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类抗真菌药物论文-王梦旻,陶智,贺伟

唑类抗真菌药物论文-王梦旻,陶智,贺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唑类抗真菌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侵袭性念珠菌血症,ERG3基因,ERG11基因,基因突变位点

唑类抗真菌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旻,陶智,贺伟[1](2019)在《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基因突变位点筛查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的耐唑类抗真菌药物菌株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6-01~2018-01我院侵袭性念珠菌血症病人体液,常规培养分离后得到念珠菌共54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耐唑类抗真菌药物菌株。提取耐药菌株DNA,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扩增ERG 3、ERG 11基因片段并测序,与基因库提供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分析该突变是否与耐药有关。结果:药敏试验筛选出4株白念珠菌和3株热带念珠菌为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菌株,白念珠菌ERG 3基因同义突变3个(T381 C,T432 C,T51 C),错义突变3个(C1052 T,C527 G,C527 A),ERG 11基因同义突变3个(T485 A,C795 T,C639 T),错义突变6个(T394 C,C615 A,T541 C,G1540 A,G1496 A,G1184 C);热带念珠菌ERG 3基因同义突变4个(A366 G,T912 A,T531 C,C528 A),错义突变4个(A334 G,T35 G,C527 A,C815 A),ERG 11基因同义突变3个(T225 C,C639 T,G264 A),错义突变2个(A395 T,C461 T)。结论:我院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中,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存在一定比例的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与ERG 3、ERG 11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瑜新,傅静兰,夏霄彤,陈文君,吴婷婷[2](2019)在《华法林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华法林目前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唑类抗真菌药物对华法林的影响已有报道,可在临床上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从华法林和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代谢途径入手,结合两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事件报道,阐明华法林与不同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3期)

张丽,王贺,肖盟,徐英春[3](2019)在《Etest方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念珠菌属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Etest法检测临床常见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性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一致率。方法针对220株临床常见的5种念珠菌,分别采用CLSI M27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分别统计Etest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叁种唑类药物的基本一致率(EA)和分类一致率(CA)。结果 Etest方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的EA分别为氟康唑(96.8%)、伏立康唑(97.3%)和伊曲康唑(81.8%)。对于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中两种检测方法的CA分别为96.2%,97.5%和—;92.5%,82.5%和97.5%;92.5%,97.5%和—;97.5%,—和70%;—,100%和90%。结论 Etest法检测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与微量肉汤稀释法一致率较高,是念珠菌唑类药物敏感性测定简便并且准确性较高的检测方法,推荐在真菌实验室常规使用。(本文来源于《现代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曾缘缘,许静,张永[4](2019)在《叁唑类抗真菌药物与长春新碱联用致神经毒性的文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唑类抗真菌药物与长春新碱联合使用致神经毒性的一般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18年8月期间的国内外医药数据库报道的叁唑类抗真菌药物与长春新碱联合使用致神经毒性的个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个案报道35例,未成年患者为22例(62.9%),应用伊曲康唑的患者为27例(77.2%)。神经毒性的临床表现以胃肠道反应(34.2%)、电解质异常(16.7%)和颅脑神经病变(14.9%)为主。神经毒性大多发生在第一剂和第二剂长春新碱药物使用之后(68.6%),痊愈的时间以1~4周为主(44%)。结论临床联合使用叁唑类抗真菌药物与长春新碱药物时,未成年患者以及联合使用伊曲康唑(相比其他叁唑类)的患者更容易产生神经毒性,神经毒性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严重,恢复的时间也较长,建议尽量避免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06期)

阎鸿焰,黄银,陈诚,秦博,张灵[5](2019)在《叁唑类抗真菌药物肺组织渗透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在使用叁唑类抗真菌药物后,肺组织感染/定植部位的药物浓度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临床疗效。该文总结了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使用叁唑类抗真菌药物后肺组织药物浓度的相关研究进展,并综述肺泡上皮衬液中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和不同药物渗透特点。(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3期)

崔宁[6](2018)在《戊唑醇诱导的烟曲霉对叁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是一类主要由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侵染所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上主要使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等叁唑类药物对IA进行防治。然而烟曲霉对医用叁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抗药性日益突出,其抗性来源和抗性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显示农用叁唑类化合物的使用与烟曲霉抗药性可能存在联系。本研究采用戊唑醇对敏感烟曲霉进行抗性诱导,以验证叁唑类农药诱导烟曲霉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1)戊唑醇存在手性活性中心,具有两个对映异构体。其中,R-(-)-戊唑醇对靶标菌灰霉菌的EC50为0.208 mg/L,S-(+)-戊唑醇对灰霉菌的EC50为9.104 mg/L,两者相差43.8倍。戊唑醇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2.2-216.6天,且两个对映体在海南土壤、华家池土壤中的消解存在明显的立体选择性,表现为S-(+)-戊唑醇优先被消解;而在西安土壤、哈尔滨土壤和金华土壤中戊唑醇的消解无立体选择性行为。(2)戊唑醇外消旋体及其S-(+)-戊唑醇和R-(-)-戊唑醇对蚯蚓的48 h LC50分别为10.78、10.84和10.48μg/cm2,表明戊唑醇外消旋体及其两个单一对映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但是戊唑醇在蚯蚓体内的富集却具有明显的立体选择性,表现为S-(+)-戊唑醇被优先富集。(3)在液体培养基中,以戊唑醇的两个单一对映异构体为底物,诱导从大田中分离得到的10株野生型敏感烟曲霉。结果表明R-(-)R戊唑醇对烟曲霉的毒性要高于S-(+)-戊唑醇,其诱导后产生的叁唑类医药抗性烟曲霉的可能性高于S-(+)-戊唑醇。在10株敏感烟曲霉菌株中,R-(-)-戊唑醇能诱导产生5株抗性烟曲霉,5-(+)-戊唑醇诱导产生1株抗性菌株。(4)在戊唑醇田间残留浓度水平下,以戊唑醇外消旋体为底物,诱导野生型敏感烟曲霉(S5)和具有潮霉素标记的敏感烟曲霉菌株(hph-1)。结果表明,S5敏感菌株在戊唑醇的选择压下共产生了 4株(S512、S552、S553和S554)对医药叁唑类产生交叉抗性的菌株。hph-1敏感菌株共分离得到3株(H-5、H-8和H-12)抗性菌株。7株抗性烟曲霉中,只有一株S554的cyp51A基因产生突变,突变类型为TR46/Y121F/T289A。(5)在华家池土壤中,0.5-5 mg/kg戊唑醇的半衰期介于43 d到90 d之间,会对土壤中的烟曲霉叁唑类医药敏感性产生影响。0.5、1、2和5 mg/kg处理组中分别分离到1株、3株、2株和3株对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产生抗性或交叉抗性的hph-1菌株。测序比对结果显示9株抗性烟曲霉的cyp51A基因中均未发生点位点突变,可能存在其他抗性机制。(6)土壤中分离出的hph-1高抗性菌株中,HI-30和HI-36表现出的医药叁唑类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与此相对,HI-35、HI-38、HI-39和HI-41在经过15次的敏感性恢复培养后,均恢复为敏感菌株或耐药性菌株。对土壤中分离到的两株抗药性可稳定遗传的抗性菌株(HI-30和HI-36)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菌株HI-30对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抗性可能与靶标基因cyp51A、同源基因cyp51B和外排泵基因AtrF、AfuMDR1的表达量升高相关,叁个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亲本敏感菌株的5.76、2.64、1.73和7.58倍。抗性菌株HI-36的外排泵基因AtrF、AfuMDR1和AfuMDR2以及靶基因cyp51A和同源cyp51B基因过量表达,分别是原始敏感菌株hph-1的5.94、3.55、1.77、1.47和1.42倍。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与烟曲霉的抗性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叁唑类农用杀菌剂可诱导烟曲霉产生抗药性,其抗药性与cyp51A基因突变、靶标基因cyp51A,同源基因cyp51B或外排泵的过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2-01)

喻玮,楼亚玲,裘云庆,潘红英[7](2018)在《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侵袭性曲霉病是由致病曲霉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烟曲霉,而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首选。目前已上市的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伊沙康唑。然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临床治疗造成了威胁。其中,Cyp51A蛋白突变、外排系统高表达以及环境耐药机制等多种因素都参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因此,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以期为耐药监测、耐药菌控制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李兆艳,张喆[8](2018)在《叁唑类抗真菌药物在儿童体内的药动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性反应等,念珠菌和曲霉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1])。大多数IFI发生在儿童~([2]),特别是具有基础疾病或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儿童及早产儿~([3])。IFI在儿童中有很高的致病率和致死率,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抗真菌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叁唑类药物是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此类药物临床应用广、疗效好、安全性高。1叁唑类抗真菌药叁唑类抗真菌药因其高效低毒的特点,被临床广泛用于侵(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王美婷,余爱荣,辛华雯[9](2018)在《环孢素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抱素作为一种强效免疫抑制药,可以和唑类抗真菌药物联用来预防器官移植后引起的免疫排斥和侵袭性真菌感染,但两者联合应用会影响到各自的血药浓度并且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综述了环孢素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使用环孢素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8年07期)

谢斐[10](2018)在《基于氮唑类抗真菌药物设计合成的荧光探针及其真菌细胞成像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靶点是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sterol 14α-demethylase,又名CYP51)。准确探究氮唑类药物与CYP51酶的结合模式,有利于从靶酶角度设计合成活性更好的化合物。利用小分子荧光探针技术,与药物偶联,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可对药物在细胞内的分布、与靶点结合或相互作用情况进行示踪。然而部分小分子荧光染料自身存在一些不足:1.脂溶性差,不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真菌细胞;2.染料发射光谱位于紫外及可见光区,而生物体及其组织在可见光的激发下自身会发射荧光,导致严重背景干扰,不适于细胞生物成像;3.染料始终带有荧光,需要洗去以降低背景,应用步骤繁琐,成像信噪比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设计合成基于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真菌细胞CYP51酶成像并利用探针工具初步建立一种体外筛选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的新方法。新型的硅基罗丹明染料,在保留传统罗丹明染料成像优点的同时,通过硅原子取代桥连氧原子,使自身发射波长红移至近红外光区(600~900 nm)从而适用于生物成像。我们在其基础上引入内酯螺环,合成出一种具有荧光“关-开”机制的新型探针。即未与靶点识别时探针自聚,内酯螺环封闭于自聚体内部,同时闭环,荧光淬灭;与靶点结合后自聚体解聚,同时通过内酯螺环开环产生荧光。我们选取氟康唑作为偶联药物,在其侧链引入长链连接子,通过缩合反应与两个不同结构的硅基罗丹明染料底物偶联,合成得到探针SiR-1,SiR-2。体外抗菌活性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两者均能进入CYP51活性口袋,与靶酶结合,发挥抑菌作用。光谱性质证实两个探针能产生自聚效应调控荧光的产生与淬灭。以体外实验作为基础,进一步,我们利用探针对真菌细胞成像。激光共聚焦实验表明,探针能顺利的进入真菌细胞中,并能够在“No-wash”的情况下对CYP51进行特异性成像。随后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加药竞争性实验,发现不同浓度的氟康唑在真菌细胞内使探针荧光不同程度降低,而加入阴性对照药(作用于其他靶点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和89b均不能使荧光明显降低。接着我们利用探针对耐药白念珠菌和敏感白念珠菌进行成像,发现在耐药菌中加入氟康唑后探针荧光降低不明显,推测这可能由于耐药菌阻止或外排氟康唑所致。最后我们采用荧光酶标仪定性测定不同浓度氟康唑及伊曲康唑对真菌细胞中探针荧光降低的影响。以荧光降低率衡量药物活性,从药物与靶酶结合的角度,初步建立了一种体外筛选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的新方法。综上,本课题设计合成出了两个新型氟康唑小分子荧光探针并将其应用到了鲜为研究的真菌细胞中,对CYP51进行特异性成像。本文首次较详细的探究了氮唑类药物与CYP51结合情况。我们利用探针的荧光性质,实现了体外对化合物抗菌活性的测定,为抗真菌药物活性的筛选提供了新思路,为真菌CYP51的深入研究做出了有力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唑类抗真菌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法林目前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唑类抗真菌药物对华法林的影响已有报道,可在临床上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从华法林和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代谢途径入手,结合两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事件报道,阐明华法林与不同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唑类抗真菌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旻,陶智,贺伟.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基因突变位点筛查结果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9

[2].刘瑜新,傅静兰,夏霄彤,陈文君,吴婷婷.华法林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3].张丽,王贺,肖盟,徐英春.Etest方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念珠菌属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评价[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9

[4].曾缘缘,许静,张永.叁唑类抗真菌药物与长春新碱联用致神经毒性的文献分析[J].中南药学.2019

[5].阎鸿焰,黄银,陈诚,秦博,张灵.叁唑类抗真菌药物肺组织渗透性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9

[6].崔宁.戊唑醇诱导的烟曲霉对叁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D].浙江大学.2018

[7].喻玮,楼亚玲,裘云庆,潘红英.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

[8].李兆艳,张喆.叁唑类抗真菌药物在儿童体内的药动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

[9].王美婷,余爱荣,辛华雯.环孢素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8

[10].谢斐.基于氮唑类抗真菌药物设计合成的荧光探针及其真菌细胞成像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标签:;  ;  ;  ;  

唑类抗真菌药物论文-王梦旻,陶智,贺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