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地形演变论文-梁鑫鑫,王磊,王军

水下地形演变论文-梁鑫鑫,王磊,王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下地形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冲淤演变,输沙量,人类活动,南支

水下地形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梁鑫鑫,王磊,王军[1](2019)在《近百余年来长江口南支水下地形演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监测数据有限且水沙变化和水下地形演变复杂,开展长江口各分区演变规律、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至关重要。利用长江口南支1861~2013年间7个年份地形数据,建立了近百余年来长江口南支的水下地形数字高程模型(DEM),探究长江口南支整体冲淤演变规律、不同子研究区冲淤变化时空差异、典型断面发展演变特点,并从自然演化和人为活动干预角度分析了特大洪水、径流输沙、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研究区水下地形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口南支在1861~2013年间整体处于冲刷状态,呈现淤积-冲刷-淤积-冲刷的变化过程,各子研究区的冲淤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只有崇明浅滩淤涨不断。②1861~2013年间,南支上段沙洲、槽沟摆动频繁,冲淤变化较为复杂;南、北港经历了一系列主次更替的变化过程;横沙东滩呈现上段冲淤变化不定、中段先冲后淤、下段相对稳定的演变特点;九段沙表现为不断淤高扩宽且下延的趋势。③长江口南支的演变是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1861~1958年,南支水道的冲淤变化主要以自然演化过程为主;1958~2013年,流域人类活动引起的长江来沙减少及口内工程建设对南支冲淤演变的影响显着。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口的治理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8期)

郑树伟,程和琴,石盛玉,徐韦,周权平[2](2018)在《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水下地形演变的人为驱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浅海水下地形演变事关堤岸、航运及港口安全,一直是地理学和工程学界研究的热点.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河段水下地形进行了统计,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河段1998~2013年的冲淤格局.结果表明:(1)1998~2013年大通至徐六泾河段总体呈"冲-淤-冲"特征.其中,上段冲刷700×10~6m~3;中段淤积204×10~6m~3;下段冲刷602×106m3.(2)沙波是研究河段最常见的床面地形,约占整个河段的64.3%;其次为各类冲刷地形(约27.6%);平床地形约占6.6%.(3)人类活动可直接影响水下地形形态的自然发育,如于沙波表面形成直径20~35m,深3~5m的采砂坑.分析认为叁峡大坝的修建导致了流域来沙量急剧下降,是研究河段整体上呈冲刷趋势(净冲刷约468×10~6m~3)的主要原因,而其他人类活动,如岸线利用、航道整治束窄了河道,制约了河流的横向摆动,加剧了受冲岸段的岸坡冲刷.(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杨雷,孙伟富,马毅,盛辉[3](2018)在《珠海市近海水下地形冲淤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珠海市海域地形演变,基于2005~2014年海图资料提取了两期水深点和等深线,对比选取最优插值方法,构建珠海市海域水下地形变化图,分析研究区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4年珠海市海域的0m和2m等深线比10m等深线变化剧烈,变化集中在近岸区域,说明人类改造活动占主导地位;(2)经不同区域冲淤统计和代表性断面分析可得,9年间海底淤积量大于冲刷量,淤积区域集中在澳门港至淇澳岛附近,港珠澳大桥建设为主导因素;冲刷区域集中在崖门水道、进海航道和高栏港附近,港口清淤及航道疏浚为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测绘》期刊2018年02期)

王万胜[4](2017)在《金山叁岛滩涂水下地形演变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GPS-RTK技术进行2016年金山叁岛滩涂水下地形测量,绘制金山叁岛滩涂水下地形云图,并与2014年和2015年滩涂水下地形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金山叁岛连线左右1km之内的地形起伏变化大,小金山岛南北侧各有一条深坑,大小金山岛之间有一条贯穿东西向的深槽,它的形成与涨落潮流不一致以及人为活动有关,大金山岛与浮山岛之间有一类似山脊样的地形,浮山岛南侧也有一深坑存在。近3年金山叁岛滩涂水下地形变化不大,局部小范围内有淤积和冲刷。定期对叁岛滩涂水下地形进行测量可以掌握其变化规律,为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7年07期)

余学渊[5](2017)在《借助Surfer软件进行水下地形演变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干线航道水下地形复杂多变,冲刷和回淤幅度此起彼伏,本文简要叙述利用水深测量数据对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水下地形演变监测分析的方法,及制定航道水深监测周期的意义,着重介绍Surfer曲面测绘软件的等高线图示法、叁维图示法和断面图示法及其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期刊2017年05期)

黎兵,严学新,何中发,陈勇,张金华[6](2015)在《长江口水下地形演变对叁峡水库蓄水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蓄水对长江河口水下地形演变的影响,近年已日趋成为研究热点.但已有研究多受到水下地形数据范围和精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江口区域地形演变对叁峡水库蓄水响应的客观认识.利用始于叁峡蓄水前的2002年,截至2013年的5个代表性年份的长江口全区实测水下地形数据,通过构建水深-累积面积曲线和冲淤通量计算及与叁峡水库和大通站输沙量的对比,揭示了叁峡蓄水后长江口全区水下地形演变规律及其对叁峡水库蓄水的响应,为判别叁峡水库对长江口的影响提供了更客观和直接的证据.研究结果显示,长江口在叁峡蓄水影响下的总体演化格局为:以?6.4 m水深线为界,近岸以淤积为主,远岸以侵蚀占主导,?19 m水深线以深水域水下地形相对稳定,受水动力影响较小.这种趋势到2013年发生显着变化,海床侵蚀明显加剧.总体而言,研究区于2002~2007年间发生由淤积主导向侵蚀为主的转变,且2007年后侵蚀趋势加剧,相比叁峡蓄水前的2002年,2013年长江口侵蚀泥沙超过10亿t.2007~2011年间长江口冲淤量变化趋势与叁峡水库出库输沙量及大通站年输沙量呈极好的线性正相关性,判别系数在0.99以上,说明2007年后叁峡蓄水对长江口区域演化具有控制性作用,而2013年研究区海床侵蚀的加剧,还与长江口外和苏北海岸带泥沙补给受到限制有关.(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5年18期)

彭俊,马随随,陈洪全,李志文[7](2013)在《黄河叁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Based on measured data of coastline and bathometry, processed by softwares of Surfer and Mapinfo, and combined with sediment loads in different phases at Lijin gauging st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oastline and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in muddy coas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68% of sediments were delivered by the Yellow River deposited around the river mouth and in the littoral area from 1953 to 2000. Coastline in different coasts had distinctive changes in response to shifts of river course. Coastline was stable in the west of the Diaokou river mouth. Coastline from the east of the Diaokou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 of the Gudong oilfield had experienced siltation, then serious erosion, and finally kept stable with sea walls conservation. Generally, coastline of the survived river mouth of the Qingshuigou river course stretched seaward, whereas the south side of sand spit at the Qingshuigou old river mouth was eroded after the Yellow River inpouring near the position at the Qing 8. The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off the survived river mouth exhibited siltation from 1976 to 1996, with flat topset beds and steeper foreset beds. From 1996 to 2005, the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off the Qingshuigou old river mouth was eroded in the topset and foreset beds, but silted in the bottomset beds. The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off the new river mouth sequentially performed siltation with small degree compared to that of 1976-1996.(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3年03期)

彭俊,陈沈良,李谷祺,刘锋,陈广泉[8](2012)在《黄河叁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实测的岸线和水深数据,利用Surfer和Mapinfo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合不同阶段利津站输沙量,分析了黄河叁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结果表明:1953-2000年,68%左右的入海泥沙淤积在口门和滨海区。由于入海流路变迁,不同岸段的岸线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刁口河流路以西岸线基本稳定;刁口河流路以东—孤东油田以北岸线经历先淤后冲,属于强侵蚀岸段,但在防潮大堤的保护下得到人为控制下的稳定;清水沟流路形成的岸线整体向海淤进,但清8出汊后,清水沟老河口沙嘴南侧出现侵蚀。1976-1996年,现行河口(清水沟流路)水下地形总体上表现为淤积,顶坡段变缓,前坡段变陡。1996-2005年,清水沟老河口水下地形顶坡段和前坡段发生侵蚀,底坡段呈现淤积;出汊新河口水下地形继续淤积,但程度和范围都比1976-1996年的小。孤东油田近岸侵蚀加剧。(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李英杰,胡小贞,程叁友,胡社荣,沈炳岗[9](2012)在《滇池福保湾吹填修复区水下地形的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利于水生植被恢复的因素,采用清洁底泥吹填技术修复福保湾直立沿岸带基底。为了研究吹填修复区水下地形的演变过程及机制,利用实地测得的7次湖底高程数据在Surfer软件环境中对工程区不同时期的水下地形进行了模拟分析,同时对吹填湖泥的沉降过程进行了室内模拟。结果表明:①清洁底泥吹填工程实施后,直立沿岸带基底得到了有效修复;②吹填后新形成的湖底地貌不断发生变化,湖底地形趋变平缓,逐渐稳定,但在工程区边界带发育了宽约2 m的冲沟;③吹填后由于水深变浅,湖底表面富含细沙颗粒沉积物,结果工程区内浪成沙波发育;④吹填后修复区地形的演变是吹填底泥在重力作用下的脱水压实和湖湾风浪淘蚀之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2年03期)

王颖,刘桦,张景新[10](2011)在《杭州湾北岸水下地形冲淤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历史资料,研究了杭州湾北岸上海市化学工业区堤防前沿的水动力特征、岸滩的冲淤演变特征及部分可能影响因素。针对化工区海防安全的要求,着重分析了堤防工程的若干工程效应及其对该水域岸滩保护的工程作用。针对该水域的最大海洋自然灾害———台风浪,汇总了工程建设前后几次强台风过境该水域时的若干水动力条件及岸滩损坏情况,分析了若干动力特征及岸滩冲淤演变的时空特征。通过资料分析,提出了针对杭州湾北岸上海市化学工业区海防安全所需重点关注的几点问题,包括前沿水域深槽演变的不断观测,近岸0 m等深线变化的观测等。(本文来源于《水道港口》期刊2011年03期)

水下地形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浅海水下地形演变事关堤岸、航运及港口安全,一直是地理学和工程学界研究的热点.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河段水下地形进行了统计,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河段1998~2013年的冲淤格局.结果表明:(1)1998~2013年大通至徐六泾河段总体呈"冲-淤-冲"特征.其中,上段冲刷700×10~6m~3;中段淤积204×10~6m~3;下段冲刷602×106m3.(2)沙波是研究河段最常见的床面地形,约占整个河段的64.3%;其次为各类冲刷地形(约27.6%);平床地形约占6.6%.(3)人类活动可直接影响水下地形形态的自然发育,如于沙波表面形成直径20~35m,深3~5m的采砂坑.分析认为叁峡大坝的修建导致了流域来沙量急剧下降,是研究河段整体上呈冲刷趋势(净冲刷约468×10~6m~3)的主要原因,而其他人类活动,如岸线利用、航道整治束窄了河道,制约了河流的横向摆动,加剧了受冲岸段的岸坡冲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下地形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梁鑫鑫,王磊,王军.近百余年来长江口南支水下地形演变特征分析[J].人民长江.2019

[2].郑树伟,程和琴,石盛玉,徐韦,周权平.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水下地形演变的人为驱动效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

[3].杨雷,孙伟富,马毅,盛辉.珠海市近海水下地形冲淤演变分析[J].海洋测绘.2018

[4].王万胜.金山叁岛滩涂水下地形演变浅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

[5].余学渊.借助Surfer软件进行水下地形演变监测分析[J].中国水运.2017

[6].黎兵,严学新,何中发,陈勇,张金华.长江口水下地形演变对叁峡水库蓄水的响应[J].科学通报.2015

[7].彭俊,马随随,陈洪全,李志文.黄河叁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3

[8].彭俊,陈沈良,李谷祺,刘锋,陈广泉.黄河叁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J].地理学报.2012

[9].李英杰,胡小贞,程叁友,胡社荣,沈炳岗.滇池福保湾吹填修复区水下地形的演变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2

[10].王颖,刘桦,张景新.杭州湾北岸水下地形冲淤演变分析[J].水道港口.2011

标签:;  ;  ;  ;  

水下地形演变论文-梁鑫鑫,王磊,王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