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电路论文-董伟梁

传输线电路论文-董伟梁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输线电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输线,LTspice,源端匹配

传输线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董伟梁[1](2019)在《基于仿真分析的传输线电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将具有分布式电路特性的均匀传输线等效为由集总电路元件组成的电路,利用LTspice仿真软件测量在多种情况下的发送端的波形,从而对传输线的电路特性进行探究。(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04期)

于正永,徐彤,唐万春[2](2019)在《非对称带状传输线T型接头等效电路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T型接头被广泛应用于低温共烧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 (LTCC)集成电路系统中,其不连续性结构会引入传输损耗,传统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这部分损耗,导致电路分析结果不够准确。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非对称带状传输线T型接头等效电路分析方法。将已获得的微带开路线不连续性等效电路模型及理论移植到非对称带状传输线中,获得了T型接头的等效电路模型,运用传输线基本理论推导出了T型接头的散射参数计算公式,经实例验证,运用等效电路分析法和IE3D软件仿真所得的散射参数吻合良好,且平均误差小于3%。(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尹骏刚,万康,谭阳红[3](2018)在《微波传输线双倒L型等效电路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经典的非对称倒F型和对称T型、Π型等效电路模型基础之上,建立了非对称双倒L型等效电路,并运用基尔霍夫定律推导出相同的传输线方程。本文对于微波传输线内容的开放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有利于学习者对于传输线的各种建模方法进行充分的讨论,加深其对于传输线方程推导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来源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钱志宇,施永荣[4](2018)在《一种基于传输线理论的新型GHz共模噪声抑制电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输线理论提出一种新型GHz宽阻带共模噪声抑制电路。利用双线传输线模型建立奇、偶模等效电路,在宽频带范围内准确预测了该电路结构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1.9-4.5GHz频段内共模噪声抑制深度超-10dB,共模阻带相对带宽达81%;在dc-6GHz频段内差模插损小于3dB且差模信号群时延抖动较小,表明该结构可以很好地保证差模信号传输的信号完整性,性能优良。(本文来源于《现代导航》期刊2018年02期)

卞景昌[5](2018)在《叁维集成电路片间传输线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集成电路通过硅通孔技术将竖直方向堆迭的多层裸片进行连接,不仅提高了芯片的集成密度,还拥有高带宽、低功耗以及异构集成等优势。作为下一代芯片设计的主流技术,叁维集成电路将为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但是,叁维集成电路在其制造工艺、测试、热管理、互连设计和CAD算法与工具等方面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芯片的生产过程中,不成熟的制造工艺极易给片间传输线带来大量的物理缺陷,这些缺陷越晚被发现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大。在芯片的使用过程中,电迁移和热应力也会导致片间传输线发生某些物理缺陷,这些缺陷同样会导致芯片失效。因此,叁维集成电路的生产良率和正常工作时的可靠性都和片间传输线的质量密切相关。而现有的叁维集成电路片间传输线的绑定前测试和在线测试方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为了保证叁维集成电路的商业可行性,片间传输线测试技术必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备的片间传输线绑定前测试和在线测试方案以提高芯片良率和可靠性。绑定前测试方面,提出了CAF-WAS(Charge and Float,Wait and Sample)和脉宽缩减两种方法;在线测试方面,提出了分布式游标的方法。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基于CAF-WAS的绑定前硅通孔测试。硅通孔(TSV)发生开路故障和短路故障会降低叁维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和良率,因此对绑定前的TSV测试尤为重要。一种新的基于CAF-WAS的绑定前TSV故障测试方法被提出。伪泄漏路径思想的提出,解决了现有CAF-WAS方法不能对开路故障进行测试的问题。另外,重新设计了等待时间产生电路,降低了测试时间开销。HSPICE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准确预测开路和短路故障的范围,测试时间开销仅为现有同类方法的25%。2)基于脉宽缩减的绑定前硅通孔测试。现有的绑定前硅通孔测试技术有故障覆盖率不足、面积开销大和测试时间长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一种基于脉宽缩减的绑定前硅通孔测试方法被提出。硅通孔缺陷导致其延时发生变化,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被独立的转换成脉冲宽度,然后脉冲缩减机制被用来把脉冲宽度转化化为数字码,与无故障的参考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故障情况。该方法不仅在单一故障的测试中拥有较大的检测范围,还可以诊断开路故障和短路故障同时存在的多故障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脉宽缩减测试方法在故障覆盖率、测量范围、面积开销和测试时间多方面都要优于现有方法,同时也拥有良好的可靠性。3)基于分布式游标法的片间传输线测试。为解决现有片间传输线测试方法适用性差、面积开销大和分辨率不稳定等问题,提出基于分布式游标法的传输线测试方法。首先根据传输线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择优选择普通游标和环形游标两种游标结构。然后把游标延时线的所有延时单元平均分配给每根传输线,使所有传输线共享一条游标延时线。最后将传输线延时量化为数字码输出。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测试时间和面积开销,满足了复杂集成电路设计的实际需要。使用2种游标结构的分布式测试方法面积开销分别减少了52.6%和23.7%。在相邻传输线间距离发生变化时,测试分辨率的稳定性提高了70%。(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崔翔[6](2018)在《用集总电路物理模拟传输线的叁点注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献[1]提出了无损耗传输线物理模拟的集总等效定理,获得了Π型或T型电路的级联数目与传输线长度、最高频率、延迟时间及其相对误差的解析公式。该文是文献[1]的姊妹篇,通过叁个注记,进一步讨论了集总电路的动态响应、特性阻抗精度的提高方法、以及低损耗传输线的物理模拟问题,并给出一些有用的公式和方法,为传输线物理模拟和等效计算的精度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明名[7](2017)在《基于传输线的130 nm CMOS微波与毫米波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微波与毫米波电路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随着CMOS器件特征频率的提高,其在微波与毫米波领域的应用成为近些年热门研究课题之一。传输线结构广泛应用于微波与毫米波电路设计。因此,本文基于130 nm CMOS工艺,在对不同结构的CMOS传输线特性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K-波段波束合成器、V-波段叁级放大器和W-波段多级放大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通过对130 nm CMOS工艺不同互补传导传输线特性的萃取,设计K-波段波束合成器。首先,采用互补传导宽边耦合线提高耦合线的耦合系数;并且,功率合成器中的四分之一波长传输线采用多条互补传导传输线结构来减小芯片面积;同时,该结构应用于移相器设计;波束合成器中每一通道的输入端使用具有平坦群延时特性的放大器结构。同时,对各个器件的群延时特性做详细分析,其具有较小的群延时变化量。设计基于互补传导传输线的130 nm CMOS V-波段叁级放大器。首先,分析不同尺寸NMOS晶体管最大可用增益;并在NMOS晶体管栅端和漏端添加具有不同特征阻抗值的传输线,分析其对最大可用增益的影响;同时采用传输线进行放大器的不同匹配方法分析。此基于互补传导传输线的130 nm CMOS V-波段叁级放大器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相吻合,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基于互补传导传输线的130 nm CMOS W-波段多级放大器设计中,首先分析不同尺寸NMOS晶体管最大可用增益,确定晶体管尺寸;其次,为减小传输线损耗,研究不同结构互补型传导传输线,得到较高品质因数;同时,采用简单的传输线匹配网络进行放大器输入与输出匹配;基于互补传导传输线的Marchand巴伦应用于该电路来实现功率合成。仿真与测量结果表明,此基于互补传导传输线的130 nm CMOS多级放大器的工作频率超过100 GHz。(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杨清熙,王庆国,周星,赵敏,刘加凯[8](2015)在《快沿脉冲场下传输线等效电路模型的验证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脉冲会通过传输线干扰其端接的电子器件、设备及系统,传输线正是其主要的能量耦合通道。为研究快沿电磁脉冲场对端接非线性负载的传输线的耦合规律,建立了外场激励下多导体传输线的PSPICE等效电路模型。以平面波辐照于一根理想地面上水平架空传输线为例,用MATLAB编程计算验证了PSPICE模型的正确性及解决非线性负载的可行性。利用方波脉冲源和双指数脉冲源注入GTEM室产生的近似均匀平面波分别对双导体传输线和多芯传输线进行了辐照试验,与PSPICE模型仿真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别利用不同脉宽、峰值、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梯形脉冲场辐照双导体传输线,通过PSPICE模型仿真发现:脉冲场峰值越大,负载感应电压越高;感应电压只出现在梯形脉冲场上升沿和下降沿处;脉冲场上升沿或下降沿越陡,感应电压幅值越高。同时,通过仿真发现线缆的半径、长度、两线间的距离等都对负载的感应电压有影响。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电磁脉冲的防护技术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8-12)

杨杰[9](2015)在《均匀传输线等效电路的解析及其Scilab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均匀传输线的概念出发,利用等效电路法,建立了长距离均匀传输线数学模型。在均匀传输线终端开路的状态下,解算出均匀传输线数学模型的正弦稳态解。利用开源工程软件Scilab求解微分方程,计算均匀传输线的始端电压、电流及其他电参数,验证了该数学模型在工程上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脑与信息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杨清熙,王庆国,周星,赵敏,王琳[10](2015)在《快沿脉冲下传输线集总参数电路模型的验证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快沿电磁脉冲对传输线的耦合规律,建立了无损和有损传输线的集总参数电路仿真模型,并利用其他方法和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验证。以一端接频变负载的无损叁导体传输线为代表,建立了其无损集总参数电路模型,并利用状态变量法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仿真发现:迭代线段长度越短,仿真结果越接近实际值,仿真时间越长;在迭代线段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传输线越长,仿真时间越长,2者基本成线性关系。以端接电阻、电容和瞬态抑制二极管的低损4芯电缆为代表,建立了其有损集总参数电路模型,并利用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发现:负载上的响应与芯线排布、负载类型等有关。研究结果说明采用集总参数电路模型可以分析传输线对快沿电磁脉冲的串扰耦合问题,同时便于解决频变和非线性负载的响应,对多芯互联系统的电磁脉冲防护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传输线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型接头被广泛应用于低温共烧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 (LTCC)集成电路系统中,其不连续性结构会引入传输损耗,传统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这部分损耗,导致电路分析结果不够准确。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非对称带状传输线T型接头等效电路分析方法。将已获得的微带开路线不连续性等效电路模型及理论移植到非对称带状传输线中,获得了T型接头的等效电路模型,运用传输线基本理论推导出了T型接头的散射参数计算公式,经实例验证,运用等效电路分析法和IE3D软件仿真所得的散射参数吻合良好,且平均误差小于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输线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1].董伟梁.基于仿真分析的传输线电路特性研究[J].数码世界.2019

[2].于正永,徐彤,唐万春.非对称带状传输线T型接头等效电路分析方法[J].无线电工程.2019

[3].尹骏刚,万康,谭阳红.微波传输线双倒L型等效电路的分析[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

[4].钱志宇,施永荣.一种基于传输线理论的新型GHz共模噪声抑制电路[J].现代导航.2018

[5].卞景昌.叁维集成电路片间传输线测试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6].崔翔.用集总电路物理模拟传输线的叁点注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7].张明名.基于传输线的130nmCMOS微波与毫米波电路设计[D].天津大学.2017

[8].杨清熙,王庆国,周星,赵敏,刘加凯.快沿脉冲场下传输线等效电路模型的验证与分析[C].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

[9].杨杰.均匀传输线等效电路的解析及其Scilab仿真[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5

[10].杨清熙,王庆国,周星,赵敏,王琳.快沿脉冲下传输线集总参数电路模型的验证与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5

标签:;  ;  ;  

传输线电路论文-董伟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