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论文-蒋友梅,蒋友莲

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论文-蒋友梅,蒋友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大学,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知识社会学

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蒋友梅,蒋友莲[1](2019)在《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动力机制——知识社会学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结构都受到挑战,对于"怎么生产知识""生产什么样的知识"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文章对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图景做历时性考察,认为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是由于中国特有的社会语境与知识生产者认知因素的联结。文章立足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探索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秩序发生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发现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9年04期)

张彦通,张妍[2](2015)在《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基于国家创新系统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生产已成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主题之一,同时也是制约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关键主体,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当今国家创新系统的语境下,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分析在新的语境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方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志强[3](2014)在《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与扩散方式的变革: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叁十年里,作为学术权力领域的重要参与者,研究型大学内部的知识生产与外部系统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模式2"、"学术资本主义"、"国家创新系统"等概念框架的出现纷纷解释了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与更加跨学科、多元化、网络化的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美国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开放性与竞争性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与其他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在专利申请、技术转移、合作研究等过程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外溢、扩散等现象,不仅对研究型大学的创新绩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体现了研究型大学内部知识生产变革的轨迹。(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4年08期)

张婕[4](2013)在《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景观变化及其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知识生产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景观:全球化、多样化和大众化、工业界的介入、政府监管的强化、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学科的分化与交叉融合、知识市场化、实体大学存亡的争议、专业化的减弱、学者劳动强度的增大等。在此背景下,大学必须正视新媒体革命的冲击,在知识生产的制高点和文化引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学科自身演进和学科外部适应两条路径。大学学科建设和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两个变量,明确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核心职责和使命,建立高校联盟,以解决自身功能的不足和资源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7期)

张婕[5](2013)在《大学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知识生产方式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知识生产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大学学科发展呈现双重逻辑:学科自身演进为主的逻辑和外部适应为主的逻辑。学科发展存在着路径依赖的弊端。未来大学学科发展的路径为:立足于合理的高等教育生态,从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大学定位;平衡好知识生产与服务好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营建良好氛围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林子涵,陈勇[6](2012)在《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及其对大学学术组织影响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生产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大学学术组织及其知识生产活动越来越受到新型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本文对有关知识生产方式转型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并从组织职能、结构框架、制度安排等方面就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对大学学术组织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王玉丰[7](2012)在《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政策驱动下的知识生产方式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大学技术转移政策,促进了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学知识生产环境高度情境化,跨学科知识生产范式兴起,知识生产共同体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质量评定强调创新知识的社会价值。(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2年04期)

王骥[8](2011)在《论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理想类型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组织,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既具有"知识生产方式"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即"知识生产方式"的一般属性在大学知识生产活动中的特殊体现。依据理想类型的方法和隐喻的手法,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阶段可以构建为"书斋型"、"实验室型"以及"企业型"叁种类型。(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1年09期)

王骥[9](2010)在《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概念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是围绕高深知识开展工作的地方。生产方式是大学知识生产演变的核心力量,也是区分各个时代大学的标志。大学知识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方面体现为知识的认识维度,由认识模式和认识手段两个要素构成;生产关系体现为大学的组织维度,由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两个要素构成。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就体现在认识维度与组织维度之间的互动上。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组织,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追求高深知识为基本取向;以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为统一的组合体;以学科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以学术自由为"元规则"的制度安排。(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0年10期)

王骥[10](2009)在《中西方传统大学知识生产方式:庙堂型与书斋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作为一个围绕高深知识工作的场所,知识生产方式是其最主要的标志。中西方传统大学的差异,就在于知识生产方式的不同。西方传统大学像一个"书斋",追求的是纯粹的学问,把真理当成一种信仰;而中国传统大学则像一个"庙堂",追求的是伦理和社会责任,知识只是其中的中介环节。当前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仍然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合适的结合点。(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09年11期)

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知识生产已成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主题之一,同时也是制约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关键主体,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当今国家创新系统的语境下,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分析在新的语境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方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蒋友梅,蒋友莲.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动力机制——知识社会学的阐释[J].江苏高教.2019

[2].张彦通,张妍.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基于国家创新系统视角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

[3].王志强.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与扩散方式的变革: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

[4].张婕.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景观变化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3

[5].张婕.大学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知识生产方式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

[6].林子涵,陈勇.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及其对大学学术组织影响的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

[7].王玉丰.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政策驱动下的知识生产方式变革[J].高教探索.2012

[8].王骥.论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理想类型的方法[J].科学学研究.2011

[9].王骥.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概念及特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

[10].王骥.中西方传统大学知识生产方式:庙堂型与书斋型[J].高等教育研究.2009

标签:;  ;  ;  ;  

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论文-蒋友梅,蒋友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