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液膜论文-裴亮,王琳,张荣,麦荣幸,罗俊鹏

大块液膜论文-裴亮,王琳,张荣,麦荣幸,罗俊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块液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价铈,大块液膜,传输,二(2-乙基己基)磷酸

大块液膜论文文献综述

裴亮,王琳,张荣,麦荣幸,罗俊鹏[1](2018)在《二(2-乙基己基)磷酸大块液膜中传输四价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2-乙基己基)磷酸(DEHPA)一直成功的作为一种含有氯仿膜的大块液膜载体有效的传输Ce~(4+)。文章采用有氯仿膜的大块液膜方法进行Ce~(4+)的传输研究,结果表明:pH为2左右的料液中含有纯净的Ce~(4+)或者Ce~(4+)与一些阳离子二者的混合物,这些阳离子包括Ca~(2+),Mg~(2+),Na~+,K~+,Pb~(2+),Fe~(3+),Cu~(2+),以及UO~(2+)等,而0.1mol/L的盐酸为传输池中分散相的反萃取剂。大于99%的Ce~(4+)会在2h以内有选择的渗入液膜以内,而在相同时间内其他阳离子的传输量将少于3%。料液相中存在的Fe~(3+)和UO~(2+)的存在对铈离子的传输有极大的影响。Fe~(3+)可以有效地利用加入到料液中的硫氰化钾或柠檬酸加以掩蔽,但是UO~(2+)的共传输却只能利用加入到料液相中的碳酸盐或硫氰酸盐来加以减少。(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吴玫,勾红英,袁东,党亚固,王安[2](2014)在《大块液膜中杯芳烃类载体对Cr(Ⅲ)的传输》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块液膜体系初步研究了杯芳烃类载体对Cr(Ⅲ)的液膜传递机理.采用单因素实验,考查了载体浓度、源相Cr(Ⅲ)浓度、pH值、氧化反应条件等因素对液膜传递的影响.研究表明杯[4]乙酸衍生物在氧化促进和pH梯度条件下可以较好地进行Cr(Ⅲ)的识别传递,提出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乙酸衍生物对Cr(Ⅲ)的氧化促进同向传递机理,传递过程通过化学反应、配合过程和扩散过程的结合实现,外相和内相的△pH是主要的传质推动力,内相双氧水的引入可以明显地改善传递过程.(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方广君,程迪,欧云川,马文静,宋红[3](2012)在《大块液膜法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辛胺为载体,煤油为膜溶剂,NaOH为反萃剂,采用大块液膜法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考察了Cr(Ⅵ)迁移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料液相进水Cr(Ⅵ)质量浓度为1 043.6 mg/L、料液相进水pH为1.1、反萃相中NaOH质量分数为20%、液膜相体积为100 mL、液膜相中叁辛胺体积分数为15%、反应时间为50 min的条件下,料液相出水Cr(Ⅵ)质量浓度为0.5 mg/L;萃取36批废水后Cr(Ⅵ)浓缩比可达94.2%。(本文来源于《化工环保》期刊2012年04期)

周元铭[4](2012)在《大块液膜膜相溶质积累及传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膜过程将萃取和反萃两个独立的单元操作,通过膜渗透耦合到一个步骤中同时进行,与溶剂萃取相比,膜相中载体不会被物料所饱和,但膜相溶质浓度究竟低于同等条件下的化学平衡浓度至何种程度,尚未见报道。而且,膜相溶质在传质过程初始阶段的积累,与传质速率和稳态通量密切相关,进而对整个传质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研究液膜过程膜相溶质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传质的影响,对深入理解液膜传质机理、完善液膜传质理论具有一定指导性意义。本文选取苯酚(PhOH)磷酸叁丁酯(TBP)/正庚烷-NaOH体系进行大块液膜(BLM)传质研究。通过溶剂萃取平衡实验,回归计算得到TBP萃取苯酚、NaOH反萃苯酚-TBP络合物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由此计算得到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分配系数。通过扩散传质模型计算了液膜传质中各项分传质系数,由此分析了传质过程中阻力分配情况。并通过类萃取动力学实验,研究了有机相负载苯酚浓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BLM实验中反萃相循环,料液侧单程和循环操作,由有机相中溶质积累、浓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化学反应、水力学条件、膜相用量、传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结合扩散模型与无量纲传质关联式,考察了膜相水力学条件对边界层分传质系数的影响,由此定量化了膜相搅拌强度对膜相溶质积累与BLM传质的影响。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及扩散传质模型,结合不同膜相用量的实验结果,说明膜相平衡溶质浓度Cm,eq与液膜相用量Vm无关,与萃取侧传质速率const成正比,与反萃侧表观速率常数Ks成反比;液膜过程到达稳态的时间teq随Vm的减少与传质面积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过程更趋近于平衡。当载体浓度较大时,稳态时间与料液浓度及水力学条件均无关。此结论可外推到其他不同构型的液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2-06-19)

余晓皎,范薇,姚秉华,周孝德,张建丰[5](2009)在《PC-88A为载体的大块液膜体系Cu(II)传输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以2-乙基己基膦酸-2-乙基己基单酯(PC-88A)为载体、CHCl3为膜溶剂的大块液膜分离体系,研究了搅拌速度、载体浓度、体系温度对铜离子迁移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反应温度下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萃取与反萃取表观反应活化能分别为41.97和8.59kJ/mol.铜离子的迁移过程可用2个串联的准一级不可逆过程描述,萃取过程化学反应为控速步骤,反萃取过程扩散为控速步骤.(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余晓皎,姚秉华,周孝德,郑怀礼,张建丰[6](2009)在《PC-88A为载体的大块液膜体系迁移Pb(Ⅱ)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乙基己基膦酸-2-乙基己基单酯(PC-88A)-CHCl3大块液膜体系,研究了搅拌速度、载体浓度、反应体系温度对Pb离子迁移的影响,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料液相和解析相中Pb离子浓度,获得了不同反应温度下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Pb离子在膜相中的最大值以及出现最大值的时间、Pb离子在萃取与反萃取反应中进入和流出液膜的最大通量、萃取与反萃取表观反应活化能分别为31.65和23.11 kJ.mol-1。结果表明,实验值与理论值能够很好地吻合,Pb离子的迁移过程可以用两个串联的准一级不可逆过程描述,化学反应为控速步骤。(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9年07期)

钟晶晶[7](2009)在《重金属离子在离子液体大块液膜中的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高浓度的重金属废水进入水体后,会影响水体,危害水生生物,同时也严重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因此,研究重金属分离回收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离子液体(ILs)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种离子液体,分别为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1-丁基-3-乙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EIM]PF6)。并以此代替传统挥发性有机溶剂作为膜溶剂;以有机膦酸类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简称P507)为载体;研究了重金属离子中的Pb(Ⅱ)、Cd(Ⅱ)和Zn(Ⅱ)在P507/离子液体内耦合大块液膜迁移体系中的迁移规律,考察了不同膜溶剂、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和反萃剂对迁移的影响。取得了以下实验结果:1.离子液体的合成以溴代正丁烷、N-甲基咪唑、N-乙基咪唑和六氟磷酸铵为原料,采用微波合成法合成了疏水性离子液体[BMIM]PF6和[BEIM]PF6,采用通过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与标准图谱进行了对比,证明所得产品即是所需要的离子液体。2.金属离子在大块液膜中的迁移实验以P507为流动载体,以离子液体为膜溶剂,分别研究了Pb(Ⅱ)、Cd(Ⅱ)以及Zn(Ⅱ)在大块液膜中的迁移规律。Pb(Ⅱ)的迁移实验:适当增大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和反萃相HNO3浓度均能提高Pb(Ⅱ)的迁移率,但它们的浓度过高,Pb(Ⅱ)的迁移率反而下降;Pb(Ⅱ)的最佳迁移条件为:料液相中pH 3.6,膜相载体P507浓度0.015mol/L,反萃相HNO3为2mol/L,对初始浓度为2.5×10-4mol/L的Pb(Ⅱ)迁移120min,迁移率达到95%。Cd(Ⅱ)的迁移实验:适当增大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和反萃相H2SO4浓度均能提高Cd(Ⅱ)的迁移率,但它们的浓度过高,Cd(Ⅱ)的迁移率反而下降;Cd(Ⅱ)的最佳迁移条件为:料液相中pH 5.2,膜相中载体P507浓度为0.02mol/L,反萃相中H2SO4浓度1mol/L,对初始浓度为2.5×10-4mol/L的Cd(Ⅱ)迁移100min,迁移率达到93%。Zn(Ⅱ)的迁移实验:适当增大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和反萃相H2SO4浓度均能提高Zn(Ⅱ)的迁移率,但它们的浓度过高,Zn(Ⅱ)的迁移率反而下降;Zn(Ⅱ)的最佳迁移条件为:料液相中pH 2.9,膜相中载体P507浓度为0.02mol/L,反萃相中H2SO4浓度3mol/L,对初始浓度为2.0×10-4mol/L的Zn(Ⅱ)迁移100min,迁移率达到94%。3.金属离子的分离实验在对单个金属离子迁移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离子液体液膜体系,对这叁种金属离子彼此间的分离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如下:Pb(Ⅱ)与Cd(Ⅱ)的分离:选择料液相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均为2.5×10-4mol/L,料液相pH 3.5,P507浓度0.02mol/L,反萃相选择2mol/LHNO3,迁移120min后,分离因子为352,Pb(Ⅱ)迁移92%,而Cd(Ⅱ)只迁移8%,Pb(Ⅱ)与Cd(Ⅱ)实现了分离。Pb(Ⅱ)与Zn(Ⅱ)的分离:选择料液相Pb(Ⅱ)和Zn(Ⅱ)浓度均为2.0×10-4mol/L,pH控制在2.9,缓冲溶液调节离子强度I=0.5,反萃相选择2mol/LH2SO4、迁移120min,最终Zn(Ⅱ)迁移90%,分离因子72。Zn(Ⅱ)与Cd(Ⅱ)的分离:选择料液相Cd(Ⅱ)和Zn(Ⅱ)浓度均为2.0×10-4mol/L,pH控制在3.0,缓冲溶液调节离子强度I=0.5,反萃相选择2mol/LH2SO4、载体浓度为0.02mol/L,室温下迁移120min,分离因子为457,Zn(Ⅱ)迁移94%,而Cd(Ⅱ)只迁移不到10%,Zn(Ⅱ)与Cd(Ⅱ)实现分离。(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李海红,朱恩云,宗刚,仝攀瑞[8](2008)在《TOMAC为载体的大块液膜法处理含镍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叁辛基甲基氯化铵(TOMAC)为载体的大块液膜体系处理含镍(Ⅱ)废水.应用正交实验考察了料液相中金属离子浓度、载体浓度、反萃剂浓度、料液相pH对镍(Ⅱ)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镍(Ⅱ)迁移的最优方案为料液相中金属离子浓度为0.03mol/L,载体浓度为6%,反萃剂浓度为0.05mol/L,料液相pH为10.在最优条件下,迁移时间180min,迁移率可达53.92%.因素的影响主次为镍(Ⅱ)浓度>料液相pH>载体浓度>反萃剂浓度.(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张卫东,马竞男,任钟旗,王厚林,杜昌顺[9](2007)在《大块液膜技术处理含六价铬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磷酸叁丁酯(TBP)为载体,煤油为稀释剂,NaOH为反萃剂,采用大块液膜技术处理含95~100mg/LCr(VI)的模拟废水。考察了液膜相用量、载体体积分数及反萃剂浓度对大块液膜过程中Cr(VI)传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块液膜技术对废水中Cr(VI)的去除效果较好。Cr(VI)迁移速率随TBP体积分数的提高而加快。当反萃剂NaOH浓度大于0.5mol/L时,反萃剂浓度对Cr(VI)传质过程的影响较小。处理后废水中Cr(VI)含量降至0.5mg/L以下,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07年12期)

余晓皎,姚秉华,周孝德[10](2003)在《应用大块液膜法处理含铜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烷基膦酸为载体的大块液膜体系处理含铜废水,研究了搅拌速度、料液相pH值、载体浓度、体系温度对Cu2+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为300~400r/min、料液相pH值控制在3.0~4.5、载体浓度为6.25%~7.5%、体系温度为288~308K的最佳工艺条件下,Cu2+的迁移率可达99.8%。(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大块液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大块液膜体系初步研究了杯芳烃类载体对Cr(Ⅲ)的液膜传递机理.采用单因素实验,考查了载体浓度、源相Cr(Ⅲ)浓度、pH值、氧化反应条件等因素对液膜传递的影响.研究表明杯[4]乙酸衍生物在氧化促进和pH梯度条件下可以较好地进行Cr(Ⅲ)的识别传递,提出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乙酸衍生物对Cr(Ⅲ)的氧化促进同向传递机理,传递过程通过化学反应、配合过程和扩散过程的结合实现,外相和内相的△pH是主要的传质推动力,内相双氧水的引入可以明显地改善传递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块液膜论文参考文献

[1].裴亮,王琳,张荣,麦荣幸,罗俊鹏.二(2-乙基己基)磷酸大块液膜中传输四价铈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

[2].吴玫,勾红英,袁东,党亚固,王安.大块液膜中杯芳烃类载体对Cr(Ⅲ)的传输[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

[3].方广君,程迪,欧云川,马文静,宋红.大块液膜法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J].化工环保.2012

[4].周元铭.大块液膜膜相溶质积累及传质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

[5].余晓皎,范薇,姚秉华,周孝德,张建丰.PC-88A为载体的大块液膜体系Cu(II)传输动力学[J].过程工程学报.2009

[6].余晓皎,姚秉华,周孝德,郑怀礼,张建丰.PC-88A为载体的大块液膜体系迁移Pb(Ⅱ)动力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

[7].钟晶晶.重金属离子在离子液体大块液膜中的迁移规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

[8].李海红,朱恩云,宗刚,仝攀瑞.TOMAC为载体的大块液膜法处理含镍废水[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

[9].张卫东,马竞男,任钟旗,王厚林,杜昌顺.大块液膜技术处理含六价铬废水[J].电镀与涂饰.2007

[10].余晓皎,姚秉华,周孝德.应用大块液膜法处理含铜废水[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3

标签:;  ;  ;  ;  

大块液膜论文-裴亮,王琳,张荣,麦荣幸,罗俊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