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冲击论文-穆宏

共同冲击论文-穆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同冲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冲击地压,矿井产量,煤田地质,灾害评估,工程实验室,生产大省,生产建设,动能转换,防治办法,防治水平

共同冲击论文文献综述

穆宏[1](2019)在《山东局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共同开展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11月17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携手共建山东省深部冲击地压灾害评估工程实验室,共同开展煤矿冲击地压的防治研究工作。山东省是煤炭生产大省,煤炭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煤炭年产能维持在1.(本文来源于《中煤地质报》期刊2019-12-05)

赵宁,皓星,秦品,吴若池[2](2019)在《共同冲击对中国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美国和中国的金融指数数据,运用Copula方法和极值理论研究中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不论是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和之后,中国和美国内部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性风险均高于中美两国金融机构间的系统性风险,而在次贷危机爆发和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期间,中美两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性风险明显降低,与此同时,中国内部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性风险却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金融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王春,程露萍,唐礼忠,王文,刘涛[3](2019)在《高轴压和围压共同作用下受频繁冲击时含铜蛇纹岩能量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高轴压和围压共同作用下频繁冲击扰动试验过程中伴随主要能量的种类,并推演冲击扰动前后弹性能、塑性能等能量的计算公式;采用预加载围压、高轴压、0.5 MPa冲击气压模拟深部岩体承受的水平应力、垂直高应力及爆破开挖扰动的影响开展动力学试验,并基于试验结果分析含铜蛇纹岩的动力学特征及能量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铜蛇纹岩能承受的扰动冲击次数随轴压增大而减小,随围压增大而增大,且动态峰值应力随扰动冲击次数增加而减小;随扰动冲击次数的增加,岩样伴随的弹性能先增大后趋于减小,伴随的塑性能呈增大的趋势发展,反射能和入射能的比值与透射能和入射能比值的变化规律相反,前者呈增大趋势,后者呈减小趋势;单位体积吸(释)能随扰动冲击次数的增加呈下凸曲线趋势变化,其均值随围压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轴压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5期)

魏沐杨[4](2018)在《RC梁在荷载与氯盐干湿循环共同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与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大力推行,大量建筑工程技术的对外输出,临海工程、海洋工程、港口工程的建筑量大增。而在海洋气候环境下,海洋环境的氯化物污染容易引起钢筋锈蚀,这是严重威胁海洋工程结构物耐久性最主要的病害,同时对于临海工程结构物,容易受到诸如船只等海洋交通工具、海港大型集装箱甚至是海啸灾害的冲击而受损。本文开展了钢筋混凝土梁在荷载与氯盐干湿循环共同作用下的耐久性能研究和钢筋混凝土梁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为往后大量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加固和维修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开展了10个钢筋混凝土梁在荷载与氯盐干湿循环共同作用下侵蚀试验,通过不同参数对氯盐在混凝土内部浓度分布的影响、弯曲荷载对氯离子输运速度的影响、氯离子扩散系数和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拟合数据叁个角度研究了荷载与干湿循环共同作用下的氯盐侵蚀规律;并从钢筋锈蚀特征、钢筋失重率两个角度研究了钢筋锈蚀规律。(2)引入考虑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力学损伤影响函数F_d来体现荷载作用和力学损伤对氯离子扩散的影响,提出一种可实现干湿循环下综合考虑结构损伤影响及氯盐侵蚀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总结阐述多因素作用影响下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模型,并分析其中各参数的意义和取值范围,将混凝土损伤影响函数引入该模型进行修正,综合阐述非饱和状态氯离子输运模型。采用多物理场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运用修正的多因素作用影响下氯离子扩散系数模型对本文试验进行分析,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氯盐侵蚀规律的影响进行参数化分析研究。(3)开展4个钢筋混凝土梁和2个锈蚀钢筋混凝土抗冲击性能探索性试验研究。定义能量为不变量,分析不同落锤高度下普通钢筋混凝土的变形过程、应变时程以及破坏形态特征,同时控制落锤载重和冲击高度不变,选取干湿循环时间为182天和364天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研究不同干湿循环时间下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动力响应及破坏形态。收集并总结落锤冲击试验研究成果,基于试验结果与静载试验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计算构件抗冲击承载能力相关参考系数。(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6)

刘梦娜[5](2018)在《电极条件和纳米粒子共同作用下变压器油冲击绝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电力系统常用的液体绝缘介质,变压器油的绝缘性能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调查显示,变压器故障的造成原因主要有变压器绝缘问题。因此,改善变压器运行的绝缘特性是减少绝缘故障的必要途径,对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工程和理论研究价值。影响变压器油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变压器油自身的性质,施加电压的极性和时间以及电极极板和极板间距等因素。电极主要从电极材料,电极表面粗糙度以及电极几何结构等方面影响液体电介质的击穿过程,本文选用平板电极从电极极板材料和极板表面粗糙度两个因素入手,结合纳米粒子深入探索电极极板的性质对纳米改性前后变压器油绝缘性能的影响机理。本文选用新疆克拉玛依25号矿物变压器油,配置了不同浓度的纳米流体,测量了黄铜、铝和不锈钢叁种材料的平板电极下纳米氧化铝改性前后变压器油的操作冲击击穿电压,并通过空间电荷测量平台测量得到极板间隙间的电场和空间电荷分布情况从而对击穿机理进行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1)相同条件下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受到电极材料的影响,其中黄铜电极的击穿电压最高,其次是不锈钢电极,铝电极下击穿电压最低。这与极板向液体电介质注入电荷的方式和注入量不同造成的。变压器油中黄铜极板的电荷注入方式为双极同号电荷注入,铝电极表现为单极负电荷注入,而不锈钢电极表现为单极正电荷注入。(2)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纳米粒子通过捕获空间电荷,抑制电荷注入,对阻碍流注发展。提高介质击穿强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超过最佳浓度之后,纳米粒子会由于团聚使得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降低。此外,试验发现Al_2O_3纳米粒子对负电荷的捕获能力大于对正电荷的捕获能力。(3)结合纳米粒子的特性和不同电极材料的电荷注入特性,纳米粒子对不同电极材料下变压器油的击穿过程有着不同的影响机制,因此对不同电极材料下击穿电压的提升程度不同,其中纳米粒子对单极负电荷注入的铝极板下击穿电压的提升效果最高。同时,我们测量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铝电极平行极板组合下纳米改性前后变压器油的冲击击穿电压,并通过空间电荷测量平台对相应的极板组合下的电场。和空间电荷分布进行测量并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1)在纯变压器油中,极板表面粗糙度在一定范围不会对电极的电荷注入方式产生影响,对于单极负电荷注入的铝极板而言,负极板表面粗糙度的增大会使得极板表面注入电荷量增多,使得极板间电场畸变程度加大,从而其击穿电压大幅降低,因此负极板为粗糙表面的极板组合下纯变压器油击穿电压最低。(2)纳米粒子可以有效改善粗糙极板下变压器油的电场均匀程度,从而提高击穿电压。其中,纳米粒子对负极板为粗糙表面的极板组合下击穿电压提升的程度最高。(3)由于粗糙极板表面的微小尖端可以有效吸附变压器油中悬浮的纳米粒子,当负极板表面粗糙时,注入的大量电荷被极板附近的纳米粒子捕获并滞留在极板周围,抑制电荷注入,有效改善极板间电场畸变程度,使得极板下击穿电压得到大幅提高;而当正电极为粗糙极板时,由于纳米粒子增加了液体中悬浮粒子浓度,使得正极板表面尖端附近有效吸附的粒子增多,在双电层中被吸附的正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向负极板运动,造成正电荷注入增多的现象。因此纳米粒子对粗糙表面下击穿电压的提升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步亚男[6](2017)在《在面临共同冲击时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是否存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我国面临经济冲击的次数与日俱增。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速从2010年开始逐步放缓,到2015年下降为6.9%,至今仍维持在6.7%左右。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发布了“四万亿”的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面对这项全国性的政策冲击,我国不同省份有着不同的表现。具体来说,在这次国际共同冲击和国内共同冲击的双重作用下,特别是在近两年,我国上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较为稳定,然而东北叁省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甚至出现了零增长的情况。所以,不同省份在面临共同冲击时表现的经济增长率波动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而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是否存在成为本文进一步证明的方向。经济弹性是指在面临外部干扰或冲击时,区域经济体所体现出的参与、准备、应对和修复的能力。具体而言,文中指出的区域经济弹性,是以我国省份为基本单位,在面临国内外经济共同冲击时体现的经济增长率变化幅度。当共同冲击来临时,如果省份的经济增长率变化较大,那么说明当地的经济弹性较弱,对冲击的吸收调节作用较差。相反,当共同冲击来临时,如果省份的经济增长率变化较小,则说明当地经济结构对经济冲击的吸收调节作用较强,经济弹性较好。经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城乡收入差距、非国有化程度以及投资和消费比率等因素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弹性有显着影响。据此,本文得出经济结构对以我国省份为基本单位的区域经济弹性存在显着影响这一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本文首先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介绍了在经济冲击的作用下,由于地区经济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对经济冲击的反应能力不同,进而造成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弹性的介绍进一步阐明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意义,并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本文对目前有关区域经济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以评述,对现有观点、采用的模型、所使用的结构指标和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指出本文的优势和不足。第叁部分是对共同冲击的提取。首先,对现有共同冲击的提取方法做了总结。而后,根据研究目标选取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虚拟变量模型进行共同冲击的提取。一方面,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用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指数(CPI)、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以及短期利率(R)建立四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共同冲击的提取。另一方面,使用面板数据对共同冲击进行提取。其中,将各省份的经济增长率作为回归变量,将省份和时间分别设为省别虚拟变量和时间虚拟变量,提取共同冲击。第四部分是实证部分,主要由叁部分构成。首先,使用比例指标对省份间的经济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介绍了经济结构指标的具体构成,数据来源以及统计描述。然后,以省份的经济增长率作为回归变量,将提取出的共同冲击、经济结构、以及共同冲击和经济结构的交叉项作为自变量,使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得出各省份经济结构的构成不同,在面对一个共同冲击时,生产总值(GDP)的增加率变化幅度不同,进而得出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弹性。最后,以经济结构指标中的均值求出使经济增长率下降1%的共同冲击,再将这个共同冲击代入,求出经济结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共同冲击的作用范围,用以具体表现经济弹性的作用。第五部分是结论。本文发现,在共同冲击的作用下,具有更好经济弹性的经济结构在面对经济冲击时将会产生更少的经济产出波动。同理,具有相对较差的经济弹性的经济结构在面临冲击时会产生更多的经济产出波动。因此,我国的经济结构要发展成为更具弹性的经济结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建立指标监控体系来衡量国家与各省份的经济结构;切实采取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提高省份区域经济弹性。(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吴若池[7](2017)在《基于共同冲击视角的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中,以往学者们主要关注风险传染性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普遍认为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业务联系和复杂的金融网络体系构建起了风险传染的基本路径。2008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动荡。次贷危机显示出风险共同冲击的新特点,在较短时间内全球范围内金融机构同时受到了严重的风险冲击,这与风险传染的情况有较大差异,证实了由共同冲击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同样值得重视,也暴露出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对系统性风险监管的盲区。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因素不断积累,一旦由风险共同冲击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将严重威胁中国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安全。因此,对中国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完善并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宏观监管体系,以加强对风险防控和对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管,便显得更具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共同冲击(common shocks)作为系统性风险的一种来源渠道,源于某个产业的特定风险、一次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公共信息事件,亦或所有机构都需要面对的共同性的宏观经济因素。与传染性(contagion)相比,共同冲击的演进和扩散过程中不存在由金融机构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所构建起来的因果关联线,与交易对手风险的关联也较少,主要是来源于金融机构所持有资产组合的共同风险敞口,潜在的风险因素会在特定时期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对证券价格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而受到负面冲击达到一定层级将导致金融机构的倒闭,这种现象在金融危机中尤其凸现。近年来,次贷危机是最为突出的一次呈现出风险共同冲击特点的金融危机,因此本文以次贷危机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考虑到风险传染效应的同时,着重从风险共同冲击视角切入,研究了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的传导和变化情况。本文主要利用了极值理论和Copula函数,选取了 2000年至2016年的中国和美国的金融股价指数对中国和美国金融体系内的系统性风险的来源渠道进行了研究。以计算中国内部、美国内部和中美之间的下尾部相关系数LTDC为指标,测度并比较分析风险内部增速以及传染传导增速,进而发现,次贷危机发生后,共同冲击来源渠道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出现系统性风险,而传染渠道在我国系统性风险的来源渠道组成中比重并不高。同时,研究发现次贷危机发生后,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避险行为使得中美金融部门之间的相关程度大大降低,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持有资产头寸及其他业务联系产生传染效应,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与此相反,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新常态”,以往中国金融体系中积累的风险因素进一步凸显,在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金融部门暴露在共同冲击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中的可能性也明显提高了。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微观审慎监管,以应对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外,更应该尽快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强对金融业同质化产品的监督,预防由共同冲击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而对于过度追求跨境金融监管,以及向整个银行系统提供无限制的流动性支持的“最后贷款人”等监管方向,则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考量。(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邓运川[8](2017)在《共同抵御低谷冲击——记河北定州绿之源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州绿之源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邵志强、王立进、和永涛、邵志谦四个人的苗圃组成。在苗市进入低谷以后,他们抱团取暖,一起抵御低谷的冲击,经营效益始终保持较好的水平。近日,来到河北定州市留早镇,采访了合作社的几位成员。选好领头羊谈到合作社之所以能取得骄人的业绩时,王立进说,一个团队要想前进,(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园艺》期刊2017年10期)

郑慧娟[9](2016)在《金砖国家经济波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9年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会晤以来,金砖国家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合作机制,并且在多领域的合作日趋深入。近10多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总量迅速扩展,并占据了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中的四位,一度被认为是新兴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然而,五国经济由于共同国际冲击、其他国家冲击或者国内自身的冲击等原因的影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这些波动对于各国自身经济发展,以及维系和推进金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金砖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开始放缓,巴西和印度通货膨胀严重、俄罗斯GDP增长率大幅下跌甚至为负等等,金砖国家能否继续引领新兴国家发展也开始被质疑。基于此,在全球贸易和投资合作与往来日趋紧密的背景下,外部冲击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作用再次得到关注和重视。探究金砖五国的经济波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探究和分析经济波动的来源和因素,对稳定经济和促进五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关注金砖国家经济波动的强度及其驱动因素识别,共将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是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并进一步说明本文研究的必要性。第叁章为金砖国家经济波动特征的分析,在梳理和了解五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金砖国家季度实际GDP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分析五国各自经济波动的异同,并测度五国之间是否具有同步性的关联特征。第四章则分别利用AR模型、因子结构VAR(FSVAR)模型,以及因子增广VAR(FAVAR)模型层层递进,来探究金砖国家经济波动的来源及因素。第五章为论文的结论与政策启示。本文通过梳理金砖国家近20年的数据事实以及实证分析了解到,近20年来,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分界,前后经济波动差别较大。2008年之前的近10年时间里,全球经济总体环境良好,金砖国家纷纷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整体呈现经济总量扩张、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并且,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对外出口结构的不同,中印两国经济增长率波动同步性较强,而主要依赖资源型产品的巴西、南非和俄罗斯呈现出较强的同步性。2009年之后,金砖五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总体不佳,除了印度快速从危机中快速恢复并保持较高速增长外,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扩张态势初见疲软,巴西、南非和俄罗斯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因而金砖五国之间经济波动的同步性也发生变化。中印两国波动的同步性明显下降,而衰退最严重的巴西和俄罗斯同步性与之前相比则进一步增强。首先,通过AR模型的估计发现,金砖国家波动主要受冲击而不是传导因素的影响,接着,论文通过用FSVAR方法对经济增长率预测的误差进行方法分解的结果表明,金砖国家中除印度之外,其他四个国家经济波动的冲击因素主要为外部的共同冲击,最后,FAVAR的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活动更容易引起金砖国家经济波动,且该因素的正向冲击会拉动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经济都出现不同幅度的正向增长,但印度则不会受到其显着的影响;全球通胀冲击对五个国家都产生了明显的负向影响,而大宗商品价格的正向冲击对俄罗斯、巴西和南非在短期内为正向作用,但此作用不可持续。(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6-12-01)

崔华泰[10](2016)在《共同因子冲击下的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中国与OECD国家股市与经济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社会面临深刻转型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作用尤为凸显,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对中国经济复苏、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在此基于1992—2012年OCED国家与中国的面板数据,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研究中,为了控制技术革新、经济周期等共同冲击的潜在影响,对Holly、Pesaran提出的CCEP的实证方法加以改进,发现股市发展程度、股市换手率、股市规模程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度、经济集聚度均对实际人均收入所代表的经济增长起到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发现共同因子较好地刻画了技术冲击、经济周期因素等共同冲击对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因子载荷系数的估计中发现,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越大,对于共同冲击的反应越强烈。(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6年11期)

共同冲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美国和中国的金融指数数据,运用Copula方法和极值理论研究中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不论是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和之后,中国和美国内部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性风险均高于中美两国金融机构间的系统性风险,而在次贷危机爆发和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期间,中美两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性风险明显降低,与此同时,中国内部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性风险却显着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同冲击论文参考文献

[1].穆宏.山东局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共同开展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究[N].中煤地质报.2019

[2].赵宁,皓星,秦品,吴若池.共同冲击对中国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J].金融论坛.2019

[3].王春,程露萍,唐礼忠,王文,刘涛.高轴压和围压共同作用下受频繁冲击时含铜蛇纹岩能量演化规律[J].爆炸与冲击.2019

[4].魏沐杨.RC梁在荷载与氯盐干湿循环共同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与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5].刘梦娜.电极条件和纳米粒子共同作用下变压器油冲击绝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

[6].步亚男.在面临共同冲击时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是否存在[D].东北财经大学.2017

[7].吴若池.基于共同冲击视角的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

[8].邓运川.共同抵御低谷冲击——记河北定州绿之源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J].中国花卉园艺.2017

[9].郑慧娟.金砖国家经济波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16

[10].崔华泰.共同因子冲击下的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中国与OECD国家股市与经济数据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6

标签:;  ;  ;  ;  ;  ;  ;  ;  ;  ;  

共同冲击论文-穆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