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支柱论文-路锦非,杨燕绥

理论支柱论文-路锦非,杨燕绥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论支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养老金制度,叁支柱养老金,个人延税型养老金,人口老龄化

理论支柱论文文献综述

路锦非,杨燕绥[1](2019)在《第叁支柱养老金:理论源流、保障力度和发展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第叁支柱养老金于2018年破题试点。第叁支柱养老金的发起将使几亿国民受益,激励个人积极养老责任的实现,是一次巨大的社会进步。本文从学理入手探究个人养老金的理论支撑与社会基础,再依据现行试点政策和典型职工的合理假设测算第叁支柱养老金的保障力度。结果显示,在现行试点政策下,第叁支柱养老金贡献率随着积累期增加而持续下降,社会贡献度不高。基于对试点地区参与试点机构的访谈调研,归纳中国推进第叁支柱养老金的现实隐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财经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李明浩[2](2019)在《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研究:理论演化与政策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方开始重新审视危机前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框架,由此宏观审慎政策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和经济体都进行了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一致认可,但是学术界对于如何才能实现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最有效的协调还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在此轮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体系抵抗住了风险,但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一行叁会”监管格局缺乏整体协调机制、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不足等问题也都暴露出来。在吸取了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较早地开始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探索,通过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成立金融稳定局、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协调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在政策协调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基于此,本文从宏观审慎理论研究成果出发,结合我国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实践历程和其他国家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经验,尝试从政策实施主体、目标和实施周期的角度探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的问题,并以此为逻辑主线来呈现宏观审慎管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所经历的认识阶段、必要性阶段和有效性阶段,最后对如何实现更高效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提出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全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国内外梳理宏观审慎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展,以宏观审慎的概念为出发点,进而探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为下文的总结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总结我国从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到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探索实践历程。梳理了我国从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到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历史过程,对当前我国建立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的依据及意义进行论述,为后文研究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协调的问题提供一个现实背景。我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些探索与创新在国际上走在了前面,为全球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第四部分是分析双支柱调控框架中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重点领域。政策协调的重点领域包括政策实施主体、实施周期和政策目标的协调。第五部分是分析西方国家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探索经验。通过对美、英、德叁国推进宏观审慎改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探索的梳理,总结这些国家宏观审慎治理框架中存在的缺陷和可借鉴的经验。第六部分是对健全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给出政策建议。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各协调领域存在相互关联的角度出发,提出国务院金融稳点发展委员会作为协调主体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通过相机抉择机制灵活协调政策目标以及准确把握政策实施周期变化趋势等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9-07-01)

邹宇[3](2019)在《盛德基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再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数据处理及共享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形势下,企业创新随之而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简单的处理日常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性工作,而要从战略出发,服务于公司业务,以满足“客户”要求为前提。在这一要求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及职能也出现了转变,随之而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模式就需要变革。目前,人力资源“叁支柱”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方面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该理论已被成功应用于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再造中。本文为解决以盛德基业为代表的多元化集团性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探索利用“叁支柱”模型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再造。首先,本文依据组织再造相关理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叁支柱”模型理论,结合盛德基业企业现状、战略规划及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现状,发现盛德基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现有组织模式下,在集团化、多元化发展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职责定位混乱权责体系不清、审批流程繁琐、组织配置臃肿、激励机制缺失等。其次,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保障企业战略目标落地,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组织高效服务公司业务,盛德基业需从战略角度出发,重新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定位和职能,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组织再造。在这一过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现状与“叁支柱”模型结合进行统一分析,得出盛德基业建立“叁支柱”模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第叁,继而得出基于“叁支柱”模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再造的思路,并按这一思路组织实施,即建立共享服务平台、业务支持平台及专家管理平台:由共享服务平台承担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职责;业务支持平台紧密服务业务,促进业务发展;专家管理平台从资深专家及战略角度出发为整个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专业工具及正确的发展方向,确保高效执行战略。本文对盛德基业的企业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类似多元化集团性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再造具有借鉴意义。本项研究也可以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新形势,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做到企业战略和业务的合作伙伴,从而切实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严书翰[4](2019)在《中国改革的六大理论支柱》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出已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改革理论。其中包括六大理论支柱:改革目标论、改革动力论、改革主体论、改革条件论、改革保障论和改革方法论,亦称中国改革六论。中国改革六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的概括和提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我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改革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滢波[5](2019)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日益受到挑战,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日益得到世人关注。本文从心理账户、前景理论、信息规避、金融心理学以及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新凯恩斯模型五个方面入手,介绍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传统行为经济学理论在新领域的应用。本文认为,行为经济学能够有效解释经济人的各种非理性行为,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前沿》期刊2019年03期)

梅梦娜[6](2019)在《浅析来源原则的中外比较——《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作为中国档案学学科的经典着作之一,论述了来源原则和生命周期两大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是值得档案学界一读的佳作。文章在梳理这本书中有关于来源原则内容的基础之上,系统归纳了来源原则理论在中外运用和发展的异同点,以加深对来源原则这一理论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办公自动化》期刊2019年05期)

徐文擎[7](2019)在《专家建议将第叁支柱命名为“中国个人养老金”》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12日,《建立中国特色第叁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课题成果发布会暨第叁支柱养老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代表课题组建议,将我国第叁支柱名称确定为“中国个人养老金(CIP)”,同时提出通过财税支持政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各(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9-01-15)

[8](2019)在《《建立中国特色第叁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成果发布会暨第叁支柱养老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京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月12日,《建立中国特色第叁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课题成果发布会暨第叁支柱养老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国宾酒店顺利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主办,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本课题是中国社会(本文来源于《养老金融评论(2019年第一辑)》期刊2019-01-12)

李俊生[9](2018)在《财政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基础功能与支柱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的财政理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财政的基础功能与重要支柱作用的问题是我国四十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核心问题,离开财政改革,我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无从谈起。文章采用文献归纳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在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财政基础功能和支柱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归纳,初步揭示了财政基础功能与支柱作用和财政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了财政基础功能与支柱作用在四十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运行规律以及财政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文章的主要学术发现包括:我国改革与开放重大政策法规出台的密度与重大事项发生的频度越高,财政基础性功能与支撑性作用就越显着;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的本源实际上受制于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制度;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是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体制源泉,我国财政与银行之间的风险形成与传递机制也源于我国现行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梁东铭[10](2018)在《基于叁支柱理论的人力资源组织再造分析:以GKNY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企业和集团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被重视,需要在新时期建设一套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于对GKNY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现状的了解,结合叁支柱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本文提出了GKNY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再造方案,同时提出了新组织的再造保障,让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本文来源于《人力资源》期刊2018年08期)

理论支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方开始重新审视危机前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框架,由此宏观审慎政策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和经济体都进行了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一致认可,但是学术界对于如何才能实现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最有效的协调还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在此轮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体系抵抗住了风险,但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一行叁会”监管格局缺乏整体协调机制、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不足等问题也都暴露出来。在吸取了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较早地开始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探索,通过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成立金融稳定局、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协调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在政策协调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基于此,本文从宏观审慎理论研究成果出发,结合我国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实践历程和其他国家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经验,尝试从政策实施主体、目标和实施周期的角度探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的问题,并以此为逻辑主线来呈现宏观审慎管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所经历的认识阶段、必要性阶段和有效性阶段,最后对如何实现更高效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提出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全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国内外梳理宏观审慎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展,以宏观审慎的概念为出发点,进而探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为下文的总结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总结我国从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到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探索实践历程。梳理了我国从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到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历史过程,对当前我国建立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的依据及意义进行论述,为后文研究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协调的问题提供一个现实背景。我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些探索与创新在国际上走在了前面,为全球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第四部分是分析双支柱调控框架中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重点领域。政策协调的重点领域包括政策实施主体、实施周期和政策目标的协调。第五部分是分析西方国家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探索经验。通过对美、英、德叁国推进宏观审慎改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探索的梳理,总结这些国家宏观审慎治理框架中存在的缺陷和可借鉴的经验。第六部分是对健全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给出政策建议。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各协调领域存在相互关联的角度出发,提出国务院金融稳点发展委员会作为协调主体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通过相机抉择机制灵活协调政策目标以及准确把握政策实施周期变化趋势等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论支柱论文参考文献

[1].路锦非,杨燕绥.第叁支柱养老金:理论源流、保障力度和发展路径[J].财经问题研究.2019

[2].李明浩.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研究:理论演化与政策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9

[3].邹宇.盛德基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再造研究[D].河北大学.2019

[4].严书翰.中国改革的六大理论支柱[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

[5].王滢波.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

[6].梅梦娜.浅析来源原则的中外比较——《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札记[J].办公自动化.2019

[7].徐文擎.专家建议将第叁支柱命名为“中国个人养老金”[N].中国证券报.2019

[8]..《建立中国特色第叁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成果发布会暨第叁支柱养老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京举行[C].养老金融评论(2019年第一辑).2019

[9].李俊生.财政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基础功能与支柱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的财政理论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梁东铭.基于叁支柱理论的人力资源组织再造分析:以GKNY为例[J].人力资源.2018

标签:;  ;  ;  ;  

理论支柱论文-路锦非,杨燕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