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恶性肿瘤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1](2019)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的生长需要血管的生成,不同于正常的血管,异常的肿瘤血管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进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也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正常化。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徐畅,姚其正[2](2018)在《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VEGFR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与转移的重要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它们的受体(VEGFR1,2,3)调控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在很多肿瘤内高表达。对VEGFR的抑制已成为许多癌症的有效疗法。VEGFR2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VEGFR2磷酸化是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过程,抑制这个过程是利用VEGF信号通路治疗癌症的主要机理之一。使用抗体和小分子与VEGF结合或者干扰不同的VEGFR结构域可以阻断VEGF信号通路。许多小分子VEGFR2抑制剂得到开发,大部分为多靶点抑制剂,FDA已批准一系列VEGFR2抑制剂上市。本文对已上市及进入临床研究晚期的VEGFR2小分子抑制剂及其活性、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它们的构效关系作出了简要分析。发挥多靶点抑制剂的优点,规避其带来的毒副作用,是有希望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陆宇[3](2018)在《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临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生成抑制剂已被证明是一类有效的肿瘤治疗药物.概述了从单靶点、多靶点,到广谱血管生成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介绍了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和内源性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及其相应靶点,讨论了新的靶点及有前景的新型血管生成抑制剂,希望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切实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蔚,余苏云,吴佳伟,黄帅,吴媛媛[4](2017)在《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治疗局限和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生成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处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而有效阻断肿瘤的发展进程。但在临床应用中,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却表现出治疗效果短暂、不良反应较多、适用肿瘤类型少等局限。这些问题制约着药物开发与应用,限制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诸多文献研究显示,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和途径逃脱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治疗,使血管生成抑制剂"失效"。该文着重分析治疗失效的原因和机制,拟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改善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为抗血管生成新药研发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7年11期)

纪明开,陈丽红,程波,师仪,林旭[5](2017)在《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蛋白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蛋白(recombinant snake venom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r SVMPI)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en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血管生成模型观察SVMPI重组蛋白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Alamar Blue分析方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s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能力、Annexin V-FITC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标记法检测细胞体外迁移能力、Boyden小室分析方法检测细胞体外趋化能力及管腔形成法检测体外血管新生能力;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处理后的HUVECs KDR、FGFR-1表达。结果r SVMPI减少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密度指数,减弱由VEGF诱导的HUVECs趋化能力,抑制HUVECs体外新生小管的形成,降低HUVECs细胞KDR和FGFR-1的表达水平。结论r SVMPI可能通过阻断VEGF-KDR或b FGF-FGFR信号转导途径,发挥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7年03期)

张旭,葛春林[6](2016)在《COX-2特异性抑制剂NS-398对胰腺癌生长及肿瘤血管生成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OX-2特异性抑制剂NS-398对胰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用q 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不同人胰腺癌细胞株(Bx PC-3、SWl990、Capan-2、Aspc-1、PANC-1)中COX-2及VEGF表达,并用MTT法检测NS-398在体外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用体外实验最敏感细胞株建立裸鼠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将荷瘤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NS-398与生理盐水处理,比较两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并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VEGF蛋白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各胰腺癌细胞中均有COX-2及VEGF表达,NS-398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抑制各胰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其中Bxpc-3细胞COX-2与VEGF表达量最高,且对NS-398最敏感。用Bxpc-3细胞建立原位移植瘤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裸鼠比较,平均肿瘤体积明显减小(20.215 2 mm~3 vs.204.444 4 mm~3),瘤组织中COX-2与VEGF表达及MVD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NS-398对胰腺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COX-2途径降低VEGF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袁礼彬[7](2015)在《新型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来那度胺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除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外的第四种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治疗肿瘤的方法已经成为抗肿瘤新疗法之一。来那度胺(Lenalidomide)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具有抗肿瘤作用活性,主要表现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本文通过对来那度胺衍生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分子靶点的虚拟筛选研究,设计了一系列来那度胺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在优化来那度胺合成工艺的基础上,合成并得到一系列来那度胺衍生物,并对其进行药理活性研究,为来那度胺衍生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作为分子靶向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首先,来那度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分子靶点的筛选,及其抑制剂分子结构的设计和虚拟筛选。采用反向对接方法,以来那度胺(化学名为3-(4-氨基-1,3-二氢-1-氧代-2H-异吲哚-2-基)-2,6-哌啶二酮)为初始结构,在AutoDock 4.0平台上,选取六个血管生成促进因子靶蛋白,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4)、BCR-ABL酪氨酸激酶(ABL)、p38丝裂原活化蛋白酶(p38MAP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进行对接研究。通过分析对接结果,初步确定来那度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潜在靶点是FGFR-4。采用分子对接法,对设计的54个来那度胺衍生物与FGFR-4进行对接研究,确定拟合成包括烷基化衍生物、酰基化衍生物和磺酰化衍生物在内的30个目标化合物结构。其次,来那度胺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通过对来那度胺及其中间体合成方法的综述,确定来那度胺的合成路线。以来那度胺为原料,通过对其氨基的衍生化研究(烷基化、酰基化和磺酰化反应),合成出30个来那度胺衍生物。通过考察溶剂,温度,催化剂,缩合剂和缚酸剂对合成过程中各步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各步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等技术进行结构表征,其中28个化合物未见报道。最后,来那度胺及其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采用CCK-8法,进行来那度胺及其衍生物对食管癌细胞株EC9706的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来那度胺及其衍生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来那度胺对EC9706的抑制活性IC50为340.3μg/m L(ΔG=-7.05 kcal/mol),而所选取的叁个来那度胺衍生物对EC9706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309.5μg/mL(ΔG=-7.19 kcal/mol),263.8μg/mL(ΔG=-7.68kcal/mol)和225.2μg/mL(ΔG=-8.40 kcal/mol),发现经过修饰的烷基化,酰基化和磺酰化来那度胺衍生物比来那度胺具有更好的抑制活性,其中磺酰化衍生物的抑制活性最为突出。此外,结果还表明来那度胺及其衍生物对EC9706的细胞毒性测试实验结果与分子对接结果相一致,说明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分子靶点作为来那度胺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方向是可行的,可进一步确定FGFR-4就是来那度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靶点。(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何国进[8](2015)在《8-硝基-5-芳基苯酰胺—喹唑啉类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疾病。肿瘤的生长、增殖、转移等生理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生血管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切断新生血管阻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可以阻止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因此,新生血管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抗癌药物作用的重要方向。肿瘤细胞依靠自身分泌的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于血管皮外的主要受体VEGFR-2,刺激和诱导新生血管的大量形成和生长。因此,VEGF和受体、VEGFR-2成为令人关注的肿瘤细胞治疗和药物研发的新靶点。当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工作就是寻找具有新颖结构的VEGFR-2抑制剂类药物分子。1、基于课题组前期发现的异喹啉亚胺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索拉菲尼临床药物的叁片段结构,本课题拟设计合成一类以异喹啉亚胺为母核的叁片段型VEGFR-2激酶抑制剂化合物:2、以叁片段VEGFR-2激酶蛋白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及具有药理活性的酰胺类化合物为先导结构,建立了一条8-硝基-5-芳基苯酰胺喹唑啉类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合成从易得原料苯二胺类化合物1出发,经Boc保护得到化合物2,化合物2与芳酰氯3反应,生成具有酰胺结构的化合物4,再用TFA脱保护后生成化合物5;母核结构4-羟基-8-硝基-5-氯-喹唑啉6再与化合物5进行取代反应,最后得到具有新颖结构的喹唑啉类叁片段VEGFR-2激酶蛋白抑制剂化合物该合成路线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及后处理简单等优点。以该路线合成了2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VEGFR-2激酶蛋白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库7a-7w,其结构都得到了红外、氢谱、碳谱以及质谱等波谱数据的证实。3、对所制备的小分子化合物以鸡胚体内血管生成模型法进行了酪氨酸激酶蛋白抑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7c、7d、7e、7l、7m、7o、7p、7q等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血管生成活性,IPP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7I、7o的抗血管生成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药苏尼替尼。4、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细胞毒活性试验,发现大多数化合物对肠癌细胞(HCT-116)和结肠癌细胞(SW480)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q、7o具有与阳性对照药DDP相近的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梦园,吕永聪,童林江,瞿戎,魏立新[9](2015)在《新型VEGFR选择性抑制剂DW10075的抗肿瘤与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化合物DW10075为靶向设计合成的潜在VEGFR抑制剂,为新结构苯胺嘧啶萘酰胺类衍生物。本课题开展DW10075的靶点抑制活性、新生血管生成抑制活性和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检测,深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研究DW10075对多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确定其VEGFR激酶抑制活性及其选择性。然后,在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DW10075对不同生长因子刺激下HUVEC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对VEGF刺激引起的VEGFR-2活化以及下游通路的抑制作用。进而,分别采用HUVEC细胞管腔形成实验、迁移实验,大鼠动脉环模型和鸡胚尿囊膜模型(CAM),检测DW10075的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此外,检测了DW10075对20余株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并选择U87-MG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DW10075的体内抗肿瘤生长作用,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对瘤组织内血管和肿瘤增殖的影响。结果首先应用ELISA法,在分子水平研究了DW10075对包括VEGFR家族激酶在内的21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DW10075对VEGFR-2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其IC_(50)为0.7±0.3 nM,强于目前广泛研究的阳性对照药Pazopanib(30±0.5 nM),而对VEGFR-1的抑制活性较VEGFR2弱一个数量级(IC_(50)6.4±0.4nM),对VEGFR-3抑制较弱(IC_(50)5.5±1.2 nM);此外,对于与VEGFR激酶同源性较高的PDGFR-α、FGFR1和FGFR2,以及其他测试激酶没有显着抑制活性,(IC_(50)分别>10000 nM nM)。以上结果提示,DW10075为新结构、高选择性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而我们选择VEGFR-2高表达的HUVEC细胞,检测DW10075对不同生长因子刺激下HUVEC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显示DW10075选择性抑制VEGF诱导的HUVEC细胞增殖,对血清和其他生长因子(如FGF,PDGF)抑制活性弱。Western blot结果表明,DW 10075浓度依赖性抑制VEGF诱导的VEGFR-2的磷酸化及其下游信号分子Erk1/2的磷酸化;与相同浓度的Sunitinib相比,DW10075对VEGFR-2的抑制作用更强。结果表明DW10075有效抑制HUVEC细胞中VEGFR2的磷酸化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从而抑制VEGF诱导的HUVEC细胞体外增殖。由于VEGFR与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也是抗肿瘤血管新生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抗肿瘤靶点,因此,我们进一步检测化合物DW10075的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两种体外模型——HUVEC细胞迁移实验(Migration Assay)和管腔形成实验(Transwell Assay)结果显示:DW10075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UVEC细胞的迁移能力,以及管腔形成能力,在10 nM浓度时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半体内或体内模型——动脉环模型和CAM模型的研究显示类似结果:DW10075具有强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能力。以上结果表明DW10075具有强效体外、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接下来我们检测了DW10075对22种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DW10075具有广谱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对U87-MG人神经胶质瘤细胞抑制活性最为显着,IC50为2.3±0.2 mM。由于神经胶质瘤为血管丰富的肿瘤,且U87-MG对DW10075最为敏感,因此我们选用M87-MG裸小鼠移植瘤模型进一步验证DW10075的体内肿瘤抑制生长作用。结果显示,DW10075在500 mg/kg的给药剂量下,有效抑制肿瘤的增殖(P<0.05);同时动物耐受好,无显着体重减轻。此外,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W10075治疗组中,CD31和Ki67显着下降。结果提示DW10075有效抑制肿瘤增殖及瘤组织内血管生成,从而有效抑制U87-MG移植瘤的生长。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DW10075为强效、全新结构VEGFR抑制剂,具有显着的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和良好体外、体内抗肿瘤活性。本研究为DW10075作为抗肿瘤候选化合物的进一步研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丰富了苯胺嘧啶萘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内容,为该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5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四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5-04-24)

马小彦,张振,杨再昌[10](2014)在《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临床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血管有着密切的关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以调节肿瘤的生长。近年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药物已成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一些新生血管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理论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情况。(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4年17期)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与转移的重要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它们的受体(VEGFR1,2,3)调控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在很多肿瘤内高表达。对VEGFR的抑制已成为许多癌症的有效疗法。VEGFR2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VEGFR2磷酸化是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过程,抑制这个过程是利用VEGF信号通路治疗癌症的主要机理之一。使用抗体和小分子与VEGF结合或者干扰不同的VEGFR结构域可以阻断VEGF信号通路。许多小分子VEGFR2抑制剂得到开发,大部分为多靶点抑制剂,FDA已批准一系列VEGFR2抑制剂上市。本文对已上市及进入临床研究晚期的VEGFR2小分子抑制剂及其活性、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它们的构效关系作出了简要分析。发挥多靶点抑制剂的优点,规避其带来的毒副作用,是有希望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

[2].徐畅,姚其正.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VEGFR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

[3].陆宇.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临床应用进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王蔚,余苏云,吴佳伟,黄帅,吴媛媛.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治疗局限和策略[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7

[5].纪明开,陈丽红,程波,师仪,林旭.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蛋白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7

[6].张旭,葛春林.COX-2特异性抑制剂NS-398对胰腺癌生长及肿瘤血管生成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6

[7].袁礼彬.新型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来那度胺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D].北京工业大学.2015

[8].何国进.8-硝基-5-芳基苯酰胺—喹唑啉类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D].云南大学.2015

[9].李梦园,吕永聪,童林江,瞿戎,魏立新.新型VEGFR选择性抑制剂DW10075的抗肿瘤与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研究[C].2015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四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摘要汇编.2015

[10].马小彦,张振,杨再昌.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临床研究概况[J].广州化工.2014

标签:;  ;  ;  ;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论文-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