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域公共空间论文-苟爱萍,吴珂佳,王江波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论文-苟爱萍,吴珂佳,王江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铁站域公共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铁站域,公共空间,评价,人性化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苟爱萍,吴珂佳,王江波[1](2019)在《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景观人性化评价与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站域是人流集聚的场所,公共空间景观的人性化非常重要。以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域为例,采用AHP-FCE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分析,针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调查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并提出相应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为未来提高城市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王江波,高明超,苟爱萍[2](2017)在《公共中心型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水平评价方法研究——以大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我国城市中心区日益突出的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城市进一步拓展的重要方向。如何科学地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可以从地下空间开发水平评价体系入手展开相应研究。本文研究构建了公共中心型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水平评价方法,并通过实证应用进行示范性评价操作,全面分析了大连该类地下空间的开发水平,深入分析了现状的不足,为大连未来地下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胡斌,苏效杰,吕元[3](2015)在《北京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体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站域周边地下公共空间建设和利用呈现功能复合化、交通流线一体化、空间形态多样化、环境体验人性化的趋势。通过实地体验和问卷调查,对商业聚集型、交通枢纽型、办公聚集型这3类北京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的业态布局、联结方式、安全防护、认知导向等方面进行体验性分析,并归纳总结现有问题。提出地下空间一体化、地下停车系统共享化、步行系统整合化、环境导向精细化四方面优化策略,完善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体系,使其朝着更加人性化、整体化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都市快轨交通》期刊2015年05期)

车忠[4](2012)在《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地铁系统建设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地铁建设同样也带动了地铁站域的建设。地铁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在解决人们出行问题的同时,由于大量人流的涌入,必然引发对人在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各种问题的思考。纵观我国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现状,存在着交通可达性差、公共空间泛视觉化、空间尺度缺失及缺乏人性化的细节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自身的关注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更加注重空间中人的感受。因此,本文以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为题,包括对人性化理论的梳理,提出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及策略,力求使我国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理论研究得以深化,完善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原则及策略。笔者首先通过对地铁站域相关概念的阐述,分析了不同类型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的差异性,总结出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的特征。接着对已有的人性化设计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出人对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的需求。通过对概念的阐述和理论的分析,从生理层级、安全层级及情感层级相应提出满足人需求的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设计原则。最后在大的人性化设计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包括安全防灾设计、无障碍设计、空间舒适性设计及空间交互性设计,并针对每项设计策略辅以大量实例佐证,是理论与方法得以检验与提升。本文尝试论述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为我国的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切实可操作的策略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01)

黄骏[5](2009)在《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人口、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导模式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已无法满足大城市的可持续(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09年05期)

黄骏[6](2008)在《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人口、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导模式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已无法满足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建立完善的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公共交通系统则逐步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运量大、快捷、安全、准时、低污染等优势决定了其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核心枢纽地位,可以彻底地改变城市的交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凭借自身强大的输送能力和空间利用形态特征,形成了对城市空间发展强有力的引导和集聚作用。在大城市空间和交通发展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如何利用轨道交通加速推进的契机,建立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发展研究的命题,就是基于城市空间土地利用集约化、空间环境一体化和功能布局复合化等一系列发展要求而产生的。通过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将发挥地铁综合功能载体作用的站域公共空间作为统一的有机体,置入整体性的研究框架之中。在系统解构—要素分析—框架重构的系统化研究过程中,针对站域公共空间的发展特征进行全面的探讨,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的结构分解成叁个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概念的确立,通过阐明我国城市空间和交通发展的现状以及深刻剖析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的互动关系,从而得以在综合相关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系统的理论框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系统理论的根基。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认识研究,其一,全方位地研究我国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发现其中的深层次问题,总结出发展的总体趋势。其二,研究世界上地铁建设发达的城市,系统地借鉴他们在地铁站域公共空间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用于指导我国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发展。第叁部分目的在于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从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两个主要的角度,全面阐明站域公共空间系统整体性发展的理论观点和相应的实践方法。然后,针对当前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以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手段及其相应的设计导则,提出建立城市设计引导下的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黄骏[7](2007)在《浅析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我国地铁站域公共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推动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集约化建设,带动城市空间高度集约化的整体性发展.同时对于站域公共空间的发展,归纳总结了换乘系统的一体化、步行体系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城市功能的复合化4个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我国城市中心区日益突出的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城市进一步拓展的重要方向。如何科学地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可以从地下空间开发水平评价体系入手展开相应研究。本文研究构建了公共中心型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水平评价方法,并通过实证应用进行示范性评价操作,全面分析了大连该类地下空间的开发水平,深入分析了现状的不足,为大连未来地下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苟爱萍,吴珂佳,王江波.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景观人性化评价与设计策略[J].安徽建筑.2019

[2].王江波,高明超,苟爱萍.公共中心型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水平评价方法研究——以大连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

[3].胡斌,苏效杰,吕元.北京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体验性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5

[4].车忠.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2

[5].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J].南方建筑.2009

[6].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

[7].黄骏.浅析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集约化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

标签:;  ;  ;  ;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论文-苟爱萍,吴珂佳,王江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