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类次生林论文-刘洵,曾思齐,龙时胜,向博文,甘世书

栎类次生林论文-刘洵,曾思齐,龙时胜,向博文,甘世书

导读:本文包含了栎类次生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栎类,天然次生林,胸径,年龄

栎类次生林论文文献综述

刘洵,曾思齐,龙时胜,向博文,甘世书[1](2019)在《湖南省栎类天然次生林胸径地位指数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湖南省栎类天然次生林的立地质量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评价,编制了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胸径地位指数表。以湖南省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1989—2014年,共6期)复查结果中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的146个样地的399组胸径-年龄数据为建模样本,首先拟合各种胸径生长方程,根据决定系数(R~2)、残差平方和(SSE)以及均方根误差(RMSE)确定最优导向曲线方程;然后,根据胸径变动系数随年龄变化趋于平缓时的年龄作为基准年龄,根据基准年龄时胸径的绝对变动幅度以及指数级个数的比值确定指数级距(C);最后利用标准差调整法、变动系数调整法以及相对胸径法分别编制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胸径地位指数表。结果表明:通过对7个常用的数学模型进行胸径生长方程的拟合,最后选定逻辑斯蒂方程作为最优导向曲线方程,选择基准年龄为40 a,指数级距为3 cm,编制了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胸径地位指数表。根据样本胸径理论值和实际值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以及同一个样地的地位指数跳级情况,判别地位指数表的准确程度。检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相对胸径法编制的地位指数表精度最高,其卡方检验值低于临界值,同时验证样地的地位指数有跳级现象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23.6%,并且只是上下各跳一级,说明所编的地位指数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湖南省栎类天然次生林的立地质量评价。(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蒲俊华[2](2019)在《湖南省栎类次生林抚育采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显示,栎类次生林的面积占全国森林的10.15%,蓄积占全国森林的12.94%,栎类次生林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目前,栋类次生林大多数林分结构不合理,生境较差,林木生长缓慢,综合效能难以发挥。由于栎类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做好栎类次生林的经营不仅能使栎类次生林的生态功能更好发挥,同时也能加强我国的战略储备,在目前和长远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湖南省栎类次生林进行立地评价,分立地研究不同年龄栎类次生林林分的抚育采伐技术,为我国森林提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栎类次生林的立地评价与生长规律:基于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六期固定样地数据,筛选了天然次生林栎类样地102块,用平均高和平均年龄拟合导向曲线和树高标准差方程,编制地位级表,根据地位级表对湖南省栎类次生林进行立地评价,分为较好、中等、较差3类。同时,利用各类立地的栎类解析木数据,拟合栎类的材积生长方程,以此分析各类立地下栎类次生林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较好立地栎类的成熟年龄为58年,对应胸径为31cm;中等立地栎类的成熟年龄为70年,对应胸径为29cm;较差立地栎类的成熟年龄为120年。(2)栎类次生林中龄林林分抚育采伐: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芦头实验林场中等立地青冈栎次生林中龄林样地为研究对象,进行3种不同株数强度的采伐技术设计(弱度10%、中度20%、强度30%),比较采伐前后样地的树种组成、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和林木位置分布。结果如下:3种采伐强度下林分的树种组成和树种数基本没有变化;3种采伐强度下林分的直径结构均符合Weibull分布,q值都在合理范围1.3-1.7之间,其中强度采伐后样地的拟合效果最好;3种采伐强度下林分的上林层先锋树种减少,蓄积占比均有所降低,扩大了下林层目的树种的生长空间;强度采伐后样地的平均混交度最大,林木大小分化差异不明显,角尺度明显降低,林分平均竞争指数显着降低。综合来看,栎类次生林中龄林林分适宜采用强度采伐,其中采伐开始期为33年左右,株数采伐强度为30%,蓄积采伐强度为35%,采伐间隔期为6年。(3)栎类次生林近、成熟林林分抚育采伐:在湖南省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次生林样地中筛选出6032号(较好立地栎类次生林成熟林)和2194号(中等立地栎类次生林近熟林)两个样地,分别进行3种不同强度的采伐技术设计(弱度15%、中度25%、强度35%),比较采伐前后样地的树种组成、蓄积结构、直径结构,并用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预测蓄积生长量。结果如下:6032号样地在3种采伐强度下树种组成的变化都是先锋树种的占比降低,目的树种的占比提高,树种数没有减少;中度和强度采伐后样地的小、中、大各径木蓄积比更接近合理占比2:3:5;3种采伐强度下林分的直径结构均符合Weibull分布,其中强度采伐后样地的拟合效果最好,3种采伐强度下样地的q值都在合理范围1.3-1.7之间;强度采伐后样地的预测蓄积生长量最大。因此确定较好立地栎类次生林成熟林的采伐开始期为45年左右,采伐强度35%,计算采伐周期为30年左右。2194号样地在3种采伐强度下树种组成的变化都是伴生树种的占比降低,目的树种的占比提高,树种数没有减少;中度和强度采伐后样地的小、中、大各径木蓄积比更接近合理占比2:3:5;3种采伐强度下林分的直径结构均符合Weibull分布,只有弱度采伐后样地的q值在合理范围1.3-1.7之间;弱度采伐10年后预测蓄积生长量最大。因此确定中等立地栎类次生林近熟林的采伐开始期为55年左右,采伐强度15%,计算采伐周期为9年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洵[3](2019)在《湖南栎类次生林生长收获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在预估林分生长动态、制定营林措施以及评定森林经营效果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本研究以湖南省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栎类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数据完整、以栎类为优势树种且林分类型为天然次生林的176个固定样地(1989-2014年共6期)的复测数据作为研究数据。通过提出基于多期林木直径来估算异龄林年龄的方法、研制胸径地位指数表、构建相容性林分生长和收获预测模型、然后在建立的相容性林分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样地层次的混合效应,建立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相容性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为准确预测和模拟未来栎类林分的生长动态,建立符合栎类生长规律的收获表提供理论基础。(1)基于一类清查固定样地的多期直径测定数据,通过设定不同初始年龄的方法,选择理查德方程模拟多条直径-年龄生长曲线,然后依据树高生长到1.3m时的年龄对生长曲线进行准确定位,以此来估算林分单木、径阶以及林分的年龄。采用解析木数据对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估算林分平均年龄和径阶年龄时平均相对误差在10%以内,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科研和实践中。(2)编制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胸径地位指数表,首先选择逻辑斯蒂方程作为导向曲线方程,根据胸径变动系数随年龄变化趋于平缓时的年龄作为基准年龄,根据基准年龄时胸径的绝对变动幅度以及指数级个数的比值确定指数级距,确定基准年龄为40 a,指数级距为3 cm;然后利用标准差调整法、变动系数调整法以及相对胸径法分别编制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胸径地位指数表;最后根据胸径理论值和实际值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以及同一个样地的地位指数跳级情况,判别地位指数表的准确程度,结果表明相对胸径法编制的地位指数表精度最高。(3)采用二步最小二乘法和叁步最小二乘法对构建的相容性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的联立方程组进行拟合,并利用平均误差、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RMSE)、预测精度和决定系数(R2)等评价指标对拟合结果进行精度评价,最终选择误差最小,精度最高的二步最小二乘法进行联立方程组的拟合。模型异方差的问题采用原函数的倒数作为权函数,对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修正,根据模型修正后的残差分布图分布均匀,可以说明较好的解决了模型异方差问题。(4)应用混合效应模型方法对相容性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进行模拟,最终选择b3作为期初林分蓄积模型的混合效应参数,a2作为期末林分断面积模型的混合效应参数时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并且考虑模型异方差问题时,选择幂函数作为异方差结构的模拟效果最好;考虑时间序列自相关性时,AR(1)结构矩阵模型作为自相关结构的模拟效果最好。利用验证数据计算混合效应模型的平均误差、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预测精度四个检验评价指标,发现混合效应模型方法的四个评价指标值均优于加权二步最小二乘法的评价指标值,且混合效应模型方法的残差分布图分布均匀,分布范围也大大减小,说明加入异方差结构和自相关结构的混合效应模型方法的拟合效果要优于加权二步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效果。混合效应模型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结构修正随机效应参数来描述样地间的变化,而且可以通过异方差结构和自相关结构来解释模型异方差的问题和连续测量数据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因此,加入混合效应可以有效的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向博文[4](2019)在《湖南栎类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省国家森林连续清查样地中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次生林作为研究对象,用空间结构指数结合生长量选取合适的间伐木,为湖南栎类次生林的结构调整提供优化方法。编制湖南栎类次生林生长过程表,分析林分生长规律;运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每一个样地创建Voronoi图,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四个主要空间结构指数并运用乘除法的原理构建综合空间结构模型。根据每一株林木的综合空间结构指数选取合适的间伐木进行结构调整。用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模拟最优断面积,用最优的断面积控制间伐量,使得林木被间伐后,其生长活力能得到提高,在林分结构优化的同时达到提质增量的目的。以2 277号样地为例,通过分析林分的树种结构和直径结构得出林分中栎类树种占比较大,林分径阶分布不合理,小径阶林木较多且生长受抑制;分析林分的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得出:样地中由于树种较少,其他树种株数偏少,林分平均全混交度为0.1569属于弱度混交,样地平均大小比数趋近0.5,大小林木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竞争指数为6.3774为中等竞争强度,角尺度平均为0.3702趋于团状分布。由此在选择间伐木时,若同时有几株间伐木的综合指数相近时,这几株间伐木中有满足以下条件可以优先作为间伐木选取:(1)小径阶的栎类;(2)全混交度趋于0;(3)大小比数趋于1;(4)竞争指数大于10;(5)角尺度大于0.3702。最终根据最优断面积确定2277号样地的间伐断面积为2.143m2/hm2,根据其它约束条件确定样地间伐木为21株,株数间伐强度为16.27%,且间伐后的林分树种个数与径阶个数都未减少;间伐后,各空间结构指数均有改变,林分的全混交度比间伐前提高了3.70%,林分整体竞争强度降低31.74%,林分的角尺度降低0.46%,林木的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增加160.12%,间伐后林分的空间结构改善显着。此次调整结果使得林分结构往预期方向靠近,但无法满足预期要求,因此,需要经过长期,多次的结构调整,才能将这类林分结构调整至最优的状态。林分的结构越合理,稳定性就越高,发挥的功能作用就越多。以湖南地区的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次生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次生林的生长规律,制定优化空间结构的方案,并结合了间伐量的优化,构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模拟每个年龄段的最优断面积预测曲线。为栎类次生林的空间结构优化调控和林分提质增量措施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卢侃[5](2019)在《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层划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层划分有助于研究天然次生林林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林层分异的本质是由林木竞争引起林木个体分化所形成,而现有林层划分方法并未完全考虑林木间的竞争对林层划分的影响。湖南作为我国最丰富的栎类天然次生林资源分布区之一,如何准确的划分栎类次生林林层,对其林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和林分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 51块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典型样地作为研究对象,从林木竞争的角度提出一种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层划分的方法,为栎类天然次生林的经营、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1)提出林木竞争划分法。在完成样地自由树冠幅模型构建后,计算得到所有林木的竞争压力指数(CSI)和综合竞争压力指数(C-CSI),再分别把林木的2种竞争压力计算值作为聚类因子,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全林分划分为2个林层或3个林层,基于此提出了林木竞争划分法。(2)林层划分新方法的检验。选取国家林层划分标准来检验林木竞争划分法的林层划分数目、树高变异系数来检验两种竞争指标的优劣性、直径分布规律与树高胸径关系来检验林木竞争划分法的林层划分是否符合自然分异规律。1)国家林层划分标准检验结果表明:划分为2层时符合国家林层划分标准;而划分为3个林层时不符合国家林层划分标准;2)树高变异系数检验结果表明:划分林层比未分层的平均树高变异系数显着降低,综合竞争压力指数优于竞争压力指数。其中,全林分的平均树高变异系数为28.04%,上层的平均树高变异系数为13.23%,降低了 52.82%;下层的平均树高变异系数为19.00%,降低了 32.24%。综合竞争压力指数与竞争压力指数相比,其上层的树高变异系数降低了 10.73%,下层的树高变异系数基本不变;3)直径分布规律检验结果表明:林木竞争划分法能将林分内生长状况相似的林木划分为同一林层,准确反映出栎类次生林的林层自然分异规律。其中,上层直径分布拟合结果均符合Weibull分布,参数c在1-3.6之间,呈右偏山状曲线。下层拟合结果服从Gamma分布,参数p均大于2,其直径分布曲线是先往下凸,然后中间往上凸,最终向下凸,而Weibull分布函数、Gamma分布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均不能有效拟合整个栎类次生林全林的直径分布。4)树高胸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采用林木竞争划分法划分林层后,其各亚层的树高胸径关系与全林分相比更有规律性,与不分层的全林分相比,上层和下层平均绝对误差(AMR)与均方根误差(RMSE)有明显的下降。其中,采用Curtis式拟合效果优于Schumacher式,其平均绝对误差(AMR)较低、均方根误差(RMSE)与确定系数(R2)较高。(3)林层划分新方法与现有方法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当前阶段的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层划分而言,林木竞争划分法要优于现有林层划分方法。其中,TSTRAT分层法易出现多划林层的情况,尤其是林分下层的林层数目明显偏多;LMS划分法的各亚层之间层间距明显偏小,在较低的林层内容易出现单木成层的现象:国际林联划分法的林层划分数目固定为3层,缺少一定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全树高聚类划分法其划分结果从纯数据上对林层进行划分,且该方法容易将树高断点处作为聚类分层时的聚点,其划分结果缺乏一定生物学解释意义,最后对5种林层划分法的划分结果进行国家林层划分标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只有林木竞争划分法的划分结果的各项检验因子满足检验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黄朗,朱光玉,康立,胡松,刘卓[6](2019)在《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幼树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典型栎类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51块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划分林分类型,研究湖南不同栎类天然次生林幼树更新特征,分析了湖南不同栎类天然次生林幼树更新指标(幼树密度、幼树平均地径、平均高以及平均冠幅)与环境因子、林分因子的相关性,旨在阐明环境因子、林分因子对幼树更新的影响,以期为湖南不同栎类天然次生林的恢复与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利用聚类分析可将研究区内栎类天然次生林划分为5个类型,包括甜槠锥栗混交林(CC)、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混交林(FC)、石栎樟树混交林(LC)、枹栎甜槠混交林(QC)、青冈栎混交林(CG)。(2)不同类型栎类天然次生林更新幼树优势种分化明显,物种丰富度差异显着(P<0.05)。5种不同栎类次生林幼树密度均未超过500株/hm~2,更新情况较差;幼树数量差异显着(P<0.05),为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混交林>石栎樟树混交林>青冈栎混交林>枹栎甜槠混交林>甜槠锥栗混交林;生长情况差异显着(P<0.05),为青冈栎混交林>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混交林>枹栎甜槠混交林>甜槠锥栗混交林>石栎樟树混交林。(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次生林幼树更新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差异。甜槠锥栗混交林中幼树密度与腐殖质厚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幼树平均高与灌木盖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幼树平均地径与草本盖度、灌木盖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混交林中幼树密度与海拔、腐殖质厚度、枯落物厚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草本盖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幼树平均地径与郁闭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幼树平均高、幼树平均冠幅与坡位呈显着正相关(P<0.05)。石栎樟树混交林中幼树密度与坡向、土壤厚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其余因子对幼树生长无显着影响。枹栎甜槠混交林中幼树密度与郁闭度、乔木密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坡位呈显着负相关(P<0.05);幼树平均冠幅与坡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青冈栎混交林中幼树平均地径与土壤厚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乔木密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幼树平均冠幅与灌木盖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闫东锋,马瑞婷,杨庆培,胡林坡,牛梦鹤[7](2019)在《间伐强度对栎类天然次生林幼苗更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栎类(Quercus)天然次生林幼苗更新特征的影响,对河南省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和太行山区中龄栎类天然次生林实施4种强度(对照:%;弱度:21%;中度:35%;重度:54%)的间伐,2年后调查林下幼苗更新密度、更新频度及更新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弱度、中度和重度间伐下幼苗更新密度分别为3 750、6 187、4 612和4 925株·hm~(-2);更新幼苗种类数分别为3、3、8和16种; Shannon-Weinner有效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 95、1. 31、2. 65和5. 64。弱度间伐林下幼苗更新密度最大而重度间伐林下幼苗种类数最多,表明弱度间伐能提高林下幼苗天然更新密度,重度间伐强度会导致幼苗数量减少,却有利于树种多样性的维持。(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钱红阳,刘国顺,闫琪,杨博,周亚运[8](2018)在《淮河源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淮河源生态功能区设置4个典型样地调查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该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种间相遇率。结果表明,群落内灌木层物种的丰富度最高,其次为草本层,最后是乔木层。4个典型样地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差别不大,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稳定,群落内种类组成较复杂,各种群在生态位上较协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朱光玉,徐奇刚,吕勇[9](2018)在《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对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分空间结构会显着影响其林下植被多样性,为明确其影响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以栎类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Pearson简单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与典型相关分析探索乔木层空间结构与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为保护林下植被多样性提供生态经营建议。以混交度、聚集指数和开敞度表达林分空间结构,以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Auclair&Goff指数作为灌木物种多样性评价指标,利用3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混交度对灌木层Pielou指数和Auclair&Goff指数影响显着(P<0.05),其余指数均不显着;(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受到多个林分空间指标的综合影响,其中Pielou指数受到混交度、聚集指数和开敞度的显着影响,Auclair&Goff指数受到混交度与开敞度的显着影响;(3)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通过显着性检验,典型相关系数为0.5427,林分空间结构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标两组变量在整体上相关性较强,其中混交度是影响力最大的变量。因此,欲提高栎类天然次生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应选择以调整树种结构为主,综合考虑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整方案。(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5期)

闫东锋,吴桂藏,王一叁,杨喜田[10](2018)在《不同森林抚育强度对栎类天然次生林细根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栎类天然次生林细根形态和生物量等生长动态特征对不同森林抚育强度的响应,采用近自然森林抚育作业法对栎类天然次生中幼龄林进行抚育,并设置轻度(21%)、中度(35%)和重度(54%)3个抚育强度处理水平以及对照样地,抚育2年后进行样地调查,研究不同抚育强度条件下林地表层(0~20 cm)细根形态结构特征参数和生物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细根结构特征参数和Bray-Curtis相异距离的不同抚育强度样地PCo A排序图,能很好地描述不同抚育强度样地之间的细根生长发育差异特征;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加,0~20 cm土层活细根和死细根根长密度、细根表面积密度、细根平均直径和细根体积密度均不同程度增加,且在不同抚育强度之间呈现显着的差异(P<0.05);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加,0~10 cm土层活细根生物量密度和总细根生物量密度均快速增加;相比于10~20 cm土层,森林抚育对0~10 cm细根生长的影响更为明显,强度抚育条件下的0~1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密度比对照增加了136.72%,而10~2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密度比对照增加了105.68%。(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栎类次生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显示,栎类次生林的面积占全国森林的10.15%,蓄积占全国森林的12.94%,栎类次生林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目前,栋类次生林大多数林分结构不合理,生境较差,林木生长缓慢,综合效能难以发挥。由于栎类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做好栎类次生林的经营不仅能使栎类次生林的生态功能更好发挥,同时也能加强我国的战略储备,在目前和长远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湖南省栎类次生林进行立地评价,分立地研究不同年龄栎类次生林林分的抚育采伐技术,为我国森林提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栎类次生林的立地评价与生长规律:基于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六期固定样地数据,筛选了天然次生林栎类样地102块,用平均高和平均年龄拟合导向曲线和树高标准差方程,编制地位级表,根据地位级表对湖南省栎类次生林进行立地评价,分为较好、中等、较差3类。同时,利用各类立地的栎类解析木数据,拟合栎类的材积生长方程,以此分析各类立地下栎类次生林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较好立地栎类的成熟年龄为58年,对应胸径为31cm;中等立地栎类的成熟年龄为70年,对应胸径为29cm;较差立地栎类的成熟年龄为120年。(2)栎类次生林中龄林林分抚育采伐: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芦头实验林场中等立地青冈栎次生林中龄林样地为研究对象,进行3种不同株数强度的采伐技术设计(弱度10%、中度20%、强度30%),比较采伐前后样地的树种组成、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和林木位置分布。结果如下:3种采伐强度下林分的树种组成和树种数基本没有变化;3种采伐强度下林分的直径结构均符合Weibull分布,q值都在合理范围1.3-1.7之间,其中强度采伐后样地的拟合效果最好;3种采伐强度下林分的上林层先锋树种减少,蓄积占比均有所降低,扩大了下林层目的树种的生长空间;强度采伐后样地的平均混交度最大,林木大小分化差异不明显,角尺度明显降低,林分平均竞争指数显着降低。综合来看,栎类次生林中龄林林分适宜采用强度采伐,其中采伐开始期为33年左右,株数采伐强度为30%,蓄积采伐强度为35%,采伐间隔期为6年。(3)栎类次生林近、成熟林林分抚育采伐:在湖南省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次生林样地中筛选出6032号(较好立地栎类次生林成熟林)和2194号(中等立地栎类次生林近熟林)两个样地,分别进行3种不同强度的采伐技术设计(弱度15%、中度25%、强度35%),比较采伐前后样地的树种组成、蓄积结构、直径结构,并用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预测蓄积生长量。结果如下:6032号样地在3种采伐强度下树种组成的变化都是先锋树种的占比降低,目的树种的占比提高,树种数没有减少;中度和强度采伐后样地的小、中、大各径木蓄积比更接近合理占比2:3:5;3种采伐强度下林分的直径结构均符合Weibull分布,其中强度采伐后样地的拟合效果最好,3种采伐强度下样地的q值都在合理范围1.3-1.7之间;强度采伐后样地的预测蓄积生长量最大。因此确定较好立地栎类次生林成熟林的采伐开始期为45年左右,采伐强度35%,计算采伐周期为30年左右。2194号样地在3种采伐强度下树种组成的变化都是伴生树种的占比降低,目的树种的占比提高,树种数没有减少;中度和强度采伐后样地的小、中、大各径木蓄积比更接近合理占比2:3:5;3种采伐强度下林分的直径结构均符合Weibull分布,只有弱度采伐后样地的q值在合理范围1.3-1.7之间;弱度采伐10年后预测蓄积生长量最大。因此确定中等立地栎类次生林近熟林的采伐开始期为55年左右,采伐强度15%,计算采伐周期为9年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栎类次生林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洵,曾思齐,龙时胜,向博文,甘世书.湖南省栎类天然次生林胸径地位指数表研制[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2].蒲俊华.湖南省栎类次生林抚育采伐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刘洵.湖南栎类次生林生长收获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4].向博文.湖南栎类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5].卢侃.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层划分方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6].黄朗,朱光玉,康立,胡松,刘卓.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幼树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J].生态学报.2019

[7].闫东锋,马瑞婷,杨庆培,胡林坡,牛梦鹤.间伐强度对栎类天然次生林幼苗更新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8].钱红阳,刘国顺,闫琪,杨博,周亚运.淮河源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18

[9].朱光玉,徐奇刚,吕勇.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对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10].闫东锋,吴桂藏,王一叁,杨喜田.不同森林抚育强度对栎类天然次生林细根特征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栎类次生林论文-刘洵,曾思齐,龙时胜,向博文,甘世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