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场所论文-侯伟佳

运河场所论文-侯伟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运河场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津,北运河,景观,规划

运河场所论文文献综述

侯伟佳[1](2018)在《天津北运河景观规划的场所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框架下,天津北运河作为连接京津的重要纽带之一,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应重视自身所特有的场所精神,使其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本文以广义设计学中的"场所精神"为线索,通过对天津北运河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分析,使得北运河及其周边环境规划能够更好地契合人与环境的辩证发展关系。有针对性地探讨场所精神对景观规划的作用,以期提供一种运河景观设计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轻工教育》期刊2018年05期)

孙璇[2](2015)在《基于场所精神的古运河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运河作为重要的遗产景观具有宝贵而丰富的景观风貌,是运河城市景观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严重,房地产商破坏性开发这一系列现状造成沿岸历史遗迹破损严重,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破碎,商铺林立、小桥流水、街巷交错的运河景色逐渐消失。自2014年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古运河的价值得到了重视,关于运河景观的规划设计逐渐出现了许多研究内容和案例。本文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出发,以古运河为研究对象,并以淮安古运河景观设计为例,深入研究城市运河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试图探索一种更为合理的,科学的设计方法来复兴运河景观空间的场所感,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本文将场所精神理论引入到景观设计研究中,论述了基于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国内外实践案例的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对古运河景观场所精神进行解读,提出古运河景观中场所精神的应用模式、运用价值以及体验机制。总结出设计原则(包括生态性原则、时空性原则、地域化原则及人性化原则)、设计思路以及设计方法(自然要素的保护与设计、景观空间要素的运用、符号学设计手法的运用、遗产景观体现运河文化、以及重视人的参与和体验)。最后选取淮安古运河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重视运河空间特征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城区营造有场所内涵的运河景观。国内外针对场所精神的着述内容主要集中在建筑学领域,针对景观专业的研究正逐渐开始,对于古运河这一特定的场所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体现遗产景观的价值,实现古运河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在反映人类内部和外部需求的同时也就赋予了其自身独有的生命,体现了对人和景观的尊重。(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15-06-01)

杨云峰,熊瑶[3](2008)在《园林设计与场所精神——以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园林设计的设计过程是设计师与场地之间反复对话交流的过程。设计师需要对场地深层次的观察和理解才能把握其中抽象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在园林设计过程中由3个层面的组成:自然特征、历史文化特性、区位解析特性。在运河之都广场设计中这3个层面以不同的方式迭加后形成了完整的方案。(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刘慧[4](2008)在《城市运河景观的场所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它包括古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不同时期段。它的贯通和开发,不仅使各地的经济交流变得容易和频繁,也促使了各区域文化的交流、融会、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城市中的古运河,为了避免赘述,文中简称城市运河。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运河不仅起到是排洪、解涝、水上运输等功能,还起到保护城市生态、发展城市旅游、丰富城市休闲生活、传承历史文化等重要功能。但随着我国城市运河景观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例如风格的趋同、文化意义的模糊等,造成运河场所精神的丧失,人们在运河场所中难以寻求情感追忆,以及精神层面上的深刻体验。因此,本论文从运河景观入手,提出关于城市运河景观的场所精神研究,试图从场所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出发,结合建筑现象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探讨如何体现城市运河的历史和文脉,以及如何体现运河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运河地区是城市景观环境建设及改造整治的重点地段,在跨水域城市的形成、演变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本论文结合场所精神理论的有关内容,研究分析城市运河区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空间形态等,并结合实例分析体现运河景观的场所精神的相关要素。在此研究基础上,力图提出一些有利于创造城市运河景观场所精神的方法,同时为创造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3-01)

杨志恒[5](2006)在《景观设计与场所精神——以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设计的设计过程是设计师与场地之间反复对话交流的过程。设计师需要对场地深层次的观察和理解才能把握其中抽象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由叁个层面的组成:自然特征、历史文化特性、区位解析特性。在运河之都广场设计中这叁个层面以不同的方武迭加后形成了完整的方案。(本文来源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运河场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运河作为重要的遗产景观具有宝贵而丰富的景观风貌,是运河城市景观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严重,房地产商破坏性开发这一系列现状造成沿岸历史遗迹破损严重,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破碎,商铺林立、小桥流水、街巷交错的运河景色逐渐消失。自2014年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古运河的价值得到了重视,关于运河景观的规划设计逐渐出现了许多研究内容和案例。本文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出发,以古运河为研究对象,并以淮安古运河景观设计为例,深入研究城市运河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试图探索一种更为合理的,科学的设计方法来复兴运河景观空间的场所感,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本文将场所精神理论引入到景观设计研究中,论述了基于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国内外实践案例的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对古运河景观场所精神进行解读,提出古运河景观中场所精神的应用模式、运用价值以及体验机制。总结出设计原则(包括生态性原则、时空性原则、地域化原则及人性化原则)、设计思路以及设计方法(自然要素的保护与设计、景观空间要素的运用、符号学设计手法的运用、遗产景观体现运河文化、以及重视人的参与和体验)。最后选取淮安古运河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重视运河空间特征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城区营造有场所内涵的运河景观。国内外针对场所精神的着述内容主要集中在建筑学领域,针对景观专业的研究正逐渐开始,对于古运河这一特定的场所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体现遗产景观的价值,实现古运河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在反映人类内部和外部需求的同时也就赋予了其自身独有的生命,体现了对人和景观的尊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河场所论文参考文献

[1].侯伟佳.天津北运河景观规划的场所精神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8

[2].孙璇.基于场所精神的古运河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

[3].杨云峰,熊瑶.园林设计与场所精神——以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

[4].刘慧.城市运河景观的场所精神研究[D].苏州大学.2008

[5].杨志恒.景观设计与场所精神——以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标签:;  ;  ;  ;  

运河场所论文-侯伟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