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在印刷中的作用

论美学在印刷中的作用

一、论印刷中的美学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楚小庆[1](2021)在《技术进步对新艺术形式衍生及其创作形态表现的影响》文中提出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模式,也深入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艺术与技术二者之间始终形影不离。技术影响和支撑着艺术创作形态的发展,拓展了艺术自身的表现空间,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及其原有思维模式,以及艺术欣赏者的审美体验方式,推动艺术创作及其表现形态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介质的虚实属性、艺术观念影响与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从技术化艺术的视角来看,新技术应用影响下的新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多元性和兼容性等特点。由于技术进步所物化的是艺术观念、认识观念及审美意识形态,所以,我们更应当关注技术手段承载和呈现的艺术审美观念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非技术手段本身。历史上比较典型地影响各艺术门类的技术门类主要有印刷技术、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沿着上述技术门类陆续兴起的脉络和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来关注艺术形式的变化,可见一条在新兴技术发展推动下促使新艺术形式不断衍生并对艺术创作表现形态产生影响的清晰路径。可以分别从印刷技术对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外在形态的影响、影像技术对写实艺术创作思想的影响和冲击、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的艺术形态演变、互联网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表现的新特征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王莹[2](2020)在《宋体字美学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的宋体字作为研究对象,以时间发展为轴线,结合实际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对宋体字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索和归纳,力求对宋体字的演变过程进行较为客观的梳理。在历史的支撑下,对宋体字的造型结构、字体变化以及美学特征进行探析,为推动宋体字的创新发展完善理论支撑。论文首先对雕版印刷术与宋体字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基本概念上的梳理和归纳,指出宋体字作为印刷字体与印刷术之间不可忽略的因果关系,为宋体字分析研究做理论基础铺垫。随后,从社会、人文、历史和技术等角度进行史料收集,梳理出影响宋体字形成发展的历史因素,为寻找影响现代宋体创新发展的因素打下基础。然后以时间为轴线研究各个时期宋体字造型风格的改变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出影响宋体字创新的因素。至此,论文转入宋体字美学特征的分析,先从结构、几何、形式、文化、意境五个视角归纳总结出宋体字所具备的美学特征,然后对汉字文化圈中中国大陆地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常用宋体字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社会背景、大众心理与科学技术等因素,分别从宋体字的设计与应用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最后,通过对宋体字现状的分析,结合科技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科学技术以及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总结出宋体字创新发展的三个侧重点,结合当下人工智能创新热潮,提出宋体字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面对现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宋体作为最常用的字体之一,其字体造型结构也应该随着社会审美、技术发展和阅读需求的改变,不断地创新发展。我国现在对于印刷字体无论是设计方面还是研究层面都缺乏重视。因此,梳理和分析宋体字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解读宋体字的美学特征,都为宋体字的创新提供了客观的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字体的理论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汪如意[3](2020)在《将错就错 ——丝网错版工艺中的障碍之美》文中认为

林铭香[4](2020)在《牙膏包装生命周期评价》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定制猫眼膜、定制猫眼彩盒、铝塑复合软管和牙膏包装(含彩盒和复合软管)为研究对象,确定产品的系统边界、生产流程和数据清单,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其对环境影响。在e Footprint系统上,在线完成生命周期评价,包括建模、计算分析和数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在研究的系统边界内,4种产品均对初级能源消耗、气候变化和生态毒性影响较大。通过对定制猫眼膜的4个生产单元——PET膜的化学处理、UV涂布、模压和镀铝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每平方米的定制猫眼膜需要消耗3.92MJ的初级能源,同时排放1.89Kg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和1.5e-1 CTUe生态毒性物质,而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来自PET膜和整个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能。通过对定制猫眼彩盒的7个生产单元——白卡纸生产、定制猫眼膜的生产、白卡纸和定制猫眼膜复合、分切、印刷、模切和粘盒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每个定制猫眼彩盒需要消耗0.7MJ的初级能源,同时排放0.05 Kg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和1.56e-3CTUe生态毒性物质,而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来自白卡纸和定制猫眼膜生产,且主要影响物质为用于生产的纸浆、PET膜及整个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能。通过对铝塑复合软管的5个生产单元——铝塑复合空白片材的生产,印刷,盖子、管肩和内衬的注塑成型,管内衬组装及制管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每支铝塑复合软管需要消耗2.53MJ的初级能源,同时排放0.12 Kg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和1.20e-2CTUe生态毒性物质,而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铝塑复合空白片材的生产,且主要影响材料为PE膜和铝箔。经过对改进方案全塑复合软管和铝塑复合软管的生命周期评价比较,在其研究的系统边界内,全塑复合软管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冲击均比铝塑复合软管低,为改进产品设计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牙膏包装的彩盒和复合软管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每支牙膏包装需要消耗3.24MJ的初级能源,排放0.17 Kg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和1.3e-2 CTUe生态毒性物质。在其研究的系统边界内,铝塑复合软管对初级能源消耗、气候变化和生态毒性的影响分别是定制猫眼彩盒的3.6、2.5和7.6倍,说明牙膏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铝塑复合软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结果,分别对定制猫眼膜、白卡纸、铝塑复合空白带等材料对资源环境影响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电能消耗提出改善建议和展望。

张宇泓[5](2020)在《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舟山渔民画诞生自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农民画发展的第三阶段。舟山渔民画的创作者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基础训练的业余绘画爱好者,与其他农民画创作一样,他们经过辅导老师组织和培训后,逐渐开始绘画创作。文章将从渔民画作品分析、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渔民画创作者研究入手;以艺术创作基本规律为指导,对渔民画创作发展历程、创作动因、创作过程、创作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揭示渔民画创作如何从原生走向自觉;意在阐明渔民画创作的规律性与独特性,并总结渔民画创作给予的启示。具体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提出研究问题,说明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章,利用相关历史文献和第一手调研资料,分析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及渔民画创作者基本情况;客观呈现渔民画的出现及发展历程,研究时间限定为1983年至2015年。第三章,渔民画创作启蒙阶段研究。以对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的访谈为主要资料获取手段,整理与总结渔民画创作辅导理念、辅导方法、实践步骤。第四章,渔民画创作初始阶段研究。以渔民画创作原生创造力的内在驱动因素为研究内容。阐述创作灵感背后的海洋生命意识驱动力、创作题材产生背后的泛渔文化影响力、创作审美追求背后的海岛审美风尚影响力。第五章,渔民画创作探索阶段研究。研究渔民画创作绘画语言的图像来源、绘画语言的组织和学习方法,绘画语言形成后呈现的观念及特点。第六章,渔民画创作深入阶段研究。研究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特征及原因。第七章,总结从原生到自觉:渔民画创作研究带来的启示。全文梳理了舟山渔民画发生、发展历程。客观呈现渔民画创作从原生状态到自觉创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因素:“海洋情结”是创作主体发挥原生创造力的主导因素;辅导老师的辅导是渔民画创作走向自觉的关键因素;政府为渔民画创作活动的展开提供平台;渔民画作品的传播是渔民画主体坚持创作的主要外部动机。渔民画创作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从创作主体意识出发的创作实践所富有的强大生命力,绘画语言也是基于此而逐渐彰显个人风格。突破了农民画“程式化”创作思维模式和“稚拙”审美价值的思考格局。本研究带来的启示:创作精神植根于生命意识,绘画语言成长于多元融合。

陈怡蓉[6](2020)在《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有机生活》系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信息化大背景下,各种印刷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平面设计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课题正是在这背景之下,以新型印刷技术研究对象,探索其为平面设计带来的价值。首先,笔者在本文中将四大印版印刷技术与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做资料分析,旨在通过对比选出一种最能促进平面设计发展的印刷媒介。其次,将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在平面设计中案例分析研究,全面展示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印刷方式,对于创作纸面印刷作品的应用方向来说会非常适合。最后,以创作者的角度设计出一套使用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的Zine(小众形式的独立出版品),运用Risograph孔印的各种印刷特点,体现作品独特的质感及效果,同时也提供观者在书籍出版方向上的新思路。

刘绍勇[7](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指出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段佳彤[8](2020)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研究》文中提出纸币起源于中国,发展于民国时期,被称为“纸币的时代”。民国时期纸币的发行主要有四大银行、地方银行、外商银行以及民间商行,本论文主要以四大银行的中央银行纸币图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是这一时期纸币中最能体现印刷技术的革新以及西方外来艺术冲击影响下中国纸币的变化,通过对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结构中版式与色彩、主景图案类别以及辅景图案内容的研究,可以了解民国早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受到西方影响较大,对于中国传统纸币的图案以及形制保留较少。通过对这一时期纸币印刷技术的革新与印刷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了解在印刷技术的革新与中国传统纸币艺术的不断融合下,民国中晚期中央银行纸币开始呈现出了纸币图案本土化且传统化的特点。通过与同时期四大银行中其他三大银行、地方银行、外商银行以及民间商行的纸币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的独特性。纸币作为既可以流通,又能起到宣传作用的货币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民国中央银行纸币最终将先进技术、中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对后世票证类图案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张亚敏[9](2020)在《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速、生活压力增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剧增,绘画艺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形式逐步走向大众化。版画作为传统的绘画拓印形式,在材料选择和制作程序方面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具有其它绘画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艺术治疗优越性。因此,研究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从概念内涵而言,版画艺术治疗就是以艺术原理、艺术心理学、心理学治疗理论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版画制作体验,激发参与者特有的生理、心理潜能,从而对人体机能和心理问题产生积极调节作用的心理治疗形式。本论文以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为背景,运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践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综合应用心理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理论,分析版画艺术与艺术治疗主流媒介的融通性、版画艺术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优越性、独特性和可行性,以及开展并探索版画艺术治疗的基本实践范式和具体路径。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分析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以及版画艺术治疗作为绘画艺术治疗的重要实践形式,二者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融通性。从理论视角分析,绘画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治疗的媒介,就在于艺术学与心理学的联姻,源于大脑功能分工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依据;实践中,绘画艺术对于参与者具有自我意识的确定性、视觉接受性和治疗范围空间的广延性等特征。版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与其他绘画艺术作为心理治疗媒介的融通性,主要表现在审美过程的融通性、创作特质的融通性,以及艺术亲和力的融通性等方面。第二部分(第四章),以版画艺术的实践形式和特征为依据,分析了版画作为治疗媒介的优势与独特性。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独特性根源于版画艺术的非确定性特征及其所体现的心理意境,主要表现为版画艺术“主体在场”的审美语境、“非主体性”的审美体验、“内心关照”的移情倾向、“印迹色彩”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实践中,版画制作的艺术特质彰显出较为独特的艺术治疗功能,版画艺术颜色材料的丰富性有助于培养个体情趣,制版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愉悦个体心境,印制过程的间接性有助于激发个体心理潜能,呈现形式的复数性有助于平复个体心态。从实现机制而言,版画艺术治疗的优势是通过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个体情感、完善个体心理品质来实现的。第三部分(第五章、第六章),分析版画艺术治疗的原则、程序、判据,案例研究版画艺术治疗的基本模式及其实践成效,以及推广和普及版画艺术治疗的主要途径。从治疗对象来看,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以及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神经衰弱症等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的群体。基于相关心理治疗理论,比较分析心理慰籍、情感依托、情绪宣泄、情感重建等四种版画艺术治疗模式及其操作程序,达成了积极的治疗效果。调查表明,版画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治疗媒介,人们对版画艺术治疗寄予较高的心理期待,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版画艺术治疗与参与者的心理结构、心理教育规律相契合,与学校素质教育、情感愉悦功能相贯通。当前,关键问题是要积极营造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认同环境,深入挖掘版画艺术治疗社会公共资源,并以学校为阵地,推动版画艺术治疗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岳翃[10](2020)在《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基于东西方文化融合视域下,对中文黑体字视觉识别因素、方法、规律进行的探讨、归纳和总结,亦是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历史与应用性研究。论文首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对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构型源起与演化过程的相关研究作为起点,着重分析了近代工业社会产生无衬线体外形特征的历史原因和它为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发生形成的基础铺垫,同时论证了清末民初是我国中文黑体字构型探索与构建的开启时代。梳理分析了中文黑体字由日本哥特体设计风格移植到汉字的金属活字印刷中,并逐步从标题字体发展成为正文阅读字体的演化过程。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发轫之初的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与审美观念,揭示了我国印刷字体构型滞后的原因和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同时,提出了在不同中文字体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背景下,中文黑体字的设计实践在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下的新思考。文章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构型在演变过程中并存的两条线索——即显性线索与隐形线索。显性线索是指科学技术变革为字体设计及整个字体行业变化,而隐形线索是指汉字中审美意趣、艺术流派等内在导向性对字体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本土化因素对字体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微调与修正,以及对多种黑体字衍生样式产生的助推,进一步强调了我国传统书法意趣中的人文情怀。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通过对黑体字的量化参考,以时间为序,将中文黑体字四个时期的代表性构型:金属铅活字、印刷字体、屏显字体、参数化字体作为分析对象,采取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字面率、字体灰度、中宫位置、重心位置、阅读速度等方面的具体数值入手进行量化计算与对比分析,通过客观量化总结出黑体字构型的主要特点和构形法则。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几章所论述的中文黑体字产的必要条件、技术沿革和文本阅读审美范式的嬗变,以及对量化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中文黑体字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等。目的是通过对中文黑体字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借助中文黑体字这一具有典型新的设计案例,形成有利于指导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二、论印刷中的美学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印刷中的美学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进步对新艺术形式衍生及其创作形态表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印刷技术对艺术表现形式及外在形态的影响
    (一) 应用初期:艺术审美与功能应用统一于工艺装饰中
    (二) 工业化阶段:社会文化需求使艺术与功能实现新的统一
二、 影像技术对写实艺术创作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一) 技术对摄影艺术写实性创作实践的影响
    (二) 技术对于电影艺术创作发展的影响
三、 计算机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的演变与新生
    (一) 计算机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演变的发展历程
    (二) 计算机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演变的外在表现和形式特征
四、 互联网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表现的新特征
    (一) 基础于新技术形式的时代产物
    (二) 艺术形态新特征表现的文化分析
五、 结语:从技术因素对艺术创作形态的影响及其辩证关系看艺术生产“以人民为中心”的未来导向

(2)宋体字美学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课题研究方法
        1.4.2 课题研究框架
        1.4.3 课题创新点
第2章 宋体字的起源与字体结构
    2.1 雕版印刷术
    2.2 宋体字的形成因素
        2.2.1 印刷技术的革新
        2.2.2 国家政策的干预
        2.2.3 兴学运动的推动
        2.2.4 经济市场的催化
    2.3 宋体字与“永字八法”
        2.3.1 横
        2.3.2 竖
        2.3.3 勾
        2.3.4 点
        2.3.5 角
        2.3.6 撇
        2.3.7 捺
        2.3.8 挑
第3章 宋体字风格特征的演变过程
    3.1 古代宋体字的风格特征
        3.1.1 宋元版刻与印刷字体
        3.1.2 明代版刻与宋体字的风格特征
        3.1.3 清代版刻与宋体字的风格特征
    3.2 近现代宋体字的风格特征
        3.2.1 宋体字与封面设计
        3.2.2 仿宋体的出现
        3.2.3 宋体美术字的发展
    3.3 当代宋体字的风格特征
        3.3.1 宋体字与平面应用
        3.3.2 宋体字与字库
第4章 宋体字的美学特征与应用推广
    4.1 宋体字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4.1.1 对书法艺术的梳理归纳
        4.1.2 对雕版工艺的传承发展
    4.2 宋体字中的美学特征
        4.2.1 结构美
        4.2.2 几何美
        4.2.3 形式美
        4.2.4 文化美
        4.2.5 意境美
    4.3 汉字文化圈中宋体字的应用与推广
        4.3.1 中国大陆地区宋体字设计的发展
        4.3.2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宋体字设计的发展
        4.3.3 中国台湾地区宋体字设计的发展
        4.3.4 日本宋体字设计的发展
        4.3.5 韩国宋体字设计的发展
第5章 宋体字的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研究
    5.1 宋体字的发展现状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2 影响宋体字创新发展的因素
        5.2.1 阅读方式的改变
        5.2.2 科学技术的进步
        5.2.3 行为习惯的影响
    5.3 宋体字设计的创新原则
        5.3.1 宋体字的可读性
        5.3.2 宋体字的审美性
        5.3.3 宋体字的文化性
        5.3.4 宋体字的创新性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牙膏包装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牙膏包装分析
        1.1.2 牙膏包装存在问题
    1.2 生命周期评价(LCA)工具
        1.2.1 生命周期评价定义
        1.2.2 生命周期评价主要内容
        1.2.3 生命周期评价相关软件及数据库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2 定制猫眼膜生命周期评价
    2.1 定制猫眼膜介绍
    2.2 定制猫眼膜生产工艺
    2.3 定制猫眼膜研究目标与范围定义
        2.3.1 研究目的
        2.3.2 产品信息
        2.3.3 产品研究范围
        2.3.4 取舍原则
        2.3.5 环境影响评价维度
        2.3.6 数据质量要求
    2.4 数据收集
    2.5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2.5.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2.5.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2.5.3 物料对环境影响分析
    2.6 生命周期解释
        2.6.1 假设与局限性说明
        2.6.2 完整性说明
        2.6.3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2.6.4 结论和建议
3 定制猫眼彩盒生命周期评价
    3.1 定制猫眼彩盒介绍
    3.2 定制猫眼彩盒生产工艺
    3.3 定制猫眼彩盒研究目标与范围定义
        3.3.1 研究目的
        3.3.2 产品信息
        3.3.3 产品研究范围
        3.3.4 取舍原则
        3.3.5 环境影响评价维度
        3.3.6 数据质量要求
    3.4 数据收集
        3.4.1 白卡纸
        3.4.2 定制猫眼膜
        3.4.3 卷装定制猫眼纸张
        3.4.4 平张定制猫眼纸
        3.4.5 定制猫眼纸张印刷
        3.4.6 模切
        3.4.7 粘盒
    3.5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3.5.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3.5.2 清单灵敏度分析
        3.5.3 累计贡献分析
    3.6 生命周期解释
        3.6.1 假设与局限性说明
        3.6.2 完整性说明
        3.6.3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3.6.4 结论和建议
4 铝塑复合软管生命周期评价
    4.1 铝塑复合软管介绍
    4.2 铝塑复合软管生产工艺
    4.3 铝塑复合软管研究目标和范围定义
        4.3.1 研究目的
        4.3.2 产品信息
        4.3.3 产品研究范围
        4.3.4 取舍原则
        4.3.5 环境影响评价维度
        4.3.6 数据质量要求
    4.4 数据收集
        4.4.1 铝塑复合空白带
        4.4.2 铝塑复合带印刷
        4.4.3 盖子、管肩和内衬
        4.4.4 管肩和内衬组装
        4.4.5 制管
    4.5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4.5.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4.5.2 清单灵敏度分析
        4.5.3 累积贡献分析
        4.5.4 铝塑复合空白带累积贡献分析
    4.6 生命周期解释
        4.6.1 假设与局限性说明
        4.6.2 完整性说明
        4.6.3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4.6.4 结论和建议
    4.7 铝塑复合软管和全塑复合软管生命周期评价比较分析
5 牙膏包装生命周期评价
    5.1 牙膏包装介绍
    5.2 牙膏包装研究目标和范围定义
        5.2.1 研究目标
        5.2.2 范围定义
        5.2.3 环境影响评价维度
        5.2.4 生产数据
    5.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5.3.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3.2 彩盒和铝塑复合软管的累积贡献分析
    5.4 生命周期解释
        5.4.1 假设与局限性说明
        5.4.2 完整性说明
        5.4.3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5.4.4 结论和建议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明细
附录 B:牙膏包装LCA模型
攻读在职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农民画研究现状
        (二)渔民画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写作框架
第二章 舟山渔民画发展面貌
    一、舟山群岛地理文化概述
    二、舟山渔民画出现的历史契机与发展历程
        (一)舟山渔民画出现的历史契机
        (二)舟山渔民画的发展历程
    三、舟山渔民画的辅导群体与创作主体
        (一)辅导老师基本情况
        (二)创作者基本情况
    小结
第三章 渔民画创作启蒙:渔民画创作的辅导
    一、辅导理念
        (一)突破农民画创作的思维
        (二)尊重创作者的原生创作力
        (三)尊重绘画语言的原生表达
    二、辅导方法
        (一)打开创作者的内心
        (二)找“闪光点”
        (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四)画外之话
    三、辅导绘画创作的一般步骤
    小结
第四章 渔民画创作初始:原生创作意识的唤醒
    一、海洋生命意识萌发下的创作灵感
        (一)生之艰难下的命运思考
        (二)生之困惑下的敬畏未知
        (三)生之奋斗下的现实拼搏
        (四)生之追求下的生活理想
    二、泛渔文化影响下的创作题材
        (一)渔业生产
        (二)渔民日常
        (三)渔民命运
        (四)鱼类生物
        (五)海岛渔民
    三、海岛审美风尚陶染下的创作审美追求
        (一)壮
        (二)鲜
        (三)游
        (四)信
    小结
第五章 渔民画创作探索:绘画语言的形成
    一、绘画图像的来源
        (一)海洋生物
        (二)人物
        (三)自然景观
        (四)渔业生产资料
        (五)建筑
        (六)祭祀
        (七)节庆、民俗
    二、绘画图像的组织
        (一)原生表达
        (二)融合再造
        (三)重复强化
    三、绘画形式语言的特点及表现
        (一)光与影观念及表现
        (二)空间观念及表现
        (三)形体造型及表现
        (四)色彩语言及表现
    小结
第六章 渔民画创作深入:自觉创作的形成
    一、自觉创作形成的标志
        (一)深层创作动机逐渐占据主导
        (二)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协调统一
        (三)创作表现手段的自觉选用
        (四)创作探索意识的不断加强
    二、自觉创作的个案呈现
        (一)定海区渔民画作者徐重芳
        (二)普陀区渔民画作者郑红飞
        (三)岱山县渔民画作者俞世祥
        (四)嵊泗县渔民画作者马绍洪
    三、自觉创作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内部因素
        (二)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外部因素
    小结
第七章 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给予的启示
    一、创作精神根植于生命意识
    二、绘画语言生成于多元融合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舟山渔民画大事记
附录二 舟山渔民画代表画家资料统计表
附录三 渔民画作品插图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有机生活》系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印刷技术概论
    第一节 传统印刷术的简史
        一、凸版印刷
        二、平版印刷
        三、凹版印刷
        四、孔版印刷
    第二节 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技术
        一、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运作原理
        二、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与传统印刷的区别
        三、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主要特点
第二章 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在平面设计中的可适性研究
    第一节 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在平面设计中的优势
        一、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是可持续绿色印刷
        二、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可实现按需印刷刊物,节约资源
        三、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的趣味性
    第二节 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范畴
        一、独立书籍
        二、平面海报
    第三节 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在平面设计的艺术效果
        一、渐层
        二、单色印刷
        三、叠印
        四、错版
第三章 毕业创作过程报告
    第一节 创作主题
    第二节 创作历程
        一、前导实验阶段(概念发展、创作内容、风格尝试)
        二、正式创作阶段
    第三节 创作实物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7)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1.4 概念辨析
        1.4.1 品牌形象
        1.4.2 视觉识别设计
        1.4.3 区别与联系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2.3.1 经营价值
        2.3.2 消费价值
        2.3.3 传播价值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5.1.1 追求创新精神
        5.1.2 差异化的体现
        5.1.3 多维视觉表达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5.2.3 适用性的表达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有关论文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重点与创新点
        1.4.1 论文重点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民国时期纸币发展的背景综述
    2.1 民国时期之前纸币的起源及变迁
    2.2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发行的背景
    2.3 民国时期传统文化对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的影响
    2.4 民国时期印刷技术的革新对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的图案结构
    3.1 中央银行纸币的版式与色彩
        3.1.1 视觉样式
        3.1.2 版式构图
        3.1.3 色彩应用
    3.2 中央银行纸币主景图案的类别
        3.2.1 领袖人物
        3.2.2 建筑与遗址
        3.2.3 古代文物
        3.2.4 交通运输
        3.2.5 劳动生产
    3.3 中央银行纸币辅景图案的内容
        3.3.1 装饰纹样设计
        3.3.2 文字
        3.3.3 底纹
    3.4 中央银行纸币与民国之前纸币图案的对比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印刷的技术与艺术
    4.1 中央银行纸币印刷中技术的应用
        4.1.1 平版印刷的应用
        4.1.2 凸版印刷的应用
        4.1.3 凹版印刷的应用
    4.2 中央银行纸币印刷中艺术的表现形式
        4.2.1 石版印刷在纸币艺术中呈现出的传统绘画性
        4.2.2 胶版印刷在纸币艺术中呈现出的简洁性
        4.2.3 凹版雕刻在纸币艺术中呈现出的精细性
    4.3 中央银行纸币中印刷技术的革新与中国纸币艺术的融合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与同时期其他银行纸币的图案对比研究
    5.1 中央银行与四大银行纸币图案的对比
    5.2 中央银行与地方银行纸币图案的对比
    5.3 中央银行与外商银行纸币图案的对比
    5.4 中央银行与民间私票图案的对比
第六章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对票证类图案的影响
    6.1 中央银行纸币图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6.2 中央银行纸币图案对票证类图案发展产生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绘画艺术治疗
        1.3.2 版画及其内涵
        1.3.3 版画艺术治疗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特征
    2.1 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和发展
        2.1.1 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
        2.1.2 绘画艺术治疗功能的发展
    2.2 绘画艺术治疗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2.2.1 生理科学理论基础
        2.2.2 精神分析心理学基础
        2.2.3 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取向
    2.3 绘画艺术治疗的心理学特征
        2.3.1 绘画艺术治疗的视觉接受性
        2.3.2 绘画艺术治疗的多元空间性
        2.3.3 绘画艺术治疗的自我实现性
        2.3.4 绘画艺术治疗的适用广泛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比分析: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融通性
    3.1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审美融通
        3.1.1 审美认知的相通性
        3.1.2 审美教育的相容性
        3.1.3 审美愉悦的相融性
    3.2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创作特质融通
        3.2.1 创作过程的意象性
        3.2.2 创作过程的手工性
        3.2.3 创作过程的自由性
    3.3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亲和力融通
        3.3.1 艺术精神的传统性
        3.3.2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3.3.3 艺术创作的游戏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心理学视界: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独特性
    4.1 版画艺术的“非确定性”及其心理意境
        4.1.1 版画艺术“主体在场”的审美语境
        4.1.2 版画艺术“非主体性”的审美体验
        4.1.3 版画艺术“内心关照”的移情倾向
        4.1.4 版画艺术“印迹色彩”的情感表达
    4.2 版画的创作特质及其艺术治疗功能
        4.2.1 颜色材料的丰富性:培养自我之情趣
        4.2.2 制版形式的多样性:愉悦自我之心境
        4.2.3 印制过程的间接性:激励自我之潜能
        4.2.4 呈现形态的复数性:平复自我之心态
    4.3 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实践优势
        4.3.1 激发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4.3.2 表达参与者的丰富情感
        4.3.3 完善参与者的心理品质
        4.3.4 保持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疗判据与实践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实施与分析
    5.1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5.1.1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原则
        5.1.2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框架和形式
    5.2 版画艺术治疗的适症群体与心理判据
        5.2.1 治疗适用群体及其心理特征
        5.2.2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心理症状判据
    5.3 版画艺术治疗的实证案例和分析
        5.3.1 实证案例使用的相关评估工具
        5.3.2 儿童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心理慰籍模式——“描绘出你心中的家”
        5.3.3 大学生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绪宣泄模式——“心情的流露”
        5.3.4 成人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感依托模式——“幸福计划”
        5.3.5 老人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感重建模式——“老胡”的故事
        5.3.6 版画艺术治疗的实证案例的总结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效与推广:版画艺术治疗改革与发展路径选择
    6.1 版画艺术治疗推广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6.1.1 版画艺术治疗认可度的问卷调查
        6.1.2 版画艺术治疗成效的访谈分析
    6.2 版画艺术治疗实践的改革取向
        6.2.1 版画艺术治疗与心理结构功能相契合
        6.2.2 版画艺术治疗与素质教育功能相统一
        6.2.3 版画艺术治疗与情感愉悦功能相贯通
        6.2.4 版画艺术治疗与心理教育功能相融通
    6.3 版画艺术治疗推广与普及的路径选择
        6.3.1 积极营造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认同环境
        6.3.2 挖掘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公共资源
        6.3.3 学校版画艺术教育与版画艺术治疗相结合
    6.4 本章小结
结语: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件
    附件一 调查问卷
    附件二:症状自评量表系列调查问卷(Self-Reporting Inventory)
    附件三:自我接纳问卷(Self-Aeeeptanee Questionnaire,SAQ)
    附件四:版画艺术治疗认可度的调查问卷
    附件五:心理幸福感测试
    附件六:版画制作步骤图

(10)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源起与演变
    第一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源起
        一、石碑文学说
        二、哥特体学说
    第二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发展
        一、机械化生产与卡斯隆的设计
        二、德国铸字公司与怪诞体
        三、拜尔与通用字体
        四、包豪斯与模块化字体
    第三节 日本哥特体的起源
        一、美华书馆和中文字模的开发
        二、东京筑地文字制造研究所与日本哥特体的开发
        三、修文书局与商务印书馆
        四、金港堂印刷所与商务印书馆
第二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沿革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过渡时期(1912-1949)
        一、西式铅字活版印刷技术与黑体字的开发
        二、中文黑体字设计的萌芽期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革新时期(1949-1978)
        一、印刷字体审美范式的形成
        二、上海活字字体研究室的成立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繁荣时期(1978-今)
        一、计算机时代的黑体字
        二、互联网时代的黑体字
第三章 影响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因素
    第一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外部因素
        一、图案文字和日本装饰风格
        二、装饰艺术风格
        三、风格派、包豪斯和构成主义
        四、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第二节 影响黑体字的内部因素
        一、传统书法的审美意趣
        二、碑学与黑体字设计的民族性构建
        三、传统装饰图案
    第三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技术沿革
        一、 中文印刷字体的初期探索——铅字印刷
        二、中文排印技术的更迭——照相排版
        三、数字字体的设计开端——点阵字体
        四、数字字体的设计拓展——屏显字体技术
        五、数字字体的设计展望——参数化字体
第四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
    第一节 黑体字的字样来源及具体文字
        一、字样的来源
        二、字体的选择标准及具体文字
    第二节 黑体字样的测试与分析
        一、字面率测试
        二、字体灰度测试
        三、横竖比
        四、重心位置
        五、中宫位置
        六、阅读速度分析
        七、黑体字测试小结
第五章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历史积淀——人文与技术的交融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实用与审美
        一、兼具信息阅读和图形审美的综合载体
        二、联结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视觉符号
        三、代表工业文明和本土设计的中国制造
        四、象征灵感活力和广阔空间的未来字体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一、无衬线字体的中西交互融合
        二、可变量字体的应用范围扩大
        三、中文黑体字的技术根基——从技术在场转向文脉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论印刷中的美学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进步对新艺术形式衍生及其创作形态表现的影响[J]. 楚小庆.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宋体字美学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D]. 王莹.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3]将错就错 ——丝网错版工艺中的障碍之美[D]. 汪如意. 南京艺术学院, 2020
  • [4]牙膏包装生命周期评价[D]. 林铭香. 暨南大学, 2020(03)
  • [5]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D]. 张宇泓.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Risograph数字孔版印刷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有机生活》系列为例[D]. 陈怡蓉. 苏州大学, 2020(03)
  • [7]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8]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研究[D]. 段佳彤. 山西大学, 2020(01)
  • [9]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D]. 张亚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10]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D]. 岳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标签:;  ;  ;  ;  ;  

论美学在印刷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