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公安小说论文-张燕芹

新时期公安小说论文-张燕芹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时期公安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安题材,人物形象,小说作品,艺术风格

新时期公安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芹[1](2008)在《论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的艺术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安题材小说浅显易懂,语言讲究朴实、通俗化、生活化,易于为大众理解和接受,在轻松幽默的前提下,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富教于乐,抓住生活的本源,揭示生活的真谛。(一)人物形象由平面走向立体50年代公安题材小说作品中形象单一,多为"高大全"的身影。传统的公安题材小说往往从纯粹歌颂的角度,描写一些(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08年08期)

宋淑芳[2](2008)在《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文坛,公安题材小说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经过近60年的艰辛努力,公安题材小说创作从稚嫩的章年时期迈入了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时期,以其独特的曲折美、激烈美、惊险美、智慧美等等,融汇编织成了一个奇瑰的艺术世界,成为当代小说界一株奇葩。新时期以来,公安题材小说的创作和阅读热潮越来越强劲。然而,公安题材小说在中国正统文学、正统阅读界以及主流审美价值观中仍处在一种尴尬状况。理论界对这一文学类型的系统研究较少,大多集中在挖掘其审美特征上,缺少对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的深入、宏观的理论关照;对公安题材小说的文学批评也是在纯文学批评方式的框架内进行的,目的也多是证明公安题材小说作为大众文化的“快餐”性质。本文拟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安题材小说文本的阅读与分析,根据小说自身艺术发展规律,较为深入、全面地考察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就和缺失,从而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的这一重要文学现象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为繁荣公安文化,提高警察阅读审美品位,为公安小说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8-08-01)

张燕芹[3](2007)在《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的美学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1.张扬人性人性,是一个极难严格定义的概念,因为人的属性是一个复杂的多棱体,也是一个运动不息的多变体。从古到今的哲人智者,(本文来源于《当代小说(下半月)》期刊2007年08期)

乔美丽[4](2003)在《论新时期的公安题材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从维熙等一批作家创作的社会问题小说是公安题材小说创作中的“伤痕文学”的始发点。(如达理的《良心》,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从维熙的《第十个弹孔》和《大墙下的红玉兰》)。这些作品一反“文革”十年文坛盛行的“瞒”和“骗”的反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带着作者们心灵深处的斑斑“伤痕”,展开了对“文革”十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小说研究》期刊2003-06-30)

张友文[5](2001)在《新时期公安小说的发展历程、审美特征及其流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论述了新时期公安小说的发展历程、审美特征及其流向。1977年至1979年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阶段,创作者着意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注意艺术效果。然而受“文革”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未能大胆摆脱其干扰,作品缺乏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严格地说,这只是文学伤痕反思精神到来前的序幕。 1979年至1982年是伤痕反思阶段,这一阶段文学精神的基调从一味讴歌的层次进入到反思讴歌的层次。创作者们不断地选择自己感情的喷射口,不断地选择新的文学支撑点,选择革命集团和反革命集团的在党内以至公安领域内部的严酷斗争冲突为创作题材,而以表现阶段斗争和国内外敌特颠覆破坏的题材暂时让位于前者。 1983年至今是发展阶段。反思精神以迅速、多向势头辐射到整个文学领域,创作者在公安小说这块土地上思考、耕耘,公安小说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多样审美的新境界。90年代中国公安小说创作的个性已逐步形成,但90年代公安小说的发展喜忧参半。喜的是公安系统的小说创作队伍在壮大,当代知名小说家仍不断有人参与到这个题材领域,为公安小说创作注入了活力;忧的是尽管高质量的公安小说总数仍在不断增加,写法仍在不断变换与创新,但公安小说创作尚未出现“创作大家”和重量级的作品,而且有些作品的题材雷同、人物雷同、结构雷同、手法雷同。 公安小说的审美特征是呼唤崇高、表现崇高;弘扬人道主义、教化警醒人生;雅俗共赏等,其间论述最为详尽的要数人物形象的演变。17年间公安小说的人物形象泾渭分明,对人物描写的方方面面均存在极端化倾向。人物情感单调,缺少独特性格,具有鲜明的道德化倾向和善恶观念,公式化、概念化现象比较严重,大多属于扁形人物。新时期以后的公安小说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并以张策、张卫华的《女民警的坎坷经历》和张策的《无悔追踪》中的人物为例,提出了圆形人物之说。 此外,新时期公安小说呈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通俗风格叁种流向。 文末指出了公安小说的不足,同时也提出了繁荣公安小说的良方。(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1-05-01)

路春生[6](2001)在《论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的审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公安文学 (主要指公安题材小说 )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复苏期、发展期、蓄势期叁个阶段 ,其坎坷与辉煌同当代文学的变迁紧紧相连 ,其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的指向与嬗变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表层审美结构上 ,公安题材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节模式 ,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审美感染力 ;在中介层审美结构上 ,公安题材小说审美与“审丑”并重 ,罪犯形象的塑造与警察形象的塑造相辅相成 ;在深层审美结构上 ,公安题材小说文学意蕴日渐丰厚 ,一些优秀作品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理性感悟与哲理情思的审美领悟逐渐深化与强化。虽然现阶段还未出现公认的大家和精品 ,但只要找到恰当的接点 ,公安文学定能在雅俗共赏中登上理想的彼岸(本文来源于《公安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高涧平[7](1992)在《反思历史 审视现实——论新时期公安题材中篇小说创作(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五、从张平无言的冷峻到王东满的“起诉” 毋庸讳言,在我们社会主义的法制生活中,封建主义余毒还大量残存着,官僚主义作风不仅无视人民的痛苦,而且客观上在纵容着某些犯罪现象。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执法战士面临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犯罪现象,而且还有大量的,经常发生着的在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两大痼疾掩盖、庇护下的特殊犯罪现象。两种力量,两种势力常常旗鼓相当,长期胶着。令人深思的是,一边是民怨难平,扼腕震叹,另一边是徇私枉法,逍遥法外;一边是秉公执法,正义凛然,另一边是暗中交易,肮脏卑鄙。这是何等复杂的社会,又是何等深刻的社会主题。同属晋军的张平和王东满在这里揭开了他们艺术探索的篇章,在切开肌理,细剖社会方面把公安题材中篇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较为纵深的层次。(本文来源于《河南公安学刊》期刊1992年06期)

高涧平[8](1992)在《反思历史 审视现实——论新时期公安题材中篇小说创作(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概述 公安题材中篇小说创作出现于50年代,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如白桦的《无铃的马帮》、陆石和文达的《双铃马蹄表》、叶一锋的《一件杀人案》、国翘的《一件积案》等等都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公安斗争生活,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总的来说,1949年到1966年期间公安题材中篇小说只有80余部,而且上品不多,没有产生份量较重、影响较大、艺术上较为成熟的作品。文革10年,由于公安文学所遭受的特殊灾难,也未产生中篇创作。1976年到1978年是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的徘徊期,公安文学也经历了这个徘徊期。历史进入1979年,在十一届叁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整个当代文学中的中篇小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呈现出巍然崛(本文来源于《河南公安学刊》期刊1992年05期)

新时期公安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文坛,公安题材小说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经过近60年的艰辛努力,公安题材小说创作从稚嫩的章年时期迈入了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时期,以其独特的曲折美、激烈美、惊险美、智慧美等等,融汇编织成了一个奇瑰的艺术世界,成为当代小说界一株奇葩。新时期以来,公安题材小说的创作和阅读热潮越来越强劲。然而,公安题材小说在中国正统文学、正统阅读界以及主流审美价值观中仍处在一种尴尬状况。理论界对这一文学类型的系统研究较少,大多集中在挖掘其审美特征上,缺少对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的深入、宏观的理论关照;对公安题材小说的文学批评也是在纯文学批评方式的框架内进行的,目的也多是证明公安题材小说作为大众文化的“快餐”性质。本文拟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安题材小说文本的阅读与分析,根据小说自身艺术发展规律,较为深入、全面地考察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就和缺失,从而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的这一重要文学现象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为繁荣公安文化,提高警察阅读审美品位,为公安小说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时期公安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张燕芹.论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的艺术风格[J].山东文学.2008

[2].宋淑芳.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创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张燕芹.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的美学追求[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7

[4].乔美丽.论新时期的公安题材小说[C].中国小说研究.2003

[5].张友文.新时期公安小说的发展历程、审美特征及其流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1

[6].路春生.论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的审美建构[J].公安大学学报.2001

[7].高涧平.反思历史审视现实——论新时期公安题材中篇小说创作(下)[J].河南公安学刊.1992

[8].高涧平.反思历史审视现实——论新时期公安题材中篇小说创作(上)[J].河南公安学刊.1992

标签:;  ;  ;  ;  

新时期公安小说论文-张燕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