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位点论文-游银,王晓翠,杨超凡,陈晓杰,卢山

重要位点论文-游银,王晓翠,杨超凡,陈晓杰,卢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要位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春化基因,光周期基因,矮秆基因

重要位点论文文献综述

游银,王晓翠,杨超凡,陈晓杰,卢山[1](2019)在《黄淮麦区部分骨干品种重要基因等位类型分析及全基因组优异位点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黄淮麦区部分骨干品种(尤其是西农系列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特性、矮秆基因、抗赤霉病基因类型及全基因组优异位点的分布,以西农979、西农511等近年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共64份)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及小麦35K芯片对供试品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3份材料含有显性春化基因 Vrn-D1(20.3%),3份材料含有显性基因 Vrn-B1(4.7%),未检测到显性基因 Vrn-A1和 Vrn-B3;除中国春和宁春45外,其余62份材料均含光周期不敏感基因 Ppd-D1a;9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 Rht-B1b,28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 Rht-D1b,35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 Rht8;15份材料同时含有 Rht-D1b和 Rht8;苏麦3号和兰考198含抗赤霉病基因位点 Fhb1。芯片检测结果发现,西农系列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共含有1 049个特异SNP,集中在2A和6B染色体上,这些位点可能是决定西农系列品种区别于其他品种的重要遗传位点;所有参试材料共含有1445个相同的SNP位点,集中在2D和3B染色体上。(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吴永振,张倩倩,刘朦朦,徐彗渊,赵春华[2](2019)在《小麦产量相关性状重要位点精细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ticum aestivum L.)是一种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的世界性粮食作物。我国的粮食战略是保证口粮绝对安全,高产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小麦基因组规模庞大且非常复杂,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图位克隆进展缓慢。穗粒数为小麦产量叁要素之一,对产量具有重要决定作用;穗长又是决定穗粒数的重要相关性状之一,在穗型和产量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旗叶是小麦生长后期光合效率最高的叶片,影响籽粒发育和产量形成。基于小麦SNP芯片对RIL群体连锁分析和自然群体关联分析,挖掘产量性状相关位点,初定位稳定表达主效QTL。利用科农9204高质量基因组序列和京411高深度重测数据开发标记,精细定位穗粒数qKpns-4A、穗长qSl-5A和旗叶宽qFlw-5B的主效QTL,定位区间平均在2 Mb左右。利用多组织转录组数据和亲本序列差异,初步进行基因候选。基于NILs和自然群体多环境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分析靶位点的遗传效应,评价其育种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将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改良提供分子基础和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张娜,张希兰,宋利强,苏倩男,张帅[3](2019)在《小麦籽粒性状关联分析及重要位点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粒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驱动因素,挖掘与籽粒性状显着关联的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开发分子标记,是小麦籽粒性状遗传改良的重要基础。我们利用Wheat55K SNP芯片对132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型扫描,结合衡水、马兰、堤上及栾城两年四地、不同氮水平等八个环境的千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径比等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分布于1B、1D、2B、2D、3B、4A、4B、5A、6B、6D、7B和7D等染色体上的20个位点在叁个及以上环境与籽粒性状显着关联,其中10个位点在高、低氮环境下均与粒长、粒宽或粒径比显着关联。将AX-110556510-1D、AX-109775854-2D、AX-109303193-3B和AX-110468887-4A等四个标记转化为KASP标记,并在科农9204×京411、石新828×科农2007等两个RIL群体和MCC中得到验证。分析上述位点在132份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发现控制同一性状的位点呈现强烈的加性效应;与粒长显着关联的位点在育种过程中经过了较强烈的正向选择,而控制粒宽的位点仅少数被强烈选择。我们认为,粒宽在提高粒重上尚有较大的改良空间。(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甘师仪,王劼,罗成龙,瞿浩,舒鼎铭[4](2019)在《A亚型禽白血病的遗传抗性位点与肉鸡重要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A亚型禽白血病病毒遗传抗性与重要经济性状的关联性,本试验组建了肉鸡F_2代资源群体,在788只健康鸡中筛选了tva基因的抗性位点,分别测量记录每只鸡6、8、10、12周龄体重、屠宰体重、胸肌重、腿肌重等重要经济性状指标,并与tva基因位点进行关联分析。研究发现,在该试验群体中存在3个突变型tva~(r3)、tva~(r5)和tva~(r6),命名为tva~(mut502-516)。通过关联分析发现,tva~(mut502-516)位点在屠体性状方面,只与腹脂重(AFW)和腹脂率(AFR)呈显着相关(P<0.05),与生长、饲料转化率及其他屠宰性状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研究结果表明,A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的抗性遗传突变可以显着降低肉鸡的腹脂重(AFW)和腹脂率(AFR),并且对肉鸡的生长、饲料转化率等其他重要经济性状没有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该抗性位点可以兼顾抗性和生长发育,可应用于A亚型禽白血病抗病育种。(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贾兰兰[5](2019)在《FEN1重要酰基化修饰位点参与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瓣状核酸内切酶(Flap Endonuclease 1,FEN1)是核酸酶Rad2超家族的一员,从古细菌到人类中均保守存在,能够广泛参与到DNA代谢途径中。FEN1在DNA复制、重组和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的关键地位,其表达或功能异常会导致生物体内的多个生命过程发生紊乱,对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FEN1在生物体内的表达和功能执行必须受到严格、精确、及时地调控。前期研究显示,翻译后修饰对FEN1蛋白的活性、亚细胞定位及功能稳定性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FEN1的酰基化(乙酰化和琥珀酰化)修饰可能在细胞代谢和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目前尚不明确。鉴于此,本文主要对FEN1的酰基化修饰在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通过构建点突变细胞株,鉴定和验证了 FEN1的两个酰基化修饰位点(Lys200和Lys201)。体外酶动力学活性实验显示,与FEN1-WT蛋白相比,其点突变蛋白(K200E和K201E)的EXO活性和GEN活性分别下降了约40%和67%,表明该酰基化修饰可能参与DNA损伤应答和DNA修复过程。细胞的存活率实验表明K200E、K201E突变体对损伤因子(UV、MMC、CPT)的敏感性增加。进一步的体内互作蛋白检测实验发现,与野生型FEN1相比,酰基化缺陷蛋白K200E、K201E与DNA修复相关蛋白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结合能力存在显着差异。我们还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发现了 FEN1的两个酰基化缺陷株K200E、K201E中损伤焦点的聚集增多;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显示,在损伤压力下,K200E和K201E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停滞在G1期。综上,我们的研究证明了 FEN1的两个关键位点通过酰基化修饰调控其酶切活性,影响FEN1蛋白的DNA损伤修复效率,进而影响细胞周期进程和损伤敏感性的生物学现象及可能作用机制。阐明了 FEN1的酰基化修饰对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2)

韩雪松[6](2018)在《玉米两个重要位点的定位与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胁迫是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减少植株水分散失是提高玉米抗旱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玉米叶萎蔫突变体是研究水分散失的重要材料。研究叶萎蔫突变体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将提高我们对玉米水分吸收、运输和散失的调控机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通过遗传改良的手段有目的地改良影响水分散失的关键性状,提高玉米抗旱性。本研究以来源于自交系Lian87自然突变获得的叶片萎蔫的多性状变异突变体multi-trait weakened(muw)为材料,开展了突变位点的定位及遗传分析,探究导致突变表型产生的遗传学机制。另外,玉米穗行数是决定玉米产量的最重要性状之一;因此,克隆控制玉米穗行数变异的关键基因,发掘其优良等位基因,解析基因的功能,不仅有助于阐明穗行数形成的遗传基础,也为玉米穗行数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及优良的基因资源。本研究采用图位克隆策略精细定位并克隆了一个新的控制玉米穗行数主效QTL KRN8.03,并利用表达分析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等手段初步证实了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功能位点。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表型分析。muw全株叶片萎蔫卷曲,从叶尖到叶边缘逐渐干枯死亡,田间高温干旱的情况下,萎蔫表型更明显。与野生型植株相比,突变体植株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均受到严重的影响。突变体叶片水分散失速率快于野生型。另外,通过水分运输相关的维管束数目、维管束中导管数目、水分散失相关的ABA含量、ABA敏感性、叶片蜡质层和叶片气孔数目等在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间的比较分析,发现突变体叶片气孔密度显着高于野生型叶片气孔密度(P=1.86×10~(-7)),其它性状均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之间无显着性差异。2、muw的遗传定位。遗传分析发现muw叶片萎蔫性状受单隐性位点控制,通过BSA方法将muw定位在第2染色体标记umc1485和umc1635之间;随后利用图位克隆策略进一步将muw定位于标记V78和V140间5.66Mb的区间内。进而根据区段内交换率的比较分析和PCR扩增结果,推测muw基因组在定位区间内存在大片段缺失。3、大片段缺失的位置确定与验证。利用分布在定位区间内的82对引物对muw和野生型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能否扩增出PCR产物判断目标片段是否缺失,结合测序分析,最终确定muw基因组中缺失一个长达5,161,714 bp(chr2:70,474,267–75,635,980 AGP_v4)的片段,内含48个候选基因。基因组PCR扩增结果表明,在muw基因组中,缺失片段内含有的48个候选基因均扩增不出产物,但是在野生型和其它叶片表型正常的自交系中48个候选基因均能扩增出产物;此外,还发现20个在野生型苗期叶片中有表达的基因在muw中检测不到表达;说明片段确实缺失。4、穗行数QTL连锁分析与KRN8.03精细定位。利用V54×Lian87 F_(2:3)分离群体,在4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2个控制玉米穗行数的QTL,其中KRN2,KRN4-2和KRN8.03在4个环境下均检测到,且至少有1个环境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大于10%。进而利用高代回交群体为材料及子代测验方法开展KRN8.03的精细定位,最终将其定位在标记M9和M11之间约150kb的区间内,该区间内只有一个候选基因,命名为KRN8.03。5、KRN8.03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外显子上的4个LD的SNP与穗行数显着相关,但只有SNP493造成氨基酸错义突变。显着关联的4个SNP构成的2种单倍型中,Hap1为增效单倍型。qRT-PCR结果表明KRN8.03在近等基因系KRN8.03~(Lian87)和KRN8.03~(V54)的幼穗中表达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6、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构建了KRN8.03的超表达载体和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载体,已获得超表达转基因材料的T1代种子和基因编辑材料的T0代种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魏爱民,杜胜利,王惠哲,黄洪宇,付薪蒙[7](2018)在《黄瓜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位点的定位和分子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黄瓜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和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农艺性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开发。用300份具有不同类型的的黄瓜自交系/商品种进行表型性状分析和基因组重测序,建立用于分子设计育种的优异育种群体表型组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法鉴定关键基因位点,阐明优良种质资源中携带的优异等位变异,开发新型功能标记。目前已完成黄瓜白粉病抗性、果实商品性、耐低温性、株型性状等26个表型性状调查,并进行表型数据分析;完成300份种质资源材料基因组重测序;同时完成了群体进化树分析、主成分分析、群体遗传结构等遗传多样性分析。(1)黄瓜耐低温性相关基因位点的定位和分子标记开发通过对低温下叶片数、叶面积、株高,及冬季自然低温条件与春季正常温度条件下叶片数、单株叶面积与株高等指标的相对比值,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与耐低温性显着相关的SNP位点24个,分别位于第1-7号染色体上。(2)黄瓜株型相关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和分子开发通过对各节位叶长、叶柄长、节间长、叶倾角的平均值、以及功能节位株型性状的平均值进行关联分析,分别获得:第6节和第7节的叶片长度相关的SNP位点23个和2个,位于Chr3上;11-15节叶柄长度相关的SNP位点7个,位于Chr2上;3-21节节间长度相关的SNP位点7个,位于Chr6上。共检测到与黄瓜株型性状显着相关的SNP位点37个。(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期刊2018-10-12)

刘安然[8](2018)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重要经济性状相关QTL位点的验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刺参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珍品之一。近年来,我国刺参养殖得以长足发展,规模拓展迅猛,直接经济产值约300亿元,是我国海水养殖产业中单一产值最大的物种,为沿海渔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渔民就业及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途径。随着刺参产业规模的逐渐扩大,种质退化、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抵御环境变化能力差、病害频发等一系列制约或潜在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性状的遗传改良是当今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小样本作图QTL区间过大和易受环境影响的原因,导致QTL的检测和对QTL效应评估发生偏离,因此对QTL进行验证是实施MAS的前提。本研究在前期构建的刺参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基础上筛选重要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并进行验证和生产性应用实践,利用SSR对刺参进行亲子鉴定分析,以期为刺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数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刺参重要经济性状相关SNP标记的筛选实验室前期构建了刺参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4002条SLAF标签。结合构建图谱家系所用子代的性状数据,筛选出与体长、体宽、体重、棘刺总数及抗病力(抗灿烂弧菌侵染)这5个性状相关的9个QTL区域,包含81条SLAF标签。本研究在以上基础上开展性状相关SNP标记筛选,在81个SLAF标签上共获得841个SNP位点,SNP位点与性状相关性分析共获得189个性状相关SNP位点,进一步开展了这些SNP位点基因型与性状相关性分析筛选到具有相关性状优势基因型的SNP位点79个,结合HRM(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小片段法基因分型引物设计要求获得能用于HRM小片段法基因分型与性状显着相关且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显着性的SNP位点共26个。其中与体长、体宽、体重、棘刺总数和抗病相关的标记分别8、14、9、8、18个(其中15个位点与多个性状相关)。根据所筛选的26个SNP标记的序列信息,成功设计可用于小片段法SNP基因分型的特异性引物14对,对14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检测,SNP107在检测群体中有明显的多态性但未分型成功,得到能分型的引物13对。2.重要经济性状相关SNP标记在大规模刺参养殖群体中的验证在扩大繁育群体中利用HRM小片段法对这13个刺参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候选SNP位点进行分型和多态性检测并结合扩大群体的相关性状数据进行位点验证。对13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有3个单态性位点,剩下的10个多态性位点中有3个位点表现低等位多态性,7个位点为中等位多态性。10个多态性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介于0.016(SNP113)~0.332(SNP160)之间,平均值为0.173;各位点的观测杂合度(Ho)介于0.031(SNP113)~0.818(SNP9)之间,平均值为0.433;期望杂合度(He)介于0.031(SNP113)~0.834(SNP9)之间,平均值为0.402;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030(SNP113)~0.393(SNP160)之间,平均为0.248,有6个位点偏离哈德-温伯格平衡。QTL验证结果表明SNP40和SNP160位点为与生长(体长、体重、体宽)相关的位点,各位点的优势基因型分别为SNP40(CC)和SNP160(AA);SNP88、SNP112和SNP126这3个位点为与抗病力相关,各位点的优势基因型为SNP88(CC)、SNP112(AA)、SNP126(TT)。基于这五个位点构建生长和抗病二倍型,发现S_1(CC AA)、S_3(CC AC)在生长方面优势显着,二倍型K_1(CC AA TT)抗病力最强。3.刺参重要经济性状相关SNP标记在选育生产中的验证利用在大规模养殖刺参群体中验证得到的5个与生长或抗病力相关的SNP位点筛选携带速生或抗病标记的亲本,构建潜在快速生长子代群体(标记为A)、潜在生长速度慢的子代群体(标记为B)、抗病子代群体(标记为C)和易感子代群体(标记为D)。通过追踪保苗期A、B群体苗种生长性状和8月龄C、D群体对灿烂弧菌的耐受性,验证分子标记的选育效果。结果显示采用(CC AA)×(CC AC)基因型构建的A群体其子代苗种各基因型所占数量百分比为74%(CC AA)、26%(CC AC),采用(CT CC)×(CT AC)基因型构建的B群体其子代(CT CC)、(CT AC)、(CC AC)、(CC CC)各基因型的占比分别为32%、20%、10%、32%;A群体苗种在5月龄、6月龄、7月龄、8月龄时期的平均体重比B群体同期子代苗种提高24.32%、65.69%、304.40%、182.07%;采用(CC AA TT)基因型构建的C群体中其基因型全部为(CC AA TT),采用(CT AG TG)构建的D群体,子代5种基因型(CT AG TG)、(CT AG GG)(TT AG TG)、(TT AG GG)、(CT GG TG)在检测个体中所占比例别为15%,15%,11%,9%,12%,高浓度灿烂弧菌人工攻毒感染结果表明C群体的累计存活率比D群体高47.06%。相应结果表明利用相关优势基因型培育的苗种在生长或抗病力方面均获得预期的优势性状。4.微卫星标记在刺参亲子鉴定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选取23头亲参(13头雌参和10头雄参)为亲本培育子代苗种,利用实验室前期开发的13对微卫星引物对23个亲本及随机选择的72个子代进行基因分型和亲子关系鉴定。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显示:13个位点在检测群体中等位基因数共121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9.308,观测杂合度在0.281~0.719,平均值为0.564;期望杂合度在0.316~0.87,平均0.683;各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在0.304~0.853,平均0.648,其中9个位点为高等位多态性(PIC≥0.5),4个为中等位多态性(0.25≤PIC≤0.5);位点AJ09显着偏离哈德温伯格平衡,AJ11极显着偏离,无效等位基因在-0.0629~0.2149;排除率分析结果显示13个SSR位点对子代的累积排除率为0.997、0.999、0.999;模拟分析结果显示68个成功找到候选亲本,鉴定率达94.4%;按照PIC由高到低删除位点,排除率计算结果为已知单亲时需要至少7-9个位点,双亲都已知时至少需要6个位点,按照PIC从低到高计算排除率结果显示:已知单亲时需要3-4个位点,双亲都已知时2-3个位点。总体趋势随着微卫星位点的增加,累积排除率逐渐增大,PIC越高排除率越大;对68个成功鉴定的子代进行位点信息分析表明7个微卫星位点即可完成刺参亲本的亲子鉴定。相关结果将为刺参苗种亲子鉴定或苗种选育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01)

冯若芸[9](2018)在《烟曲霉中钙调素蛋白依赖其钙离子结合位点的分子特征及其重要生理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调素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钙离子感应蛋白,该蛋白包括四个不完全一致的EF-hand motif结构用于钙离子的结合。它的主要功能是感应细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并且通过激活下游一系列的靶蛋白来传递这种钙信号,以前的研究已经证实钙调素是个必须基因,并且在大部分物种中,该蛋白发挥其必要的功能需要钙离子的结合,然而在条件致病真菌烟曲霉中,有关钙调素的功能还不清楚,因此,本课题将主要围绕烟曲霉中钙调素的功能以及其对钙离子的依赖性展开研究,这对于了解烟曲霉的钙信号相关的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未来曲霉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首先,我们通过钙调素条件菌株pniiA-CaM的构建证实了钙调素对于烟曲霉的生长和产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其它物种中类似,定位于菌丝的生长位点。同源蛋白的比对以及SMART软件预测分析显示AfCaM包含四个直接结合钙离子的EF-hand loop,而缺少了这四个EF-hand loop的缺失突变菌株则展现出类似条件菌株关闭状态下的病态表型,这就暗示了烟曲霉中钙调素的钙离子结合区对于其正常发挥功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进一步的点突变实验证明这四个钙离子结合区在支持菌落生长的功能上是不一致的,相对来说第二个钙离子结合区最重要。另外,只要第二个EF-hand loop发生突变,菌株就会对高温(42℃)压力展现出明显敏感的表型。但高渗压力却可以部分恢复某些点突变菌株的缺陷表型,尤其是产孢能力。我们还发现点突变的钙调素呈现出一种弥散的定位。在点突变菌株CaM(124)、CaM(134)中,Crzl(钙调磷酸酶的下游转录因子)在钙离子的诱导下无法入核,这也暗示了烟曲霉中钙调素调控钙调磷酸酶也是依赖钙离子结合位点的。此外,CaM(124)细胞质内的钙平衡也发生了紊乱。总之,我们揭示了病原真菌烟曲霉中钙离子对于钙调素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重要生命过程的调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麻菲菲,许云峰,马正强,李立会,安调过[10](2017)在《小麦重要产量性状关键位点的关联分析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麦骨干亲本小偃6号不同世代的衍生品种和小偃6号的亲本及姊妹系构建了小偃6号衍生品种群体,在连续四个年度调查了其9个产量相关性状。以小麦90K SNP芯片对其进行基因型分型,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共有1,116个显着的性状/标记关联(marker-trait associations,MTAs),最高可解释35.0%的表型变异。与千粒重在叁个年度均显着关联的SNP位点主要位于5B染色体46.12-49.01 cM区段,可解释20.4-29.0%的表型变异;与可育小穗数显着关联且可重复检测到的SNP位点主要位于2D染色体11.95-12.39 cM区段,可解释17.1-20.8%的表型变异;与株高显着关联且可重复检测到的SNP位点位于1B、2A、3A及6B染色体上,其中,位于3A染色体上77.51-77.57cM区段的8个SNP位点在四个年度均能检测到,最高可解释29.1%的表型变异。结合关联分析结果和中国春参考序列(IWGSC RefSeq v1.0)开发了基于显着SNP位点的16个SSR标记和8个KASP(KompetitiveAllele Specific PCR,KASP)标记,并利用这些标记在叁个不同遗传背景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对上述产量性状关键位点进行验证。本研究利用育种群体和遗传群体对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关键位点进行了解析和验证,开发了适用不同实验平台的SSR和KASP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提高高产品种的选育效率。(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重要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Trticum aestivum L.)是一种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的世界性粮食作物。我国的粮食战略是保证口粮绝对安全,高产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小麦基因组规模庞大且非常复杂,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图位克隆进展缓慢。穗粒数为小麦产量叁要素之一,对产量具有重要决定作用;穗长又是决定穗粒数的重要相关性状之一,在穗型和产量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旗叶是小麦生长后期光合效率最高的叶片,影响籽粒发育和产量形成。基于小麦SNP芯片对RIL群体连锁分析和自然群体关联分析,挖掘产量性状相关位点,初定位稳定表达主效QTL。利用科农9204高质量基因组序列和京411高深度重测数据开发标记,精细定位穗粒数qKpns-4A、穗长qSl-5A和旗叶宽qFlw-5B的主效QTL,定位区间平均在2 Mb左右。利用多组织转录组数据和亲本序列差异,初步进行基因候选。基于NILs和自然群体多环境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分析靶位点的遗传效应,评价其育种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将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改良提供分子基础和基因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要位点论文参考文献

[1].游银,王晓翠,杨超凡,陈晓杰,卢山.黄淮麦区部分骨干品种重要基因等位类型分析及全基因组优异位点挖掘[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吴永振,张倩倩,刘朦朦,徐彗渊,赵春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重要位点精细定位研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张娜,张希兰,宋利强,苏倩男,张帅.小麦籽粒性状关联分析及重要位点验证[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甘师仪,王劼,罗成龙,瞿浩,舒鼎铭.A亚型禽白血病的遗传抗性位点与肉鸡重要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9

[5].贾兰兰.FEN1重要酰基化修饰位点参与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6].韩雪松.玉米两个重要位点的定位与克隆[D].华中农业大学.2018

[7].魏爱民,杜胜利,王惠哲,黄洪宇,付薪蒙.黄瓜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位点的定位和分子标记开发[C].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2018

[8].刘安然.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重要经济性状相关QTL位点的验证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8

[9].冯若芸.烟曲霉中钙调素蛋白依赖其钙离子结合位点的分子特征及其重要生理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10].麻菲菲,许云峰,马正强,李立会,安调过.小麦重要产量性状关键位点的关联分析及验证[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标签:;  ;  ;  ;  

重要位点论文-游银,王晓翠,杨超凡,陈晓杰,卢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