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经济空间论文-丁志伟,黄逦茗,谢慧钰,白楠屹,张改素

城市群经济空间论文-丁志伟,黄逦茗,谢慧钰,白楠屹,张改素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群经济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济差异,百度检索量,镇域,中原城市群

城市群经济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丁志伟,黄逦茗,谢慧钰,白楠屹,张改素[1](2019)在《中原城市群镇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百度检索量指标分析了中原城市群镇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索了其与实体经济空间格局的差异。研究发现:①从空间分异格局看,高值区呈现出"两个核心集聚区、一个相对集中片区和广布的斑点式扩散区"格局,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沿太行山脉的西北部和以驻马店、信阳、周口为核心的东南部"两大片区。与实体经济格局对比发现,高值、低值的分布范围有类似之处但程度远不及实体格局,破碎化、斑块状分布现象明显。②从空间关联格局看,显着HH区、LL区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分异格局有类似之处但范围有所变化。与实体经济格局对比发现,显着HH区、显着LL区的分布范围和集聚程度明显较实体经济格局缩小、弱化,连绵分布态势下降很多,但整体的空间自相关指数差距不大。③从影响因素看,基于百度检索量的虚拟经济空间格局虽受乡镇经济实力影响但解释力仅有20%~30%,而更多受人们关注主题的影响。其中高水平区乡镇在经济发展的引领下表现出与企业宣传、政府报道、社会民生、资源禀赋、热点事件等相结合的链式搜索效应;低水平区乡镇受乡镇经济实力的影响不大,而更多地体现出社会民生事件,反映出低水平区乡镇亟需提升经济实力和增强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11期)

张广海,丁秋月[2](2019)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带一路"沿线中国16个沿海主要节点城市、19个内陆主要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分析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联系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叁个维度研究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的提高,沿海节点城市中的上海与杭州、内陆节点城市中的重庆与成都在2012年与2016年均保持了最高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沿海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上海是核心节点,广州、厦门是次核心节点,共同控制沿海节点城市联系网络;内陆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重庆、武汉是其双核心节点,协同控制内陆节点城市联系网络;位于城市群内部的节点城市具有更稳固的网络中心地位。因此,应着力提升节点城市旅游经济实力,强化节点城市旅游资源优势,强化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联系,以推动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郭凯,陈涛[3](2019)在《“叁线建设”城市经济空间演化分析——以绵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省绵阳市域经济空间在1985年至2011年间是属于集聚效应增强,扩散效应减弱的阶段,其经济活动分布较为集中,中部市区一核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呈现较为显着的"极化效应"特征。此外,绵阳市的东部和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市区差距逐步扩大,且趋势日益明显,产生这种演化的原因与"叁线建设"企事业单位在绵阳的布局和发展有很大关系。(本文来源于《城乡建设》期刊2019年15期)

陈红娟,冯文钊,焦新颖[4](2019)在《基于GIS的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聚散形态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在系统收集1995年—2015年京津冀13个城市经济发展数据基础上,利用熵值法测算13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在GIS技术支持下,从城市群经济空间集聚度演变、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叁个层面系统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1995年—2015年经济空间聚散形态演变过程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形态有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转化过程;20年间,城市群经济空间未形成空间连绵的稳定态势,北京和天津一直是区域的"两极",呈现"孤岛"形态;石家庄有望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但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佳,何杰,项清[5](2019)在《网络城市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在网路城市理念的视角下,以成渝城市群16个地级市为研究案例,基于引力模型计算旅游经济联系度,利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通过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族群等指标模型分析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存在差距较大的层级,并且基本形成"T形"轴加内部"C形"圈的空间结构。成渝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整体的网络密度偏低,整体网络的各节点城市联系不高,中心度分析结果也表明区域旅游经济网络主要受到以成都、重庆作为核心节点的外向驱动作用,缺乏次级枢纽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的内部出现凝聚子群,但凝聚子群的深度和广度不高。(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王磊,高苗苗[6](2019)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旅游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旅游业的科学发展愈显重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基于2016年中国银联的刷卡消费数据研究,可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消费联系的空间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武汉、长沙和南昌叁个省会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旅游消费联系最为紧密,与九江、上饶、荆州、株洲等城市共同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消费网络的核心区。第二,相比于前人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旅游网络密度有所提高,旅游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而且基本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叁个子结构,表现出明显的省际边界效应;但同时部分城市的第二大消费流流入其他省份城市中,表现出突破行政区划的趋势。第叁,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可分为8个凝聚子群,子群划分与行政区划和地区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同一省份内子群联系更为紧密,但整体而言凝聚子群密度值普遍偏小,子群之间联系较为薄弱,旅游一体化程度仍有待提升。最后提出尝试从省际毗邻区域入手,加强省际交通和文化联系,打破行政壁垒;增强武汉、长沙与南昌的旅游联系,由点到轴,由轴及面,增强城市群之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一体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汪增洋,王婉悦[7](2019)在《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下的安徽省经济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安徽省城市与县域经济联系的时空特征,考察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下的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研究表明:安徽省叁大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不断扩大,皖中地区合肥的辐射作用最强,皖南地区芜湖和马鞍山的辐射作用稍弱,皖北地区蚌埠和阜阳的辐射作用最弱;经济联系围绕由中心城市组成的纵向经济带依次向外减弱,圈层结构逐渐形成;各县与中心城市的联系程度和自身经济实力具有差异性,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基于此,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皖北中心城市建设和分类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铜陵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峥荣[8](2019)在《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不仅引领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而且也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城市群,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本文以成渝城市群143县(区)为研究单元,以2000-2014年人均GDP为基础数据,结合传统统计方法及ESDA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对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成渝城市群143县(区)2000-2014年人均GDP数据,对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东南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发展重心逐步趋近于几何重心;高水平县(区)主要呈现出典型的双核组团结构,而低水平县(区)则由块状分布演变为散点-半环状分布、空间范围呈现出急剧缩小态势;成渝城市群形成稳固的核心增长极并呈现出明显的扩散现象;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较强的空间自组织性。(2)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区域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相对差异迅速缩小;成渝城市群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表明成渝城市群整体趋向于均衡发展;成渝城市群内高速和中高速增长区域个数仅为低于研究区域平均速度区域数量的一半,表明成渝城市群大部分县(区)经济发展缓慢,区域经济增长主要靠少量高速增长县(区)带动。(3)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以2000—2014年人均GDP的增长率为因变量,以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基础、交通区位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策略、市场发育状况、中心城市规模及人口增长状况7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因子探测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基础是影响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的主导因子;市场发育与经济基础的协同作用是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及经济发展差异的第一交互因子;而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与产业调整、中心城市规模与经济基础分别为第二及第叁交互因子。针对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本文从内部结构优化与外部体系构建两个视角,提出健全双核城市的协调合作机制,强化成渝双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边缘山区核心增长极发展;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扩大成渝城市群向东向西、对内对外开放格局等对策,以期为成渝城市群的一体化及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王银,施琳娜,米欢,郑殿元,文琦[9](2019)在《基于县域单元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差异是影响区域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演变格局有助于揭示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对象,用泰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取1995—2014年人均GDP为指标,分析榆林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95—2014年,榆林市区域经济差异不断增大但增速减缓,泰尔指数从0.937 7降至0.680 6,其中,南北6县组间差异贡献率超过90%,这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榆林市人均GDP在空间上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1995—2014年的Moran’s I由0.581 9增至0.683 6,区域经济空间集聚显着增强;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北6县,范围呈现缩小的趋势,而次冷点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南6县,范围扩大;区域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用逐步多元回归筛选出工业总产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国家政策是影响资源型开发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鑫,王承云[10](2019)在《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是全球经济的联系和纽带。为了对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利用2007年、2016年相关统计数据并借助引力模型,重点分析影响上海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上海市整体经济水平呈现"核心—外围"模式,上海市经济中高水平以上区域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而中低水平以下区域则都分布在远郊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递减性,两极分化态势显着。上海市各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中心城区内部以及中心城区与浦东新区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稳定增长,网络化程度最高。浦东新区、中心城区与其他区之间经济联系强度也逐渐增强,辐射范围更广。经济全球化水平上升(经济竞争力提升、贸易水平增强、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产业结构优化、政府政策改良等因素正在逐步推动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步伐。(本文来源于《城市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城市群经济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一带一路"沿线中国16个沿海主要节点城市、19个内陆主要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分析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联系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叁个维度研究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的提高,沿海节点城市中的上海与杭州、内陆节点城市中的重庆与成都在2012年与2016年均保持了最高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沿海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上海是核心节点,广州、厦门是次核心节点,共同控制沿海节点城市联系网络;内陆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重庆、武汉是其双核心节点,协同控制内陆节点城市联系网络;位于城市群内部的节点城市具有更稳固的网络中心地位。因此,应着力提升节点城市旅游经济实力,强化节点城市旅游资源优势,强化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联系,以推动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群经济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丁志伟,黄逦茗,谢慧钰,白楠屹,张改素.中原城市群镇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

[2].张广海,丁秋月.“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郭凯,陈涛.“叁线建设”城市经济空间演化分析——以绵阳市为例[J].城乡建设.2019

[4].陈红娟,冯文钊,焦新颖.基于GIS的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聚散形态演变研究[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9

[5].王佳,何杰,项清.网络城市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特征[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9

[6].王磊,高苗苗.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学术研究.2019

[7].汪增洋,王婉悦.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下的安徽省经济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9

[8].李峥荣.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华师范大学.2019

[9].王银,施琳娜,米欢,郑殿元,文琦.基于县域单元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王鑫,王承云.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城市学刊.2019

标签:;  ;  ;  ;  

城市群经济空间论文-丁志伟,黄逦茗,谢慧钰,白楠屹,张改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