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池出水论文-梁真毓,黄玉深,杨旭良

滤池出水论文-梁真毓,黄玉深,杨旭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滤池出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V型砂滤池,叁偏心软密封蝶阀,间隙配合

滤池出水论文文献综述

梁真毓,黄玉深,杨旭良[1](2018)在《自来水厂滤池出水碟阀外漏维修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来水厂V型滤池出水蝶阀工作时需频繁调节开度,阀杆与阀体上的阀杆轴套磨损严重后更换阀杆密封件无法解决阀门的外漏问题。由于修复困难、且修复成本相对较高,常规做法是对阀门进行报废处理。本文介绍一种维修成本低、在线修复蝶阀因阀杆、轴套磨损严重导致外漏故障的方法,实际使用证明效果显着,在节水、节材方面意义较大。(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8年06期)

贾伯林,杨志宏,王光辉,顾宇盟[2](2018)在《滤池出水pH值异常偏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南方某水厂V型均质砂滤池出水pH值偏高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引起该厂V型滤池出水pH值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滤砂中钾长石缓慢释放。对比了多种来源的石英砂、钾长石等可能引起滤池出水pH值升高的材料,同时对如何解决V型滤池出水pH值偏高问题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采用弱酸如柠檬酸浸泡,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效率不高,而采用强酸如盐酸浸泡则可快速解决此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01期)

金星,谢翔,刘晨[3](2017)在《影响V型滤池出水浊度的原因分析及技术改造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湖北省武汉市水务集团白沙洲水厂V型滤池在运行中出现的影响浊度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包括因恒水位运行波动大造成出水水质不稳定的解决方法以及进水分配不均造成部分滤池出水浊度超0.30NTU,提前进入反冲洗阶段的解决方法等。调整后的V型滤池运行稳定,出水浊度合格率由87%提高至94.2%。(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论文集》期刊2017-11-30)

章民驹,邓志新,江圣辉,孙承志,关丽梅[4](2017)在《水厂预氯化及滤池出水水质的中试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给水厂利用预氯化控藻导致滤池出水水质稳定性下降的实际生产问题,通过中试研究,考察了滤池无预氯化及低浓度预加氯条件下氨氮和亚硝氮的进出水水质、滤池反冲洗优化条件及滤池生物量。无预氯化条件下,滤砂表面10d可形成功能化的生物膜,对氨氮及亚硝氮去除率可达90%;生物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反冲洗强度为气冲8 L/(m~2·s)-气水混冲8 L/(m~2·s)及2 L/(m~2·s)-水冲4 L/(m~2·s),进而较大程度地减少生物膜损失。预加氯浓度为0.3 mg/L时,可同时保证控藻及氨氮、亚硝氮的出水水质。在中试研究的基础上,水厂的平均预加氯量从0.5 mg/L下降至0.3 mg/L,滤池出水水质稳定,滤后水叁氯甲烷维持在0.02 mg/L左右,节耗的同时保障了供水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7年01期)

徐姮,陆少鸣,夏莉,李晓梅[5](2016)在《几种消毒组合方式对后砂滤池出水安全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对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组合工艺的消毒方式进行了研究,比较了预消毒前后各构筑物中微型生物生长情况,实验将预臭氧分别与单独臭氧消毒、单独氯消毒、臭氧联合氯消毒进行组合,通过检测出水微型生物量、消毒副产物以及AOC浓度,分析不同消毒组合工艺对出水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预臭氧作用,后砂滤池出水消毒副产物未超标;在后砂滤池前投加1.0 mg/L的臭氧,能灭活极大部分微型生物;投加氯消毒,部分耐氯性强的微型生物能穿透砂滤池;臭氧联合氯消毒能保证消毒副产物和出水微型生物达标;氯消毒及臭氧联合氯消毒均会使后砂滤池失去活性,导致AOC急剧上升。(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张海华,郑仁栋,马倩,王俊,郭州平[6](2015)在《不同碳源对生物曝气滤池出水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杭州某垃圾渗滤液处理厂为例,选取了葡萄糖、甲醇、乙酸钠为外加碳源,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补充碳源对生物曝气滤池出水水质的影响,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投加乙酸钠作为补充碳源对该类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5年12期)

陆少鸣,陈江玲,李芳[7](2013)在《O_3-BAC工艺炭滤池出水pH变化关键因素及其调节措施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eliminate the decrease of effluent pH value in carbon filter in O3-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The influence factors were examined in a pilot test, and pH was adjusted in the pilot and waterwork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filter is an acid-base buffer system and the activated carbon is the key factor. Chemical functional groups on activated carbon surface present acid-base properties to buffer the water but decrease with time, so that effluent pH value decreases. The effects of ozone dosage, CO2 in the carbon filter, and the filter influent quality are negligible. A new method to adjust pH is developed: the activated carbon is first modified by soaking in sodium hydroxide solution to make its pH reach the desired value, and then the pH value of inflow is controlled to certain value by dosing lime in sand filter influent. The method is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13年08期)

李芳,陆少鸣[8](2013)在《不同的消毒方式对砂滤池出水消毒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置O3-BAC工艺进行中试实验,通过对微生物、微型生物、消毒副产物和AOC进行检测分析,研究了不同的消毒方式对砂滤池出水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消毒对微型生物、微生物的去除效果稍弱于臭氧联合氯消毒;对于消毒副产物而言,氯消毒产生的卤代烃、氯酸盐的含量高于臭氧联合氯消毒,产生的溴酸盐两者处于同一水平,而产生的甲醛则是氯消毒低于臭氧联合氯消毒;氯消毒最终砂滤池出水AOC平均含量75.93μg乙酸碳/L,臭氧联合氯消毒为101.23μg乙酸碳/L,大于100μg乙酸碳/L,不利于供水管网的生物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韦舒[9](2012)在《低浊度进水条件下提高滤池出水水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混凝沉淀技术的进步,很多水厂的滤前水水质已有明显改善,有时浊度可达1NTU以下。在这种低浊度进水条件下,滤池的运行与设计都有别于以前的经验。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与现象,建立过滤模型试验对滤池的优化运行和优化设计进行研究,以期降低滤池的工程投资,提高滤池的运行效益。本文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在过滤工艺优化方面首先考察了L/d_(10)(滤层厚度L与滤料有效粒径d_(10)的比值)对过滤性能的影响:L/d_(10)值越大,滤后水浊度越低,过滤周期越长,周期产水量就越大,同时滤层的水头损失也随着L/d_(10)值的增大而增加。结合了技术上以及工程经济这两方面的考虑后,在低浊度(约1.5NTU)进水条件下进行的本试验,宜选取的L/d_(10)值为1200。其次考察了助滤剂对过滤性能的影响:在低浊度(约1.5NTU)进水条件下,滤速v=8m/h、L/d_(10)=1200时,以聚丙烯酰胺(PAM)作为助滤剂的最佳投加量为8μg/L左右,以聚合硫酸铁(PFS)作为助滤剂的最佳投加量为0.015mg/L左右。通过这两种助滤剂最佳投量下的对比试验,得出PAM对过滤效果改善明显:滤后出水浊度相对较低,出水水质相对稳定而过滤周期更长,周期产水量更高并且所带来的水头损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会明显影响过滤的工艺和增加反冲洗的难度。最后考察了滤速对过滤性能的影响:在低浊度(约1.5NTU)进水条件下、L/d_(10)=1200、投加8μg/L的PAM作为助滤剂时,滤速在8到12m/h的范围内,滤后水平均浊度变化并不是太大。在此范围内,适当提高滤速不但不会影响滤池的过滤性能,还能增加周期产水量,所以最佳过滤速度宜取12m/h。在滤池优化设计方面,在低浊度(约1.5NTU)进水且投加了8μg/L的PAM做为助滤剂、L/d_(10)=1200、滤速v=12m/h此工况下的滤池,用数学回归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际测量的数据在理论上推导出滤层水头损失和滤池出水浊度间的数学方程式:h '0.405Inc'1.054。当滤池出水浊度不能超过0.5NTU时,对应的最大水头损失值为0.78m,即此时的滤上水头宜取0.81.0m,而不需按原先标准取偏大的1.52.0m。(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2-07-01)

张军,陶凯军,马保成[10](2011)在《某污水处理厂滤池出水溢流运行与设计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苏州市升级改造的某污水处理厂V型滤池溢水问题为例进行讨论,分析其原因,并对工程设计进行反思。(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1年04期)

滤池出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南方某水厂V型均质砂滤池出水pH值偏高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引起该厂V型滤池出水pH值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滤砂中钾长石缓慢释放。对比了多种来源的石英砂、钾长石等可能引起滤池出水pH值升高的材料,同时对如何解决V型滤池出水pH值偏高问题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采用弱酸如柠檬酸浸泡,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效率不高,而采用强酸如盐酸浸泡则可快速解决此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滤池出水论文参考文献

[1].梁真毓,黄玉深,杨旭良.自来水厂滤池出水碟阀外漏维修方法探讨[J].流体机械.2018

[2].贾伯林,杨志宏,王光辉,顾宇盟.滤池出水pH值异常偏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8

[3].金星,谢翔,刘晨.影响V型滤池出水浊度的原因分析及技术改造浅谈[C].第十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论文集.2017

[4].章民驹,邓志新,江圣辉,孙承志,关丽梅.水厂预氯化及滤池出水水质的中试试验[J].净水技术.2017

[5].徐姮,陆少鸣,夏莉,李晓梅.几种消毒组合方式对后砂滤池出水安全性影响[J].水处理技术.2016

[6].张海华,郑仁栋,马倩,王俊,郭州平.不同碳源对生物曝气滤池出水水质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5

[7].陆少鸣,陈江玲,李芳.O_3-BAC工艺炭滤池出水pH变化关键因素及其调节措施的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13

[8].李芳,陆少鸣.不同的消毒方式对砂滤池出水消毒效果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3

[9].韦舒.低浊度进水条件下提高滤池出水水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0].张军,陶凯军,马保成.某污水处理厂滤池出水溢流运行与设计的反思[J].能源与环境.2011

标签:;  ;  ;  

滤池出水论文-梁真毓,黄玉深,杨旭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