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针连接论文-梁毅,覃运荣,卢英红,宁思思

探针连接论文-梁毅,覃运荣,卢英红,宁思思

导读:本文包含了探针连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产前诊断,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探针连接论文文献综述

梁毅,覃运荣,卢英红,宁思思[1](2019)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产前超声提示胎儿异常或有不良孕产史、不良用药史的孕妇138例,经知情同意,抽取孕妇羊水或者取胎儿脐静脉血,应用MLPA技术检测23种常见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同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138例孕妇产前标本中,核型分析结果异常为41例,异常率为29.71%;MLPA检测异常共7例,其中微缺失1例,微重复5例,性染色体异常1例,异常率为5.07%;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共检测出阳性结果44例,检出率为31.88%。结论联合应用MLPA与核型分析技术能提高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重要的依据,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周莹珊,陈琳,孙静,姜胜,邵春艳[2](2019)在《猪猝死症4种重要病原多重连接探针扩增鉴别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快速检测引起猪猝死的病原,本研究针对临床引起猪猝死症的4种疾病病原(猪尼帕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猪产气荚膜梭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别设计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同时检测这4种病原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探针之间没有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不同病原核酸的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140拷贝μ/L~370拷贝μ/L,敏感性较高。应用该MLPA方法对129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100%,且该方法检测猪产气荚膜梭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到100%,Kappa值均为1。该方法的检测结果与国家或行业标准PCR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且克服了后者无法同时进行多重检测的缺点,最多可以同时检测45种病原,对于复杂症候群的快速和高通量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方法可推广到其它多重病原体的检测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汪波,周豫新,覃桂,聂晶[3](2018)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川贝母掺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着重探讨采用新技术检测川贝母的真伪。方法:本研究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特异、敏感等技术优势,以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浙贝母和湖北贝母为研究对象,针对川贝母及非川贝母ITS1序列设计了10条特异探针,建立川贝母掺伪检测及相对定量的MLPA扩增方法。结果:针对探针混合物分别以川贝母及4种非川贝母对照药材为模板,从单个样品中只能扩增出单一扩增峰,表明了探针高特异性。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MLPA扩增最低检测限度可达到掺伪10%,并且目的扩增峰面积比与掺伪比例基本一致。检测市场抽查样品验证了MLPA扩增方法在川贝母掺伪检测中的适用性,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检出川贝母药材掺伪,并可反映市场药材掺伪比例。结论:本研究基于MLPA建立的川贝母掺伪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及敏感性高的特点,可为川贝母药材检验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中药材掺伪检测技术的建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李旗,解淑钰,司彩云,陶月红[4](2018)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筛查Turner综合征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在筛查Turner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染色体异常的可行性。方法:收集88例临床诊断矮小症女童的外周血进行MLPA检测及外周血细胞核型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对2种方法诊断TS的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88例女童中14例确诊为TS,其中外周血核型分析异常14例(13例为TS,1例为常染色体异常),检测TS灵敏度为92.8%;MLPA检出异常14例(13例TS,1例X染色体部位疑似男性,Y染色体重复),检测灵敏度为100%。2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均为100%。采用Fisher确切概率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进行分析,二者无显着差异(P=0.5)。结论:与外周血细胞核型分析相比,MLPA具有更经济、高效、操作难度较低等优点,且对TS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无统计学差异,可作为TS的筛查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左乐[5](2018)在《基于多重连接探针熔解曲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分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当前世界性公共卫生热点之一。其中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属于两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大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会产生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Es)。SEs是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子,可导致急性胃肠炎。肠毒素SE型别众多,根据其不同的抗原性可分为约20个型别。因此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否含有肠毒素和肠毒素型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诊断提供病因学证据。针对现有酶联免疫法(ELISA)成本高昂,只能鉴定SEA~SEE这5种SE;普通PCR法操作繁琐,容易污染,可能产生假阳性等缺点,本文开展了基于多重连接探针熔解曲线(multiplex ligation reaction based on probe melting curve analysis,MLMA)的16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鉴定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多重连接探针熔解曲线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80-2.15 ng/u L,特异度100%,无交叉荧光信号产生,变异系数(CV)小于1%。在15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鉴定出1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阳性,和普通PCR方法相比,基于MLM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鉴定方法的灵敏度为95.4%,特异度为100%,Kappa值为0.88。该方法快速,准确和特异性强。沙门菌(Salmonella)为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居于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前二位。沙门菌血清型种类繁多,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沙门菌血清型有100多种。沙门菌不同血清型因其遗传结构差异和寄生的宿主类型不同,导致其不同血清型的沙门菌流行特征不同。因此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不同的沙门菌血清型对沙门菌的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分析乃至临床诊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沙门菌血清型分型方法操作繁琐,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多重PCR法易污染;现有多重荧光PCR法覆盖血清型种类少,通量低;液相芯片法技术操作繁琐,易污染,价格昂贵。本文开展基于MLMA的常见30种沙门菌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的研究,体系最低检出限为1.04-1.56 ng/u L。通过本体系鉴定常见30种沙门菌、并以其他34种沙门菌血清型、大肠杆菌、志贺菌和奇异变性杆菌菌株作对照,结果显示:该体系可特异性检出相对应的抗原,从而准确鉴定沙门菌血清型,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以传统血清分型方法作为对照,采用新建立的探针熔解曲线方法检测431株临床沙门菌菌株,评估新建立的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性,结果显示:基于MLMA的常见30种沙门菌血清型鉴定方法的灵敏度为99.5%,特异度100%,Kappa值为0.89,变异系数(CV)均小于1%。该体系实现了快速,准确鉴定常见30种沙门菌血清型的目的,有望替代传统血清学鉴定法,减轻工作量,提高准确性。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了基于多重连接探针熔解曲线的16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和常见30种沙门菌血清型分子鉴定的方法,该方法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检测通量高,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覃运荣,宁思思,卢英红[6](2018)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在胚胎停止发育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分析胚胎停止发育(以下简称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中的应用,探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导致胚胎停育与胎儿性别、患者年龄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24例临床诊断为胚胎停育患者的流产绒毛组织,采用MLPA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胎儿性别及患者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24例胚胎停育患者中,检出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共68例(20.99%),其中常染色体叁体33例(13-叁体12例、18-叁体6例、21-叁体15例),常染色体缺失3例(13-单体1例、21-单体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32例(45-XO 15例、47-XXY 13例、47-XXX 1例、47-XYY 3例)。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间的胎儿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绒毛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平均年龄(32±6)岁]、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34±7)岁]、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28±6)岁]3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LPA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用于检测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胚胎停育与胎儿的性别无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胚胎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的孕妇年龄大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3期)

董国庆,邱明慧,李坚旭,苏月月,谢秋艳[7](2018)在《多重探针连接依赖式扩增检测特发性矮小儿童生长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基因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特发性矮小儿童生长激素受体(GHR)信号通路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突变基因片段的致病可能性。方法选择特发性矮小(ISS)儿童94例及生长发育正常儿童54例,采集其外周血,应用多重探针连接依赖式扩增(MLPA)技术检测生长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35个基因片段,对检测信号强度低于正常60%的STAT5B蛋白基因的第6外显子5'端内含子区域进行目的基因片段扩增和测序。结果在ISS患儿中有5例检出定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上编码STAT5B蛋白基因的第6外显子5'端内含子区域存在杂合突变,检出率为5.32%(5/94例),对其进一步进行基因测序显示该基因片段的突变类型为杂合缺失;未发现STAT5B其他基因片段及JAK2和IGF-1基因片段的异常。结论 STAT5B第6外显子5'端内含子片段杂合缺失可能是ISS的病因之一,MLPA技术可作为GHR信号通路基因的筛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8年10期)

杨斌,张帆,苏日娜,陈世昌,张月梅[8](2017)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是将核酸杂交和PCR链式扩增相结合的一项高通量检测技术。自2002年首次报道以来,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广泛用于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检测、肿瘤预后及病原生物高通量检测领域。介绍了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的原理,探讨了该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以期为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屈金辉,白雪,黄海晶,王毅[9](2017)在《多重连接探针依赖扩增技术检测腓骨肌萎缩症病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例疑似腓骨肌萎缩症患者进行临床、电生理和基因检测的研究,以确定该患者是否为腓骨肌萎缩症及其分型。方法对疑似患者进行入院查体、肌电图和抽血化验检查;利用多重连接探针依赖扩增(MLPA)技术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基因突变的筛查。采集病人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2ml,EDTA抗凝。使用AxyPrep血基因组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NanoDrop2000核酸定量分析仪检测DNA浓度及纯度,放置-80℃保存备用。采用MLPA技术检测基因的大片段变异。荧光信号强度介于0.7到1.33之间认定为正常。结果查体:T36.4℃,P88次/分,R23次/分,BP125/68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心、肺、骨盆和脊柱阴性,双足高弓足畸形,仰趾畸形,跖趾关节跖侧胼胝形成,双侧胫前及胫后肌群肌力正常,足趾活动、感觉及血运好,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肌电图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运动感觉纤维受累,髓鞘损害为重,四肢SSR异常),诊断疑似腓骨肌萎缩症CMTI型;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免疫常规及凝血常规均未提示异常。基因筛查发现受检者染色体17p12区域大片段重复变异;发现受检者其父染色体17p12区域大片段重复变异;未发现受检者其母染色体17p12区域大片段重复变异。结论该患者诊断为CMT1型。(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9-21)

王增阁[10](2017)在《实时荧光多重探针连接扩增技术检测脊髓性肌萎缩症和杜氏肌营养不良拷贝数变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和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ies,DMD)是两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严重者甚至致死,对于大多数的这两类病症尚无有效治疗手段。SMA在人群中有较高的携带率,尤其在中国患者携带率更是高达1/42,且目前的筛查方法参差不一;DMD在基因组DNA上跨越范围大,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人类基因,具有极高的突变频率,且突变热区不尽相同。因此,对此两种疾病进行大规模人群筛查是降低发病率及提高人口质量的有利途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技术包括: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多重链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实时荧光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技术、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等。虽然现有的检测方法众多,但这些技术在检测成本、操作简便性、结果稳定性和特异性等方面存在缺陷,且对这两种病都是独立地筛查,耗时、耗力、通量低。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的可同时检测SMN1拷贝数和DMD突变热区拷贝数变异的MLPA/qPCR检测体系及数据分析体系,以满足临床上对SMA和DMD携带者筛查的需求,提高检测效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MLPA/qPCR体系原理探讨、MLPA/qPCR检测体系建立、体系性能学评估、人群携带者筛查四个部分进行展开。为了研究MLPA/qPCR检测体系的性能,本研究通过考察多个反应因素对杂交连接体系和PCR体系的影响,建立了较优的反应体系,完善了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同时对107例已知SMN1拷贝数的临床样本和24例DMD突变热区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出了该技术极高的灵敏性(SMA:100.0%,DMD:100.0%)、诊断特异性(SMA:100.0%,DMD:99.4%)和较好的重复性(CV=8.7%)。此外,我们运用MLPA/qPCR体系与MLPA技术对185例临床诊断不明的肌无力或肌萎缩表征患者的母亲进行筛查,取得了较高的临床灵敏度(SMA:100.0%,DMD:92.9%)和特异性(SMA:100.0%,DMD:99.4%),且得出中国大陆地区DMD基因6个外显子拷贝数变异热区占外显子拷贝数总变异类型的比例为39.4%。为了考察厦门地区SMA和DMD携带者比率,本研究对招募到的2962例拥有医保卡的本地常住居民运用MLPA/qPCR体系进行检测,发现本地区SMA携带者发病率为1/46,与文献记载相符(1/42),DMD携带者发病率为1/2022,与文献记载相近(1/2300)。充分说明了该技术在临床中同时筛查SMA和DMD人群携带者的简便易行性。本研究首次将实时荧光PCR技术和MLPA技术完美的整合在一起,提出了MLPA/qPCR技术。基于此技术,对SMA和DMD两种疾病同时、快速、准确、高通量地进行人群携带者的筛查,提高了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使得操作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快速高效。本研究不仅对于减少患儿的出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有望对脊髓性肌萎缩症与杜氏肌营养不良在人群中筛查携带者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探针连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快速检测引起猪猝死的病原,本研究针对临床引起猪猝死症的4种疾病病原(猪尼帕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猪产气荚膜梭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别设计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同时检测这4种病原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探针之间没有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不同病原核酸的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140拷贝μ/L~370拷贝μ/L,敏感性较高。应用该MLPA方法对129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100%,且该方法检测猪产气荚膜梭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到100%,Kappa值均为1。该方法的检测结果与国家或行业标准PCR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且克服了后者无法同时进行多重检测的缺点,最多可以同时检测45种病原,对于复杂症候群的快速和高通量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方法可推广到其它多重病原体的检测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探针连接论文参考文献

[1].梁毅,覃运荣,卢英红,宁思思.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

[2].周莹珊,陈琳,孙静,姜胜,邵春艳.猪猝死症4种重要病原多重连接探针扩增鉴别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3].汪波,周豫新,覃桂,聂晶.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川贝母掺伪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8

[4].李旗,解淑钰,司彩云,陶月红.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筛查Turner综合征的可行性[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

[5].左乐.基于多重连接探针熔解曲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分型方法研究[D].深圳大学.2018

[6].覃运荣,宁思思,卢英红.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在胚胎停止发育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分析中的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8

[7].董国庆,邱明慧,李坚旭,苏月月,谢秋艳.多重探针连接依赖式扩增检测特发性矮小儿童生长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基因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

[8].杨斌,张帆,苏日娜,陈世昌,张月梅.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

[9].屈金辉,白雪,黄海晶,王毅.多重连接探针依赖扩增技术检测腓骨肌萎缩症病例分析[C].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10].王增阁.实时荧光多重探针连接扩增技术检测脊髓性肌萎缩症和杜氏肌营养不良拷贝数变异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

标签:;  ;  ;  ;  ;  

探针连接论文-梁毅,覃运荣,卢英红,宁思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