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联合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诊断分析

D-二聚体联合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诊断分析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黑龙江黑河164300)

【摘要】目的:观察D-二聚体联合FDP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DIC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二聚体以及FDP可有效诊断DIC,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避免了病情的延误,同时也缓和了医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D-二聚体;FD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095-0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属于继发性纤溶亢进疾病,全身微血管内出现血栓是其主要临床特征,其中妊娠期妇女是高发人群。该疾病具有进展快、病情程度重等特点,极大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诊断治疗DIC对于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预后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疾病早期,机体即会发生纤维蛋白溶解,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凝血功能会明显降低,最终成为疾病后期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1]。所以近年来临床中检测纤溶指标以诊断DIC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选择70例DIC患者与70例健康体检者,观察D-二聚体联合FDP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DIC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50例;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29.4±2.2岁;病情程度:23例早期、20例中期、27例晚期。对照组男22例,女48例;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9.5±2.3岁。观察组纳入标准:(1)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者[2];(2)年龄大于18岁;(3)未发现恶性肿瘤者;(4)无器质性疾病者;(5)临床资料不全者;(6)同意本次研究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两组对象均于清晨采集3ml静脉血,将其放入装有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中,每分钟3000r,离心10分钟后分离血浆,并置入冰箱中保存待检。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治疗(生产单位:美国沃芬生物技术公司;型号:ACL-TOP700),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FDP水平。所有标本均于2h内完成检测,相关过程均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1.3观察指标

(1)两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2)观察组内不同病情程度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3)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分析

观察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分别为(9.54±1.11)μg/ml、(75.69±4.85)μg/ml;对照组分别为(0.55±0.10)μg/ml、(3.64±0.72)μg/ml;两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差异显著(P<0.05)。

2.2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分析

研究观察组包括23例早期(A组),20例中期(B组),27例晚期(C组);其中A组男6例,女17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8.5±2.0岁;B组男5例,女15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29.0±2.1岁;C组男9例,女18例;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29.4±2.2岁。三组年龄、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C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B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分析研究

2.3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分析

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分别为(0.94±0.15)μg/ml、(4.82±1.05)μ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临床中多见的危急重症,它主要是因多种因素影响下,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造成毛细血管、小静脉等部位产生大量的微血栓,最终引起机体微循环障碍、昏迷及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极大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DIC具有诊断准确率低、病情进展快等特点,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则会极大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病情程度与机体凝血功能关系密切,病情越重,则凝血功能越差,进而使纤溶亢进逐渐变强,最终导致疾病的出现。因此利用纤溶指标诊断DIC,特别是疾病中意义重大,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D-二聚体是目前临床中检测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它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影响下而形成的降解产物,可有效反映体内纤溶酶的活性。它不仅可以确保血管壁通透性、保护血液的正常流通,同时它还可促进组织的快速修复[3]。D-二聚体水平与体内纤溶状态呈现正相关性,是目前临床中监测血液高凝情况以及血栓的重要指标。发病后,因机体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纤维蛋白不断降解而引起体内D-二聚体难度迅速升高,是诊断早期DIC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之一。近年来,D-二聚体水平不仅被用于评估病情程度的变化,而且还在指导治疗方案的建立、评估预后质量等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DIC已经成为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的严重症状,且其致死率高,但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危险评估手段。虽然D-二聚体对于评估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学者对于其具体阀值及作用仍存在争议,因此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FDP主要指机体出现纤溶亢进时,纤维蛋白发生降解时产物的总称,因此发病后,血浆FDP水平会显著上升;尤其恶性肿瘤、血管病变等因素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体内FDP水平会显著上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DIC患者机体纤溶亢进情况明显,且两种指标特异性、敏感性良好;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差异显著(P<0.05),提示病情程度与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呈正相关性;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以及FDP水平明显降低,提示两种指标可作为病情转归的重要指标,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综上所述,D-二聚体以及FDP可有效诊断DIC,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避免了病情的延误,同时也缓和了医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健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2):1646-1647.

[2]刘祥平.血浆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在DIC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5):915-917.

[3]梁逸仙,叶锦俊,赵丽,等.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联合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上的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1):25-26.

标签:;  ;  ;  

D-二聚体联合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诊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