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卫星分离论文-刘红艳,熊飞,宋丽香

微卫星分离论文-刘红艳,熊飞,宋丽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卫星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唇薄鳅,微卫星,序列特征

微卫星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艳,熊飞,宋丽香[1](2017)在《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红唇薄鳅微卫星DNA分离及序列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特异性高的红唇薄鳅微卫星位点,采用生物素探针(AC)13杂交和FIASCO磁珠富集法从红唇薄鳅基因组DNA中分离出一批微卫星序列,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7个单克隆中,阳性克隆为131个,阳性克隆率为83.44%。排除重复序列后,共得到69条重复类型和重复次数不同微卫星序列,阳性富集率为52.67%。在这些微卫星序列中,共检测到110个微卫星位点,其中90个二碱基重复微卫星位点,14个四碱基重复微卫星位点,6个五碱基重复微卫星位点。二碱基重复中,以AC/TG重复最为丰富(73个位点),四碱基重复中,AAAG重复数目最多(6个位点),只发现了1种五碱基重复TCTTC(6个位点)。微卫星重复次数在6~10次之间最多(65.45%),20次以上的较少(0.91%)。二碱基重复微卫星的变异系数最大(36.52%),四碱基重复类型的变异系数最小(26.75%)。红唇薄鳅微卫星以完美型为主(63.64%),复合型次之(23.63%),非完美型最少(12.73%)。筛选出的这些微卫星位点将对红唇薄鳅及近缘种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Faustina,PAPPOE,王林,Dorcas,OBIRI-YEBOAH,陈鹤,程维晟[2](2016)在《刚地弓形虫非洲分离株的PCR-RFLP和微卫星基因分型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刚地弓形虫(T.gondii)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区域相关。北美和欧洲的弓形虫基因型以II型和III型为主。南美洲以非典型基因型为主。亚洲弓形虫的优势基因型主要为Chinese 1型(ToxoDB#9)和I型。目前关于非洲弓形虫基因型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源于北非、西非、东非和中非地区弓形虫的多位点PCR-RFLP和微卫星分型以及非洲地区弓形虫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综述。从17例患者中分离出弓形虫,非典型基因型13株(76.5%),主要为Africa 1 9株(69.2%);I型1株(5.9%)以及混合基因型3株(17.6%)。从1660饲养动物中分离出314株,其中II型134株(42.7%),III型103株(32.8%),非典型基因型61株(19.4%),I型6株(1.9%)和混合基因型10株(3.2%)。人畜弓形虫基因型的比例为分别为:II型40.5%(134/331),III型31.1%(103/331),非典型基因型22.3%(74/331),I型2.1%(7/331)和混合基因型3.9%(13/331)。典型基因型占73.7%。综上可知,非洲弓形虫基因型包括典型和非典型基因型,前者在非洲人群与动物中均有较高的感染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王广宁,马爱军,李猛,马得友[3](2016)在《大菱鲆微卫星标记在亲本后代中的分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养殖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研究,作者用70个微卫星位点在大菱鲆亲本后代中的基因型分离方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70个位点共产生了12种分离方式(♀×♂)。70个微卫星位点中45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P≥0.05),有25个位点偏离了孟德尔遗传定律(P<0.05)。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2.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885。平均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55和0.537。多态信息含量为0.182~0.699,平均值为0.361。研究证明这些标记大部分可以用于大菱鲆进一步的图谱构建,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同时对群体的分析表明,该大菱鲆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可用于进一步的良种繁育。(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李存耀,刘红艳,熊飞[4](2015)在《太湖新银鱼微卫星位点的分离与序列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生物素标记探针(AC)12、(AAC)10、(AAG)10和(GATA)8对其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筛选,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共获得490个微卫星序列,筛选的总效率为78.09%。筛选出725个微卫星位点,其中完美型592个,占81.66%;混合型82个,占11.31%;非完美型51个,占7.03%。探针(AC)12富集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大多集中在14~26次,最高44次;探针(AAC)10和探针(AAG)10富集得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8~20次,最高42次;探针(GATA)8富集得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一般在6~15次,最高32次。探针(AC)12、(AAC)10、(AAG)10和(GATA)8的杂交效率分别为85.19%、60.19%、5.16%和10.64%。筛选得到的725个微卫星位点中,二碱基重复位点390个(53.79%),叁碱基重复位点284个(39.17%),四碱基重复位点47个(6.48%),五碱基重复位点1个(0.14%)和六碱基重复位点3个(0.42%)。根据二碱基重复核心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对抚仙湖24尾太湖新银鱼样本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显示部分微卫星位点有较高的多态性,同时本研究获得的叁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重复位点也可为长重复单元微卫星引物的开发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熊良伟,刘志强,严银龙,邱高峰[5](2015)在《中华绒螯蟹3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在亲子遗传中的分离方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特征及评估基因组扫描方法获得的中华绒螯蟹候选微卫星标记用于构建遗传图谱的可靠性,随机选择60个候选叁核苷酸微卫星标记,首先利用中华绒螯蟹一个F1家系双亲及其6个F1子代共8个样品进行PCR扩增验证和多态性检测,随后利用该家系80个子代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遗传分离类型及连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2个(70.00%)微卫星位点得到清晰扩增产物,家系中每个检测位点最多检测到4个等位基因,每个检测个体微卫星位点上有1或2个等位基因。42个位点中有5个单态微卫星位点和37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多态位点中有23个位点的子代基因型比为1∶1∶1∶1,11个位点基因型比为1∶1,余下3个位点基因型比为1∶2∶1。在37个多态位点中有35个位点(94.59%)的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连锁关系分析scaffold240262_150253、scaffold216209_138892、scaffold293154_172768等3个标记之间发生连锁关系,scaffold285640_169721和scaffold427534_212914发生连锁关系,scaffold507500_231891和scaffold92860_68250标记发生连锁关系。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是二倍体生物,利用F1家系结合开发的候选微卫星标记可构建中华绒螯蟹遗传图谱。(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吴雪萍,马海涛,冯艳微,刘相全,潘英[6](2014)在《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微卫星标记的分离及近缘物种通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磁珠富集和PCR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得到12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多态性微卫星引物。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为2—1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339—8.8063个;观测杂合度(Ho)为0.0333—1.0000,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525;期望杂合度(He)为0.0333—0.902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66;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320—0.8680。所有位点中,有8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SC1-5和SC4-6属于低度多态位点(PIC<0.25);经Bonferroni校正后,无显着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位点;连锁不平衡检验结果表明,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此外,分析了这些引物在近缘种长竹蛏(Solen strictus)、大竹蛏(Solen grandis)和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通用性情况,结果显示:长竹蛏中,位点SC1-4、SC2-8、SC3-1、SC3-14表现出了高度多态(PIC>0.5);在大竹蛏中,位点SC3-4、SC3-7、SC4-6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PIC>0.5),SC2-9为低态位点(PIC<0.25);在小刀蛏中,位点SC1-7、SC2-9、SC3-4、SC3-14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PIC>0.5),SC4-6为低态位点(PIC<0.25)。(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4年06期)

程磊,曹顶臣,鲁翠云,李超,孙效文[7](2014)在《微卫星分离模式显示雄性叁倍体鲫产生非整倍体精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倍体鲫(Carassius auratus)行天然雌核发育,其自然种群中却有较高比例的雄性个体,这些雄性个体的性腺发育正常,能产生有活力的精子。而且其精子的DNA含量约为体细胞的一半,显示叁倍体鲫精子发生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均等的减数分裂。流式细胞术虽然能够较准确地测定细胞群的平均DNA含量,但是却很难检测到单个精子中的个别染色体增减,要明确回答雄性叁倍体鲫产生的精子是否为整倍体需要定量地检测单个精子的遗传组成。本研究用微卫星标记检测以雌性鲤(Cyprinus carpio)与雄性叁倍体鲫为亲本构建的杂种家系的基因型,结果发现母本鲤的多态位点在子代中呈孟德尔分离,父本叁倍体鲫具有叁套鲫基因组,其等位基因在子代中呈随机分离。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叁倍体鲫起源于二倍体鲫的同源加倍,而非二倍体鲫和鲤的种间杂交;叁倍体鲫通过染色体的随机分离产生非整倍体的精子,其精子发生过程中没有均等的减数分裂。叁倍体鲫行雌核发育生殖,却可能并非起源于种间杂交且群体中的雄性个体可育,因而是单性生殖鱼类中的一个特例。(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邓平平,施永海,张根玉,张之文,张海明[8](2014)在《磁珠富集法分离刀鲚微卫星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磁珠富集法分离微卫星序列,以开发长江刀鲚微卫星分子标记。将长江刀鲚基因组DNA经限制内切酶Mse I酶切,回收400-1 000 bp片段,安装接头,构建长江刀鲚全基因组PCR文库。用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CA)12与其杂交,磁珠富集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将洗脱所得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克隆。经过菌落PCR检验后挑选出118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其中97条含有微卫星序列。用设计合成59对微卫星引物对30尾养殖长江刀鲚进行引物的多态性筛选,得到9对多态性引物。(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春莹,宋兴勃,严可宁,代亚玲,罗岚[9](2014)在《中国不同流行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中国荒漠、山丘和平原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种群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用7个微卫星标记(Lm2TG,Li21-34,Li71-19,Li45-24,Li71-7,Li71-33,Li72-17/2)分别对中国不同疫区的5株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9044、SC9、771、LIU和XU)与WHO杜氏利什曼原虫参照株(MHOM/IN/80/DD8)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序列的微卫星多态性,使用MEGA5.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推断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种群结构。结果 6株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均扩增出7个微卫星位点。7个位点在杜氏利什曼原虫中检出3~7个等位基因,基因多样性最低为0.523 8(Li45-24),最高为1.000(Li72-17/2)。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中国不同疫区的5株分离株与WHO参照株聚合为一群,其中山丘疫区四川犬分离株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结论中国不同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微卫星序列存在丰富的多态性,种系发育分析显示利什曼原虫遗传多态性与地理来源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4年10期)

张宁,杨官品[10](2014)在《褶皱臂尾轮虫微卫星的分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轮虫动物门(Rotifera)中的广盐种。其个体微小、培养容易、营养丰富,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海水养殖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并用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的物种。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史为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型生物。本研究用FIASCO法构建了褶皱臂尾轮虫微卫星富集文库,分离了135个微卫星;用PCR-PAGE分型法分析山东半岛褶皱臂尾轮虫群体,获得8个多态微卫星。等位基因数2~4个;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1471~0.6364和0.3139~0.6559;遗传偏离指数为-0.3624~0.05353;多态信息含量为0.2615~0.5841。无微卫星偏离哈温平衡,但有2个微卫星处于连锁不平衡。本研究筛选的8个微卫星为褶皱臂尾轮虫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分析提供了标记。(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4年01期)

微卫星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刚地弓形虫(T.gondii)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区域相关。北美和欧洲的弓形虫基因型以II型和III型为主。南美洲以非典型基因型为主。亚洲弓形虫的优势基因型主要为Chinese 1型(ToxoDB#9)和I型。目前关于非洲弓形虫基因型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源于北非、西非、东非和中非地区弓形虫的多位点PCR-RFLP和微卫星分型以及非洲地区弓形虫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综述。从17例患者中分离出弓形虫,非典型基因型13株(76.5%),主要为Africa 1 9株(69.2%);I型1株(5.9%)以及混合基因型3株(17.6%)。从1660饲养动物中分离出314株,其中II型134株(42.7%),III型103株(32.8%),非典型基因型61株(19.4%),I型6株(1.9%)和混合基因型10株(3.2%)。人畜弓形虫基因型的比例为分别为:II型40.5%(134/331),III型31.1%(103/331),非典型基因型22.3%(74/331),I型2.1%(7/331)和混合基因型3.9%(13/331)。典型基因型占73.7%。综上可知,非洲弓形虫基因型包括典型和非典型基因型,前者在非洲人群与动物中均有较高的感染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卫星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艳,熊飞,宋丽香.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红唇薄鳅微卫星DNA分离及序列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

[2].Faustina,PAPPOE,王林,Dorcas,OBIRI-YEBOAH,陈鹤,程维晟.刚地弓形虫非洲分离株的PCR-RFLP和微卫星基因分型研究进展(英文)[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6

[3].王广宁,马爱军,李猛,马得友.大菱鲆微卫星标记在亲本后代中的分离分析[J].海洋科学.2016

[4].李存耀,刘红艳,熊飞.太湖新银鱼微卫星位点的分离与序列特征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15

[5].熊良伟,刘志强,严银龙,邱高峰.中华绒螯蟹3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在亲子遗传中的分离方式分析[J].水产学报.2015

[6].吴雪萍,马海涛,冯艳微,刘相全,潘英.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微卫星标记的分离及近缘物种通用性[J].海洋与湖沼.2014

[7].程磊,曹顶臣,鲁翠云,李超,孙效文.微卫星分离模式显示雄性叁倍体鲫产生非整倍体精子[J].中国水产科学.2014

[8].邓平平,施永海,张根玉,张之文,张海明.磁珠富集法分离刀鲚微卫星标记[J].生物技术通报.2014

[9].张春莹,宋兴勃,严可宁,代亚玲,罗岚.中国不同流行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

[10].张宁,杨官品.褶皱臂尾轮虫微卫星的分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14

标签:;  ;  ;  

微卫星分离论文-刘红艳,熊飞,宋丽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