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源副粘病毒论文-张醒海,李元果,冯娜,谢英,王铁成

鸭源副粘病毒论文-张醒海,李元果,冯娜,谢英,王铁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鸭源副粘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禽4型副粘病毒,分离鉴定,进化分析

鸭源副粘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张醒海,李元果,冯娜,谢英,王铁成[1](2018)在《一株鸭源禽4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不明原因死亡的家鸭进行病原鉴定及分离,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遗传信息系统发育分析,初步揭示病原的致病性和传播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禽4型副粘病毒的致病与传播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病死鸭脏器,经处理后接种SPF鸡胚,分离具有血液凝集特性的病原体。通过随机聚合酶链反应,用锚定特异引物对模板进行非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测序,登录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以确定分离毒株种类;通过Sanger测序技术对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通过邻近归并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种系发生进化树分析其基因特征。结果分离到1株血液凝集特性的病原体(SDD01),通过电镜观察、随机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确定为禽4型副粘病毒。PCR扩增得到其-NP-P-M-F-HN-基因全长序列以及L基因的完整CDS区。F基因氨基酸基序分析显示,蛋白切割位点为DVQPR↓F,MDT>144h,ICPI为0。系统发育分析毒株位于东半球谱系中Ib进化分支,与APMV-4/Mallard/Hubei/2014等野鸟源病毒株同源性为99.4%。结论在死亡家鸭脏器中分离到禽4型副粘病毒。该病毒对鸡的致病性较低,系统发育分析其F基因与野鸟源禽4型副粘病毒同源性为99.3%~99.4%,表明家鸭感染的禽4型副粘病毒可能由野鸟引入,并可在家禽和野鸟之间循环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周明辉,顾有方[2](2018)在《异源副粘病毒感染对雏鸭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雏鸭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来源的副粘病毒感染对雏鸭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20日龄健康雏鸭100只,随机分成Ⅰ、Ⅱ、Ⅲ、Ⅳ组,Ⅰ组为对照组,皮下注射0.5 mL/只生理盐水,Ⅱ、Ⅲ、Ⅳ组分别皮下注射0.5 mL/只稀释的鸡源、鹅源及鸭源副粘病毒SPF胚液。分别在攻毒后7、14、21、28 d时,随机抽取Ⅰ、Ⅱ、Ⅲ、Ⅳ组雏鸭各5只进行血液采集与血清分离,测定雏鸭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活性与含量,研究异源副粘病毒感染对雏鸭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脂质过氧化程度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攻毒后不同时间内,感染异源副粘病毒的雏鸭血清中的SOD、CAT、GSH-Px活性和MDA活性与含量变化显着不同,揭示异源副粘病毒对雏鸭血清自由基代谢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脂质过氧化程度与SOD、GSH-Px活性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张济培,谭华龙,陈冈,曾强,张福英[3](2016)在《一株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毒力测定及诱导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测定一株从樱桃谷鸭病例中分离获到的禽I型副粘病毒(GSBY株)的生物学和遗传特性,并将该毒株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并进行番鸭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GSBY株的MDT为71 h,ICPI为1.75,IVPI为2.49;分析GSBY株F基因序列,确定为禽Ⅰ型副粘病毒基因Ⅶ型强毒株。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疫苗进行叁次免疫后对番鸭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叁免后第7天抗体效价平均值达到61og2,第21天抗体效价平均值达到81og2,用GSBY毒株攻击免疫番鸭,当抗体滴度达61og2或以上,保护率达100%。本研究结果为生产实践制订鸭预防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免疫程序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第25届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畜牧兽医学术与科技创新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06-14)

王泽,党源,刘佳旭,杨建新,郭育培[4](2012)在《鹅源副粘病毒NP、M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并鉴定靶向鹅源副粘病毒NA-1株NP、M基因shRNA的慢病毒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抗病转基因鹅的培育。方法针对GPMVNP、M基因mRNA保守区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3对Oligo 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Age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线性化的pLKD-GFP载体,连接、转化,产生pLKD-shNP1、2、3;pLKD-shM1、2、3慢病毒干扰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用pLKD-shNP、pLKD-shM分别与辅助质粒pCMV-dR8.2和pCMV-VSV-G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细胞,包装产生重组慢病毒假病毒颗粒,以293T细胞GFP蛋白的表达水平测定病毒滴度。结果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载体pLKD-shNP、pLKD-shM。包装慢病毒悬液滴度为:5×107TU/ml。结论成功构建鹅源副粘病毒NA-1株NP、M基因shRNA的慢病毒载体,为应用慢病毒介导RNAi技术培育抗病转基因鹅奠定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期刊2012-08-01)

张秀峰,王中华,刘佳旭,刘艳华,母连志[5](2012)在《DP1/02株鸭源Ⅰ型副粘病毒F基因真核质粒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RT-PCR方法从鸭源I型副粘病毒DP1/02株中扩增F基因并克隆入pMD18-T载体,经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DP1/02株F基因与NDV国家标准强毒F48E9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随后将F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I-F,将阳性质粒体外转染Vero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对真核质粒的表达进行鉴定,利用pCI-F质粒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I-F能够在Vero细胞中表达,雏鸭免疫14天后在体内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二次免疫雏鸭后,对NDV强毒的攻毒保护率为73%。本实验为利用F基因构建的核酸疫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期刊2012-08-01)

程晓霞,李兆龙,林锋强,朱小丽,陈仕龙[6](2012)在《3种不同禽源副粘病毒抗原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和微量交叉中和试验测定鹅源副粘病毒(MQG株)、鸭源副粘病毒(Lg株)和新城疫标准毒(F48E8株)3种不同禽源副粘病毒的血清学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病毒之间的R值很小(R<0.2),抗原相关性较低,表明3种不同禽源副粘病毒的抗原相关性有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彭春香[7](2012)在《FP1株番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抗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FP1株番鸭源禽I型副粘病毒强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之间的抗原性差异,本研究通过交互血凝抑制试验、血清交叉中和试验及雏番鸭免疫攻毒保护试验比较了FP1株番鸭源禽I型副粘病毒强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之间的抗原性。结果显示同源阳性血清对病毒的血凝抑制效价比异源阳性血清对病毒的血凝抑制效价高2.66~4个滴度;两者之间的抗原相关值R为0.35;对于5日龄经肌注途径免疫接种1羽份量La Sota弱毒疫苗14 d后的雏番鸭,以FP1株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强毒、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分别攻击后,其保护指数分别为54.5、92.9。以上结果表明,FP1株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存在较明显的抗原性差异,为鸭副粘病毒病疫苗的研制和该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秀峰,王中华,刘佳旭,刘艳华,母连志[8](2012)在《DP1/02株鸭源Ⅰ型副粘病毒F基因真核质粒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RT-PCR方法从鸭源Ⅰ型副粘病毒DP1/02株中扩增F基因并克隆入pMD18-T载体,经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DP1/02株F基因与NDV国家标准强毒F48E9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随后将F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I-F,将阳性质粒体外转染Vero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对真核质粒的表达进行鉴定,利用pCI-F质粒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I-F能够在Vero细胞中表达,雏鸭免疫14天后在体内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二次免疫雏鸭后,对NDV强毒的攻毒保护率为73%。本实验为利用F基因构建的核酸疫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5-01)

王泽,党源,刘佳旭,杨建新,郭育培[9](2012)在《鹅源副粘病毒NP、M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构建并鉴定靶向鹅源副粘病毒NA-1株NP、M基因shRNA的慢病毒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抗病转基因鹅的培育。方法 针对GPMV NP、M基因mRNA保守区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3对Oligo 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Age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线性化的pLKD-GFP载体,连接、转化,产生pLKD-shNP1、2、3;pLKD-shM1、2、3慢病毒干扰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用pLKD-shNP、pLKD-shM分别与辅助质粒pCMV-dR8.2和pCMV-VSV-G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细胞,包装产生重组慢病毒假病毒颗粒,以293T细胞GFP蛋白的表达水平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载体pLKD-shNP、pLKD-shM。包装慢病毒悬液滴度为:5×10~7TU/ml。结论 成功构建鹅源副粘病毒NA-1株NP、M基因shRNA的慢病毒载体,为应用慢病毒介导RNAi技术培育抗病转基因鹅奠定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5-01)

程晓霞,朱小丽,陈少莺,王劭,陈仕龙[10](2011)在《抗鸭源副粘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差速和蔗糖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鸭副粘病毒(DPMV)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IFA和HI等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分析其免疫球蛋白亚类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获得了7株能稳定分泌抗DP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7株单抗均具有ELISA和1FA特性,其中2株具有中和活性;免疫球蛋白亚类测定表明5株为IgM,2株为IgG1;特异性测定表明7株单抗与雏番鸭细小病毒(MPV)、鹅细小病毒(GPV)、鸭肝炎病毒(DH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及正常细胞均无交叉反应。结果表明7株抗DPMV单抗特异性好,可用于进一步研制免疫诊断试剂。(本文来源于《福建省科协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畜牧兽医分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4)

鸭源副粘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雏鸭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来源的副粘病毒感染对雏鸭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20日龄健康雏鸭100只,随机分成Ⅰ、Ⅱ、Ⅲ、Ⅳ组,Ⅰ组为对照组,皮下注射0.5 mL/只生理盐水,Ⅱ、Ⅲ、Ⅳ组分别皮下注射0.5 mL/只稀释的鸡源、鹅源及鸭源副粘病毒SPF胚液。分别在攻毒后7、14、21、28 d时,随机抽取Ⅰ、Ⅱ、Ⅲ、Ⅳ组雏鸭各5只进行血液采集与血清分离,测定雏鸭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活性与含量,研究异源副粘病毒感染对雏鸭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脂质过氧化程度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攻毒后不同时间内,感染异源副粘病毒的雏鸭血清中的SOD、CAT、GSH-Px活性和MDA活性与含量变化显着不同,揭示异源副粘病毒对雏鸭血清自由基代谢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脂质过氧化程度与SOD、GSH-Px活性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鸭源副粘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张醒海,李元果,冯娜,谢英,王铁成.一株鸭源禽4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特征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

[2].周明辉,顾有方.异源副粘病毒感染对雏鸭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微生物学杂志.2018

[3].张济培,谭华龙,陈冈,曾强,张福英.一株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毒力测定及诱导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C].第25届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畜牧兽医学术与科技创新发展大会论文集.2016

[4].王泽,党源,刘佳旭,杨建新,郭育培.鹅源副粘病毒NP、M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构建及鉴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2012

[5].张秀峰,王中华,刘佳旭,刘艳华,母连志.DP1/02株鸭源Ⅰ型副粘病毒F基因真核质粒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2012

[6].程晓霞,李兆龙,林锋强,朱小丽,陈仕龙.3种不同禽源副粘病毒抗原相关性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2

[7].彭春香.FP1株番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抗原性分析[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2

[8].张秀峰,王中华,刘佳旭,刘艳华,母连志.DP1/02株鸭源Ⅰ型副粘病毒F基因真核质粒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9].王泽,党源,刘佳旭,杨建新,郭育培.鹅源副粘病毒NP、M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构建及鉴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10].程晓霞,朱小丽,陈少莺,王劭,陈仕龙.抗鸭源副粘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鉴定[C].福建省科协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畜牧兽医分会论文集.2011

标签:;  ;  ;  

鸭源副粘病毒论文-张醒海,李元果,冯娜,谢英,王铁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