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内途径论文-隋智海

胞内途径论文-隋智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胞内途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迟缓爱德华菌,巨噬细胞,内吞途径,补体系统

胞内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隋智海[1](2018)在《迟缓爱德华氏菌胞内侵染途径及与宿主补体调节因子CD59的互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感染多种宿主,尤其是鱼类,长期以来是最为严重的鱼类病原菌之一。研究表明,E.tarda能在宿主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中增殖,也能够抵抗宿主血清的免疫杀伤,然而这些现象的内在机制不清楚。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E.tarda在巨噬细胞内的侵染途径,探索E.tarda与宿主(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补体调节因子CD59(CsCD59)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我们对E.tarda逃逸宿主细胞免疫杀伤和补体免疫杀伤机制的理解。为了研究E.tarda的胞内侵染途径,我们首先验证了本实验室分离的鱼类致病菌E.tarda TX1可侵染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并在其中增殖。利用不同内吞途径的抑制剂处理和RNA干扰技术(RNAi),发现抑制网格蛋白(Clathrin)和小窝蛋白(Caveolin)介导的内吞途径能显着地降低E.tarda的入侵,而抑制巨胞饮途径却对E.tarda入侵没有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发现E.tarda能与Clathrin和Caveolin发生共定位,其比例分别为23.6%和20.4%;抑制Clathrin和Caveolin介导的内吞途径后,RAW264.7对灭活和非灭活E.tarda的相对摄入率都会明显降低,说明这两条内吞途径对E.tarda进入巨噬细胞并非是特异的。内吞体酸化抑制剂处理细胞后,E.tarda的入侵明显降低;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活E.tarda都可与前期内体(Early endosome)、晚期内体(Late endosome)及内体溶酶体(Endolysosomes)的标志蛋白Rab5、Lamp1和Cathepsin D共定位,其比例分比为29.6%、28.7%和36.7%;Lyso-tracker染色显示E.tarda存在于酸性细胞器中。灭活E.tarda也具有相似的共定位现象。这些结果说明E.tarda进入胞内后会经历前期内体、后期内体及内体溶酶体途径。此外,抑制微丝(Microfilament)和微管(Microtubule)会显着降低E.tarda的入侵,并且E.tarda能够与微丝和微管共定位,说明E.tarda进入巨噬细胞的过程是依赖于细胞骨架的。总而言之,本论文结果首次揭示了E.tarda极有可能是以一种被动和不依赖毒力的方式进入细胞,这种方式依赖于Clathrin-和Caveolin-介导的内吞途径及细胞骨架。补体系统是免疫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多种蛋白组成。其中,CD59是补体系统的一种调节因子,可抑制补体系统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保护自身细胞不被补体伤害。为研究E.tarda是否可以利用CD59来逃逸鱼类补体系统杀伤,我们首先对CsCD59进行基因克隆和蛋白表达纯化。序列比对发现CsCD59由107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保守的CD59结构特征,与已知鱼类CD59氨基酸序列相同度介于33%-46%之间。qRT-PCR检测发现在正常生理条件下,CsCD59在多个组织中表达,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血中表达量最低;E.tarda等病原菌刺激后,肝脏、脾脏和肾脏中CsCD59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兔血红细胞溶解实验证实重组CsCD59(rCsCD59)能显着地抑制半滑舌鳎补体系统的激活。ELISA和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rCsCD59能结合E.tarda等革兰氏阴性菌以及Bacillus subtilis等革兰氏阳性菌。这种结合作用对细菌本身存活没有影响,但能显着地提高E.tarda等细菌在半滑舌鳎血清中的存活率。这些结果显示鱼类CD59能促进E.tarda等细菌逃逸补体介导的杀伤作用,E.tarda很可能通过上调CD59的表达并与CD59相互作用而得以在血清中存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刘杰[2](2018)在《抗坏血酸碳点跨MC3T3细胞膜转运的途径和胞内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由创伤、感染、肿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美观和心理健康。传统疗法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异体骨移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自体骨抑制会造成身体其他部位骨组织的缺失,支架材料未能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发展一种新型有效的修复骨组织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转基因疗法是目前治疗骨缺损的研究热点,但是单纯基因不稳定且易被降解,因此需要基因载体对基因进行保护。病毒载体转染效率高,但是往往会引起免疫反应,生物毒性不容忽视。而非病毒载体特别是纳米粒子,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易被修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转基因治疗中。碳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粒子,成本低廉,制作方便,且多有优良的光致发光的特点,可被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中,具有成为优良的转基因治疗基因载体的性能。因此,研究碳点跨成骨类细胞膜转运途径和胞内分布,探索其生物相容性,对碳点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探讨抗坏血酸碳点的生物相容性,明确抗坏血酸碳点进入MC3T3细胞的途径和在细胞内的分布,为未来抗坏血酸碳点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转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采用微波法制备抗坏血酸-PEI复合碳点。采用MTT法检测碳点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TC/PI双染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碳点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内ATP水平、细胞内ROS水平来评估碳点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各内吞抑制剂的使用,结合流式细胞术明确MC3T3细胞摄取碳点的途径,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的使用加以验证。通过标记各细胞器,结合碳点本身的绿色荧光明确碳点在亚细胞结构上的分布,并通过透射电镜的使用加以验证。研究结果:碳点可在蓝色荧光下激发发射绿色荧光,进入细胞后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能较好地显示细胞的轮廓。当用40 mg·L-1的碳点处理细胞24h后,细胞增殖率尚在80%以上。碳点对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影响不大(P>0.05)。碳点能降低G0、G1期细胞的比例(P<0.05),上升S期细胞的比例(P<0.05)。碳点能够上升细胞的ROS水平,但不明显(P>0.05)。碳点会降低细胞的ATP水平(P<0.05)。当采用氯丙嗪来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胞饮作用时,碳点的细胞摄取率降低;当采用诺考达唑或4℃孵育来抑制能量依赖性的内吞途径时,碳点的细胞摄取率下降明显(P<0.05),但尚有碳点能够被细胞摄取。将碳点与细胞共孵育15min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表面的起伏变大,并且产生许多直径在100nm左右的凹陷,但当碳点与细胞共孵育3h后,细胞膜表面趋于平缓,且细胞膜表面的凹陷减少。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碳点进入细胞的时候伴随着细胞膜的内陷。碳点的绿色荧光与标记溶酶体、线粒体的红色荧光重迭得较好,但与标记内质网的红色荧光只有部分重迭,而标记高尔基体的红色荧光则不是很明显。透射电镜的结果表示,在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上都可以发现碳点的影像,未见明显的高尔基体。此外,在细胞核内也可以发现碳点的影像。研究结论:1.碳点具有激发依赖性,能够在蓝色荧光的激发下发射绿色荧光,也能够在绿色荧光的激发下发射红色荧光,但主要发射绿色荧光。碳点具有良好的显微细胞成像能力,能够进入细胞,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能较好地显示细胞的轮廓。碳点的细胞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较好。2.碳点可以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饮作用内吞进入细胞,也能通过非能量依赖性的途径进入细胞,碳点进入细胞前可发生聚集,可伴随相应区域细胞膜的内陷。3.碳点内吞进入细胞后主要分布在细胞的内膜系统上,在溶酶体、线粒体和内质网上都有分布,可包裹在囊泡内在细胞内进行运输。此外,碳点还能进入细胞核。(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刘秋月[3](2017)在《产电微生物胞内电子传递途径选择及胞外电子释放能力评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近年来在环境治理、纳米材料合成和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电微生物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Shewanella是一种典型的产电微生物。它拥有强大的厌氧异化呼吸能力,具有广泛的环境适应性。但是目前对于Shewanella跨膜电子传递路径选择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特别是关于内膜蛋白CymA在跨膜电子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尚存在许多争议。另外,电子胞外释放能力对于产电微生物的环境应用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已建立的评估微生物胞外电子释放能力的方法存在诸多缺陷,亟需发展一种便捷、高效、便宜的新方法来评估微生物的胞外产电能力。因此,本论文以模式产电微生物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研究对象,探究胞外电子释放过程对胞内电子传递途径选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染料胞外还原的高通量比色法用以微生物胞外产电效能的高效评估。本研究初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胞内电子传递途径的选择受到胞外电子释放过程的影响。胞外电子受体性质决定了c型细胞色素CymA在电子跨膜传递过程中的重要性。CymA对于易利用的柠檬酸铁还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难利用的Fe_2O_3胞外还原作用不大。通过添加胞外电子递质、提高柠檬酸铁浓度以及增加电极电势,加大胞外电子的释放速度,都能提高CymA在跨膜电子转运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胞外高电子传递速率条件下,胞内电子传递过程对CymA依赖性比较大。而在低电子释放速率条件下,其他的电子途径可以弥补CymA缺失的影响。(2)微生物胞外电子释放能力可以通过基于染料胞外还原的比色法进行高通量评估。实验证明不能进入细胞的强极性染料甲基橙(MO)和萘酚绿B(NGB)可以作为评估微生物胞外产电能力的指示剂。在厌氧条件下监测染料胞外还原速率不仅可以快速评估不同种微生物的胞外产电能力,还能区分出同种微生物的不同突变体之间产电能力的差异。活性污泥中的混合菌群对MO脱色效能与MFC产电趋势相耦合,进一步证明该方法不但可以评估纯菌的胞外产电能力,还可以评估混合菌群的胞外产电能力。此外,该方法还能优化碳源、温度等实验条件以提高微生物的胞外产电效能。因此本论文中所建立的高通量比色评估方法是一种简单方便、准确可靠、具有多功能利用的新型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施晓晨,孙青松,安雅男,张巧丽,郭娜[4](2016)在《叁氯生通过诱导巨噬细胞非mTOR途径自噬加强胞内菌杀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叁氯生能否引起细胞自噬并探讨其可能的诱导通路,揭示叁氯生作为抗菌药物的新作用机制,利用免疫荧光、菌落计数、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经叁氯生处理过细胞的自噬水平、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及杀菌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叁氯生能引起Hela细胞和Raw264.7细胞的自噬,并且该自噬为完全自噬。叁氯生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自噬依赖的是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途径,而非经典的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途径。此外,叁氯生通过该作用机制加强了巨噬细胞对胞内菌的杀伤作用。研究表明,叁氯生诱导自噬的现象在细胞中普遍存在,自噬在对抗病原微生物中起到重要作用,诱导自噬是叁氯生作为抗菌药物的新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谢晨,陈韩英,钟晶,王晓琴,张波[5](2014)在《紫草素通过上调Nrf2途径及干预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稳态诱导A549细胞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活性氧和Nrf2途径在紫草素诱导A549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MTT法评价紫草素对A549细胞的细胞毒活性。采用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荧光探针对细胞内活性氧、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变化进行标示,并用GSH/GSSG比率对氧化还原态的变化进行评价。通过活性氧的清除剂分析活性氧在凋亡过程中的决定因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析来确定Nrf2途径在紫草素诱导A549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紫草素对A549细胞的IC50为3.2 mg·L-1。0~24 h时间内,随紫草素处理时间增加A549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明显向氧化方向切换。3.2 mg·L-1紫草素作用A549细胞8 h,Nrf2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24 h时抗凋亡基因表达量下降,促凋亡基因表达上升。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会减轻紫草素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紫草素诱导A549细胞产生的活性氧超过了Nrf2途径抗氧化应激的临界阈值,进而引起A549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4年10期)

张文峰,邵红伟,贺华,黄树林[6](2014)在《腺病毒感染及胞内运输途径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腺病毒感染及胞内运输的分子机制研究主要来源于C亚群腺病毒在肿瘤细胞系中的研究结果。腺病毒对靶细胞的感染及胞内运输大致分为几步: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结合,胞吞介导的病毒内化,病毒逃脱胞内体进入细胞质,病毒沿着微管运输至核孔,病毒基因组入核。病毒胞内运输效率极高,感染后1 h,80%以上的病毒基因组被送至核内。但是腺病毒胞内的运输方式会因以下几个因素变化而产生差异:靶细胞类型,细胞生理状态,病毒血清型。文中对腺病毒感染靶细胞及胞内运输的已有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基因治疗用途的病毒载体研发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赵运英,赵刚,杜敬彩,熊兵,徐慧慧[7](2013)在《酿酒酵母细胞质膜蛋白ScRCH1对胞内钙离子稳态的调节及其被钙信号途径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前期的研究在白念珠茵(Candida albicans)中发现了一个脊椎动物溶质转运家族成员SLC10A7的同源蛋白-CaRchl,它是一个新的细胞质内Ca~(2+)稳念的调节蛋白。本研究中我们证明了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ScRCH1基因是CaRCH1基因的功能同源物。ScRCHl基因的缺失可以增加缺失ScPMRl基因的细胞对钙离子的敏感性,也可以提高这些细胞应对外界钙离子的钙信号途径活性。此外,过表达ScRCHI能够提高野生型菌株和pmrl缺失株对钙离子的耐受性,但是不能提高pmcl缺失株的钙离子耐受性。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细胞亚组分离心分离结果表明,外界高钙离子条件诱导ScRchl的表达,ScRchl定位在细胞质膜上。缺失突变的功能分析显示ScRch1的C末端跨膜结构域是其助能和亚细胞定位所必须的。启动子突变分析发现钙信号途径通过ScRCH1启动上的唯一CDRE原件对其转录表达进行正调控。因此,与CaRchl相似,细胞质膜蛋白ScRchl通过反馈抑制钙离子内流高控细胞质内的钙离子稳态。(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期刊2013-09-18)

王磊,周雍进,张祎昕,刘武军,赵宗保[8](2013)在《NAD降解途径及胞内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胞内NAD(H)水平对氧化还原代谢及其他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对NAD(H)的降解代谢及稳定性尚缺少充分了解。通过研究模式材料Escherichia coli中NAD的降解方式,发现NAD降解活性主要分布在胞质外,而胞内NAD降解依赖于胞外NAD降解活性。利用NAD自养缺陷型菌株E.coli YJE003研究细胞内NAD稳定性。细胞(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9-15)

刘丹[9](2012)在《两种糖结合蛋白—志贺毒素B亚基和半乳凝素-3的胞内运输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是细胞内的一个复杂而宏大的物流系统,其中一部分物质可以以膜泡的形式进出细胞,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因其具有高效率、高选择性等特点,是膜泡运输中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糖结合蛋白——志贺毒素B亚基(STxB)和半乳凝素-3(galectin-3,Gal-3)的胞吞及分选运输。对他们的胞吞条件、运输途径、亚细胞定位等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分子克隆、原核表达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修饰蛋白,通过比较修饰后蛋白转运的差异进而确定影响其转运的一级结构的特征。志贺毒素(STx)做为细胞毒性因子,其膜上主要受体及转运途径已经被确认:STxB与膜上受体糖鞘脂Globoside3(Gb3)结合后沿早胞内体、高尔基体途径到达内质网,整个过程不经过晚胞内体途径。本论文研究发现,血清条件以及蛋白转运时自身的浓度均对这一途径的转运产生影响,但并不改变其转运的路径。与其他很多可以胞吞进入内质网的蛋白不同,目前未在STxB序列上发现任何引导其逆向运输进入内质网的信号,有观点认为可能是通过其受体所在质膜的回收到达内质网的,但我们通过比较STxB和两种C-端修饰蛋白SBQ和GBQ的运输,发现他们的转运存在差异,推测STxB的C-端可能在转运中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制备了一系列STxB的C-端修饰蛋白,通过比较STxB、STxB-Myc、STxB-Myc-SGR、STxB-SG-Myc-SGR的亚细胞定位,发现直接与STxB相连的Myc序列影响了STxB从高尔基到内质网的运输,使其更容易驻留在高尔基结构中,进一步比较不同性质氨基酸修饰的蛋白的转运,发现C-端谷氨酸(Glu,E)修饰可以引起蛋白在高尔基体的驻留,且随着-ES、-EES、-EEES、-EEEES中E数目的增加,其滞留效果增强,进一步研究证明酸性氨基酸Asp(D)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说明这一现象是由酸性氨基酸产生的而不是E特异性的。当酸性氨基酸不直接与STxB相连时,阻滞作用逐渐消失,如果突变掉末端氨基酸R再在其末尾修饰酸性氨基酸时,其阻滞作用最为明显,说明B亚基末端的碱性氨基酸R提供的微环境对其从高尔基体到内质网的运输是必要的。另外,发现这一现象在小牛血清培养的细胞中更为明显,Myc修饰的STxB在小牛血清培养条件下转运途径发生改变,可以转运进入到一个类似自噬泡的结构当中,而在胎牛血清培养条件下,加有Myc标签的蛋白则很容易发生降解,降解后的STxB按照原路径进行运输。Gal-3作为凝集素家族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成员之一,被证实在细胞粘附、细胞分化、血管生成等多项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但目前对于胞吞和运输的研究还较少,本论文中通过荧光定位的方法明确了Gal-3经由早胞内体/循环胞内体到达晚胞内体/溶酶体的运输途径,该途径可以被乳糖有效地抑制,说明这种胞吞是通过糖脂或糖蛋白受体介导的。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发现在转运的早期,有大量Gal-3快速循环到细胞外,根据循环的速度推测可能是由早胞内体/循环胞内体循环到细胞外。经多种细胞比较验证后发现,这种靶向晚胞内体/溶酶体和快速循环出细胞的途径共存的运输方式在HMEC、CHO、HeLa等细胞中普遍存在,只是在分选分配比例上略有不同,说明这一现象在细胞中具有普遍性。本文最后比较了STxB和Gal-3的胞内运输途径,发现两者运输的途径和速度并不一致,分析它们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胞吞运输的,但在转运的早期,STxB的运输囊泡与Gal-3的运输囊泡可能发生部分汇合,在早胞内体和循环胞内体位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定位,而当继续转运时,两种蛋白的运输囊泡分离,分别沿着不同的运输路径运输到不同的亚细胞结构中。(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史纯珍,张红漫,黄和,李霜,宋萍[10](2012)在《米根霉胞内氨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及其代谢途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米根霉胞内代谢物提取方法定量评价体系,用100%甲醇作为提取剂获得对米根霉胞内能荷物质最佳的提取效果。用HPLC法建立了米根霉产富马酸体系胞内18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苯酯(PITC)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所有氨基酸在28min内洗脱完毕。以Sepax AA柱(250mm×4.6mm,5!m)为分析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nm,以0.1mol/L醋酸钠(pH 6.5)-乙腈(93∶7,V/V)为流动相A,乙腈-水(80∶20,V/V)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18种氨基酸在1.87~45.3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1;加标回收率在96.3%~102.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6%~2.9%之间。运用本方法测定不同发酵时间米根霉胞内氨基酸的含量,得到其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氨基酸代谢途径分析了该发酵条件下富马酸产量偏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2年04期)

胞内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由创伤、感染、肿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美观和心理健康。传统疗法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异体骨移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自体骨抑制会造成身体其他部位骨组织的缺失,支架材料未能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发展一种新型有效的修复骨组织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转基因疗法是目前治疗骨缺损的研究热点,但是单纯基因不稳定且易被降解,因此需要基因载体对基因进行保护。病毒载体转染效率高,但是往往会引起免疫反应,生物毒性不容忽视。而非病毒载体特别是纳米粒子,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易被修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转基因治疗中。碳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粒子,成本低廉,制作方便,且多有优良的光致发光的特点,可被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中,具有成为优良的转基因治疗基因载体的性能。因此,研究碳点跨成骨类细胞膜转运途径和胞内分布,探索其生物相容性,对碳点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探讨抗坏血酸碳点的生物相容性,明确抗坏血酸碳点进入MC3T3细胞的途径和在细胞内的分布,为未来抗坏血酸碳点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转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采用微波法制备抗坏血酸-PEI复合碳点。采用MTT法检测碳点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TC/PI双染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碳点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内ATP水平、细胞内ROS水平来评估碳点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各内吞抑制剂的使用,结合流式细胞术明确MC3T3细胞摄取碳点的途径,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的使用加以验证。通过标记各细胞器,结合碳点本身的绿色荧光明确碳点在亚细胞结构上的分布,并通过透射电镜的使用加以验证。研究结果:碳点可在蓝色荧光下激发发射绿色荧光,进入细胞后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能较好地显示细胞的轮廓。当用40 mg·L-1的碳点处理细胞24h后,细胞增殖率尚在80%以上。碳点对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影响不大(P>0.05)。碳点能降低G0、G1期细胞的比例(P<0.05),上升S期细胞的比例(P<0.05)。碳点能够上升细胞的ROS水平,但不明显(P>0.05)。碳点会降低细胞的ATP水平(P<0.05)。当采用氯丙嗪来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胞饮作用时,碳点的细胞摄取率降低;当采用诺考达唑或4℃孵育来抑制能量依赖性的内吞途径时,碳点的细胞摄取率下降明显(P<0.05),但尚有碳点能够被细胞摄取。将碳点与细胞共孵育15min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表面的起伏变大,并且产生许多直径在100nm左右的凹陷,但当碳点与细胞共孵育3h后,细胞膜表面趋于平缓,且细胞膜表面的凹陷减少。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碳点进入细胞的时候伴随着细胞膜的内陷。碳点的绿色荧光与标记溶酶体、线粒体的红色荧光重迭得较好,但与标记内质网的红色荧光只有部分重迭,而标记高尔基体的红色荧光则不是很明显。透射电镜的结果表示,在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上都可以发现碳点的影像,未见明显的高尔基体。此外,在细胞核内也可以发现碳点的影像。研究结论:1.碳点具有激发依赖性,能够在蓝色荧光的激发下发射绿色荧光,也能够在绿色荧光的激发下发射红色荧光,但主要发射绿色荧光。碳点具有良好的显微细胞成像能力,能够进入细胞,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能较好地显示细胞的轮廓。碳点的细胞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较好。2.碳点可以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饮作用内吞进入细胞,也能通过非能量依赖性的途径进入细胞,碳点进入细胞前可发生聚集,可伴随相应区域细胞膜的内陷。3.碳点内吞进入细胞后主要分布在细胞的内膜系统上,在溶酶体、线粒体和内质网上都有分布,可包裹在囊泡内在细胞内进行运输。此外,碳点还能进入细胞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胞内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1].隋智海.迟缓爱德华氏菌胞内侵染途径及与宿主补体调节因子CD59的互作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2].刘杰.抗坏血酸碳点跨MC3T3细胞膜转运的途径和胞内分布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刘秋月.产电微生物胞内电子传递途径选择及胞外电子释放能力评估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7

[4].施晓晨,孙青松,安雅男,张巧丽,郭娜.叁氯生通过诱导巨噬细胞非mTOR途径自噬加强胞内菌杀伤[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6

[5].谢晨,陈韩英,钟晶,王晓琴,张波.紫草素通过上调Nrf2途径及干预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稳态诱导A549细胞凋亡[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

[6].张文峰,邵红伟,贺华,黄树林.腺病毒感染及胞内运输途径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4

[7].赵运英,赵刚,杜敬彩,熊兵,徐慧慧.酿酒酵母细胞质膜蛋白ScRCH1对胞内钙离子稳态的调节及其被钙信号途径的调控[C].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2013

[8].王磊,周雍进,张祎昕,刘武军,赵宗保.NAD降解途径及胞内稳定性[C].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3

[9].刘丹.两种糖结合蛋白—志贺毒素B亚基和半乳凝素-3的胞内运输途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史纯珍,张红漫,黄和,李霜,宋萍.米根霉胞内氨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及其代谢途径分析[J].分析化学.2012

标签:;  ;  ;  ;  

胞内途径论文-隋智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