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理论论文-阳丽,刘欣然

人学理论论文-阳丽,刘欣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空间,体育哲学,人,美好生活

人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阳丽,刘欣然[1](2019)在《公共空间的建构与体育哲学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味着人们如何创建美好生活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公共空间作为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行动场所,是体育运动得以开启的实践载体,人类在对公共空间的感知、理解、实践中建构起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公共平台,蕴涵着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然而,"公共空间衰弱"、"公共空间失活、"公共空间终结"的呼声为公共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势冲击,体育亦无法回避公共空间衰弱的现实困境,需要找寻到突破的路径。因此,对体育与公共空间现状进行哲学审视,进而探明制约体育与公共空间发展的困境因素,明晰体育与公共空间的发展路向显得尤为迫切。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义理论为思维基点进行哲学考察。研究结果:一、"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的逻辑原点,人的本质、人的实践、人的生活、人的发展皆是马克思哲学展开的核心所在。从马克思人学理论视角对公共空间进行考察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是对人"实践的人"的指引,是对"完整的人"的追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公共空间不是"乌托邦"式的构想空间,而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真正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饱含人的理想追求的现实空间。二、人是建构公共空间的主体,也是改造公共空间的主体,公共空间的现实样态所折射出人的生存境况,揭示了体育与人的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叁方面:(1)人对公共空间认同感的迷失,导致开启体育公共生活的空间载体缺失。(2)人在公共空间中归属感的降低,致使承载体育公共精神的空间内涵失真。(3)人对公共空间占有欲的提升,造成规约体育公共行动的空间规则失效。叁、体育朝向"以人为本"的回归、回归人当下的生活成为破解当前危机的路径选择。体育成为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激活公共空间交往、凸显公共空间价值的活力机制。体育在对人身体潜能的激发中指引人本真状态的回归,在身体能力的展演中引导人运动惯习的养成,在对身体素质的锻造中获取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体育让人以积极、主动、创造、思辨的主体姿态建构起公共生活的实践场域,让人的体育围绕着平等、协调、团结、友爱的实践模式展开,而这都成为人确证自我和体育价值得以呈现的标志。四、体育与公共空间只有在互生共存的历程中才得以实现共荣。公共空间的重构机制得以在体育的主体实践中得以明晰。(1)从"封闭"走向"开放",公共空间作为承载着人的体育实践情感、意志、思想的开放场域,成为满足人存在需求、建构人交往行动、延续人情感印迹、实现人理想追求的联结力量。(2)从"排他"转向"融合",人集体意识的构筑使场所精神的体育唤醒成为可能,体育表达出对人生命存在的整体性、意义性的终极关怀,建立起了一种共存、共享、共生、共荣的体育实践价值观与思维模式。(3)从"竞争"转为"合作",公共空间博弈的行为结果展现出人作为思维、理解、怀疑、判断、抉择的智慧生命之独特性。体育与公共空间的哲学蕴意在人的实践生成中得以开显。五、在人的体育实践中,公共空间不只是由物料建构起的实体建筑,也是开启体育活动的运动场、承载体育情感的记忆场、建构体育文化话语场、实现体育功能教育场。公共空间无论是以任何一种形式存在,都是人体育实践行为的结果,人的本能、意志、欲望、情感在有限的空间媒介中得到张扬。研究结论:"因循守旧"将制约人能动的创造生活的世界,人的美好生活愿景需要通过自身的生命实践得到实现。"破旧立新"乃是事物得以永恒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将人从发展窘境中拯救出来的必然要求,蕴涵着对人之实践的批判与审视的现实意义,是对人之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澄明。"人"既处于生成之中,体育与公共空间的发展必呈现未知之况,对人自身问题的求解也将是永恒追寻的哲学命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陈梅芳[2](2019)在《基于马克思人学理论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到今,中国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肩负着传承优秀礼仪文化的重要责任。但是,在校园里,一些学生的行为及其言论,开始逐渐变得不符合他们的身份。对此,本文将从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程艺萍,谢耄宜[3](2019)在《新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目标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价值功能、与时俱进等方面存在着现实困境。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目标,就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创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式、构建话语体系。(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20期)

肖霖予,廖肖依,李柱,朱希德,魏娜[4](2019)在《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关于人的自由、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本质等全方位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的系统科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属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最终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被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纳,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当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众多理论中的人学理论当成重点教学内容,通过积极引导高校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王盛[5](2019)在《解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源泉,而高校创业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实践体现。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更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进行引领与指导。该文针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文来源于《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16期)

韩伟[6](2019)在《浅析中国古代的人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注的人学研究对象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理想的人,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家叁个经典的传统思想中剖析人学的理论研究。(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9年27期)

贾尧天[7](2019)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与人的全面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学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对以往旧人学理论的超越,是结合时代精神和实践价值的最新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当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合理内核,为新时代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注入理论源泉。(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4期)

周菊芳[8](2019)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点内容,在其指导下开展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也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就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以期能给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S1期)

叶福莲[9](2019)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双创"新时代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是保证其实效性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必然逻辑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指导理论,后者是前者的内涵实践,两者的逻辑起点都是基于"现实的人"并且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属性和发展性等基本思想来指导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19期)

谭晋[10](2019)在《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公开强调青年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青年的培养,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青年的观点形成了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青年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为落脚点,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探究,以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06期)

人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古到今,中国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肩负着传承优秀礼仪文化的重要责任。但是,在校园里,一些学生的行为及其言论,开始逐渐变得不符合他们的身份。对此,本文将从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阳丽,刘欣然.公共空间的建构与体育哲学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陈梅芳.基于马克思人学理论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缺失[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

[3].程艺萍,谢耄宜.新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目标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审视[J].山西青年.2019

[4].肖霖予,廖肖依,李柱,朱希德,魏娜.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5].王盛.解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

[6].韩伟.浅析中国古代的人学理论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9

[7].贾尧天.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与人的全面发展[J].汉字文化.2019

[8].周菊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9

[9].叶福莲.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9

[10].谭晋.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J].学理论.2019

标签:;  ;  ;  ;  

人学理论论文-阳丽,刘欣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