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鱼肌皮瓣的临床应用(附8例报告)

比目鱼肌皮瓣的临床应用(附8例报告)

一、比目鱼肌瓣的临床应用(附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谭谦,蒋亚楠[1](2017)在《皮瓣在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难愈性创面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由于发病率高,病因复杂,治疗困难,已成为棘手的医疗难题。创面修复是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的重点,皮瓣在创面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皮瓣修复创面的历史,探讨皮瓣应用的适应证及在不同部位、不同原因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并总结了提高皮瓣移植存活率的新概念和新技术。

吴昊[2](2014)在《膝降动脉逆行供血的解剖动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我们在对膝降动脉的解剖学基础上对其逆行供血的血流动力学进行研究,进行相关数据的测定、分析;并将逆行膝降动脉作为供血血管携带游离组织皮瓣,修复下肢重度创伤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通过观察术后皮瓣愈合情况,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1基础解剖:通过解剖8例16侧(男5例,10侧;女3例,6侧)福尔马林浸泡的新鲜成人下肢尸体标本,分别经股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液观察以下指标:(1)膝降动脉的起始处血管外径及其分支走形情况;(2)膝降动脉与膝周动脉网的吻合情况;(3)膝降动脉与膝周动脉网吻合之前的血管长度。通过临床手术操作中测量18例18侧患者,膝降动脉逆行供血转位前的动脉血压测量值和转位后的动脉血压测量值。所有测量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临床应用:自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我们应用逆行膝降动脉为受区血管蒂,携带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膝降动脉逆行供血携带股前外侧皮瓣8例,膝降动脉逆行供血携带游离背阔肌皮瓣4例。以患肢膝降动脉的远端为蒂,逆行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的动脉吻接,受区大隐静脉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的动脉伴行静脉相吻合。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中所携带的股前外侧皮神经或胸背神经与受区表浅皮神经相吻合,重建皮瓣保护性感觉功能。通过术后6个月~2年随访,观察患者皮瓣的成活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皮瓣外观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基础解剖:膝降动脉起始于股动脉者占93.7%,起始于腘动脉者占6.3%。有2支伴行静脉,外径相近或略粗于动脉。多数即发出股内侧肌支,然后再分出关节支、隐支两终支。(1)股内侧肌支:75%发自膝降动脉,25%发自关节支,起始外径(1.4±0.5)mm,干短,发出后即入肌内。(2)关节支:主干发出部位距收肌结节(7.2±0.6)cm,起始外径(1.5±0.6)mm。主干长约(6.5±1.4)cm,沿大收肌腱向下行走,在内收肌结节上方分出4支较恒定的终支,沿途分布在收肌结节和股骨内侧髁,移行为髌下支,分别与膝上、下内侧动脉及隐支的分支吻合加入膝关节动脉网。(3)隐支:隐支与关节支共干起始于膝降动脉占95%,直接起始于股动脉占3.5%,起始于腘动脉2.5%。起始外径(1.3±0.5)mm,主干于股骨内上髁下方(3.6±1.2)cm处,经缝匠肌内后缘浅出,与隐神经及大隐静脉等下行,沿途发出缝匠肌支、皮支及骨膜支,终末支在皮下鹅足区表面附近与胫后动脉内侧皮支及膝下内动脉发出的皮支相吻合,共同形成膝关节动脉网,并营养膝内侧及小腿中上段内侧的皮肤。膝降动脉与膝周动脉网相吻合的距离位于股骨内上髁最高点近侧(4.6±1.5)cm。吻合处膝降动脉的血管外径为(1.2±0.4)mm。膝降动脉起始处至其远端与膝周动脉网吻合点的距离(6.23±2.30)cm。通过对本组例侧活人标本的精确测量,血管转位前的近端顺行动脉血压值为(82.5±16.2)mmHg,血管转位后的近端逆行动脉血压值为(52.3±12.3)mmHg。血管转位后的动脉中心血压值较转位前动脉血压值下降约25.3%。手术操作过程中,结扎膝降动脉股内侧肌支逆行转位后,均看到血管近端呈现喷射状射血。2临床治疗: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皮瓣及供区植皮完全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优良率为41.67%;皮瓣保护性感觉恢复率为91.67%;皮瓣外观优良率为75%;皮瓣供区外观优良率为83.33%。结论1膝降动脉远端与膝上外侧动脉、腘动脉等膝关节动脉网有恒定的、广泛的吻合支。2膝降动脉逆行转位后的动脉血压压力下降约25.3%,能够供养组织瓣。3采用膝降动脉逆行供血携带游离皮瓣可以作为治疗小腿严重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临床方法。

田永军,刘耀华[3](2012)在《Hannover骨折评分系统及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23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Hannover骨折评分系统及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对Pilon骨折进行规范化治疗。方法:共收治Pilon骨折23例,按AO分型A型5例,B型10例,C型8例。根据Hannover骨折评分系统及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Fr.C0(1~3分)2例(Hannover骨折评分1~3分,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属Fr.C0,下同。),Fr.CⅠ(4~6分)4例,Fr.CⅡ(7~12分)5例,Fr.CⅢ(>12分)3例,Fr.OⅠ(2~3分)3例,Fr.OⅡ(4~19分)3例,Fr.OⅢ(20~69分)2例,Fr.OⅣ(>70分)1例,分别采用石膏外固定、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延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8例植骨修补骨缺损,其中10例取自体髂骨,8例采用异体骨。Fr.OⅡ、Fr.OⅢ中分别有1例胫骨外露,给予清创、腓骨骨折内固定、真空负压装置临时封闭伤口,以外固定架临时固定骨折端,12天局部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去除外固定架,行胫骨手术,解剖复位骨折处,并采用逆行比目鱼肌瓣加游离植皮闭合骨外露处。2例创口闭合困难者,1例行二期植皮,1例以蝶形胶布牵拉治疗,Fr.OⅣ1例软组织损毁及骨缺损严重,符合完全碾碎截肢项,给予截肢处理。结果:22例患者获得10~16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1例失访。采用Burwell-Charnley系统进行骨折复位评分,优17例,良5例。踝关节Mazur评分优10例,良8例,可2例,差2例。结论:Hannover骨折评分系统及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对Pilon骨折的规范化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任胜全[4](2012)在《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的中医文献资料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慢性外伤性骨髓炎,试图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和现代期刊文献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医学对慢性外伤性骨髓炎证治的理论认识,总结慢性外伤性骨髓炎治疗的规律和方法,探索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的临床诊治方案,为给临床工作和研究工作治疗慢性外伤性骨髓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收集古代文献和现代期刊文献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关于外伤性慢性骨髓炎的新思路。研究结果:1.通过搜集中医古代文献资料,统计有关外伤性慢性骨髓炎类似病的病因、病机、治则,以及古代治疗方剂组成与特点。2.通过搜集现代期刊有关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的资料,统计出临床上对外伤性慢性骨髓炎病因、病机及分型统计、分析。研究结论1.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了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病病机特点:(一)邪实;(二)损伤感染;(三)正虚。(四)病位多涉及肝肾与脾胃。2.提出了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病治疗的思路:(一)扶正与祛邪共施(二)筋骨兼治。慢性外伤性骨髓炎是多种病因导致多个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以正气虚弱为主,涉及肝肾,在治疗上,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3.通过现代期刊文献统计,采用聚类分析,提出了慢性外伤性骨髓炎中医证候分型:火毒炽盛、气血两虚、正虚邪恋、瘀滞筋骨,并对主要常见的火毒炽盛证与气血两虚证所用方药进行统计分析。

马合龙[5](2010)在《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邻近非主干血管皮瓣修复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提高皮瓣成活率及踝关节创伤的修复水平。方法:2000年3月~2009年12月,应用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104例,其中男69例,女35例,年龄5-72岁。损伤部位:踝前区33例,跟腱区20例,足跟19例,内踝区18例,外踝区14例。致伤原因:车祸伤42例,重物压伤23例,慢性溃疡10例,严重静脉曲张8例,烫伤6例,骨髓炎4例,车轮绞伤3例,电锯伤4例,火器伤3例,皮肤皮下血管瘤1例。选择邻近的逆行腓肠神经、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内踝上筋膜皮瓣、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足部外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等转移修复创面,创面大小最大为16.0cm×11.0cm,最小为2.0cm×1.5cm,转移皮瓣最大为18.0cm×12.0cm,最小为3.0cm×2.5cm。结果所有104例中,88例皮瓣成活,16例部分或全部坏死,其中13例远端少部分坏死,5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3例肉芽组织生长后植皮修复,2例肌瓣转移修复;2例因慢性骨髓炎经换药、抗炎创面愈合;1例积血致伤口裂开,经换药后,伤口逐渐愈合;完全坏死3例,再行局部皮瓣转移2例,交腿皮瓣转移1例。结论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非主干血管皮瓣转移修复的优化选择方案,有邻近转移,切取方便,对组织损伤少,不损伤主干血管,不影响肢体的血液供应,血液循环可靠,成功率高,肢体舒适,可接受度高,操作简便,设备要求不高,适应症广等优点,可以加快治疗进程,迅速恢复皮肤软组织及骨关节的完整性。

周征兵[6](2010)在《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文中指出目的:总结9种皮瓣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各皮瓣的特点及修复该区创面的皮瓣选择。方法:2000年8月-2010年3月应用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8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所有病例均在彻底清创、抗炎等治疗的基础上行皮瓣修复。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的前界范围均扩大至胫骨前嵴,将创缘作为皮瓣前缘的一部分。腓肠肌皮瓣内侧头肌皮瓣46例(改良20例;非改良26例)、外侧头肌皮瓣24例(改良13例;非改良11例);创面位于小腿中/上段的61例,中下段的9例;皮瓣大小18cm×7cm-35cm×12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其中创面位于小腿下段21例,中下段2例。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1例,其中交腿转移8例;创面全部位于中/下段,皮瓣大小18cm×8cm-22cm×13cm。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26例,创面位于小腿上段的1例,中/下段25例。游离皮瓣21例,皮瓣大小19cm×7cm-22cm×16cm。双蒂推进皮瓣14例。隐动脉皮瓣、小腿前外侧皮瓣各2例。局部转移皮瓣12例。结果:20例改良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17例,部分坏死3例;26例非改良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22例,部分坏死4例;感染复发各1例。13例改良的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11例,部分坏死2例;11例非改良的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9例,部分坏死2例;感染复发各1例。2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完全成活21例,远端浅层坏死和部分坏死各1例,感染复发1例。11例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完全存活10例,浅层坏死1例。26例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完全成活24例,浅层坏死2例,感染复发2例。21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18例,浅层坏死1例,远端部分坏死2例,感染复发1例。14例双蒂皮瓣;13例完全存活,1例远端部分坏死,感染复发2例。隐动脉皮瓣、小腿前外侧皮瓣各2例、局部转移皮瓣12例,均完全存活。部分坏死的创面经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所有病例出院时创面均愈合,感染控制,住院时间12-127天,平均39天。术后随访1-72个月,平均13个月。骨髓炎共复发10例(5.5%),复发时间1-24个月,均经再次手术后感染控制。游离皮瓣的平均面积大于带蒂皮瓣的平均面积(P<0.05)。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平均面积大于非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平均面积(P<0.05)。创内无内固定组(97%)感染控制率高于内固定保留组(74%)(P<0.05)。结论:(1)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肌皮瓣可切取面积及运用灵活度进一步增大,适于修复胫骨上中段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2)游离皮瓣可切取面积大、组织量充足,适合于修复胫骨各段创伤性骨髓炎合并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操作简便,适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创伤性骨髓炎合并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4)运用皮瓣外科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疗程短,感染控制可靠。(5)创内内固定的取出有利于胫骨骨髓炎的控制。

王锦绣[7](2009)在《皮瓣在四肢整形中的应用研究附62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四肢的创伤、肿瘤切除、烧伤、感染、瘢痕切除,都可能会造成皮肤软组织不同程度的缺损及血管、神经、肌腱及骨骼裸露。皮瓣由于本身的特点已成为外科创面修复的主要手段,皮瓣的正确选择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应用随意皮瓣、轴型皮瓣和游离皮瓣对62例四肢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的缺损病例进行修复,以受区兼顾功能与外形重建,供区破坏损失小为原则,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皮瓣,以探寻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缺损的最佳治疗方案,进一步明确各类皮瓣应用的最佳指征,总结皮瓣移植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采取的治疗措施以提高皮瓣的存活率及最大程度达到肢体功能兼形态的修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总结62例四肢皮瓣移植的病人,①按选择皮瓣的指导思想和病情需要,首先选择合适皮瓣的供区;②按创面的大小范围设计合适的皮瓣;③依据每种皮瓣的解剖结构分离轴心血管,并切取同受区范围大小的各种皮瓣;④用切取的随意皮瓣或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覆盖创面;⑤供区创面直接闭合或游离皮片植皮或用各种皮瓣移植闭合创面。结果62例皮瓣中60例全部成活,2例有静脉血管危象发生,经抢救后1例有部分皮缘坏死,二次皮片移植后痊愈。1例成活。53例获得3-8个月随访,9例失访,24例皮瓣外观略臃肿,皮肤色泽与受区有差异,皮瓣外观与弹性良好,部分浅感觉恢复。22例皮瓣无臃肿,皮肤质地、色泽接近邻近皮肤,痛、温、触觉部分恢复,2例皮瓣肤色较深,质地硬,1例边缘愈合不良。瘢痕形成。2例供区植皮部分坏死,皮缘爬行瘢痕愈合。结论1、目前人体各种组织移植的种类繁多,但以受区兼顾功能与外形重建,供区破坏损失小,操作简单易行的原则,必须要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皮瓣的筛选组合和改进,严格掌握各种类型皮瓣的适应症。2、单纯四肢深部知名血管动脉的穿支血管短小,供血范围有限,但将穿支血管与皮神经营养皮瓣相结合,增加了皮瓣动脉供血,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与修复范围。以皮穿支为蒂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位置表浅、厚度适中、手术简便易行、不牺牲主干血管、血供可靠的特点,并且可重建指端感觉功能。3、在临床中能够用邻近皮瓣收到与远位皮瓣相同的效果采用前者,能够用不吻合血管的皮瓣收到同吻合血管的皮瓣相同的效果,应采用前者,只能用次要部位皮瓣修复重要部位。既要考虑受区的形态与功能,又需尽可能减少供区形态与功能损害。4、大多皮瓣转移术后的血液循环障碍主要是术后处理不当。过早负重是造成皮瓣边缘愈合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溃疡则和术后感染有很大关系,术后早期感染,瘢痕形成是造成溃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彭广灿,肖毅,李文柱,杨希亮,李贵民,李文顺[8](2004)在《慢性骨髓炎的中西医治疗》文中指出

管东辉,李杰,董建文[9](2003)在《外伤性慢性骨髓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提出

孟庆华,鲍同柱[10](2000)在《比目鱼肌瓣的临床应用(附8例报告)》文中提出

二、比目鱼肌瓣的临床应用(附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目鱼肌瓣的临床应用(附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皮瓣在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皮瓣发展概况及应用现状
二、正确掌握皮瓣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适应证
三、皮瓣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一) 小腿慢性溃疡
    (二) 糖尿病足
        1. 足背区皮瓣:
        2. 小腿与踝部筋膜瓣:
        3. 足部筋膜皮瓣:
        4. 小腿与踝部肌瓣:
        5. 足部肌瓣:
    (三) 压疮
        1. 随意皮瓣:
        2. 臀大肌肌皮瓣:
        3. 筋膜皮瓣:
        4. 穿支皮瓣:
    (四) 放射性溃疡
四、提高创面修复中皮瓣移植存活率的新概念和新技术
    (一) 负压治疗技术
        1. 皮瓣修复术前准备:
        2. 皮瓣修复术后辅助治疗:
        3. 供瓣区修复:
    (二) 高压氧治疗技术
    (三) 干细胞治疗技术
    (四) 基质血管组分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 治疗技术
    (五) 生长因子
    (六)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 rich plasma, PRP)
    (七) 其他

(2)膝降动脉逆行供血的解剖动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膝降动脉逆行供血的动力解剖学基础
        1.1.1 材料与方法
        1.1.2 结果
        1.1.3 讨论
    1.2 膝降动脉逆行供血的临床应用
        1.2.1 一般资料
        1.2.2 手术方法
        1.2.3 术后处理
        1.2.4 皮瓣术后随访内容
        1.2.5 统计学处理
        1.2.6 结果
        1.2.7 典型病例
        1.2.8 讨论
        1.2.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小腿胫前软组织缺损的治疗进展
    2.1 肌瓣与肌皮瓣
        2.1.1 腓肠肌肌皮瓣
        2.1.2 比目鱼肌瓣
    2.2 带血管蒂皮瓣转位
        2.2.1 小腿内侧皮瓣
        2.2.2 小腿前部皮瓣
        2.2.3 外踝上皮瓣
        2.2.4 小腿外侧皮瓣
        2.2.5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2.2.6 交腿皮瓣
    2.3 筋膜皮瓣
    2.4 游离皮瓣
        2.4.1 股前外侧皮瓣
        2.4.2 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
    2.5 组织工程
    2.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Hannover骨折评分系统及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2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 法
    2.1 石膏外固定
    2.2 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
    2.3 延迟切开复位内固定
    2.4 植骨及创口闭合
    2.5 术后治疗
3 结 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3.2 疗效评定结果
4 讨 论
    4.1 引进
    4.2 推荐的Pilon骨折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案
    4.3 重视

(4)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的中医文献资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1 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及统计学依据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类似病的中医病名
        2.2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类似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3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类似病的治则
        2.4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类似病的治法
        2.5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类似中医治疗常用方药
第二部分 中医现代期刊文献研究
    1 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收集资料概述
        2.2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类似的中医疾病病名分析
        2.3 中医病因病机
        2.4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类似中医疾病中医证型分析
        2.5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治疗
        2.6 针刺疗法
第三部分 讨论
    3.1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中医病名
    3.2 中医病因病机
    3.3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类似病治疗的基本法则
    3.4 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相似病用药特点分析
    3.5 现代期刊病因病机分析
    3.6 中医证型分型
    3.7 中医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5)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邻近非主干血管皮瓣修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作者简历

(6)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病例的纳入和结果评判标准
    1 纳入标准
    2 结果评判标准
第二章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常用皮瓣的临床应用
    2.1 腓肠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2 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4 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5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6 游离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7.双蒂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8 其它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第三章 统计学分析
    3.1 分组方法
    3.2 统计指标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4.2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几种常用皮瓣的特点
    4.3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几种常用皮瓣选用原则
    4.4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优势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皮瓣在四肢整形中的应用研究附6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皮瓣在四肢整形中的应用研究附62例报告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皮瓣在四肢整形的应用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致谢

(8)慢性骨髓炎的中西医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
    1.1 感染的治疗
        1.1.1 全身用药
        1.1.2 局部治疗
    1.2 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1.2.1 松质骨移植
        1.2.2 带血管骨移植
        1.2.3 骨皮瓣移植
    1.3 皮肤缺损的治疗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外治法

(9)外伤性慢性骨髓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
    1.1 感染的治疗
        1.1.1 全身用药
        1.1.2 局部治疗
    1.2 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1.2.1 松质骨移植
        1.2.2 带血管骨移植
        1.2.3 骨皮瓣移植
    1.3 皮肤缺损的治疗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外治法

四、比目鱼肌瓣的临床应用(附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皮瓣在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J]. 谭谦,蒋亚楠.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7(06)
  • [2]膝降动脉逆行供血的解剖动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吴昊.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3]Hannover骨折评分系统及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23例报告[J]. 田永军,刘耀华. 中医正骨, 2012(08)
  • [4]慢性外伤性骨髓炎的中医文献资料研究[D]. 任胜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邻近非主干血管皮瓣修复的临床分析[D]. 马合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0(04)
  • [6]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D]. 周征兵. 中南大学, 2010(02)
  • [7]皮瓣在四肢整形中的应用研究附62例报告[D]. 王锦绣. 郑州大学, 2009(03)
  • [8]慢性骨髓炎的中西医治疗[J]. 彭广灿,肖毅,李文柱,杨希亮,李贵民,李文顺.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4(04)
  • [9]外伤性慢性骨髓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管东辉,李杰,董建文. 中医正骨, 2003(04)
  • [10]比目鱼肌瓣的临床应用(附8例报告)[J]. 孟庆华,鲍同柱.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比目鱼肌皮瓣的临床应用(附8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