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齐锦宏(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476600)

【中图分类号】R73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218-01

【摘要】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86倒,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42例)行单纯放疗,30Gy/10次。结果放疗联合唑来膦酸组骨疼痛有效率为90.9%,单纯放疗组疼痛有效率为69.0%(P<O.05)。结论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疗效确切,且唑来膦酸不良反应小,给药方便,是日前治疗骨转移癌的优选方案。

【关键词】唑来膦酸放疗骨转移癌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常引起剧烈和持久的疼痛、高钙血症、活动障碍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从2008年1月~20011年12月应用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8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一般资料本组86例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17~82岁,平均50岁。其中肺癌43例,乳腺癌26例,鼻咽癌7例,胃癌6例,食管癌3例,肝癌1例。所有病人原发灶均有病理证实,骨转移灶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疼痛,经ECT和/或CT、MRI检查证实有一处或多处骨转移,均为溶骨性破坏,其中单发10例,多发76例,且患者1个月内未接受过包括双膦酸盐、放疗和全身核素等治疗,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

1.2治疗方法:观察组44例采用医用直线加速器线放疗,对骨转移病灶进行姑息放疗,多发转移者选取引发疼痛剧烈的病灶放疗,3Gy/次,5次/w,每一转移灶放疗总剂量30Gy,最大不超过40Gy。放疗第一天应用唑来膦酸4mg,3W后重复1次,可连用4次。对照组42例予单纯放射治疗,放疗方法同观察组。

1.3疗效判定: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疼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疗效评价。止痛效果疼痛分级按WHO疼痛分级法(VRS标准):0级:无痛;I级:轻度疼痛,可耐受;Ⅱ级:中度疼痛,影响睡眠,需镇静及止痛药;Ⅲ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需要强阿片类止痛药。止痛效果评价:显效:治疗后疼痛减轻2个级差以上;有效:疼痛减轻1个级差;无效:疼痛减轻,但在治疗中又恢复原有状态,疼痛未减轻或加重者。总有效=显效+有效。活动能力改善活动能力分级:O级:活动自如;I级:活动受限;Ⅱ级:活动明显受限;Ⅲ级:完全不能活动。生活质量改善按KPS评分标准,显效:KPS评分提高20分以上;有效:KtX3评分提高l0~20分;无效:KPS评分无明显改变或降低。不良反应观察有无发热、乏力、寒战、肌痛、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及其他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止痛效果: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观察组活动能力改善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1%;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54.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生存质量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前KPS评分为63.1±7.55,治疗后为83.7±5.67;对照组治疗前KPS评分为62.0±8.01,治疗后为76.0±7.75,与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4不良反应:观察组中4例患者出现发热及流感样症状,l例出现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未发现骨髓抑制,无心功能及肝肾功能损害者。

3讨论

骨骼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大约50%的恶性肿瘤在整个病程中发生转移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发生骨转移为最常见.其中80%由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引起。骨转移癌通常为多发.单发者仅占10%。骨转移的部位以脊椎背和骨盆.约占骨转移癌的80%。其次是肋骨、股骨和肱骨圆。骨转移癌引起疼痛的机制是肿瘤细胞在骨骼内种植生后刺激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形成溶骨性破坏,造成血钙升高及病理性骨折,骨转移癌细胞不断增长。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及组织,并向骨膜伸展,侵犯感觉神经末梢,以及分泌一些致痛物质,如:前列腺素、乳酸和肿瘤坏死因子等。放疗可以杀灭肿瘤细胞,使肿瘤体积缩小,减轻压迫症状,并抑制破骨细胞释放化学性致痛介质,从而达到止痛效果。放疗使血管纤维基质大量产生,成骨细胞活性增加而形成新骨,溶骨病变产生再钙化,还能降低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促进病理性骨折的愈合,控制或稳定骨转移性病灶的病恶化。唑来膦酸作为第三代双磷酸盐类药物,是治疗骨转移癌疼痛最常见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骨的再吸收。在体外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诱导破骨细胞调亡,还可以通过与骨的结合阻断破骨细胞对矿化骨和软骨的吸收。唑来膦酸还可以抑制由肿瘤细胞释放的多种刺激因子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和骨钙释放,减少肿瘤转移所引起的骨破坏,延迟和防止骨转移癌继续恶化,预防和减少骨转移癌造成的病理性骨折,维持正常血钙,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唑来膦酸还具有直接的体内体外抗肿瘤作用。且其给药方便,不良反应轻,少数病人出现的一过性的发热、上感样症状、肌痛等,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但曾有导致肾功能损害和下颌骨坏死的报道,临床使用中要加以注意。

本临床观察表明,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有效率为90.9%,高于单纯放疗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两者联用,能起到互补协同作用。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骨痛。提高生活质量。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可延长生存期,且临床上使用方便,副作用轻微,患者耐受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  ;  ;  

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