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GDP核算初探

农村GDP核算初探

一、农村GDP核算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雷[1](2021)在《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文中研究指明岱海属半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其面积萎缩严重,流域内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使当地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威胁。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参考相关研究标准,分别构建出适用于岱海流域的绿色GDP(GGD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核算体系。在运用遥感解译获得1989-2019年间5期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的基础上,采用In VEST模型、土壤流失方程、植物净化模型等评估研究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结合统计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恢复成本法等定量计算研究区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及产品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价值。基于此核算研究区GGDP、GEP和GEEP,以期通过三个指标的核算结果反映流域绿色发展水平,为岱海流域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岱海流域1989-2019年间GGDP整体呈现增长趋势,30年间GGDP增加了32.91亿元,2011年GGDP达到最高62.84亿元。其中生态破坏成本较环境退化成本更高,各个年份中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成本在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成本总额中占比最高。(2)岱海流域1989-2019年间GEP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最低为48.76亿元,30年间GEP缩减10.57亿元。其中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逐年下降,与产品供给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呈相反趋势。从GEP组成看,研究期间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最大,占GEP的72.07%-99.29%,其次为产品供给价值占GEP的0.69%-20.40%,文化服务价值最小,占GEP的0.02%-7.50%。(3)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最为重要的是气候调节功能,其次为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和大气净化功能。30年间各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加量最大的是休闲旅游价值,从1989年的0.01亿元增长为2019年的3.67亿元;减小量最大的是气候调节价值,30年间缩减24.90亿元。(4)1989-2019年间GEEP呈现波动变化。1989-1996年间GEEP减小了2.54亿元;1996-2011年间GEEP呈增加趋势,在2011年达到最高,为101.4亿元;2011-2019年间GEEP再度缩减,到2019年仅为69.9亿元。(5)岱海流域GEP与气候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相关性均不显着;GGDP和GEEP与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性不显着,GGDP与人均GDP和第二产业产值呈现显着正相关,GEEP与第二产业产值呈现显着正相关。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分析,GGDP和GEEP与湿地面积显着性正相关,GEP与岱海湖面积呈现显着性正相关。

黄莉[2](2021)在《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与绿色农业经济增长》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绿色技术、高端人才、环境资源、特色产业链等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和制度逐步落地,“绿色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导方向。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投入,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相对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造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基本格局。因此,破除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发展阻碍要素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和现代化转型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资本深化现象突出,农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本积累,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投入质量不断优化,使得各要素效率加速增长,农业内生技术进步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农业固定资本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引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受阻。显然,立足于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致力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研究我国农业资本深化与有偏技术进步匹配的绿色产出增长效应,对我国加速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遵循“理论借鉴→理论构建→现状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首先,在充分借鉴相关经典理论基础上,对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绿色农业经济增长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展开深入分解,形成理论框架;其次,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能值法以及SBM-Luenberger指数构建,考察农业资本深化、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绿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演化特征与趋势;接着,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和BOX-COX转换,以及非线性似不相关回归估计,识别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的有偏技术进步;再者,结合农业资本深化程度及其速度、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要素替代弹性等核算结果,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动能分解;然后,构建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实证验证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立足于我国绿色农业生产实践,以调整农业资本深化程度及其速度、增强资本和劳动要素绿色技术进步增长为目标,从政府支持、市场激励、社会配合等多维度提出促进要素结构和技术进步协同驱动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制度与政策措施。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理论上,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不仅可直接作用于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而且两者可协同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增长,推动绿色农业转型加速。基于两要素CES生产函数,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有偏技术进步受制于要素替代弹性、资本和劳动要素绿色技术进步增长差距的影响,进而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动能构成既包括农业资本深化程度及其深度的直接和调节效应,也包括资本和劳动要素绿色技术进步增长效率、有偏技术进步的直接和协同影响。基于此,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和增长动力关键在于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的直接或间接效应以及两要素协同效应的影响,而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和传统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的效用差异,进一步决定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和增长动力转型成效。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现象突出,推动绿色农业GDP和绿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始终呈现正向增长,但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规模转型效率和动力转型效率均呈下降趋势。在中国农业劳动流失长期客观存在的背景下,全国和省际层面的农业资本深化及其速度不断加深,其中东部地区农业资本深化增幅最大。与此同时,通过能值法核算的中国绿色农业GDP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持续性放缓;通过SBM-Luenberger指数核算的中国绿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近年来仅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东、中部地区显着下降;中国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转型效率值位于0-1之间,且以年均0.99%的速度呈现持续性下降趋势,中国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规模转型成效有待提高,尤其是东部地区;全国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型效率值大多数处于1值以下,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转型动力不足。3.中国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有偏技术进步指数演化趋势具有阶段性特征,而传统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有偏技术进步以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为主。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资本和劳动要素为互补关系,有偏技术进步指数演化趋势具有阶段性特征,先后呈现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的驱动路径;传统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为替代关系,有偏技术进步指数的演化趋势相对稳定,技术进步多偏向资本,主要为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在地区层面,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两种背景下的有偏技术进步指数均在2006年前后发生明显波动,具有显着的政策阶段性特征。2006年以后,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东部和西部地区为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中部地区为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传统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东部和中部为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西部地区为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4.两要素CES生产函数核算下绿色农业经济的规模增长效率、动力增长效率、转型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农业资本深化动能贡献程度显着优于有偏技术进步的动能贡献。两要素CES生产函数核算下绿色农业经济的规模增长效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东、中部地区效率值普遍高于西部地区。从动能分解来看,其后期规模增长效率下降趋势源于资本技术进步增长和有偏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的正向贡献下降,以及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的直接效应和农业资本深化与有偏技术进步协同效应的贡献增长不足。两要素CES生产函数核算下的绿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长期为负值,主要在于劳动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有偏技术进步与农业资本深化的协同效应长期负向动能增长。其中,东部地区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主要来源于资本技术进步增长、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的直接效应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的直接效应、有偏技术进步与农业资本深化的协同作用具有正向作用,西部地区各部分动能贡献均为负值。两要素CES生产函数核算下绿色农业产出增长的规模转型效率和动力转型效率均在2004年至2007年间短期成效显着,但2007年以后持续下降,并由正转负,绿色农业转型成效和动力均不足,主要在于中、西部地区的转型问题突出。从动能分解来看,绿色农业产出增长的规模转型效率在2004年以后,仅有有偏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农业资本深化速度的调节效应差异实现了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转型的推动;绿色农业产出增长的动力转型效率在2004年以后,仅有有偏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差异实现了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转型的推动。5.总体上,农业资本深化正向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和增长动力,有偏技术进步发挥负向抑制作用,两者协同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但绿色和传统农业经济增长下的农业资本深化影响差异抑制绿色农业增长转型,有偏技术进步的直接和协同影响有益于绿色农业增长转型。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和动力的直接效应均为均正,但两者的协同作用下,有偏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由正转负,两者协同作用的影响系数仍然为正,总体上两者共同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规模增长和动力增长。然而,区域差异显着,东、中部地区农业资本深化和有偏技术进步正向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规模增长,两者的协同作用下影响系数为负;东、西部地区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动力增长影响系数为负,西部地区农业资本深化的影响系数为负,两者协同作用下中部地区影响为负。对比分析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和传统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影响系数,传统产出下有偏技术进步的负向作用更突出,有利于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转型;农业资本深化差距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转型形成阻碍;农业资本深化和有偏技术进步协同有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增长转型。同样地,存在区域异质性。针对绿色农业经济的规模增长转型,西部地区有偏技术进步差异的正向贡献突出,东部地区农业资本深化差异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中、西部地区两者协同效应差异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转型形成阻碍;针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动力增长转型,西部地区有偏技术进步差异的正向贡献突出,中部地区农业资本深化差异、协同效应差异均严重阻碍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型。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理论方面,延伸了两要素CES生产函数在绿色农业层面的运用,构建农业资本深化和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是对传统C-D生产函数“中性技术进步”的有效突破,形成了要素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的农业经济增长动能分解框架。结合我国绿色农业生产的现实背景和发展目标,本文在此基础上,将“技术进步存在偏向性”假设条件下的两要素CES生产生产函数延伸至绿色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中,搭建绿色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框架,从要素替代弹性、要素技术进步增长、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展开动能分解,并在梳理农业资本深化结构、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基础上,重点探究两者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转型的作用机理。其二、在评价方面,构建绿色农业经济增长产出下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优化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农业绿色发展目标下,技术进步是衡量农业绿色加速转型的重要指标,而绿色农业经济增长产出下的技术进步偏向性识别能够提升农业绿色投入—产出系统中技术进步效率研究的精准度与可靠性,绿色农业经济增长产出下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测算更符合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此外,为量化农业绿色转型政策目标,除了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即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外,本文采用绿色农业GDP与传统农业TFP比值作为绿色农业增长的规模转型效率指标,用绿色农业TFP和传统农业TFP比值作为绿色农业增长的动力转型效率指标,从而丰富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其三、在实证方面,借助两要素CES生产函数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展开动能分解,并实证检验了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一方面,本文遵循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以及两者综合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逻辑次序链条,从理论公式上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动能展开分解,以深入探究要素替代弹性、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各部分动能贡献差异。另一方面,运用动态面板模式和固定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增长动力的综合作用,并对比分析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和传统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的效用差异。

王越[3](2021)在《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绿色GDP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模式对生态环境和能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浪费,不利于经济的绿色发展。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带头引领和调节社会力量、改善和保障民生、完善政府职能、推动绿色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实现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持续的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然而,现在少有研究将绿色GDP和政府质量相结合,无法了解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影响。同时,一些研究仅从绿色GDP体系构建等单方面展开研究,没有考虑到多要素、多角度结合。鉴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不仅探究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空间溢出效应,还加入科技创新指标,通过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科技创新在政府质量影响绿色GDP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综述了政府质量影响绿色GDP的相关文献、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基于2004-2017年中国30个具有代表性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探究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分别分析政府质量对绿色GDP、政府质量对科技创新、及科技创新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二是对绿色GDP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绿色GDP整体和局部的空间集聚特征,发现中国省际绿色GDP具有显着的空间集聚性和依赖性。三是实证研究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空间效应及我国不同经济区域内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空间效应。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溢出效应并进行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四是探究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运用Bootstrap法检验科技创新在政府质量影响绿色GDP中发挥的中介作用。五是政府质量对绿色GDP影响机制的优化策略。根据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可改进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绿色GDP的发展质量。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结论为:(1)相比以往数据,选择了更可量化性、可操作性指标并重新构建了绿色GDP指标体系。(2)既考虑了政府层面的改革,也考虑了市场、企业层面的创新,结合空间模型与中介效应,将绿色GDP代替传统GDP加入实证分析。(3)通过空间效应将政府质量与绿色GDP结合,并加入科技创新的中介作用,可对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绿色GDP发展,对贯彻新发展理念,转换增长动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许宪春[4](2021)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修订》文中指出中国GDP生产核算和使用核算分别始于1985年和1989年,为了满足经济分析和管理对数据的需求,国家统计局对以前年度的GDP生产核算和使用核算历史数据进行了补充。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21世纪初以来,中国开展了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每次普查之后国家统计局都对普查年度GDP核算数据进行修订。为了满足经济分析和管理对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需求,国家统计局对普查以前年度GDP核算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2016年,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相应地也对中国GDP核算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本文对中国GDP核算历史数据的一次重大补充和六次重大修订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和阐述。首先,比较详细地研究和阐述了GDP核算历史数据的补充办法;其次,比较详细地研究和阐述了普查年度GDP核算资料来源的变化、基本分类的修订和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普查以后GDP核算历史数据的修订情况。再次,简要阐述了研发支出核算方法的改革和相应的GDP核算历史数据的修订情况。最后,阐述了GDP核算历史数据的修订作为今后一项长期的、重要的、规范性的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本文对于研究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问题和政策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铁晓航[5](2021)在《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与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忽视资源环境的基础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数值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弊端。未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体系,使得现有的国民生产总值受到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质疑,无法真正地反映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改善和优化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绿色GDP核算体系成为客观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为了客观地衡量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择四川省21个市(州)作为样本单元,运用资源环境价值损失法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依托Arc GIS、Geo Da等软件平台,采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99─2018年绿色GDP的时空分异特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1)从绿色GDP核算结果看,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耗减因子为能源资源,其次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呈逐年上升趋势,环境退化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污染治理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除2006年外,资源环境改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寿命延长所创造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园林生态效益整体呈下降趋势。(2)从时序演变分析看,无论是总值还是人均值,绿色GDP与传统GDP均保持同步上升趋势,其增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大小逐渐趋同。在绝对值上,绿色GDP与传统GDP、人均绿色GDP与人均传统GDP的差值逐年拉大,而在相对值方面,绿色GDP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在内部各账户中,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占比最大,其次是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和资源环境改善价值,三者均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3)从空间分异看,人均绿色GDP在全省范围内差距较大,表现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绿色GDP指数表现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绿色GDP指数增速变化类型呈“L-H型>H-M型>M-H型>M-M型>H-L型>M-L型>L-M型”的规律。(4)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来看,各市(州)均经历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发展过程。尽管四川省在2018年已初显绿色发展模式格局,但结合各市(州)近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分析,当前四川省的发展模式还处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的过渡阶段。

童超[6](2020)在《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文中认为在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GDP作为核心经济指标,未体现资源环境因素的不足日益凸显。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陆续启动绿色GDP研究和实践,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绿色GDP探索一度进入低谷。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社会各界对绿色GDP的数据需求越来越迫切。2015年,环保部宣布重启绿色GDP研究,称为绿色GDP2.0。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多数研究侧重于技术评估层面,缺乏经济理论和核算理论支持,也缺乏统一的核算方法,导致核算结果不可加、不可比,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针对当前绿色GDP研究存在的问题,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里,按照绿色GDP研究范式,保持绿色GDP的国民经济核算和经济学本色,体现资源耗减、环境污染和环境改善等因素,构建指数并进行估价,最后以山西省为例计算出全省和各市绿色GDP。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重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本文针对当前绿色GDP1.0和2.0研究存在的不足,根据核算理论,结合当前生态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的背景,提出理论框架的前提假设:污染物产生的同时即由企业自行无害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比较明确投入产出关系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主要做法是:1.拓展核算范围,虚拟一个资源环境部门;2.重构投入产出关系,将资源耗减和公共环保支出视为该部门的投入,将环境污染视为负产出;3.考虑环境改善产出,将其作为一项因子体现在环境污染指数中;4.将资源和污染物价格作为内生变量,克服价格外生给定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二是重构绿色GDP物量核算方法。构建统一的物量核算单元——资源耗减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主要做法:1.采用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生态足迹方法的范围,解决现有方法难以度量矿产资源耗减的不足,将核算范围拓展到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以生态足迹为同度量因素,结合山西省涉及的主要资源类型,构建资源耗减指数。2.按照主要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和产排污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采用经验判断与熵值法等方法为25种环境污染物赋权,同时,充分考虑环境改善因素,以造林面积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构建环境改善因子,构建体现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三是重构绿色GDP的价值量核算方法。主要做法是:1.根据能源距离函数和拉格朗日原理,推导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公式,将资源耗减指数作为一项新的投入,与资本、劳动和产出等指标共同纳入超越对数能源距离函数,利用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资源耗减指数的影子价格。2.根据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与利润函数的对偶性,推导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公式,将资源耗减指数、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将环境污染指数和工业总产值作为负产出和正产出,纳入二次型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利用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环境污染指数的影子价格。3.直接求解出的影子价格是在最优化条件下的价格,本文根据非效率因素对其进行调整,并进一步根据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增加值率进行调整,得出可以直接用于调整GDP的实际价格。四是基于山西省数据,运用重构的核算框架和方法进行山西省绿色GDP的实证探索。从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山西省自然资源、环境污染、造林、工业生产和效益等数据,计算山西省资源、环境物量指数及其实际价格,并进一步计算2004-2017年山西省及各市资源耗减投入和环境污染负产出,结合整理搜集的公共环保投入,核算山西省及各市2004-2017年绿色GDP数据。经与相关研究对比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本文计算的物量指数、实际价格以及绿色GDP,能够体现生态环境政策变化,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山西省绿色发展成果。本文创新点:一是重构绿色GDP核算的理论框架,与之前研究相比,本文核算框架改进之处是:引入负产出概念、重构投入和产出指标、符合投入产出一致性等核算原则,从流量角度进行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核算,可以得出一个有减有加,体现环境治理效果的绿色GDP指标。二是将指数方法引入绿色GDP的物量核算,与现有框架中碎片化的分项进行物量核算相比,将指数用于物量核算是统一的核算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核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核算范围全面且易于拓展,新的资源和污染物类型可以很方便的纳入指数。三是将距离函数引入绿色GDP核算并进行统一估价,采用能源距离函数求解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采用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求解污染物影子价格。影子价格优点是能够体现资源和环境服务稀缺性,方向性距离函数适用于解决负产出问题,因此,本文核算方法和核算理论框架具有一致性。四是数据创新,1.本文整理长达14个年度的省级与市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506种产品),并以此为基础计算资源耗减投入和环境污染负产出,包括10种资源和25种污染物,核算范围明显比当前相关研究更加全面;2.本文采用更加细分的企业数据,经梳理国内公开发表的绿色核算和资源影子价格等相关研究,其数据均由包含非采矿业产值的企业层面产值数据汇总得出,暂未发现采用更加细分的企业数据进行资源耗减和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在企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采用企业的采矿业产值,而非采矿企业总产值,可以更准确度量采矿业产出和核算资源价值;3.本文各指标均由相同的企业数据汇总得出,提升估价和核算的准确性。

叶银丹,余航[7](2018)在《印度GDP核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是目前经济增速较快的发展中经济体,统计体系、统计实务与客观困难均与中国有较多相似之处。研究印度GDP核算能够为正确解读印度GDP增速数据提供依据,为开展国际比较、研判中印经济发展差距提供基础,对中国核算方法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印度GDP核算基本情况、现价和不变价年度生产法与支出法GDP核算方法,以及主要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等,并研究了劳动力等价法和非正规经济推算等特殊之处,提出其对我国实践的借鉴之处。

董藩,董文婷,柴铎[8](2019)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长期存在"多头供地",小产权房、军产房、央产房、工业配套宿舍等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的房屋游离于政府统计与监管之外;上述几种类型的房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都创造增加值;但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其增加值没有计入房地产业总产出;同时中国房地产业的核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从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与物业管理业三方面分析传统视角下房地产业核算口径问题与核算方法缺陷;借鉴国际经验,引入虚拟折旧成本法、市场房租法与使用成本法三种房地产业核算的改进方法。经过比较后,基于中国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成本法"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核算数据进行修正。从支出法角度计算得出:修正后的房地产消费占GDP比重在2003~2011年为10%~17%;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调整后支出法GDP的比重在2003~2012年为5%~8%。2003~2011年,支出法视角下中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贡献介于17%~2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基于增加值视角还是支出法视角,修正后中国房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都远超现行核算方法下房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

董藩,董文婷,柴铎[9](2019)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长期存在"多头供地",小产权房、军产房、央产房、工业配套宿舍等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的房屋游离于政府统计与监管之外;上述几种类型的房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都创造增加值;但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其增加值没有计入房地产业总产出;同时中国房地产业的核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从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与物业管理业三方面分析传统视角下房地产业核算口径问题与核算方法缺陷;借鉴国际经验,引入虚拟折旧成本法、市场房租法与使用成本法三种房地产业核算的改进方法。经过比较后,基于中国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成本法"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核算数据进行修正。从支出法角度计算得出:修正后的房地产消费占GDP比重在2003~2011年为10%~17%;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调整后支出法GDP的比重在2003~2012年为5%~8%。2003~2011年,支出法视角下中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贡献介于17%~2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基于增加值视角还是支出法视角,修正后中国房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都远超现行核算方法下房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

宋慈[10](2020)在《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探究生态功能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及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理,实现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协调发展,对国家绿色发展空间的维护、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长期定位于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张家口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水源涵养目标又对当地产业发展形成了硬性约束。本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两山”理论为指导,针对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水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理,构建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以张家口市为例,分析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生产方式转变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模型,为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有效转化提供框架思路。在多系统整体性框架下,从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有效转化角度阐释“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内涵,并从“资源-资产-资本”之间的转化关系入手提出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框架,阐述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影响因素(即发展偏好、技术进步、土地利用方式、生态补偿)和路径机制(即产业转换机制、金融机制、财政机制、市场机制)。(2)提出并核算了水源涵养价值,通过编制2012年张家口市投入产出表、核算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构建了以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动态优化模型,并以张家口市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和模拟实验。实现了用一个目标函数同时反映水资源消耗、水环境损害和水源涵养效益对经济发展的正负向影响,丰富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设定,也为以往只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核算的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指标的可预测性提供了模型参考。模拟期内,水量保持和水环境控制两个水源涵养的基本功能可以实现。到2035年,张家口市森林和草地总持水量达132万立方米,向北京供应的地表水资源量5.25亿立方米;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处理能力逐年提高,模拟期末COD可实现零排放;水源涵养价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加4247.3亿元和4155.39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6.73%和6.79%。(3)基于转化机理,结合模拟结果,分析提出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路径,即增加水资源消耗性利用向非消耗性利用的转化、拓展水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方式、财政补贴的合理来源和分配、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等。

二、农村GDP核算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GDP核算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发展研究
        1.2.2 绿色发展核算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2.1 自然地理
    2.2 植被类型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生态环境概况
    2.5 数据来源及相关处理
        2.5.1 数据来源
        2.5.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GGDP-GEP-GEEP核算指标体系
    3.1 GGDP核算
        3.1.1 GGDP核算体系
        3.1.2 GGDP核算方法
    3.2 GEP核算
        3.2.1 GEP核算体系
        3.2.2 GEP核算方法
    3.3 GEEP核算体系
    3.4 衍生指标核算
四、研究区GGDP-GEP-GEEP核算结果
    4.1 GGDP核算结果
    4.2 GEP核算结果
    4.3 GEEP核算结果
    4.4 GGDP-GEP-GEEP影响因素分析
        4.4.1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与GGDP-GEP-GEEP的相关性
        4.4.2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与GGDP-GEP-GEEP的相关性
    4.5 讨论
    4.6 结论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不确定性分析
        5.1.1 数据来源的不确定性
        5.1.2 核算方法的不确定性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资助项目
致谢

(2)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与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资料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2.1.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1.3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2.1.4 绿色发展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农业资本深化的相关研究
        2.2.2 有偏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
        2.2.3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2.4 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与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
        3.1.2 农业资本深化
        3.1.3 有偏技术进步
    3.2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系统:基于CES生产函数
        3.2.1 绿色农业产出的生产函数构建
        3.2.2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替代弹性判断
        3.2.3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技术进步效率
        3.2.4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偏技术进步识别
    3.3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动能分解:基于CES生产函数
        3.3.1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的动能分解
        3.3.2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的动能分解
        3.3.3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效率的动能分解
    3.4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3.4.1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的影响机理
        3.4.2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的影响机理
        3.4.3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与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现状和演化特征
    4.1 农业资本深化的现状及演化特征
        4.1.1 农业资本的现状及演化特征分析
        4.1.2 劳动力的现状及演化特征分析
        4.1.3 农业资本深化的现状及演化特征分析
    4.2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现状及演化特征
        4.2.1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的现状及演化特征
        4.2.2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的现状及演化特征
        4.2.3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效率的现状及演化特征
    4.3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偏技术进步识别
        4.3.1 实证设计
        4.3.2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4.3.3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的要素替代弹性分析
        4.3.4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的技术进步效率分析
        4.3.5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背景下的有偏技术进步识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ES生产函数的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能分解:资本与技术视角
    5.1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的动能分解
        5.1.1 绿色农业产出增长的CES生产函数核算
        5.1.2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的动能分解
    5.2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的动能分解
        5.2.1 绿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CES生产函数核算
        5.2.2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的动能分解
    5.3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转型效率的动能分解
        5.3.1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转型效率的动能分解
        5.3.2 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转型效率的动能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与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研究设计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6.2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农业资本深化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2.2 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2.3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2.4 稳健性检验
    6.3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6.3.2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动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农业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分析
        6.4.1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和传统农业经济增长规模影响的对比分析
        6.4.2 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对绿色和传统农业经济增长动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综述
        1.2.2 政府质量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综述
        1.2.3 科技创新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GDP
        2.1.2 政府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2.2.3 SEEA核算理论
        2.2.4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分析
    3.1 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
    3.2 政府质量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
    3.3 科技创新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质量对绿色GDP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模型设定与空间相关性分析
        4.2.1 模型设定
        4.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 实证检验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省际空间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4.3.3 省际空间面板效应分解结果分析
        4.3.4 分地区空间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4.4 中介效应模型介绍
        4.4.1 逐步法
        4.4.2 Bootstrap法
    4.5 中介模型设定
    4.6 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4.7 基于Bootstrap法的中介检验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质量对绿色GDP影响机制的优化策略
    5.1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5.2 完善市场化机制
    5.3 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5.4 提高腐败治理能力
    5.5 完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致谢

(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
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数据的重大修订
    (一)普查年度GDP核算数据的修订
        1.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年度GDP核算数据的修订
        2.四次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数据的修订
        (1)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资料来源的变化
        (2)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基本分类的修订
        (3)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的改革
        (4)经济普查年度GDP生产核算数据的修订
        (5)经济普查年度GDP使用核算数据的修订
    (二)普查后GDP核算历史数据的修订
        1.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后GDP核算历史数据的修订
        2.四次经济普查后GDP核算历史数据的修订
    (三)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之后GDP核算历史数据的修订
四、 总结与展望

(5)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与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构建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资源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绿色GDP核算概况
    2.2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
        2.2.1 构建原则
        2.2.2 核算体系框架
    2.3 绿色GDP核算方法
        2.3.1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方法
        2.3.2 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方法
        2.3.3 资源环境改善收益核算方法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3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
    3.1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1 能源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2 耕地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3 水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4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3.2 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
        3.2.1 污染治理成本
        3.2.2 环境退化价值
        3.2.3 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3.3 资源环境改善价值核算
        3.3.1 寿命延长创造的收益
        3.3.2 园林生态效益
        3.3.3 资源环境改善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3.4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结果
4 四川省绿色GDP时空分异特征
    4.1 四川省绿色GDP时间尺度分析
        4.1.1 各账户时间尺度分析
        4.1.2 绿色GDP时间尺度分析
    4.2 四川省绿色GDP空间格局分析
        4.2.1 绿色GDP空间格局分析
        4.2.2 人均绿色GDP空间格局分析
        4.2.3 绿色GDP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4.3 四川省绿色GDP变化类型空间分异格局
5 四川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5.1 协调发展度模型
    5.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5.3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时空关联格局
        5.3.1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时间关联格局
        5.3.2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关联格局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快建立完善通用的国家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制度
        6.2.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发展绿色产业
        6.2.3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6.2.4 加大力度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GDP定义和核算思路
        2.1.1 定义
        2.1.2 货币化核算思路
        2.1.3 非货币化核算思路
        2.1.4 各国核算研究与实践
    2.2 资源耗减核算研究
        2.2.1 资源耗减实物量和指数核算
        2.2.2 资源耗减估价
    2.3 环境降级核算研究
        2.3.1 环境污染实物量和指数核算
        2.3.2 环境降级估价
        2.3.3 环境改善核算
    2.4 环境保护支出核算研究
    2.5 文献评述
        2.5.1 核算理论评述
        2.5.2 核算方法评述
        2.5.3 核算数据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3.2 SEEA核算体系
    3.3 弱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福利经济学理论
    3.5 外部性理论
    3.6 边际成本理论
    3.7 小结
第4章 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重构
    4.1 绿色GDP定义和相关界定
        4.1.1 绿色GDP定义和公式
        4.1.2 绿色GDP核算原则和时空界定
    4.2 绿色GDP核算框架重构
        4.2.1 SNA和 SEEA局限性
        4.2.2 拓展生产范围
        4.2.3 虚拟资源环境部门
        4.2.4 纳入环境改善因素
        4.2.5 引入负价值概念
        4.2.6 重构投入和产出关系
        4.2.7 改进的绿色GDP核算框架
    4.3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构建
        4.3.1 资源耗减投入
        4.3.2 公共环保投入
        4.3.3 包含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负产出
        4.3.4 GDP和各科目的逻辑自洽性
        4.3.5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
    4.4 绿色GDP物量核算方法重构
        4.4.1 指数在绿色GDP核算中的适用性
        4.4.2 资源耗减指数构建
        4.4.3 环境改善因子构建
        4.4.4 体现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构建
    4.5 绿色GDP价值量核算方法重构
        4.5.1 构建估价机制
        4.5.2 引入距离函数
        4.5.3 采用线性规划方法
        4.5.4 求解影子价格
    4.6 小结
第5章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物量指数构建
    5.1 研究地区概况与数据
        5.1.1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概况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代表性、匹配性和全面性
    5.2 资源耗减指数构建
        5.2.1 资源耗减核算对象和范围
        5.2.2 资源耗减指数计算公式
        5.2.3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耗减指数
    5.3 环境污染指数构建
        5.3.1 环境污染核算对象和范围
        5.3.2 环境污染指数计算公式
        5.3.3 环境改善因子构建
        5.3.4 环境污染指数权重计算
        5.3.5 包含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
    5.4 小结
第6章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物量指数估价
    6.1 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测度
        6.1.1 生产可能性集和能源距离函数
        6.1.2 指标选择、创新和描述性分析
        6.1.3 模型设定和影子价格公式推导
        6.1.4 影子价格求解
    6.2 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测度
        6.2.1 环境生产技术和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
        6.2.2 指标、方向向量选择和描述性分析
        6.2.3 模型设定和影子价格公式推导
        6.2.4 影子价格求解
    6.3 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调整
        6.3.1 基于非效率因素调整的原理和方法概述
        6.3.2 基于价格指数和增加值率调整的方法概述
        6.3.3 经调整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指数实际价格
    6.4 小结
第7章 山西省绿色GDP核算与分析
    7.1 绿色GDP各调整项目核算与分析
        7.1.1 资源耗减投入核算与分析
        7.1.2 公共环保投入核算与分析
        7.1.3 环境污染负产出核算与分析
        7.1.4 调整项目合计与分析
    7.2 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2.1 山西省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2.2 山西省各市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1 研究结论
        8.1.2 政策建议
    8.2 研究不足和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04 -2017年山西省各市造林面积
    附录2 2004 -2017年山西省各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8)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房地产业经济贡献测度的缺陷与改进
    (一)现行房地产业核算口径存在的问题
        1. 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不完整
        2.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核算低于实际
        3. 物业管理业核算范围存在漏洞
    (二)传统房地产业核算方法的缺陷分析
        1. 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的缺陷
        2. 物业管理业核算方法的缺陷
二支出法视角下房地产业经济贡献的测度方法设计
    (一)基于虚拟折旧成本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局限性
    (二)基于市场房租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局限性
    (三)基于使用成本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可行性
三中国房地产真实经济贡献的实证测度
    (一)房地产相关消费活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 房地产消费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修正
        2. 房地产消费经济贡献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 样本选取与计算方法
        2. 估算结果
    (三)修正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贡献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二)政策建议
附录

(9)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房地产业经济贡献测度的缺陷与改进
    (一)现行房地产业核算口径存在的问题
        1. 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不完整
        2.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核算低于实际
        3. 物业管理业核算范围存在漏洞
    (二)传统房地产业核算方法的缺陷分析
        1. 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的缺陷
        2. 物业管理业核算方法的缺陷
二支出法视角下房地产业经济贡献的测度方法设计
    (一)基于虚拟折旧成本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局限性
    (二)基于市场房租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局限性
    (三)基于使用成本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可行性
三中国房地产真实经济贡献的实证测度
    (一)房地产相关消费活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 房地产消费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修正
        2. 房地产消费经济贡献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1)估算结果。房地产消费对GDP的贡献估算结果如表5所示。
        (2)结果分析。修正前与修正后房地产消费占GDP比重的趋势如图1所示。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 样本选取与计算方法
        2. 估算结果
    (三)修正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贡献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二)政策建议
附录

(10)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1.1.2 生态功能区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1.1.3 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性研究成果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2.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研究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2.3 水源涵养研究
        2.3.1 水源涵养功能机制研究
        2.3.2 水源涵养效益研究
    2.4 最优化模型研究
        2.4.1 多目标优化模型
        2.4.2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2.5 文献述评
3 基于“两山”理论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机理分析
    3.1 “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1.1 思想萌芽和理论提出阶段
        3.1.2 解读深化和发展完善阶段
        3.1.3 体系成型和升华指导阶段
    3.2 “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内涵
        3.2.1 “绿水青山”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有效转化
        3.2.2 “两山”理论的多系统整体性分析
    3.3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框架
    3.4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影响因素
        3.4.1 发展偏好
        3.4.2 技术进步
        3.4.3 土地利用方式
        3.4.4 生态补偿
    3.5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机制
        3.5.1 产业转换机制
        3.5.2 金融机制
        3.5.3 财政机制
        3.5.4 市场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张家口市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4.1 地理位置和区域定位
    4.2 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4.2.1 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4.2.2 矿产资源现状及问题
        4.2.3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4.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3.1 经济发展
        4.3.2 居民生活
    4.4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构建
    5.1 模型设定
        5.1.1 前提假设与模型框架
        5.1.2 土地利用方式和水污染物质分类
        5.1.3 污水处理技术引入
        5.1.4 政策组合
        5.1.5 数据来源
    5.2 模型基础
        5.2.1 投入产出表编制
        5.2.2 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核算
    5.3 模型构建
        5.3.1 目标函数
        5.3.2 社会经济子模块
        5.3.3 水量保持子模块
        5.3.4 水环境控制子模块
        5.3.5 水资源供需子模块
    5.4 外生参数设定
    5.5 本章小结
6 水源涵养价值实现路径动态优化分析
    6.1 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模拟
        6.1.1 情景设置
        6.1.2 各情景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1.3 最优情景选择
        6.1.4 模型检验
    6.2 最优情景下水源涵养功能和价值实现情况
        6.2.1 水量保持功能
        6.2.2 水环境控制功能
        6.2.3 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
    6.3 水源涵养价值实现路径分析
        6.3.1 水资源消耗性利用向非消耗性利用转化
        6.3.2 水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方式拓展
        6.3.3 财政补贴的合理来源及分配
        6.3.4 新兴主导产业培育与发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农村GDP核算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D]. 李金雷. 内蒙古大学, 2021
  • [2]农业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与绿色农业经济增长[D]. 黄莉. 西南大学, 2021(01)
  • [3]政府质量对绿色GDP的影响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D]. 王越.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修订[J]. 许宪春. 经济研究, 2021(04)
  • [5]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与时空分异特征研究[D]. 铁晓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D]. 童超.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7]印度GDP核算方法研究[J]. 叶银丹,余航. 经济统计学(季刊), 2018(02)
  • [8]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J]. 董藩,董文婷,柴铎. 政府管理评论, 2019(00)
  • [9]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J]. 董藩,董文婷,柴铎. 政府管理评论, 2019(01)
  • [10]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D]. 宋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标签:;  ;  ;  ;  ;  

农村GDP核算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