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式锚碇论文-罗胜,刘建,陈亮

隧道式锚碇论文-罗胜,刘建,陈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隧道式锚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悬索桥,隧道式锚碇,数值模拟,接触分析

隧道式锚碇论文文献综述

罗胜,刘建,陈亮[1](2019)在《太洪长江大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锚碇作为悬索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形位移与受力规律状态将直接影响到悬索桥的安全性能和长期使用的可靠性。为研究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设计参数对其的影响,以太洪长江大桥南岸隧道式锚碇为工程背景,根据有限元分析法,结合现场施工的实际环境,采用接触问题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锚塞体与岩体的力学接触,建立了叁维有限元模型。针对锚固系统应力分布规律、形变情况进行分析,对设计参数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设计缆力荷载作用下锚塞体在主缆方向的位移均在毫米级别;在设计缆力作用下围岩的稳定符合设计规范要求,锚碇系统位于稳定状态;设计参数改变可减少锚锭沿轴向方向的位移和对围岩的干扰,但是对围岩内的第1主应力最大值影响并不大。(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王坤,丁亚辉[2](2019)在《悬索桥隧道式锚碇成品索锚固系统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丽高速金沙江大桥采用隧道式锚碇,主缆采用可更换的挤压式多股成品索预应力锚固系统;隧道式锚碇作业空间狭小,仅能采用人工、手动葫芦安装;前后锚面两端张拉。(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王东英,汤华,尹小涛,邓琴,乔文号[3](2019)在《隧道式锚碇承载机制的室内模型试验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隧道式锚碇的承载机制,探究加载过程中锚碇及周围岩体的力学响应规律,依托绿枝江大桥隧道锚工程,开展隧道锚1∶100室内叁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通过有效模拟散索鞍、主缆散股、预应力管道、钢绞线、等传力构件,真实地还原了隧道式锚碇的传力路径和特征。通过分析从加载到破坏过程中锚–岩界面压力,围岩应力、变形响应,揭示出隧道式锚碇抗拔承载过程的时空演化机制,并在分析深部岩体位移峰值点迁移规律和表观裂纹扩展过程的基础上,预测隧道式锚碇的破坏形态。主要结论有:(1)从加载到破坏过程中,锚–岩界面应力呈无响应(0~5P)–弹性增长(5P~13P)–加速增长(13P~19P)–迅速衰减(21P~23P)的阶段性特征;(2)自加载至破坏过程中,锚塞体是由后向前、逐层挤压上覆岩体,由近及远、逐步调动周围岩体联合承载的;(3) 5P荷载前,锚塞体和围岩基本无变形,5P~13P荷载下,锚体和围岩位移低速线性增长,13P~21P荷载下,锚体和围岩位移均加速增长且锚体位移增长速度大于岩体,23P荷载下岩体损伤严重,锚体因克服岩体束缚被拔出;(4)隧道锚表观裂纹是在锚塞体、围岩的位移加速增长后才产生,极限荷载下形成的网状破裂区为:拱顶以上50cm、洞底以下35 cm、墙左墙右各35 cm,隧道式锚碇最终的破坏形态为不对称的喇叭状。(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黄文,徐郅崴[4](2019)在《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相对于重力式锚碇节省了工程造价、有利于环境保护,隧道式锚碇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简述了隧道式锚碇自应用以来取得的一系列设计成果,如:锚区选址、尺寸拟定和围岩参数等,以及现在对隧道锚受力特性的认知,如:工作性状、破坏机理和研究方法等。对目前各种解决途径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工程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2期)

杨斐,王坤,丁亚辉[5](2019)在《金安金沙江大桥隧道式锚碇开挖施工测量及监控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安金沙江大桥采用世界最大规模的隧道式锚碇,在不同的施工阶段采用不同的测量及监控方法,工作复杂,类似工程案例极少。以金安金沙江大桥锚碇测量及监控工作为依托,总结经验,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02期)

郑朝林,尹小涛,王东英,邓琴[6](2018)在《金沙江大桥隧道式锚碇的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华丽高速公路金安金沙江大桥华坪岸和丽江岸隧道式锚碇的安全评价为依托,利用工程类比法评价其稳定控制要素,设计了数值超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塑性区的扩展过程,确定隧道式锚碇围岩的破坏模式,明确施工安全监测和需要采取预加固部位的空间位置。根据荷载与位移关系曲线的拐点和塑性区贯通判据,确定华坪岸锚碇和围岩系统设计承载力大于6.5P,丽江岸锚碇和围岩系统设计承载力大于5.0P;认定锚碇和围岩系统承载稳定系数均大于4.0。在该设计荷载的作用下,围岩承载安全。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数值积分,考虑规范规定的Ⅰ-Ⅰ和Ⅱ-Ⅱ最不利截面的评价结果,华坪岸隧道式锚碇的抗拔稳定系数取6.2,丽江岸隧道式锚碇的抗拔稳定系数取2.6,均满足抗拔稳定系数大于2.0的规定。该研究成果可为设计验证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交通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祁雪梅,张大兵,陶路[7](2018)在《虎跳峡金沙江大桥隧道式锚碇模型试验研究与承载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香丽高速虎跳峡金沙江大桥香格里拉岸隧道式锚碇1∶10缩尺模型试验过程。试验表明,在主缆拉力作用下,锚碇系统的变形以锚塞体携裹着围岩一起沿拉力方向移动,混凝土与围岩之间无相对滑动,后部1/3长度范围的围岩分担了不少于60%的主缆拉力,中隔墩岩体变形较大,锚碇总的变形和承载能力满足规范要求。(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13期)

肖世国,赵琳智[8](2018)在《悬索桥隧道式锚碇侧摩阻力近似解析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析计算悬索桥隧道式锚旋的侧摩阻力,基于弹性理论,并考虑锚旋前、后锚端边界条件,建立了锚碇侧摩阻力的计算表达式。首先,根据实际锚碇受力情况建立了锚碇分析模型;其次,在Mindlin解的剪应力一般表达式基础上,引入锚碇前、后锚端剪应力为0的条件以及锚碇的静力平衡条件予以修正,得到锚碇侧摩阻力的解析式;最后,引用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解析方法的合理性,并结合工程实例进一步揭示了锚碇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锚碇摩阻应力沿轴向呈单峰曲线分布模式,解析计算与叁维数值模拟的最大摩阻应力平均误差约为8.5%;当主缆拉力较小(1倍设计缆力)时,锚碇自重可导致较小的侧摩阻力;当主缆拉力较大(3.5倍设计缆力)时,锚碇自重对侧摩阻力影响相对减弱;随着主缆拉力逐渐增大,锚旋侧表面可能出现局部剪切破坏,侧摩阻力将产生重分布.(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乔[9](2018)在《大跨径铁路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围岩变形破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悬索桥因其构造简单、受力明确、单位造价低、跨越能力强,因而发展潜力巨大;隧道锚作为锚碇形式的一种,其优势在于对环境影响小,造价相对较低。但由于悬索桥刚度小,在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挠度和振动,因此在国内尚未运用于铁路建设中;而隧道锚对工程地质条件要求较高且抗拔机制尚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隧道锚的应用。本文依托全国首座铁路悬索桥——丽香铁路金沙江大桥,基于其实际地形地貌及岩体物理力学特性,建立金沙江大桥丽江岸隧道锚围岩系统叁维有限差分数值模型;参考金沙江大桥设计资料,建立金沙江大桥全桥有限元数值模型,着重研究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锚围岩应力变形规律以及静荷载作用下隧道锚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重力作用下,隧道锚围岩系统位移整体位移方向竖直向下,并随着高程增高而增大,围岩仰坡表面及承台处有局部张拉破坏,锚碇上侧有局部沿锚碇与围岩接触面的剪切破坏,稳定性较好;(2)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锚围岩系统整体位移以锚碇中轴线为中心向四周不均匀扩散,并逐渐减小;围岩保持较稳定状态,但仰坡坡表及承台处张拉破坏范围有所扩大,在锚碇上部岩体剪切破坏面贯通,应及时做好支护工作,防止列车振动荷载循环作用下加剧其变形破坏;(3)以单倍设计张拉荷载为基准,对金沙江大桥丽江岸锚碇逐级加载,其位移最大值出现在锚碇与围岩接触面,位移以锚碇中轴线为中心向周围均匀扩散,并逐渐减小;当加载至七倍设计张拉荷载时,在锚碇上侧、左右两侧及后锚面处岩体剪切塑性应变区大量增加,并且带动深处大量岩体发生剪切塑性变形,接近形成贯通破坏面,围岩处于临界失稳状态;加载至八倍设计张拉荷载时,围岩形成由左锚碇左侧至右锚碇右侧的弧形贯通剪切破坏面,并带动深处大量岩体发生剪切破坏,围岩整体失稳;(4)金沙江大桥丽江岸锚碇极限抗拔力为7-8倍设计张拉荷载,安全系数大于5,满足设计要求,并且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罗雄[10](2018)在《悬索桥隧道式锚碇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式锚碇是悬索桥的重要锚固形式之一。由于隧道围岩性质的复杂多变等原因,目前对隧道锚承载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相关理论体系也尚未成型,而现场模型试验是研究隧道锚承载特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国内首座铁路悬索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金沙江特大桥的隧道式锚碇为对象,通过现场原位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对隧道锚的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相似理论,考虑隧道锚的设计荷载与尺寸效应,尽量客观真实地反应隧道锚在实际受力情况下的力学响应特性,确定模型试验的缩尺比例为1:10,并由此得出模型锚体的结构尺寸。(2)从荷载的施加方法、反力板的制作、加载及监测元件的布置到模型锚体的浇筑进行了设计与实施。(3)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了在各级恒载和循环载作用下,截面轴力随外荷载的增加而呈现出近似线性递增的规律;当荷载较大时,增加锚体长度对其承载力的影响较小。(4)在荷载作用下,从后锚面到前锚面轴力依次衰减,而且衰减的速率依次变慢;靠近后锚室的锚体要比靠近前锚室的锚体先发挥作用,而且距离后锚室越近,锚体发挥作用的比例越高,远离后锚面的锚体承载潜能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尚有较大富裕。(5)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香格里拉岸模型隧道锚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模型锚在设计荷载和超载条件下的变形、应力以及塑性区的分布特征,计算结果与原位模型试验实测数据基本吻合;根据塑性区的发展及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得出模型锚的极限承载力为(13~14)P,工程隧道锚的现有设计能够满足承载力及位移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隧道式锚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丽高速金沙江大桥采用隧道式锚碇,主缆采用可更换的挤压式多股成品索预应力锚固系统;隧道式锚碇作业空间狭小,仅能采用人工、手动葫芦安装;前后锚面两端张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隧道式锚碇论文参考文献

[1].罗胜,刘建,陈亮.太洪长江大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9

[2].王坤,丁亚辉.悬索桥隧道式锚碇成品索锚固系统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9

[3].王东英,汤华,尹小涛,邓琴,乔文号.隧道式锚碇承载机制的室内模型试验探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4].黄文,徐郅崴.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研究现状[J].四川建材.2019

[5].杨斐,王坤,丁亚辉.金安金沙江大桥隧道式锚碇开挖施工测量及监控方法[J].建筑技术开发.2019

[6].郑朝林,尹小涛,王东英,邓琴.金沙江大桥隧道式锚碇的安全评价[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8

[7].祁雪梅,张大兵,陶路.虎跳峡金沙江大桥隧道式锚碇模型试验研究与承载机理[J].施工技术.2018

[8].肖世国,赵琳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侧摩阻力近似解析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

[9].张乔.大跨径铁路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围岩变形破坏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罗雄.悬索桥隧道式锚碇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标签:;  ;  ;  ;  

隧道式锚碇论文-罗胜,刘建,陈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