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粉特征论文-陈前,顾翠花,陆丹迎,戴超颖,徐蕙青

传粉特征论文-陈前,顾翠花,陆丹迎,戴超颖,徐蕙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粉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千屈菜,花部组成,花冠大小,花部颜色

传粉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陈前,顾翠花,陆丹迎,戴超颖,徐蕙青[1](2018)在《千屈菜花部特征及其对传粉昆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千屈莱属于千屈菜科,是华北、华南重要的水边绿化植物。本研究从花部构成、花冠尺寸两个方面分析了千屈菜花部特征对主要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与访花频率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千屈菜的雄蕊对蜜蜂类与蝇类都有着明显的吸引力,而花萼对访花者几乎没有招引作用,花冠是招引昆虫的重要结构。千屈莱对昆虫的招引作用是花冠大小、花粉、花蜜、花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千屈菜科植物繁殖及其他园林观赏植物栽培繁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8》期刊2018-07-25)

董又溧[2](2018)在《蒙药野罂粟传粉生物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 L.)为罂粟科罂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入蒙药,为蒙古族地区常见药材。野罂粟野生资源的分布较为广泛,但近年来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影响造成其生境的破碎化,野生资源的相关保护工作亟待提高。关于野罂粟的研究多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育种等方面,而在传粉生物学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通过定位观测、显微观察、室内测定等研究方法,于2016~2017年间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选取3个野生样地的野罂粟为研究对象,对野罂粟的开花特性、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传粉昆虫等方面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野罂粟花期始于5月25日~6月3日,盛花期为6~7月,7月18日~8月4日为末花期;野罂粟单花花期为4~7天,开花时间多在早9:00前;开花前花粉即具活力(76.06%),且柱头具有较强可授性;随开放天数增加,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下降,在第5天左右花粉活力降至0,柱头几乎不具可授性。(2)通过杂交指数(OCI)的计算,初步判断野罂粟的繁殖系统为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通过花粉-胚珠比(P/O)计算可判定其繁育系统类型为兼性自交;套袋实验表明,野罂粟为异花传粉,兼具自交亲和。(3)通过对野罂粟访花昆虫的观察表明,野罂粟为虫媒花,主要传粉者约有28种,分属9目23科,其中传粉昆虫为熊蜂(Bombus lucoruwL.)及方斑墨食蚜蝇(Melanostoma mellinumL.);而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 Pallas)与沫蝉类昆虫则为野罂粟的主要有害昆虫。晴朗天气上午6:00~10:00为访花昆虫日访问高峰期,下午及傍晚鲜有传粉昆虫访花;诱物实验表明,吸引昆虫访问野罂粟的主要花器为花瓣,符合虫媒花的特点。(4)野罂粟种子较小,长为0.69±0.07mm,宽为0.38±0.04mm,千粒重(TKW)为59.03±7.96mg;对野罂粟种子进行萌发实验表明,供试种子自培养第3天起陆续萌发,至第11天逐渐停止萌发;在适宜条件下,对野罂粟进行浸种及纸间培养,可获得较高萌发率(80.20%)。(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8-05-31)

苗璐[3](2018)在《光照与传粉环境对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生长与繁殖特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界环境以及个体基因型的影响,外界环境的作用可能比基因型对植物表现的影响更大。普遍存在的自然生境异质性使得植物获取和利用资源的难度和方式大不相同,进而给其生长、繁殖和扩散带来深远的影响。植物所处的生境是其周围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的总和。当环境导致植物所需的资源或配偶受限时,植物必须通过在各个功能和结构间合理的利用和分配资源来响应环境中各因子的改变,以期更好的完成生活史并成功繁殖后代。本研究选取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L.)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对比实验,在遵循野慈姑野外居群自然条件的前提下,模拟了无任何遮挡物的全日照敞开区和位于林荫下的遮阴区两种光照环境;同时在与遮阴区类似的光强环境下,建立了透气透光的纱网笼罩的网室区,模拟传粉者稀少的传粉受限环境,连续叁年的观察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对植物形态特征以及繁殖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野慈姑植株的营养生长受光照环境的影响,当野慈姑处于低光照环境时,会通过伸长株高竞争阳光;野慈姑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提高了对有性繁殖器官的资源投入,使其在总花序数、总雌花数、总雄花数和总花数上都高于遮阴区的2-3倍,且开花时间更早,并偏向开放更多的雄花;良好的光照环境使得植物的座果率、总果实数和总种子数都高于光照受限的环境;同时,光照的限制还导致植物向无性繁殖的单个球茎投入增多。另一方面,生物因子也影响了野慈姑的有性繁殖产出,使传粉受限环境中的野慈姑总花序数、总雌花数、总雄花数和总花数的增多,以此延长花期吸引更多的访花传粉;传粉昆虫受限还导致野慈姑的座果率、单颗果实的种子数量和种子平均面积的下降;生物因子对植物的无性繁殖同样造成了影响,表现为传粉受限环境中植物球茎数量的上升。上述结果说明充足的光照会对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和繁殖产出有正向的增益,而在限制的光照环境中植物会通过伸长株高和增加无性繁殖体大小从而提高繁殖适合度。在传粉受限的环境中植物会通过增加花序、花、以及球茎的数量来保障后代繁衍。本研究同时关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作用,强调量化植物的营养生长、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各项指标,发现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在植物形态特征、繁殖格局上起着重要作用。植物无论处于光照受限或传粉受限的生境中,都会采取一定的繁殖对策、迅速作出响应、合理安排资源,从而最大化整体的适合度。本文结果加深了我们对环境不均一性影响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理解,特别是在植物繁殖过程中的两大限制因子(资源与传粉)对植株的塑造作用及其繁殖策略响应。(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5-31)

李慧敏[4](2017)在《濒危植物圆叶玉兰(Magnolia sinensis)花部综合特征以及传粉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部特征与传粉生物学是近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对濒危植物的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芦山县大川镇天然分布的圆叶玉兰(Magnolias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海拔梯度1800 m、2000 m、2200 m、2400 m的圆叶玉兰进行定位观测、显微观测方法对花部综合特征和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初步探明了圆叶玉兰濒危机制,以期为野生圆叶玉兰的保护、恢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圆叶玉兰在5月中上旬开花,5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6月中旬花期结束,总花期35 d左右,不同海拔由于温度的差异,导致开花时间有所不同,海拔2400 m比海拔1800m处开花时间延迟14-17 d,不同海拔花期持续时间一致为17-19d;单花开放进程可分为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衰败期,花蕾期持续时间7-8 d,单朵花开放以后花期持续时间为4-5 d,各海拔单朵花的花期持续时间基本一致。2、海拔2000 m和2200 m花朵直径显着高于1800 m和2400 m的花朵直径(p<0.05);花托呈棒状,其长度在各海拔差异不显着(p>0.05);花被片9,海拔2200 m的花被片大小显着高于1800 m和2400 m的(p<0.05);海拔1800 m的雄蕊数量和雌蕊数量(83.50±10.52,41.50±4.32)显着(p<0.05)高于 2400 m(66.00±11.40,33.25±2.06),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圆叶玉兰减少了对其雌雄性功能的投入。3、圆叶玉兰具有雌雄异熟(dichogamy)的特征,雌蕊先熟,在白蕾期以及开花第一天柱头表面分泌大量黏液且具有最佳可授性,散粉后,柱头可授性下降,花粉与柱头同时具有高活力时间短;雄蕊在开花当天不散粉,在开放第2-3 d才散粉,花粉整体活力较高,散粉第一天各地均在85%以上,最高可达93%,随着开放进程增加,活力逐渐下降,花粉活力维持至散粉第4d;圆叶玉兰具有雌雄异位(herkogamy)的特征,随着开花时间的推迟,雌蕊群不断伸长,海拔1800 m和2000 m的花雌雄异位最为显着,分别在第一天的9.16±0.39 mm、9.99±0.01 mm增加到第五天的19.72±0.17 mm和19.69±0.19 mm。4、对不同海拔圆叶玉兰的花部综合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两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花朵直径贡献率66.749%,第二主成分花托长度贡献率23.852%,累计贡献率达90.601%。通过综合模型计算,海拔2200 m处得分为1.94,综合评价得分第一,具有最佳花部展示,因此更适应在海拔2200 m处生长。5、圆叶玉兰的OCI值为4,其传粉方式为异交,自交部分亲和,需要传粉者;不同海拔P/O值范围为3024.6-14000,根据Cruden的标准(2108.0-195525.0),圆叶玉兰的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需要传粉者。6、共观测到12种访花昆虫,主要访花昆虫为熊蜂(Bombusningpoensis)、中华蜜蜂(ApisceranaFabricius)以及食蚜蝇科(Syrphidae)昆虫,访花次数共计322次。不同海拔访花昆虫的访花高峰时间均集中上午10:00-11:00和下午13:00-14:00。7、熊蜂是圆叶玉兰最重要的异花传粉昆虫,共计观测到170次访花活动,占总数的52.80%,主要访花部位是雄蕊和雌蕊。不同海拔熊蜂的访花频率不同,高海拔的温度低,因此昆虫访花频率较低,熊蜂在海拔1800 m和2000 m的访花频率(7.105±1.38次·h-1 和 7.075±0.05 次·h-1)显着高于(P<0.05)2200 m 和 2400 m 的访花频率(1.57±0.73次 h-1 和 0.50±0.04 次 h-1)。(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康晓珊,索菲亚,段士民,潘伯荣,张永智[5](2015)在《迁地保护条件下4种沙拐枣(Calligonum)的花部特征和传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测花器官、开花动态、花粉胚珠比、访花昆虫,对生长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4种沙拐枣(Calligonum)的花部特征和传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沙拐枣均具两性花,但花部各器官的颜色、大小等在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单花开放动态相似,花粉序次呈现;花香气主要来自于花药和花托;花粉为"淀粉质";花粉胚珠比值31 000~44 750,需要传粉者,虫媒和风媒并存;意大利蜂为主要有效的传粉昆虫,为典型的高移出低沉降;花粉序次呈现、意大利蜂较高的访花频率及重复拜访有利于提高传粉效率;花粉数量和品质不是造成果实无胚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自身花粉阻塞和资源限制造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5期)

黄艳波,魏宇昆,王琦,肖月娥,叶喜阳[6](2015)在《舌瓣鼠尾草退化杠杆雄蕊的相关花部特征及传粉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杠杆状雄蕊是鼠尾草属(Salvia)物种形成的关键性状,背部杠杆传粉模式作为该属植物与传粉者精确互作的经典案例被广泛深入研究,但是在该属物种中还存在许多非典型的杠杆结构和传粉模式。雄蕊结构及其与传粉者互作的多样性,使得鼠尾草属成为研究植物传粉模式转变的模式材料,舌瓣鼠尾草(S.liguliloba)即是一种具非典型的退化杠杆状雄蕊结构和传粉特征的代表性物种。该文着重对舌瓣鼠尾草的花器官结构和传粉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具有短药隔杠杆的毛地黄鼠尾草(S.digitaloides)做比较分析,以期揭示退化杠杆可能的进化选择压力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舌瓣鼠尾草具有较短的花冠、更窄的冠筒和较短的雄、雌蕊(p<0.05)。退化萎缩的雄蕊下臂,冠筒内的狭小空间限制了唯一的有效传粉昆虫——叁条熊蜂(Bombus trifasciatus)推动雄蕊做杠杆状运动,而是靠近花药直接利用头部完成授粉。相比经典的杠杆状雄蕊结构及其传粉过程,小型花冠和退化杠杆雄蕊是对专一性和活跃度较高传粉昆虫的适应,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进化途径和繁殖策略。(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郑翠芳,陈晓倩,陈友铃,王爱芳,王钊[7](2015)在《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持。【方法】以福州地区的30株笔管榕为样本,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1)笔管榕不同植株的年结果批次不同(每年每株0~5批次),以年结果 1~2批次为主,榕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有时同步,有时异步,无发育期交迭的现象。笔管榕榕果的发育具明显的季节性,在日照短、温度低的秋冬季(11月至翌年的2月),榕果发育周期(A期至E期)通常需要2~5个月;而在日照长、温度较高的春夏季(3—10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其发育周期仅需要1~2个月;2)每年单株笔管榕一般发生1~2次换叶。初春夏末是笔管榕落叶的高峰期,新叶在落叶后1~2周内萌发,老叶的脱落与新叶和果芽的萌发之间具关联性,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榕果萌发与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3)笔管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3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榕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保证了榕树的结实率,也避免因过多的传粉小蜂拥挤在榕果狭小空间内相互打斗而造成的小蜂死亡和产卵效率低下。进入榕果的传粉小蜂均有不同程度的伤残;4)雌花期榕果内雌花的花柄(含子房柄)越短,其花柱(含柱头)的长度越长,反之亦然,从而使雌花柱头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便于传粉小蜂的传粉与产卵,而雌花子房错落分布,使榕果有限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传粉小蜂产卵器的平均长度显着长于雌花花柱的平均长度(P<0.001),表明笔管榕传粉榕小蜂产卵器可达到绝大部分的雌花子房。【结论】笔管榕与其传粉小蜂之间形成互惠共生、高度统一的协同进化关系。(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张媛,陈欢欢,李宗波[8](2015)在《榕果及其传粉榕小蜂形态特征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榕树和传粉榕小蜂是研究物种协同进化的经典模型,对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3种榕树的进蜂量、榕果直径、榕果雌花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每种榕树的专一性传粉小蜂的体大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3种榕树的榕果直径与单果进蜂量并无种间相关性。3种榕树的进蜂量、榕果直径、单果雌花数呈现相同的种间规律,均为垂叶榕>高榕>钝叶榕,但3种榕树的传粉小蜂的体大小的对比却不同于其他3个特征,为高榕>钝叶榕>垂叶榕。研究结果说明,在大部分特征上,榕果与小蜂之间已经产生了种间严格的对应特征,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榕-蜂系统的稳定机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吕航,姜怡斐,徐颖,周寅,宋志平[9](2015)在《6个亚洲港口城市入侵植物的传粉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预测植物传粉方式会影响植物的入侵性,使入侵被子植物中动物传粉的比例有所降低,但这个预测缺乏观察数据的证实.收集整理了亚洲太平洋沿岸的6个港口城市的入侵植物的种类及其传粉方式,以探究传粉方式与植物入侵的关系.结果表明,入侵植物中动物传粉的比例在66.1%与82.6%之间,平均值高达76.8%,但与原产地的被子植物相比,入侵的被子植物中动物传粉的比例显着地降低,这一特点在热带尤为明显.绝大部分的入侵种都能进行有性繁殖以及入侵种中高比例的动物传粉这两方面特征意味着这些入侵种将与土着种竞争传粉者,从而影响土着种的繁殖.(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陈曦[10](2015)在《从传粉模式、花序与壳斗特征来看壳斗科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壳斗科目前包括10个属,1 000多个物种,是重要的经济类群.结合化石证据、分子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壳斗科的进化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关键的生殖特征:传粉模式、花序结构和壳斗类型.从复杂到简单花序,虫媒到风媒传粉,以及二歧聚伞到花朵壳斗的演化是壳斗科进化的3个代表特征,与壳斗科的迁移与扩散过程息息相关.其中,具有先进风媒传粉和特化花序的栎属,与保持传统虫媒传粉和复杂花序的石栎属同时具有花朵壳斗这一现象是值得探讨的进化学问题.(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传粉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 L.)为罂粟科罂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入蒙药,为蒙古族地区常见药材。野罂粟野生资源的分布较为广泛,但近年来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影响造成其生境的破碎化,野生资源的相关保护工作亟待提高。关于野罂粟的研究多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育种等方面,而在传粉生物学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通过定位观测、显微观察、室内测定等研究方法,于2016~2017年间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选取3个野生样地的野罂粟为研究对象,对野罂粟的开花特性、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传粉昆虫等方面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野罂粟花期始于5月25日~6月3日,盛花期为6~7月,7月18日~8月4日为末花期;野罂粟单花花期为4~7天,开花时间多在早9:00前;开花前花粉即具活力(76.06%),且柱头具有较强可授性;随开放天数增加,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下降,在第5天左右花粉活力降至0,柱头几乎不具可授性。(2)通过杂交指数(OCI)的计算,初步判断野罂粟的繁殖系统为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通过花粉-胚珠比(P/O)计算可判定其繁育系统类型为兼性自交;套袋实验表明,野罂粟为异花传粉,兼具自交亲和。(3)通过对野罂粟访花昆虫的观察表明,野罂粟为虫媒花,主要传粉者约有28种,分属9目23科,其中传粉昆虫为熊蜂(Bombus lucoruwL.)及方斑墨食蚜蝇(Melanostoma mellinumL.);而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 Pallas)与沫蝉类昆虫则为野罂粟的主要有害昆虫。晴朗天气上午6:00~10:00为访花昆虫日访问高峰期,下午及傍晚鲜有传粉昆虫访花;诱物实验表明,吸引昆虫访问野罂粟的主要花器为花瓣,符合虫媒花的特点。(4)野罂粟种子较小,长为0.69±0.07mm,宽为0.38±0.04mm,千粒重(TKW)为59.03±7.96mg;对野罂粟种子进行萌发实验表明,供试种子自培养第3天起陆续萌发,至第11天逐渐停止萌发;在适宜条件下,对野罂粟进行浸种及纸间培养,可获得较高萌发率(80.2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粉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陈前,顾翠花,陆丹迎,戴超颖,徐蕙青.千屈菜花部特征及其对传粉昆虫的影响[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8.2018

[2].董又溧.蒙药野罂粟传粉生物学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8

[3].苗璐.光照与传粉环境对野慈姑(SagittariatrifoliaL.)生长与繁殖特征的影响研究[D].湖北大学.2018

[4].李慧敏.濒危植物圆叶玉兰(Magnoliasinensis)花部综合特征以及传粉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5].康晓珊,索菲亚,段士民,潘伯荣,张永智.迁地保护条件下4种沙拐枣(Calligonum)的花部特征和传粉特性[J].中国沙漠.2015

[6].黄艳波,魏宇昆,王琦,肖月娥,叶喜阳.舌瓣鼠尾草退化杠杆雄蕊的相关花部特征及传粉机制[J].植物生态学报.2015

[7].郑翠芳,陈晓倩,陈友铃,王爱芳,王钊.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J].林业科学.2015

[8].张媛,陈欢欢,李宗波.榕果及其传粉榕小蜂形态特征相关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5

[9].吕航,姜怡斐,徐颖,周寅,宋志平.6个亚洲港口城市入侵植物的传粉特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陈曦.从传粉模式、花序与壳斗特征来看壳斗科的演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标签:;  ;  ;  ;  

传粉特征论文-陈前,顾翠花,陆丹迎,戴超颖,徐蕙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