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田雨

摘要:校长领导力的好坏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校长领导力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从校长个人和制度的角度提出了提升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校长领导力;提升

校长,作为学校发展和变革的核心人物,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尤其在执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凸显了。一所学校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校长,一个校长的好坏取决于他的领导力。

在实践中,校长个人领导力不足的状况在中小学是普遍存在的,如管理过强而领导过弱,缺乏前瞻力,做决策时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等。许多校长在提升领导力时忽略了教师的感受和成长,从而使校长领导力得不到教师的广泛认同;教师则认为校长领导力是校长一个人的事,学校发展的好坏全部归因于校长,使校长忙于琐事,不堪重负。此外,我国在校长选拔与任用、校长培训制度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校长个人领导力的培养

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校长在学校的运作、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长领导力的提升要以自身素质的发展为基础。成功的校长,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能够始终保持敏锐的思考力,高瞻远瞩地思考学校问题,准确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带领管理好自己的团队,促使学校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校长领导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审时度势,深入解读政策

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正确解读是校长制定科学决策最基础的工作,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校长要将与学校相关的政策法规读懂、读透,并深入研究本地区的政策,保证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校长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周边环境、生源、师资、当地的经济实力等,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实现目标。在面临变革时,要有审时度势的能力,以战略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高瞻远瞩,善于抓住机遇,不能瞻前顾后,怕出差错,以致错失良机。

只有校长在充分解读国家和上级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树立远见卓识的信念,审时度势,学校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2.坚持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如今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变革时代,校长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吐故纳新,则必然会影响学校及师生的发展。因此,校长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开放的态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在办学过程中发现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做知识上的权威、教学上的能手、管理上的专家、领导上的高手,让自己因拥有教育的前沿信息和先进的理念而在推动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以奠定自己领导力发挥的权威地位。

创新力的提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中小学校长在领导实践、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身思维的超前性和敏锐性。校长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校的工作,用新的观念评价学校运转过程中的人与事,为全校师生创造一个最利于自由发挥创造性的学校环境,从而使全体师生找准自己的目标与方向。

3.以人为本,学会适当放权

校长要积极实行民主型、服务型的管理,构建与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建立和完善与学校相匹配的民主管理机制,真正从传统的科学管理走向柔性的、动态的人本管理。校长要善于激励教师发展,帮助他们成长,让教师发现自我价值,从满足学校发展和教师利益需要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全心全意投入教育,让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让学校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不可能事必躬亲,要学会适当放权,权责统一,运筹调控,注重发挥团队作用。在学校领导团队中,每个人的分工和职责是不同的。在我国中小学当前实施的校长负责制下,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而书记是代表党组织在发挥监督的作用。只有校长和书记齐心合力,才能在学校团队中形成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团队才能变得日益弥坚和壮大。此外,校长还要正确处理和副校长的关系,要正确认识他们在领导团队中的地位和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授予其一定的权力,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也能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校长领导力的运行保障:构建有效校长管理制度

校长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社会职业,要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提高其领导绩效,必须有一套有效地开发校长潜质的资源管理制度。

1.改革校长选拔与任用制度

良好的校长选拔与任用制度是保证卓越校长领导力的前提,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任用校长的具体标准,因此,我国对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大部分采取的是“教而优则仕”的选拔方式,这种由上级部门负责的校长选拔制度,使得校长选拔透明度差、封闭性强、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就任用制度来说,由于我国校长的任用方式大部分是委任制,而且一经委任,

只要不出重大问题,便一直干到退休,形成实际上的终身制。这样必然造成为数不少的校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危机感,积极性不高。

因此,整体提升校长领导力,必须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和任用制度,把好校长入口关。就选拔制度来说,要确定一套相对统一,相对完整的校长任用基本资格体系,要确立一套科学、先进、可行的选拔程序,只有那些兼具教育家、管理者、领导者、政治家、学术专家素质的人,才能担负起校长的责任。就任用制度来说,要建立多样、多维的校长任用模式;提高中小学校长任用、管理机关层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校长任期制度等。

2.优化校长培训制度

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校长培训体系,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质上,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一种制度性培训。不管是培训时数,还是培训机构,都是由相关制度规定的。这种培训制度使得校长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并且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为此,开发校长领导力,必须变制度性培训为自主性培训,即校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机构。这样,既可以保证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校长培训的质量。

此外,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体化。为了更科学、更合理地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校长培训必须根据校长的成长规律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模式、选择培训方法等。为此,有关管理部门和培训部门必须对校长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系统安排、科学设计,以保证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武艳霞.论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实践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邱心玫.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J].教育决策与管理,2007(12).

[4]黄香琴,梁荣桓,林国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发展的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10(11).

[5]曹兴泽.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分析框架及提升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8(8).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邮政编码:430079

标签:;  ;  ;  

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