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市场绩效论文-沈华玉,林永坚

长期市场绩效论文-沈华玉,林永坚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期市场绩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定向增发,利润承诺,市场反应,长期绩效

长期市场绩效论文文献综述

沈华玉,林永坚[1](2018)在《定向增发中利润承诺的市场反应及长期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润承诺在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中很常见,近几年,利润承诺受到实践界和媒体的积极关注,目前,还很少有文献研究定向增发中的利润承诺。本文利用2006~2015年定向增发的样本,手工收集预案中利润承诺的相关数据,对定向增发预案中利润承诺带来的一二级市场反应进行研究。本文用预案价超过基准价比例作为一级市场反应的代理变量,预案公告日的超额收益AR和不同时间窗口的CAR值作为二级市场反应的代理变量。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是否有利润承诺与预案价超过基准价比例、预案公告日的超额收益和不同时间窗口的CAR值显着正相关。第二,利润承诺数量与预案价超过基准价比例、预案公告日的超额收益和不同时间窗口的CAR值显着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是否有利润承诺、利润承诺数量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后1~4年的业绩显着正相关。本文结果在经过内生性等检验后仍然稳健。(本文来源于《证券市场导报》期刊2018年01期)

曹洪香[2](2015)在《河南省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再融资长期市场绩效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采用持有期收益率法(BHAR),对河南省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再融资长期市场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河南省上市公司在实施定向增发后,定向增发长期市场绩效是具有显着性的长期市场负效应,持有期收益率BHAR为负值,并且持有期越长,BHAR的表现越差于沪深两市的同期收益。(本文来源于《企业导报》期刊2015年04期)

陆星忠[3](2013)在《ST公司盈余管理型摘帽对其市场绩效和长期业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ST制度实施以来,戴帽超过叁年以上却没有退市的ST公司比比皆是。其中,两次戴帽的公司多达45家,这说明很多ST公司在摘帽后并没有显着改善业绩。而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改善短期业绩是一个普遍现象。本文采用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对2001年—2009年间戴帽的、在叁年之内且在2010年之前摘帽的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筛选出进行了正向盈余管理才得以摘帽的样本组,并将叁年之内且在2010年之前摘帽的其余ST公司作为对照组。然后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样本组和对照组进行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盈余管理短期能达到摘帽的目的,而且有显着的超额收益。但是,长期市场绩效显着下降。并且和配比组相比,长期业绩也显着变差。分析表明,上市公司为了短期目的的行为会损害上市公司的长期业绩,危害股东的利益。最后,本文建议加强对ST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监管。(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3-12-20)

徐梦迪[4](2013)在《我国ST公司资产重组的长期市场绩效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产重组是企业资本经营的核心内容,ST公司面临着巨大的退市压力,具有想要摆脱财务困境的强烈动力,资产重组现象尤为普遍,因此研究ST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长期市场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分析我国ST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有效性以及不同的重组类型对资产重组长期市场绩效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商业会计》期刊2013年03期)

马莉[5](2011)在《我国A股市场IPO长期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PO的长期绩效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重心,因此对于IPO长期绩效的研究不仅是对有效市场理论的挑战,更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选择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提供了良好的指引与指导。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多是IPO长期表现不佳,Lee、Ritter、Taylor、Aggarwal et al都指出新股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势现象;相反,刘力、王美今、丁松良等学者则指出新股存在长期强势的特征。本文的基础理论中首先介绍了六种关于解释新股长期表现的理论及其代表人物;其次,对我国上市公司IPO审核制度的改革历史进行了介绍;再次,对我国IPO整体及行业特征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简要介绍了IPO的定价方式。本文分别采用了事件时间法和经营业绩法来研究IPO长期绩效。在事件时间法中本文选取了1998年—2007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为样本,并分别采用上证A股指数和深成A指作为基准收益率来研究。本文研究的时间窗口为叁年,是指上市后叁年的绩效研究。该方法下本文分别采用了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CAR)、持有期收益率(BHAR)和财富指数(WR)叁个指标进行衡量。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分别从整体和部分入手。从整体来看,用CAR、BHAR、WR分别研究我国A股市场时发现叁个指标都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并且CAR的t统计量具有显着大于零和WR的t统计量具有显着大于1的特性。本文把影响因素分成了叁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企业的基本特征(发行年份、行业类型、发行的规模及方式、上市首日市盈率)、投资者行为因素(上市首日经市场调整的个股回报率和首日换手率)和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销售净利率、每股现金净流量、综合杠杆、应收账款周转率)。在企业基本特征方面:除房地产行业、以上网询价方式发行、市值大于100亿和市盈率大于80的组别外,其他组别的股票全都表现出了CAR增加,即长期绩效强势的特征。在投资者行为因素方面:除了首日超额回报率在1~1.5的样本组的CAR有小幅波动外,其余五组全都表现出了IPO长期绩效强势的特征,且长期绩效的强势特征和首日回报率呈反比;从首日换手率看,不论其大小,股票总体都表现出了IPO长期绩效强势的特征,只是换手率小的股票长期表现较换手率大的股票更为活跃。从财务指标来看:资产负债率小的股票在前两年中表现出了更明显的长期强势特征,而资产负债率大的股票则在第叁年中表现突出;流动比率最小的组表现出的长期强势特征最明显,其余四组长期表现则和流动比率呈正比;销售净利率和IPO的长期绩效呈正比关系,销售净利率越高,IPO的长期表现也越佳;除每股现金流小于零的股票没有表现出IPO长期强势的特征外,其余组均表现出了长期强势特征;长期强势表现和综合杠杆系数成反比,综合杠杆系数越小的股票表现越突出,叁年期的CAR也越大;应收账款周转率和IPO长期表现正相关,周转率越大,长期表现越佳。在经营业绩法中本文选取了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四个指标进行研究,且四个指标是指考虑了行业平均水平之后的指标,在该方法下本文同时研究了上述四个指标在上市前后叁年的变化,经实证研究发现流动比率上市后逐年减小,资产负债率逐年增大,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逐年减小,因此可以表明我国A股不存在IPO强势的特征,相反表现出了弱势的现象,这和现在普遍关于新股的评价“一年平,二年差,叁年ST”产生了吻合。本文对比了上述两种方法结果的差异,并认为经营业绩法的研究结论更为准确和可信,因为其更符合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喜欢炒作新股的背景。最后,对于我国A股市场存在的IPO长期弱势现象,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IPO绩效的政策和建议,强调我们的相关机构应该严把上市关,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独立董事制度,同时应该正确对待募集资金的数量和使用效率,最后要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意识和加大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及促进注册制的实施。(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1-12-01)

钱陆君[6](2011)在《资产注入类定向增发的长期市场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定向增发已迅速超过配股和公开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市场上的主要手段,而资产注入类是定向增发中一个主要的类别。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大股东的财富由其持有的股票价值决定,基于财富效应,大股东有通过注入资产使优质资产证券化,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动力。实证研究表明,控股股东有通过定向增发新股向上市公司注入劣质资产来进行“掠夺”的现象,也可能存在控股股东虚增注入资产价值进行利益输送的现象。所以,资产注入类定向增发这一双重关联交易行为到底对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绩效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大股东实施这一行为到底是为了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还是真心壮大上市公司。本文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沪深两市A股已成功实施资产注入类定向增发的105家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代理理论、交易费用与资产专用性、隧道挖掘与“支持”等理论,提出本文相应的5个假设。再在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然后,运用EXCEL. SPSS、EVIEW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样本公司定向增发注入资产后两年的时间窗里的市场表现(即股价效应)进行研究,检验这些公司在定向增发中注入的资产质量是否优质以及资产的定价是否合理。本文是使用经行业调整的持有超额收益(使用个股月收益率计算)作为市场绩效的替代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的。同时考虑股权集中度变化、解决关联交易程度等因素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考虑到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还拟采用CAR、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替换长期持有期超额收益率指标,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结合实证结果和我国的制度背景,从公司治理、证券监管、信息披露等视角提出政策意见与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增发后24个月的持有超额收益为正,说明资产注入类定向增发在长期表现出正的市场绩效。(2)注入相关资产的定向增发持有超额收益显着好于非相关资产。(3)持有超额收益率与增发对象是否仅包括大股东之间显着正相关,即增发对象仅包括大股东时的长期市场绩效要显着优于还包括其他方的定向增发。(4)持有超额收益率与最终控制人持股比例变化率显着正相关,说明资产注入类定向增发中股权集中度的增加会提高持有超额收益率,提升公司股票价格,使市场出现一个良好的表现。(5)关联交易的解决程度与资产注入类定向增发的长期市场绩效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1-12-01)

王磊彬[7](2011)在《企业外部融资与长期市场绩效:研究模型与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年来,关于企业外部融资与长期市场绩效的研究产生了众多代表性文献。之所以出现大量关注长期市场表现的文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正常回报率的衡量和异常回报率的计算极具挑战性。文章以各种外部融资长期市场业绩的代表性文献为出发点,分析整理了此类研究中事件公司正常回报率的测量模型,以及不同计算方法下的异常回报率指标选取,并对各种测量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期刊2011年04期)

袁显平,陈红霞[8](2010)在《可转换债券发行的长期股票市场价格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长期事件研究法,对2000-2004年间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的长期市场绩效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债发行前后,可转债标的公司的长期股票价格绩效在绝大多数区间上显着优于行业、规模与权益市值对面值比率的对照组,也显着优于等权加权和总市值加权的综合市场收益率;选择兼有债权和股票期权双重属性的可转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标的公司股票价格长期绩效的优良表现。(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0年12期)

王磊彬[9](2010)在《企业外部融资与长期市场低绩效:现象、研究模型与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自Ritter发现IPO公司长期市场低绩效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融资事件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便由短期公告效应转向长期市场表现。令人诧异的是,现有研究似乎表明:不管是公开的权益发行,还是私下的权益发行;不管是公开的债务发行,还是私下的债务发行,无一例外地带来市场的长期低评价。本文对相关代表性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整合并评析了正常回报率的测量模型、异常回报率指标的选取与计算,同时对于上述异象,还提供了各种解释与可能的原因。最后,综合上述内容本文作者尝试性提出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无疑将为深入推进此领域研究提供方向和依据,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11-13)

毛志宏,呼建光[10](2010)在《企业并购长期市场绩效与绩效推断假说——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企业并购长期市场绩效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目前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以中国上市公司1998~2004年发生并购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并购公司在并购后叁年的市场绩效,结果表明:并购后叁年内并购公司的市场绩效都小于对照组的市场绩效;虽然管理者有高估自己能力的可能,但是对绩效推断假说的检验表明,无法用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解释价值型公司和成长型公司在并购后长期市场绩效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税务与经济》期刊2010年01期)

长期市场绩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采用持有期收益率法(BHAR),对河南省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再融资长期市场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河南省上市公司在实施定向增发后,定向增发长期市场绩效是具有显着性的长期市场负效应,持有期收益率BHAR为负值,并且持有期越长,BHAR的表现越差于沪深两市的同期收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期市场绩效论文参考文献

[1].沈华玉,林永坚.定向增发中利润承诺的市场反应及长期绩效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8

[2].曹洪香.河南省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再融资长期市场绩效实证研究[J].企业导报.2015

[3].陆星忠.ST公司盈余管理型摘帽对其市场绩效和长期业绩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3

[4].徐梦迪.我国ST公司资产重组的长期市场绩效实证研究[J].商业会计.2013

[5].马莉.我国A股市场IPO长期绩效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6].钱陆君.资产注入类定向增发的长期市场绩效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

[7].王磊彬.企业外部融资与长期市场绩效:研究模型与计算方法[J].会计之友.2011

[8].袁显平,陈红霞.可转换债券发行的长期股票市场价格绩效研究[J].商业研究.2010

[9].王磊彬.企业外部融资与长期市场低绩效:现象、研究模型与解释[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0].毛志宏,呼建光.企业并购长期市场绩效与绩效推断假说——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税务与经济.2010

标签:;  ;  ;  ;  

长期市场绩效论文-沈华玉,林永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