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理论文-贺灿飞,胡绪千

工业地理论文-贺灿飞,胡绪千

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业地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革开放,工业地理格局,产业集聚,产业迁移

工业地理论文文献综述

贺灿飞,胡绪千[1](2019)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改革开放40年,在深刻的制度变革环境下,中国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地理格局也在经济转型中得到重塑。中国工业总体上经历了从内陆扩散到沿海地区集聚,再向内陆转移的过程。但不同类型产业地理格局及变化受制于不同力量,显现出一定的行业差异性。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国工业在不同地理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但集聚程度较欧盟和美国低。产业的聚集与分散驱动不同尺度下的产业迁移,导致区域产业频繁进入和退出,促使地方产业呈现多样化态势,推动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从经济转型的视角出发,改革开放可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叁个过程,这些过程创造市场力量,激活地方力量,引入全球力量,共同重塑了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旺[2](2019)在《资源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及其机理分析——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技术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本研究采用各细分能耗数据,测算和分析了不同区域和类型资源型地级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及其机理的空间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技术探究了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及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均存在显着的空间分异性。从单位就业人数碳排放量来看,东部和西部资源型城市超过资源型城市整体水平,其中煤炭型城市远超整体水平;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来看,东、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均超整体水平,其中煤炭型城市远超整体水平;经济规模和能源结构是资源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区域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较为显着,同一因素对不同区域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应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采取因城而异的工业低碳转型对策与措施。(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期刊2019年05期)

李可可,张胜前,冯鑫[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变化及启示——以人教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以人教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对比不同阶段教材内容的甄选、组织、呈现等方面的差异,在变化中探寻有益启示,并对高中地理教材编写及运用提出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王珂[4](2019)在《思维导图支持的高叁地理复习课案例探析——以《工业区位因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思维导图在地理等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高叁地理的复习课是一种新的尝试。文章试图通过剖析一节思维导图支持的高叁地理复习课案例,期待思维导图与地理学科教学建立有机联系,探索现有的高中地理课程与思维导图的融合,加速思维导图的应用进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来源于《教育信息技术》期刊2019年Z2期)

刘如月,彭剑峰[5](2019)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评价——以“工业区位选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及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使教师开始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SOLO分类评价理论以其对个体理解程度具体、清晰的划分,成为评价深度学习的有效工具之一。本文将结合高中地理"工业区位选择"案例,建构指向深度学习的SOLO分类框架,诊断出学生所处理解水平,并根据学生不同思维结构特点提出由"浅层"到"深度"的学习进阶思路。(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62期)

赵兴[6](2019)在《地理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的路径初探——以“兰州石化工业城的前世今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核心素养落地中学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更要转变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而在教学操作层面没有现成模板,教师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改革和创新。文章以兰州石化工业城为案例,探索课堂教学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4期)

张燕英[7](2019)在《“中国的工业”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3节(第1课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位置,中国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工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本文来源于《教育实践与研究(B)》期刊2019年Z1期)

平智毅,吴学兵,吴雪莲[8](2019)在《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分析——基于地理距离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经济增长和工业污染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方程建立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之间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对工业"叁废"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人口聚集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考虑空间因素后,经济增长对"叁废"影响的差异性更加显着。控制其他解释变量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气污染的省际溢出效应和总效应都呈现类"N"型关系,与工业废水污染存在倒"N"型关系,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呈现单调递增线性关系。最后,为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刘满华[9](2019)在《构建地理生态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选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地理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教学从关注地理学科转到关注人,关注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等,必须构建地理生态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质。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由"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同时,构建生态地理生态课堂也是当前教学的改革重点,对于转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9年17期)

方小阳[10](2019)在《晚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兵器工业地理研究(1860-1911)》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中,采用机器生产的晚清兵器工业诞生,由此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1860年起,到1911年清政府灭亡的51年时间里,共创办了大大小小29个兵工企业,不均匀地分布在18个省中,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晚清兵器工业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共有8个兵工企业,其中被称为晚清叁大兵工企业的江南制造局、湖北枪炮厂、天津机器局中的两个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见晚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兵器工业之发达。因而对于研究近代兵器工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地理分布特征上也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以晚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兵器工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从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尝试建立近代兵器工业起,至1911年清朝灭亡止。研究地域范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行政区划上本文以晚清光绪叁十四年(1908年)行政区划为准,包含当时的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六个省级辖区。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发现晚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兵器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地理分布在空间上极不均衡。首先在省份之间分布不平衡,晚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兵器工业主要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省和湖北省。以城市为单位,晚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兵器工业前期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后考虑到国防安全因素,开始放弃沿海布局战略,转而注意在有战略纵深的内陆沿江城市建厂。如汉阳、长沙等,最终形成了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沿江省会城市或通商口岸的地理布局。考虑到兵工企业的隐蔽性和安全性,方便以后扩充规模,晚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兵工企业多建在城市的近郊。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受各种影响因素共同形成的。包括地形、水源、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也包括政治、经济、交通、个人、社会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由于缺乏近代科学知识的积累、对外国的技术和原材料等各方面极度依赖、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经费短缺导致晚清兵器工业始终发展缓慢,产量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管理制度上,中央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对兵工企业的管理,各兵工企业大多由本省督抚掌管,独立性很强,各兵工企业之间差异性大,武器生产没有形成制式化,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又因为缺乏国家战略层面的管理监督,导致各兵工企业内部贪污腐败横行,生产的兵器质量低劣,不能应对近代化的战争。1906年陆军部成立后开始对各兵工企业加强管理,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和湖北兵工钢药厂进行了详实的考察,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措施。但随着1911年清政府灭亡,对兵器工业的改革计划也随之中断。从晚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兵器工业建设的得与失中,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经验教训:要想建立强大的兵器工业必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并对兵器工业进行合理的布局、并实行完善的近代企业管理制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工业地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本研究采用各细分能耗数据,测算和分析了不同区域和类型资源型地级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及其机理的空间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技术探究了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及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均存在显着的空间分异性。从单位就业人数碳排放量来看,东部和西部资源型城市超过资源型城市整体水平,其中煤炭型城市远超整体水平;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来看,东、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均超整体水平,其中煤炭型城市远超整体水平;经济规模和能源结构是资源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区域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较为显着,同一因素对不同区域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应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采取因城而异的工业低碳转型对策与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业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1].贺灿飞,胡绪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19

[2].张旺.资源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及其机理分析——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技术应用(英文)[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9

[3].李可可,张胜前,冯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变化及启示——以人教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J].地理教育.2019

[4].王珂.思维导图支持的高叁地理复习课案例探析——以《工业区位因素》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9

[5].刘如月,彭剑峰.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评价——以“工业区位选择”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6].赵兴.地理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的路径初探——以“兰州石化工业城的前世今生”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

[7].张燕英.“中国的工业”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第1课时)[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

[8].平智毅,吴学兵,吴雪莲.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分析——基于地理距离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J].生态经济.2019

[9].刘满华.构建地理生态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选择”为例[J].高考.2019

[10].方小阳.晚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兵器工业地理研究(1860-1911)[D].安徽大学.2019

标签:;  ;  ;  ;  

工业地理论文-贺灿飞,胡绪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