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先飞”自有一番道理

“笨鸟先飞”自有一番道理

张秋菊(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宿迁223800)

——浅谈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提到“笨鸟先飞”的故事。为什么智力水平高的学生不一定学习学得好,而有些智力水平中等的学生反而学得好?这就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面对的绝大部分学生是智力中等或中上等水平的,这样的学生约占80%以上,在学生群体中占主流,他们在学习方面不可能非常顺利,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没有了兴趣,因而学生的学习仅凭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智力水平中等,而非智力因素水平较高的学生都具有成才的可能。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1935年首先提出的。从广义上讲,非智力因素是指能力和能力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时刻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发动、调节、维持智力活动过程,还能弥补人智力上的某些不足,绝不可以忽视它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使用新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名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也能够使知识的记忆更稳固。

教学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激发兴趣的方法。如在教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候,如果教师只是单调乏味地向学生讲述童话的概念,想象的概念,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那么课堂肯定像是一潭死水,学生毫无兴趣。而我则让学生在课前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一段美妙精彩的课本剧,然后引入了“童话”这个名词,借助生动形象的表演,让学生领悟到童话离不开想象。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如教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时,在授课即将结束时,我播放了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这首歌,让学生再次感受“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是伟大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使学生意识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应做到不断给学生“调味”,使学生在整堂课中处于高亢和兴奋的求知状态中,让学生不愿离开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外,课前也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梁衡的《夏》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描写夏的诗句,然后让他们比较这些诗所表达的主题和《夏》有什么不同,从而深刻地理解梁衡写夏的目的。我们也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搜集诗中春、诗中秋、诗中冬,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使他们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喜欢生活,热爱生活。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途径。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很好的启示。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在教《醉翁亭记》时,就让学生动手画画、表演课本剧。画画可以让他们理解文中描写的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的自然环境,体会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把这篇文章的“与民同乐”的主旨很好地诠释出来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那堂课,学生是在欢乐中度过,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2.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然而在很多的教学情况中,成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情感的满足能够迁移到更加广泛的学习领域,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性学习动机,而对于学习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成功与他们无缘,他们更多体验到的是失败和沮丧,从情感而言,他们是排斥学习的,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强烈的成功愿望,不断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现代教育倡导的愉快教学法,主张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体验成功,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增加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机会和手段,运用各种契机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教师在设计提问、板演、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如我在教孟子《鱼我所欲也》时,第一段的翻译比较难,我和学生先共同解决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找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翻译,翻译完之后,我当众表扬了他,这样,他有了成功的体验,接下来的听课就更认真了。而第二段的翻译很简单,我就找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翻译,对照文下的注释,他也能轻松地翻译出来,回答正确后,我予以表扬和赞许。他的脸上满是喜悦。学生在获得成功之后,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也创造条件,创造机会,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比如在班级的墙报一角,开辟“精彩文章欣赏”“美词佳句摘录”等学生习作专栏,张贴学生文章;鼓励学生给校刊投稿;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等等。

激励可产生巨大的动力,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的一句不起眼的表扬,也会使学生获得极大的动力。古语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这句耐人寻味的古语中,我们不难剖析出这样一个道理,表扬比批评好,它能使教育产生奇迹。科学家罗林塔尔曾做过样一个实验:1986年他到一所小学对学生进行“发展预测”,根据“测验结果”,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该校的校长,并对校长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经过八个月之后,成绩一定比其他学生有显著的进步。”果然,八个月之后,列在名单上的这些学生的成绩都比其他学生优异,而且求知欲旺盛,性格开朗,变得活泼可爱。这就是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善于用表扬、鼓励、谈心、抓“闪光点”等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成功产生积极的愿望和信心,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共鸣的手势或表情,都会使他们受到鼓舞,增强勇气和信心。对于后进生,应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都有获取成功的可能,如有意降低题目的难度,创设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等,每一次的成功体验,都会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后进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3.培养良好的意志,坚定学生的信念

意志是人为达到预定目的,自觉地有意识地调节支配行为,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强调的正是这一道理。学生有了意志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生和小学生相比,意志品质有所提高,但仍不很强。当学习出现困难时,有的学生就会动摇,甚至有放弃的念头。教师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描写革命家、科学家以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作品,让具体可感的形象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激励学生认识到自觉磨炼顽强意志的意义。如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刻苦攻关的精神,荀子所赞扬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持之以恒的学习方法,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无不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好素材。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意义,利用阅读教材中积极的思想因素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其次,培养意志,不仅要使学生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还要使学生学会知识的积累。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更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从“字词句语修逻”到各类写作素材,写作经验,无不需要每日的点点滴滴的积累。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4.强调教师的作用,注重情感的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智力因素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中仅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这些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多年的教学使我充分认识到,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没有教师的作用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学生的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更需要有适当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崇高的“师表风范”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如果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那么他就会对教师所教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可否认,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而这样的课堂氛围就是来自语文教师的身正典范、睿智机敏和博学慈爱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的孔子早就提倡“以身作则”和“三省吾身”,强调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作用和熏染作用。正因为他有“因材施教”、“知行统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思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后生可畏”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才使后人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由衷感叹。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学起来融洽、自主,可以平等与教师对话,交流情感。假如老师一直用同一种模式教每一堂课,用同一种方法教每一篇文章,用同一种思维来束缚学生,那学生能学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吗?教师板书娟秀潇洒,朗读声情并茂,语言清晰流畅;整节课上出一种韵味、一种境界、一种气氛;有兴味,有意境,有拓展……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这样的课学生怎能不喜爱呢?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要以创新的理念授学生以“渔”。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可以以情入手对学生进行熏陶的优势,把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用灵魂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具有创新情趣、创新韵味的课留给学生的精神将是永恒的。“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语文教师确实“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我们能让学生恰到好处地领悟“语言和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不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吗?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也说出了非智力因素“志”在学习活动“事”中的作用。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因此,智力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非智力因素呈良好之势并能获得最佳发挥,其学习成绩绝不会落后,而且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非智力因素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动力、强化和保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注意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极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思想素质。

标签:;  ;  ;  

“笨鸟先飞”自有一番道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