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重塑论文-王东

意境重塑论文-王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意境重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纯如,华裔移民史,词性转换,汉语流水句

意境重塑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1](2019)在《The Chinese in America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中国人在美国》(The Chinese in America)一书的英译汉。本书是已故华裔作家张纯如的纪实文学作品,描绘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华人在美国的艰辛奋斗历程,内容真实,写实性与艺术性兼具,是一部有史有情的文学作品。此次翻译实践中,笔者在史实翻译上追求精准,在情感表达上追求传递意境。本次翻译实践主要是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的反映,追求译入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力求将原作品故事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对等地传递给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主要使用了词性转换和句式调整法等手段。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是不同结构的语言,汉语是意合式语言,英语是形合式语言,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将重视结构的英语转化为短句表意的汉语。此次翻译实践是从文本的特点出发,以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为指导,采取灵活变通的翻译方法和手段,将原文中的史实精准传递,将艺术性描写再次呈现,达到比较理想的翻译效果。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分为正文四章。第一章“任务描述”交代了本书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写作动机,简要介绍了翻译实践中用到的翻译手段。第二章“任务过程”交代了翻译之前进行的准备工作,描述了具体的翻译实践操作计划,翻译工具的使用和资料的查阅,以及师生为保证翻译质量进行的翻译校对工作。第叁章“案例分析”是翻译实践报告的主体,举例说明了翻译实践中使用词性转换法和句式调整法进行灵活变通的翻译操作。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本质的不同,从词到句的翻译都需要变通调整,从而使译文流畅自然,避免硬译产生句子晦涩难懂的情况。第四章对本次的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对于实践中的遗留问题进行了讨论,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潘呈杰,郝立勋[2](2015)在《专访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冯大中:理解造化和意境才能重塑新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大中1949年出生于辽宁,号伏虎草堂主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冯大中以画虎着称,是当代公认的画虎名家,他笔下的虎体态雄健,眼眸明亮,非常传神、生动,有一种原始大自然的质朴情感;他的山水画略带朦胧之意,融山水之情境于大自然的意境之中,让人能够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无论是画虎还是山水,冯大中一直坚持通过传统和自然去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周刊》期刊2015年21期)

关海鸥,郎晓松[3](2011)在《以“象”化“境”——从意、象互文及其文化传承看诗歌意境的语际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境是中国诗学重要的美学概念,论诗必以意境论之。王昌龄的"诗有叁境",皎然的"诗情缘境发",皆说明了诗歌审美体验中意境的重要性,而意境的营造却离不开意象,中国传统"物我同一"的哲学思想使得诗歌常常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但是中国传统诗学用来建构体系的意象与意境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美学概念却常被误用,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1年18期)

温旭[4](2009)在《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的关联解读看中国古诗英译的意境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作为文化伟大载体的中国古诗对我国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唐代着名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流传甚广,脍炙人口。因此,将此首诗翻译给世界人民欣赏也就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的学者们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大部分所针对的都是小说的翻译。针对中国古诗的翻译研究相对薄弱,对古诗翻译过程中原诗意境的传递和重塑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为了能将中国古诗的精神上或意义上的美以及艺术上的美由表及里、由外形到神韵地同步传递给译文读者就有必要重视对原诗意境的翻译。不可否认的是,要想同时在两方面取得成功绝非易事,但如果只能够满足一方面,那么本文作者则更倾向于通过细微的转换和尽可能小幅度的改变保留原诗的神韵,再现原诗的意境。关联理论强调语篇上下文的重要性,力求达到使译文读者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信息。关联理论的核心是获得最佳关联,而为了达到最佳关联译者则必须判定目的文本在哪些方面、以何种程度与源文本相似趋同,并且决定采用哪种方式或何种策略才能尽可能地在诗歌翻译中获取充分的语境效果,重塑原作的意境。因此,本文在关联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古诗的特点,并结合中西诗歌创作的差异分析了中诗英译的难译性和可行性,尤其在意象、音乐性、视觉性等方面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多种译文讨论了古诗英译的意境重塑问题。本文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以保留和再现原诗的意境和神韵为目的,通过对所选古诗英译的比较研究,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希望使古诗翻译的策略更具有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6)

张涛,桂汪洋[5](2009)在《重塑“水乡邻里、渔舟人家”的生活意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巢湖市汤山路街区整治与发展规划的城市设计的创作实例,对旅游区的旧街区改造、发展的设计理念和构思做了一些实践性的探讨。具体分析了街区改造设计中的制约因素,设计手法以及实施策略。(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09年02期)

林楚炳[6](2002)在《七旬老人重塑唐诗意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首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唐诗,在王元良老人的手下,成为尊尊可观可触的"微缩景观"。家住浙江省玉环县珠港镇城关的王元良,今年已71岁,10年前从县政协常委、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本文来源于《老人天地》期刊2002年03期)

意境重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冯大中1949年出生于辽宁,号伏虎草堂主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冯大中以画虎着称,是当代公认的画虎名家,他笔下的虎体态雄健,眼眸明亮,非常传神、生动,有一种原始大自然的质朴情感;他的山水画略带朦胧之意,融山水之情境于大自然的意境之中,让人能够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无论是画虎还是山水,冯大中一直坚持通过传统和自然去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境重塑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东.TheChineseinAmerica翻译实践报告[D].山西大学.2019

[2].潘呈杰,郝立勋.专访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冯大中:理解造化和意境才能重塑新生[J].中国经济周刊.2015

[3].关海鸥,郎晓松.以“象”化“境”——从意、象互文及其文化传承看诗歌意境的语际重塑[J].文艺争鸣.2011

[4].温旭.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的关联解读看中国古诗英译的意境重塑[D].四川师范大学.2009

[5].张涛,桂汪洋.重塑“水乡邻里、渔舟人家”的生活意境[J].工程与建设.2009

[6].林楚炳.七旬老人重塑唐诗意境[J].老人天地.2002

标签:;  ;  ;  ;  

意境重塑论文-王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