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激变换器论文-郑锴,周东方,李建兵,李莉

自激变换器论文-郑锴,周东方,李建兵,李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激变换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行波管,自激移相控制,LLC变换器,突变负载

自激变换器论文文献综述

郑锴,周东方,李建兵,李莉[1](2015)在《基于自激移相控制的行波管电源LLC变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行波管高压电源变换器全工作状态的软开关和动态响应性能,分析了行波管负载的动态突变特性,设计了全桥LLC谐振倍压功率变换器,提出了基于自激移相控制的全桥LL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大信号建模和设计方法,重点针对负载突变特性分析了变换器的瞬态软开关特性和控制参数设计原则。通过仿真验证了变换器在负载突变时能够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说明了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整能够提高变换器的动态响应性能。通过实验分析了基于自激移相控制的全桥LLC变换器的典型波形,表明变换器具有较好的软开关特性。(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5年09期)

李莉,李建兵,徐静波,郑锴[2](2015)在《基于自激移相调制的LLC变换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研究了基于自激移相调制的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采用基波分析法对该变换器进行了建模分析,推导出变换器的增益表达式;其次,分析了基于自激移相调制的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稳定性,确定了变换器稳定工作的条件;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基于自激移相调制的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优良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5年08期)

严开沁,陈乾宏,侯佳,任小永,曹玲玲[3](2014)在《采用非接触电流相位互感器的自激式非接触谐振变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激控制方法由于控制方法简单、对系统参数变化响应速度快,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由完全补偿条件下非接触变换器中逆变器电压与副边电流同相的特殊关系,引入转移阻抗的概念,分析并提出适用于串/串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的自激控制方法。为在变换器原边实现副边电流相位的检测,保证变参数条件下检测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提出测试绕组短路的非接触电流相位互感器。此外,为保证自激控制的准确,对非接触电流相位互感器及控制回路中寄生参数造成的相位延迟进行分析和补偿。最后,制作完成一台60 W的采用非接触电流相位互感器的自激式非接触谐振变换器。实验结果表明,非接触电流相位互感器能够准确检测副边电流相位并反馈至原边,自激控制方法则可以通过检测副边电流过零点控制逆变器开关管,使得变换器在变参数条件下自动工作在电压增益恒定的频率点。设计的动态实验也证明了所述自激控制方法能在一周期内响应变换器参数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24期)

严开沁[4](2014)在《采用非接触电流互感器的自激控制串串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接触供电技术是近年来受到广泛专注的一项电能变换技术,其采用原副边分离的变压器,利用磁场耦合原理传输电能,其供电灵活、可靠,无火花和触电危险,因而已在人体植入设备、手机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等多种场合得到了应用。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负载参数甚至主电路参数都要求变化。对于人体植入设备等应用场合,非接触变压器的间距及变换器负载更是实时变化,这就要求非接触供电系统具有良好的参数变化适应能力。本文以串串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自激控制方法的实现,以提高变换器对系统变参数的适应性并获得良好的动态性能。论文首先根据串串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的互感等效模型,在考虑绕组电阻的条件下,分析并推导了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增益、转移阻抗、输入阻抗以及效率传输特性,揭示了串串补偿非接触变换器的自激控制特性——通过检测变换器副边电流过零点控制逆变器开关管的通断就可以让变换器自动工作在高频增益交点、实现自激控制,并给出了相应的自激控制系统框图。论文在构建自激控制系统框图的基础上,指出变换器副边电流相位的准确检测和非接触反馈是自激控制实现的关键,并从相位检测元件、延时特性分析、延时补偿电路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以确保自激工作点的准确性。论文提出了用于相位检测的测试绕组短路的非接触电流互感器,详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研究了其测试误差。并从整个控制系统的角度讨论了电路各单元对电流相位信号的延时影响,指出需要加入时间延迟补偿电路进行修正。根据控制电路延时时间基本固定的特性,提出了RCR时间延迟补偿电路,保证在变换器的工作频段内实现固定时间的超前补偿。论文还结合启动阶段上管驱动电源初始建压困难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保证了启动的可靠实现。最后,论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台采用非接触电流互感器的60W自激控制串串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变换器的稳态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非接触互感器和时间延迟补偿电路的有效性。在自激控制方法下,变换器获得了近似恒定的输出,在10mm气隙满载条件下变换器效率达89.2%,20mm气隙下效率达84%。为验证自激控制的快速响应性,论文还设计了相应的动态测试电路,相关实验证明了自激控制方法可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响应变换器参数变化。论文给出的动、静态特性的实验结果充分表明所提出的自激控制串串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可以自动适应变压器参数和负载参数的变化,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2-01)

李洪刚[5](2012)在《自激推挽式直流变换器稳压控制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自激推挽式直流变换器的稳压控制方式。传统的串联调整稳压可应用于自激推挽式直流变换器,称之为电源电压调整型。但传统的串联调整最大的弊端就是调整管的功耗大,效率不高。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型的稳压控制方式,可称之为振荡调整型。通过改变调整管与自激推挽振荡电路的连接点,来改变推挽振荡电路的工作状态,以达到降低功耗、提高效率的目的。并通过与传统的串联调整方式进行对比,给出了改进型调整方式的原理,比较了两种调整方式下,自激推挽电路振荡的波形,通过实测数据对比了两种调整方式下的效率,最后分析了两种调整方式下效率不同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2年09期)

刘传洋,刘景景[6](2012)在《RCC自激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RCC是一种自激振荡式变换器,该电路只需要少量的分立元件就可以得到良好的稳压输出性能。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高效可靠、可以实现多路输出。文中对RCC电路进行了小信号模型分析,设计了一种两路输出电压型驱动RCC电路,并进行了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通信电源技术》期刊2012年01期)

刘传洋,彭坤,许卫兵[7](2011)在《基于MOS管的RCC自激变换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CC是一种自激振荡式变换器,该电路只需要少量的分立元件就可以得到良好的稳压输出性能。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高效可靠、可以实现多路输出。本文设计了一种两路输出电压型RCC电路,分析了各部分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并建立样机进行了实验。(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苏少侃,阮新波,叶志红[8](2011)在《自激式LLC谐振变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LLC谐振变换器可以在全负载范围内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和二次侧整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开关,变换效率高。当它工作在谐振频率时,输出电压与负载无关。根据此特点,提出一种LLC谐振变换器的自激驱动方法,采用电流互感器并联电感的方式检测谐振电感电流,从而获得开关管的驱动信号,为了提高开关速度,对驱动电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针对启动电流过冲的问题,采用一种改进的LLC谐振变换器拓扑。该变换器适用于对输出电压精度要求不高的应用场合,相对于采用专用控制芯片的控制方式,自激驱动方法还具有成本低和体积小的优点。(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曹玲玲[9](2011)在《自激式非接触谐振变换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能传输技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如何更方便、更安全、更高效地传输电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传统的接触式充电采用插头与插座的金属接触来导电,容易产生接触火花,在矿井、油田等易燃易爆场合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人们正在积极研究开发无线供电技术,应用原副边分离的变压器,通过磁场耦合完成电能的无物理连接传输。该新型能量传输技术可有效克服传统供电方式的诸多缺点,在高危供电、人体植入设备供电及电动汽车移动供电等场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保证非接触变换器在变负载及变耦合系数条件下的可靠控制,本文探讨非接触变换器的自激控制策略。论文从四种基本补偿拓扑的等效电路推导出发,为串/串补偿、串/并补偿及并/串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提出了可行的自激控制策略。该策略简单、可靠,可快速响应于主电路参数的变化,对于一定的补偿方式输出电压增益固定,有利于适应非接触电能变换的变参数特性,有着显着的应用优势。本文以输入电压源型非接触变换器为例,通过转移阻抗、输出增益、输入阻抗的分析,考虑原副边补偿网络参数匹配和失配两种情形,对串/串补偿及串/并补偿的自激谐振变换器的工作点和稳态特性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对于串/串补偿谐振变换器,在变负载及变耦合系数条件下,自激控制均可使其自动锁定到输出电压增益固定的频率点,且输入阻抗为感性,则变换器可实现输出电压粗稳及软开关;对于串/并补偿谐振变换器,在变负载及变耦合系数下,自激控制也能使其自动锁定到输出电压增益与负载无关的频率点,但不同耦合系数对应的输出电压增益变化明显,仅能在变负载条件下实现输出电压粗稳,并不适合于耦合系数变化明显的场合。论文研制完成了30V输入、12~60W输出的自激式串/串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及30V输入、30~100W输出的自激式串/并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实验结果验证了自激控制的有效性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对于非接触变换器中的核心元件——非接触变压器,论文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基于Ansoft磁场仿真,较为系统地提出并研究了几种提高非接触变压器耦合系数的思路,并对高效耦合的共振式WPT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1-03-01)

孙定浩[10](2010)在《叁类自激变换器及其解析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叁类基本的他激脉宽调制变换器(降压、升压、反向变换器)变为自激运行模式.给出叁类相应的自激变换器(频率和脉宽调制)的电路拓扑及其解析结果.这将有助于扩大自激变换器在空间飞行器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期刊2010年02期)

自激变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先,研究了基于自激移相调制的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采用基波分析法对该变换器进行了建模分析,推导出变换器的增益表达式;其次,分析了基于自激移相调制的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稳定性,确定了变换器稳定工作的条件;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基于自激移相调制的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优良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激变换器论文参考文献

[1].郑锴,周东方,李建兵,李莉.基于自激移相控制的行波管电源LLC变换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

[2].李莉,李建兵,徐静波,郑锴.基于自激移相调制的LLC变换器特性分析[J].电子技术应用.2015

[3].严开沁,陈乾宏,侯佳,任小永,曹玲玲.采用非接触电流相位互感器的自激式非接触谐振变换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

[4].严开沁.采用非接触电流互感器的自激控制串串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5].李洪刚.自激推挽式直流变换器稳压控制方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

[6].刘传洋,刘景景.RCC自激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J].通信电源技术.2012

[7].刘传洋,彭坤,许卫兵.基于MOS管的RCC自激变换器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1

[8].苏少侃,阮新波,叶志红.自激式LLC谐振变换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1

[9].曹玲玲.自激式非接触谐振变换器的初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10].孙定浩.叁类自激变换器及其解析结果[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0

标签:;  ;  ;  ;  

自激变换器论文-郑锴,周东方,李建兵,李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