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论文-马胜利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论文-马胜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成都市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胜利[1](2010)在《成都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可以说是一切资源和环境等自然要素的载体,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土地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衡量土地是否达到合理利用的评判标准,是评价和监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和程度,是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的基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依据。本文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展开对成都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研究。目的是在成都市构建田园城市的背景下,客观准确地掌握成都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现状,通过评价提出可行的对策措施,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论文在分析了成都市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与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基础上,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出发,依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和原则,从环境优良性、资源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四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功效函数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应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求得成都市2003—2008年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城市土地利用经历初步可持续、基本可持续阶段,已接近于可持续利用水平。针对综合评价中反映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运用障碍度模型,找出了影响成都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对策。(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04-01)

赵有翼,赵廷刚,岳斌,李昂,张仁陟[2](2009)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市用地规模结构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度、对区域环境影响4个方面选择了32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函数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并对定西市2006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定西市土地利用处于非可持续利用阶段,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09年06期)

陆汝成,严志强,黄贤金[3](2009)在《城市土地结构熵值变化和持续利用——以广西北流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从信息论的信息熵原理可知,信息熵的大小可反映出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及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思想,运用信息熵方法,计算分析1995—2007年广西北流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揭示出北流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特征和演化规律,并提出了广西北流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09年06期)

王伟[4](2007)在《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土地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活动的载体,因此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与农用地、林地利用等相比要复杂得多,城市土地除了具有数量上的有限性、空间上的固定性、供给上的稀缺性、使用上的永续性等土地资源的一般共性外,还具有用地类型上的多样性、使用功能结构上的复杂性、土地区位上的极端重要性和利用上的高度集约性。因此,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为满足城市经济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保持和提高人居合理、经济可行及社会公平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如何最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形成合理的有机联系的城市土地空间结构,使城市土地趋于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论述了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相关理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基本内涵特点,在对国内外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寻找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结合方式。以新疆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人地矛盾突出的首府乌鲁木齐市为例,在对乌鲁木齐市自然环境、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特征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资源环境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叁大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结合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求和法和障碍度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因素。根据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结果以及障碍因素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乌鲁木齐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最后给出结论,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7-05-31)

黄娟,刁承泰,刘雪,王璇[5](2007)在《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以重庆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概念出发,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主要从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资源环境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该市从2000年到2004年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纵向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水平在加速提高。针对评价结果,文章对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刊2007年03期)

黄娟,刁承泰,刘雪[6](2006)在《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以重庆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概念出发,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主要从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资源环境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城市从2000年到2004年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纵向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水平在加速增长。针对评价结果,对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本文来源于《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11-01)

王爱辉,张丹,戴新俊[7](2006)在《干旱区绿洲型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以奎屯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是干旱区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干旱区绿洲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不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是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水平、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城市内部用地合理性、城市土地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五个方面,选择2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及线性加权函数建立干旱区绿洲型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以奎屯市为例,对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06年03期)

郑英隆[8](2006)在《建生态城市更需要有社会共识——读梁湖清博士新着《生态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思入城市,不断创造和积淀城市文化,应是每个都市中人的一份责任。记得10年前,我在参与有关广州的所谓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时曾有感而发,写过一篇《国际大都市——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①的文章,主题思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大都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地与包括国内外其它(本文来源于《岭南学刊》期刊2006年02期)

郑伟元[9](1997)在《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持续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着重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的一些问题及其症结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1997年02期)

刘卫东[10](1996)在《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任务》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任务同济大学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系教授刘卫东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具有很强综合性、交叉性的研究领域,需多学科、全方位系统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机制与过程、土地合理利用评估及可持续利用的决策系统。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对七十年代始形成的自...(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期刊1996年12期)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城市用地规模结构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度、对区域环境影响4个方面选择了32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函数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并对定西市2006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定西市土地利用处于非可持续利用阶段,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马胜利.成都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2].赵有翼,赵廷刚,岳斌,李昂,张仁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沙漠.2009

[3].陆汝成,严志强,黄贤金.城市土地结构熵值变化和持续利用——以广西北流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

[4].王伟.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07

[5].黄娟,刁承泰,刘雪,王璇.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

[6].黄娟,刁承泰,刘雪.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以重庆市为例[C].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7].王爱辉,张丹,戴新俊.干旱区绿洲型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以奎屯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6

[8].郑英隆.建生态城市更需要有社会共识——读梁湖清博士新着《生态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启示[J].岭南学刊.2006

[9].郑伟元.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持续发展[J].中国土地科学.1997

[10].刘卫东.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任务[J].中国土地.1996

标签:;  ;  ;  ;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论文-马胜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