房空间、亲子关系、家庭形态等问题的书写,以此说明戈迪默对重组家庭伦理结构的思考。第五章将分析小说叙事特点背后的文化隐喻,结合戈迪默的非虚构性文本,论述她对重组南非未来民主政治哲学提出的担忧和文化政治策略。结语部分将对全文进行简单总结,并对未来的戈迪默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胡忠青[6](2019)在《戈迪默长篇小说中的圣经神话原型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宗教经典,《圣经》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其所宣扬的精神信仰、终极关怀和最高理想早已融化成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成为文学创作者心中的镜与灯。而《圣经》中的人物、情节、结构等原型、语言风格、隐喻手法,更是对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文学创作就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其后期的长篇小说中,戈迪默多次借用了"伊甸园"等典型圣经神话原型意象,以隐喻南非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引导人们关注南非社会现实的同时,激发人们对终极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戈迪默对圣经原型的利用极具创造性,丰富了原型的涵义。(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严思琪[7](2019)在《戈迪默女性成长小说《偶遇者》中人物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纳丁·戈迪默是非洲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种族冲突与对立为主题,但《偶遇者》是个例外。《偶遇者》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南非白人女性朱莉突破种种成长的障碍并在异国他乡建构自我身份的故事。在情节方面,《偶遇者》继承了女性成长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但该小说又有所创新,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一方面,小说女主人公朱莉的成长方式与其他女性成长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成长方式有所不同。朱莉在婚姻生活中逐渐成长,而其他女主人公往往是在对婚姻的逃离和家人的反叛中实现个人成长。另一方面,《偶遇者》也有别于完全聚焦于女主人公的女性成长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戈迪默成功塑造出“引路人”和反成长人物。通过成长人物和反成长人物的对比分析,以达到对成长更深一步的理解。本文采用文本分析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以分析《偶遇者》中成长女性、成长引路人和反成长男性这叁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对女主人公朱莉的成长历程的细致考察,探析戈迪默是如何突破女性成长小说的传统模式和自身的创作局限,以赋予女性成长新内涵。(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欧金萍[8](2019)在《纳丁·戈迪默后期小说中的生存困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丁·戈迪默是南非作家、社会活动家。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她一直关注着南非时代下社会底层的人民,通过细腻笔触的作品揭示动荡不安的社会下人物心灵的复杂、扭曲,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暴力等)。如果说戈迪默前期的小说主要是描写在种族隔离下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儿女情长以及当时南非的社会政治,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在后种族隔离时期,戈迪默主要运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转向探讨南非社会背景下日常生活中个体生存的状态及生命的意义。国内学者往往较少涉及戈迪默后期作品内容的转变,对其后期小说中生存困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因此,本文主要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结合南非的社会现状,对纳丁·戈迪莫后期小说中所体现的对个体存在的思考进行分析。在梳理纳丁·戈迪默整个创作思路的基础上,本文以她后期创作的六部小说文本(《无人伴随我》《家藏的枪》《偶遇者》《新生》《掠夺》《贝多芬十六分之一黑人》)作为分析文本,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深入分析作者对生存困境的思考。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导论、正文和结语。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纳丁·戈迪默本人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生涯,国内外学者对于戈迪默后期小说的研究现状,存在主义的理论观点,同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价值。正文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戈迪默在后期小说中表达的个体生存状态:孤独与死亡。本章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由于历史因素和社会环境偶然性的影响而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和死亡的焦虑,展现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后期小说中所表达的生存困境,从个人与自我:自我身份的模糊与妥协、个人与他人:两性身体的依赖与奴役和个人与社会:社会暴力与生态失衡的出现这叁个方面来分析后种族隔离时代下人物身份的模糊,心理依赖抑或是奴役的扭曲,同时个人生存遭遇外部社会暴力、生态环境失衡的危机。第叁章是戈迪默后期小说中所表达的选择的自由。从个人身份的追寻、个人自由的思考和回归生命本真这叁个方面来阐释个人在面对生存困境时,并非一味地孤独与绝望,而是有选择的自由,敢于反抗并且勇于承担选择之后的结果。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概括全文,并指出用存在主义理论解读戈迪默小说的现实意义(个人在生存困境中应勇于选择和承担)。(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刘洁[9](2018)在《异化思想之于戈迪默后期文本批评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思想包括马克思异化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异化思想,对于文学批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异化思想为主要切入点,发现纳丁·戈迪默后期文本的重要内涵。首先,异化学说的核心"人道主义"促使戈迪默的后期文学批评形成一种新的思考维度即人性和人道主义;其次,异化分析法为她在新时期的文本提供一种新的批评方法;最后,异化的东方主义为其文学批评开拓了新的批评视角即文化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8年02期)

李美芹,姜志强[10](2018)在《戈迪默《朱赖的族人》中空间景观的政治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朱赖的族人》蕴含着作者纳丁·戈迪默独特的、具有前瞻性的政治敏感和对理想社会的热切企盼。随着时空的变迁,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时空的变化隐含着主仆易位、文化错位和殖民者与土着人角色身份等的微妙变化,是南非阶级关系及其殖民统治瓦解的政治隐喻,与南非民主与反民主斗争的政治进程息息相关。在文化景观、空间政治和社会变迁交织而成的网络中,作者预言性地揭示了南非阶级关系的历史变化和新旧政权的交替,并表达了种族和解的愿望。(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戈迪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戈迪默在其创作的多部小说中深刻揭示与批判了殖民主义、种族隔离政策的不合乎人道,并表达出对黑人的深切同情,其中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成为戈迪默小说的一大亮点。通过分析其小说丰富的女性形象,能够对黑人解放运动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得以了解。因此,文章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研究戈迪默小说中相关作品入手,通过分析不同种族女性形象,从而可以对深层次的原因展开探索与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戈迪默论文参考文献

[1].黄立志.纳丁·戈迪默:她的作品曾影响曼德拉[N].中国妇女报.2019

[2].张妍丽.女权主义视角下戈迪默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

[3].冉梦丽.纳丁·戈迪默作品中的身体书写研究[D].河南大学.2019

[4].王红丽.纳丁·戈迪默长篇小说中的他者形象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19

[5].张恺宁.侵占或重组:戈迪默《我儿子的故事》中的微观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胡忠青.戈迪默长篇小说中的圣经神话原型意象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严思琪.戈迪默女性成长小说《偶遇者》中人物形象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9

[8].欧金萍.纳丁·戈迪默后期小说中的生存困境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9].刘洁.异化思想之于戈迪默后期文本批评的意义[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8

[10].李美芹,姜志强.戈迪默《朱赖的族人》中空间景观的政治隐喻[J].外国语文研究.2018

标签:;  ;  ;  ;  ;  ;  ;  ;  ;  ;  

戈迪默论文-黄立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