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场分布论文-王宏伟,王刚,张越,崔帅,徐健

力场分布论文-王宏伟,王刚,张越,崔帅,徐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力场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冲击地压,逆断层,断层落差,断层倾角

力场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伟,王刚,张越,崔帅,徐健[1](2019)在《动压影响下断层构造应力场和能量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地质构造尤其逆断层滑移失稳是诱发煤矿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为了深入研究冲击地压灾害的产生与断层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义马煤田F_(16)逆冲断层为地质背景,结合千秋矿21221工作面概况,模拟了开采扰动对断层活化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断层落差、倾角和沿上下盘开采等因素对其滑移失稳的影响以及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断层应力场和能量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落差较小时,落差对断层的滑移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断层落差的增加,法向应力逐渐增大,切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大落差断层比小落差断层更易发生滑移失稳;断层倾角的增加导致断层滑移量增大,法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切向应力先减小后增大,断层倾角与断层滑移失稳呈正相关;工作面沿下盘开采更易诱发断层产生滑移甚至冲击地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工作面过断层前,支承压力逐渐增加,过断层时保持平稳,过断层后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工作面前方能量场的应力集中区能量积聚现象明显,并与顶板能量积聚区始终贯通。由于卸压,采空区内能量降低较为明显,工作面上方的顶板应力得到释放,释放瞬间断层压力急剧增大,断层活化的可能性最大。(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万军伟[2](2019)在《综采工作面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某综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竖叁带"、"横叁带"的范围和形态,采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工作面推进距离下支承压力分布、最小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不同测点上的支承压力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巷道支护参数的设计和瓦斯抽采合理层位的选择提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9年09期)

张超[3](2019)在《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应力场分布及支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巷道失稳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巷道围岩应力、不同支护方式以及工字钢支架弯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为了有效控制巷道浅部围岩强烈变形问题,应充分提高围岩强度,增强围岩的承载效果,形成稳定承载结构。且在结合锚杆支护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锚索支护与高强预应力锚杆为基础的工字钢高强稳定性支护技术。通过实践应用可知,此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问题,具备良好的支护效果。(本文来源于《机械管理开发》期刊2019年08期)

赵亚杰,李建伟,董红娟,卜庆为[4](2019)在《变坡度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刘东煤矿西47201工作面生产实际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研究了变坡度大倾角煤层开采工作面覆岩应力场分布规律、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以及变坡点附近支架承载特征等,并提出了相关的顶板控制技术措施,保证了变坡度大倾角煤层的安全高效回采。(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苏珊[5](2019)在《安宁河断裂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宁河断裂及周边地区作为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的中段,地震活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断裂构造分布复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7.0级以上地震,近年来也一直被划定为地震重点危险区,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和应力场分布进行详细研究。西昌宽频带流动台阵的建立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基于2013年1月—2018年12月之间1.0<ML<3.5地震波形数据,采用HASH方法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同时,对于ML≥3.5的地震,利用四川台网、云南台网部分台站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进行震源机制反演,最终一共得到701个震源机制解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SATSI)获得了该区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同时基于最大似然方法,采用Zmap地震活动分析软件,得到了研究区的b值分布。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并结合前人根据GPS速度场研究所得到的区域内断层闭锁特征,对研究区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和孕震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内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地震主要集中在冕宁以北地区,丽江—小金河断裂、安宁河断裂、鲜水河断裂南段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和逆冲型为主,大凉山断裂北段走滑和正断型地震数量占优势。(2)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沿鲜水河断裂南端向南经丽江—小金河断裂、安宁河断裂、李明久断裂一线出现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由NW-SE向转变为近NS向,应力场类型为自南向北由逆冲型过渡到走滑型。而在研究区北部沿东南方向横向排列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到大凉山断裂北段,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则表现出了逆时针旋转的变化趋势,由NW-SE向转变为近EW向,但在大凉山断裂北段,最小主应力倾伏角较小,更趋近于水平,断裂上地震活动主要受控于近NS向的拉张型应力场。综上,认为安宁河断裂和周边地区是青藏高原东缘一处明确的应力场方向转换带。(3)综合分析震源机制解以及应力场分布特征,并结合GPS速度场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构造活动主要受控于青藏地块与华南地块间的相互作用,应力场表现为顺时针旋转的分布特征,与大尺度背景下的应力场分布一致。这种顺时针旋转在研究区西部表现为对断裂带的逆冲挤压和走滑作用,而在东部则表现为对大凉山断裂NS向的拉张作用,体现了川滇块体的顺时针旋转和大凉山断裂的新生性。(4)根据对研究区b值的计算,最终得到在冕宁以北地区b值较低,以南地区b值较高,由于b值与应力的负相关性,分析认为研究区北部地下应力累积水平高于南部,而区域内北部断层闭锁程度高于南部,与b值结果相佐证,同时这也解释了地震活动性北强南弱的分段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杨帆[6](2019)在《滇西南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地区作为“南北地震带”与“川滇菱形块体”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地学构造划分的重迭部分,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全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同时,云南地区处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带东部的位置,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直被用来探索青藏高原动力学。所以关于云南地区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其中也包括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方面的研究,但针对滇西南及邻区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选取了滇西南及邻区(97°E-102°E,21°N-26°N)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其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对深入探究其构造活动与动力学意义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CAP方法反演出了研究区域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M_L3.5及以上地震的部分震源机制解,共计74个,收集了截止至2014年的511个历史震源机制解数据,总计得到研究区域共585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同时利用这些数据基于阻尼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分别以1°×1°、0.5°×0.5°的步长划分网格反演了研究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初步得出了应力场特征。研究区域的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震源机制为主,占所有震源机制解数据的74%,与云南地区的走滑构造背景相符。正断型震源机制与逆冲型震源机制占比较少,分别为13%和10%,其中正断型震源机制主要集中在盈江和腾冲地区附近,而逆冲型震源机制则分布较为均匀。此外,滇西南及邻区地震震源主要在上中地壳,集中分布在5~15km,与云南地区震源优势深度一致。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主压应力与主张应力轴倾角较小,水平挤压应力状态明显,整个研究区域呈现明显的走滑应力状态。从整体上看,研究区域主压应力走向的大致方向为NS向,主张应力走向的大致方向为WE向,研究区域应力场方位出现分区现象。根据0.5°×0.5°划分网格反演应力场的应力张量走向结果,在24°N~26°N范围内,最大主压应力轴自西向东由NE向偏转至NW向,最小主压应力轴自西向东由NW向偏转至NE向;在22°N~24°N范围内,最大主压应力轴自西向东由NNE向偏转至SN向,最小主压应力轴自西向东由NWW向偏转至EW向;在21°N~22°N范围内,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NE向挤压,最小主压应力轴呈NWW向拉张。整个研究区域R值自西北向东南出现递增现象,大致由0.2增至0.8。以南汀河断裂及其向东北方向的延长线为界,分界线附近R值约为0.5,此时主压应力值、中间应力值和主张应力值等差排列,即中间应力轴的偏应力值为0。由该界线向西北方向R值逐渐减小,即中间应力轴表现的压应力作用越发明显,在研究区域的西北方形成了一个R值低值区(最低值低于0.2),此时中间应力轴表现的压应力作用最为明显,构造应力呈现近双轴压缩-单轴拉张状态。由南汀河分界线向东南方向R值逐渐增大,即中间应力轴的张应力作用越发明显,在研究区域的东南方形成了R值高值区(最高值高于0.8),此时中间应力轴表现的张应力作用最为明显,构造应力呈现近双轴拉张-单轴压缩状态。该分界线两侧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应力状态,而该界线正处在保山次级块体与景谷次级块体的过渡带,景谷次级块体受到保山次级块体的拉张作用,保山次级块体受到缅甸地区的拉张作用,这种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应力场发生变化的原因。另外,本研究对反演应力场时网格内是否满足均匀性假设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利用两种反演方法对单个网格基于不同类型震源机制解数据进行单独反演、利用人工合成震源机制数据进行验证以及各震源机制解相对于参考应力张量的残差分析等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网格点中应力轴倾角的置信区间过大,且不同应力轴的置信区间存在重迭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单个网格内应力场不均匀所致,此时应力场反演结果为多个应力场的综合。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应力场研究中网格的合理划分以及应力场结果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期刊2019-06-01)

郭延华,贺志龙[7](2019)在《褶皱构造形成机制及其应力场分布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褶皱形成机制及其应力场分布规律,基于粘弹性梁理论,推导了褶皱蠕变弯曲后挠度、弯矩、剪力方程,表明褶皱的形成主要受构造应力与自重应力控制,与岩层的蠕变特性密切相关。利用数值软件模拟了褶皱形成过程,发现水平方向上背斜向斜轴部是应力集中区域,竖直方向上应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核部、背斜向斜的波峰波谷、翼部。建立了褶皱模型并对中间煤层采用不同工作面推进方式开挖,通过监测顶板、支撑面、底板3处应力可知,采用自向斜轴部工作面仰采的推进方式更为安全。(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马振旺,汪波,王志伟,谭力豪,全晓娟[8](2019)在《基于应力解除法的九岭山隧道洞壁二次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九岭山隧道开挖后洞壁二次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与岩爆发生状况之间的关联性,采用应力解除法沿九岭山隧道全线选取岩体完整,受开挖扰动小的部位进行了洞壁二次应力的实测,并结合现场岩爆实际发生情况,对洞壁二次应力场的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应力判据对岩爆进行了二次准确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洞壁二次应力值与隧道埋深呈现近似线性关系,二次应力量值呈现σ_1>σ_θ>σ_x>σ_3>τ_(xy)的特征;洞壁切向应力σ_θ最大为63.944 MPa,最大主应力σ_1最大值为77.17 MPa,二者量值相差7.5%,对岩爆的发生均起主导作用;洞室开挖后的洞壁切向应力σ_θ与埋深的相关系数为0.933 23,相比最大主应力σ_1与埋深的相关系数0.897 22,σ_θ与埋深的相关性更好;隧道开挖后,切向应力σ_θ在30~50 MPa范围内时可初步判定将可能发生微岩爆,σ_θ大于50 MPa时可初步判定将可能发生中等岩爆;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应力判据可对岩爆发生等级做出准确预测。研究成果为高地应力硬岩隧道岩爆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韩刚,李旭东,曲晓成,朱磊,刘立新[9](2019)在《采场覆岩空间破裂与采动应力场分布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上覆多层坚硬砂岩组破断时释放的动载荷耦合集中静载荷区弹性应变能易诱发冲击地压显现的问题,采用现场监测、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索了覆岩空间破裂与采动应力场关联性对冲击地压显现的影响,对覆岩空间破裂分布特征及采动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依据研究结果对临空巷道超前支护方式进行了优化与实践验证。研究表明:纳林河二号矿井31102工作面覆岩破裂剧烈区位于3-1煤层顶板上方30.3 m,厚度为14.85 m的细粒砂岩层内,并超前工作面30~40 m;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距离至工作面前方254~280 m,峰值点距工作面小于66 m。覆岩破裂剧烈区与采动应力场峰值区(两区)相距较近,易诱发冲击地压灾害,在超前工作面0~40 m两区下方的临空巷道采用垛式液压支架超前支护顶板,可有效防治冲击地压。(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赵曜,刘战伟[10](2019)在《用扫描莫尔云纹图来表述超晶格的应力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确地调整应力/应变场可以显着地影响量子级联激光器(QCLs)中应变补偿超晶格结构的物理性质。因此,在纳米尺度上进行应力/应变的精确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对超晶格结构莫尔条纹的形成参数进行精确调整,同时获得了In0.6Ga0.4As/In0.56Al0.44As超晶格结构中双向的纳米扫描莫尔条纹。从STEM成像原理出发,系统地研究了STEM云纹的基本形成原理和形成条件。同时测量了平行和垂直于生长方向的二维应变/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应变/应力的最大绝对值接近界面,峰值应力在千兆帕斯卡水平,而应变/应力的最小绝对值在每个层的中间附近。计算得到的合力表明,每个In0.56Al0.44As层为相邻的In0.6Ga0.4As层提供有效的应变补偿。有源区被适当地应变平衡,以在单个周期内提供几乎为零的应变,从而减少形成位错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1-06)

力场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确定某综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竖叁带"、"横叁带"的范围和形态,采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工作面推进距离下支承压力分布、最小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不同测点上的支承压力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巷道支护参数的设计和瓦斯抽采合理层位的选择提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力场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宏伟,王刚,张越,崔帅,徐健.动压影响下断层构造应力场和能量场分布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2019

[2].万军伟.综采工作面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9

[3].张超.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应力场分布及支护技术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9

[4].赵亚杰,李建伟,董红娟,卜庆为.变坡度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J].煤炭技术.2019

[5].苏珊.安宁河断裂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布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6].杨帆.滇西南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D].防灾科技学院.2019

[7].郭延华,贺志龙.褶皱构造形成机制及其应力场分布规律的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8].马振旺,汪波,王志伟,谭力豪,全晓娟.基于应力解除法的九岭山隧道洞壁二次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

[9].韩刚,李旭东,曲晓成,朱磊,刘立新.采场覆岩空间破裂与采动应力场分布关联性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10].赵曜,刘战伟.用扫描莫尔云纹图来表述超晶格的应力场分布[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9

标签:;  ;  ;  ;  

力场分布论文-王宏伟,王刚,张越,崔帅,徐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